首页 » 逻辑:你认为正确,就一定正确吗? » 逻辑:你认为正确,就一定正确吗?全文在线阅读

《逻辑:你认为正确,就一定正确吗?》为什么民意调查往往不能预测普选结果?

关灯直达底部

魔都大学学生会主席任期到了,新的主席将在两位候选人中产生:西丽和川普拉。

西丽是一位高年级的女生,长期在学生会工作,曾经担任学生会外联部部长,这是她第二次竞选学生会主席,上一次在竞选提名中败给了她的同班同学巴玛。现任巴玛主席任期将至,即将卸任,他也力挺西丽担任下一任学生会主席。更值得一提的是,西丽的男朋友林顿也曾经担任过魔都大学学生会主席,并且在他担任学生会主席期间,工作非常成功。有了林顿的站台拉票,西丽这次竞选学生会主席几乎是胜券在握。

反观西丽的竞选对手川普拉来自富裕家庭,没有任何学生会的工作经验,并且行为怪诞,口无遮拦。据说川普拉还瞧不起留学生和女同学,除了与魔都大学的低年级学生、学习差的和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关系比较好以外,没有其他竞选优势。

魔都大学学生会主席的竞选规则是:所有注册在校的学生,包括留学生,都可以参加投票,得票数多的竞选者获胜当选。

“尽管我会投票给川普拉,但我这一票估计也没有什么用。这次竞选一定是西丽当选。”布罗基对即将到来的选举评论道。

“为什么你会这样说?”郝辛斯基也很关注这次学生会的选举,“我也会投川普拉的票,姗羽滂关也会。我认为,川普拉获胜的可能性更大。”

“我不会投川普拉的票,听说他瞧不起女学生和留学生。当然,我也不会投西丽的票,尽管她是女性,但是她太狡猾,不诚实。”姗羽滂关听到郝辛斯基说自己会投川普拉的票,否认道。

“就算我们都不投西丽的票,也改变不了西丽当选下一任学生会主席的事实。所有民意调查都显示,这次西丽获胜的可能性大于50%,有些民意调查甚至认为西丽会获得80%的选票。我也曾经被调查过。”布罗基说道。

“还没有投票,现在看来西丽当选就不是事实。再说,民意调查根本不能说明什么。”姗羽滂关既不喜欢西丽,也不相信民意调查。

三个人正说着,斯考尔教授走进了教室。“你们在说学生会主席竞选的事情?两位学生会主席竞选者现在可是明星,你们认为谁可能获胜?”尽管教授与学生会主席选举没有关系,但是他显然了解两位学生会主席竞选者的情况。

“民意调查都显示西丽会获得竞选的胜利,我也这样认为。您认为呢?”布罗基反问道。

“我对谁将会赢得竞选的胜利没有预测,也不感兴趣。但是,研究民意调查中存在的逻辑问题是我感兴趣的内容。”教授将话题一下子就从学生会主席竞选转移到逻辑上了。

“民意调查也有逻辑?”布罗基感到非常好奇。

“是啊!民意调查,或者调查,也是一种论证,具有一定的逻辑要求,并且即使满足这些要求,调查结果还可能产生反作用,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调查结果的或然性,即可错性。”教授一边说着,一边示意开始上课。

“您问我们三个人打算投谁的票,我们都回答了您。我们说的都是真话,所以您通过调查得到了关于我们三人的未来投票结果,这难道也会有错?”布罗基对教授的话感到不解。

“在你们回答都是真话的情况下,这当然不会有错,但是调查你们三人,结论是关于你们三人的,这是对你们三人的普查,普查在逻辑上只要求被调查者说真话即可,满足这一条件,调查结果就是真的。”教授说着,示意大家阅读以下内容:

普查:对于所有对象的调查。

条件:每一位被调查对象在调查时都说真话,并且他们被调查时的看法与投票时的看法不发生变化。满足上述条件的调查是有效的,调查结果可以确定为真。

教授估计大家差不多阅读完了,便解释道,“最简单的一种调查是普查,即调查每一位对象。正式的投票可以理解为就是普查,每一位学生通过投票表明态度。投票以前如果先搞个普查,只要在普查中,每一位学生在被调查时都说真话,并且他的观点在以后正式投票中不发生改变,那么普查就是有效的,调查结论就可以确定是真的。”

听到这里,赫辛斯基插言问道,“普查有效性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在被调查时被调查者说真话,二是被调查者的观点在以后正式投票时不发生改变。可是这两个要求是不是重复了?”

