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秘书工作手记:办公室老江湖的职场心法 » 秘书工作手记:办公室老江湖的职场心法全文在线阅读

《秘书工作手记:办公室老江湖的职场心法》第一章 长袖善舞的艺术——如何被领导和同事认可 九、碎片化学习并不可耻

关灯直达底部

1.不要为自己经常看手机感到难堪

智能手机在国内基本上已经普及了,地铁里、商场中、公交上,到处都是抱着手机目不转睛的人。办公室人很多也不能免俗,上下班路上,无聊时,甚至食堂吃饭时,也都忍不住拿出来把玩一番,看看今日头条,翻翻知乎日报,刷刷微信朋友圈啥的,总之就是过一会儿不看手机,就觉得和世界脱节了一般。

本来爱看手机只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习惯而已,却时不时就会有人跳出来指摘。

有的人说,手机里都是些无聊的信息,觉得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阅读却越来越式微,年轻人醉心于移动终端阅读方式,被大量无聊的信息所淹没,从而挤占了严肃阅读的时间。

有的人更加耸人听闻,说不进行严肃阅读的人其实是受害者,但是很多人受害了而不自知,仍然沉溺于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以为是跟上了时代潮流,无比享受,这种沉迷与上瘾形同吸毒。

有的人则认为,时下移动终端的竞争异常激烈,背后常隐藏着商业动机,会引诱读者去关注大量低级趣味、碎片化的信息。

总之就没有人为爱看手机说过什么好话。以至于一些原先的“低头族”也受了这种论调的影响,发起一些“戒除手机”“保证一周不刷朋友圈”“卸载新闻APP”之类的“反碎片化阅读、回归经典”的活动,跑去钻研原典、啃大部头,却又往往无疾而终。

按照批判者的标准,石头也是一位手机成瘾者,没事就爱看看知乎、豆瓣,刷刷腾讯新闻,关注几个公众号。曾经也很心虚,我这是不是自毁长城?是不是成瘾了、戒不掉了?多多少少觉得爱看手机这是一个上不了什么台面的事情。

幸运的是,石头除了爱玩手机,也是一个爱读书看报的好同志,慢慢的,石头对反对碎片化阅读的悲观论调产生了怀疑。石头发现,知识和信息碎片化的进化是从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在进行的,这个过程浩浩荡荡,不可逆转,几乎所有的人都被裹挟其中,只是不自知而已。

在现代印刷术出现之前,报纸和杂志并没有机会出现。文化和知识只能依靠书籍记载和传播,出版一本书,要先刻板再印刷,人工和材料都很繁复,耗费甚巨,所以书籍往往以大部头、原典的形式出现。在这个阶段,负责承载人类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只能是书籍,而且都是长篇大论,比如,用文言文写就的《史记》尚有52.65万字,《资本论》多达近200万字。

工业化之后,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报纸和杂志开始登上传媒的舞台。报纸和杂志上的文章时效性明显强得多,更重要的是,为了吸引读者,它们更直白、更有趣、也更短,相比动辄几十上百万字的原典书籍,报纸杂志里的小文章似乎显得要“肤浅”,不那么厚重,无疑也是一种碎片化的信息。

但是,碎片化不代表报纸和杂志的文章没有价值。在报纸和杂志的阵地上,同样诞生了大量的经典,深刻影响了社会文化乃至社会发展进程。太远的咱不去扯,毛主席的名篇《共产党员发刊词》,说到底不就是一本杂志的前言嘛,但就是在这个杂志里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这个“碎片化信息”意义重大不重大?能不能算是经典?当然可以!

还有,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按照官方的说法,就是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这样的碎片化信息,又有谁敢说不是如椽巨笔?

工业化时代过去了,信息化时代的浪潮又打过来,如果说书籍是一块完整的玻璃,报纸、杂志是几块碎玻璃,那么,信息化时代的阅读早就碎成渣了。但是,正如信息、观点的载体从书籍到报纸、杂志的跃迁一样,信息继续向网络和移动互联网跃迁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正视,我们主要的信息来源早已经是碎片阅读,而且这是一个短期内不可逆的过程。

在这个时代,老看手机,从手机上获取信息和知识,这是自然而然的,这是理直气壮的,我们这个时代本应是这样,如同我们吃养殖场的猪、大棚里的蔬菜一样正当。谁叫这些东西过去都没有呢?而且,如果拒绝吃大棚蔬菜,有机的蔬菜多贵啊!

同时,阅读书籍和长文章仍然必要,有些人就是啥都爱吃有机的,愿意花那个钱费那个工夫,也行,就是成本高些。但将“碎片化阅读”当成一种毒蛇猛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与它有关的日子真的该结束了。碎片化阅读并不低下,离可耻就更远。

2.我们其实正在受益于碎片化阅读

城市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多,我们大多数人的一天是疲惫的。石头也憧憬有许多个慵懒的下午,西下的阳光落在藤椅上,随手打开一本厚厚的书,抿一口香浓的咖啡,能够静静享受阅读的惬意和舒适。

然而,现实中更多的场面往往是你在公