教授听完赫辛斯基的问题,向全班回答道,“两个要求没有重复。人们对于某一件事情的看法会随着时间、环境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对竞选者的看法,被调查者今天认为他是诚实的,于是被调查者今天在调查中,真诚地回答会投他的票。但是明天有媒体报道这个竞选者有过偷逃税款的历史,而这是该被调查者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到了正式投票时,被调查者实际并没有投该竞选者的票。这种情况十分普遍,这说明即使是普查,也是有时效性的,距离实际投票时间越近的调查,越有效。这里的有效与归纳、类比的有效性是相同的,即调查结果为真的可能性。”

“实际的投票就是普查,何必再去搞一个普查呢?如果都普查了,就不必再投票了。所以,普查是没有意义的。”布罗基评论道。

“很好!的确如此。”教授对布罗基表示肯定,“尽管普查很有效,但是一方面由于调查对象众多,很难组织普查;另一方面,投票本身就是普查,也没有必要再搞普查。所以,除了极少数情况下进行普查以外,调查采取的都是抽样调查。同学们继续阅读以下内容。”

抽样调查:对个别对象的调查,以此推出所有对象的情况。

条件:除了普查所要求的条件外,还要求被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为了做到被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需要考虑所有对象的特点及所有对象的特征分布是线性分布还是正态分布还是其他分布情况。

片刻,教授估计学生们阅读完成后,他继续讲解道,“‘线性分布’‘正态分布’等这些名词是数学名词,逻辑只是借用,但并不研究,这些名词的内在涵义大家了解即可。抽样调查的逻辑要求概括而言就是:被调查对象要具有代表性。”

“讲义中的线性分布、正态分布等名词确实难以理解,您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郝辛斯基对教授讲的内容感到困惑。

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示意大家看讲义中的一张正态分布图:

“这张图说明所有对象大多数是平庸者,所以调查结论主要反映平庸者的意见。如果你的调查对象大多数是优秀者或者极差者,那么调查结果就不能保证有效性。”教授对讲义中的图讲解道。

“但是,我又怎么知道所有对象是这样的一种分布呢?”布罗基仍然有疑问。

“很好的问题。”教授很耐心地说道,“调查者会在调查前假设所有对象总体特征的分布情况,一般情况下,正态分布是最常见的假设。在这种假设下,调查者进行相应的调查问卷设计和组织工作。但是一旦所有对象的特征分布不符合调查者的假设,调查就不能保证有效性了。”

“那么所有对象的特征分布一共具有多少种?怎样进行假设才是合理的呢?”郝辛斯基听了教授的讲解,也产生了疑问。

“这是统计学研究的内容,已经超出了逻辑学的范围。逻辑对抽样调查仅仅要求被调查对象要具有代表性。”教授回答道,“同时,逻辑还考虑调查结果的反作用。”

“什么是调查结果的反作用?”布罗基感到困惑。

“大家看下面的内容。”说着,教授在黑板上写道:

调查结果的反作用:当投票者知道了有关投票的调查结果后,投票者的投票行为可能由此产生的变化,它可能强化也可能弱化,从而可能改变实际投票结果。

看着学生们一脸疑惑的表情,教授进一步解释道,“具体到这次学生会主席选举,调查结果出来后,投票者知道调查结果是‘西丽非常可能当选’。投票者知道这个调查结果会怎样呢?大致有以下几种可能。”教授一边说,一边又在黑板上写道:

(1)我支持西丽,但是西丽肯定当选,所以我这一票投不投无所谓(弱化调查结果);

(2)我支持西丽,西丽肯定当选,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继续这么投票(强化调查结果);

(3)我支持川普拉,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支持,我的选择看来是错误的,我不再支持川普拉(强化调查结果);

(4)我支持川普拉,但是大多数人不支持,为了使川普拉获胜,我一定要去投他的票(弱化调查结果)。

“很明显,第(2)、(3)两种情况强化了调查结果,这种强化在非匿名投票中很常见,投票者都希望自己属于大多数,当少数派是有风险的,调查结果的反作用会强化调查结果。所以现代社会投票都普遍采取匿名投票,这样投票者知道,自己即使属于少数派,也没有风险,从而减少这种反作用。”教授指着黑板上所写内容讲解着。

“民意调查结果存在对实际投票的反作用,为什么不禁止投票前的民意调查呢?”布罗基问道。

“为什么要禁止调查呢?影响投票结果的因素数不胜数,调查结果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难道所有影响投票结果的行为都要被禁止吗?”教授反问道。

“连调查本身都会影响到投票结果,所以对投票的任何调查结论都是不可信的!民意调查本身也没有意义。”郝辛斯基总结道。

“调查结果确实是或然的,这与其他论证,如归纳、类比、比较等得出的具有可错性结论是类似的。但是不能因为结论可错,就认为调查没有意义,它同样是人类预测未来的一种思维过程。人类预测未来的天气也可能出现错误,你不能说天气预报就没有意义;同样,人们通过民意调查来预测投票结果也会发生错误,但是民意调查仍然是有意义的。”教授说到这里,正好下课了。

三天后,尽管布罗基等三位留学生都投了川普拉的票,但是竞选结果是西丽获胜,当选新一届魔都大学校学生会主席。看来,民意调查的预测还是正确的。

学习总结

调查也是一种论证,调查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普查是对全部对象的调查,要求被调查对象说真话并且在实际投票时不改变被调查时的看法,所以距离投票时间越近的普查越具有有效性。

抽样调查是通过调查个别对象来推测所有对象的情况。抽样调查除了普查所要求的条件外,还要求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为了保证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需要考虑所有对象的整体特征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对实际投票会产生影响,这是调查结果的反作用,它可能强化或者弱化实际投票行为,从而可能改变实际投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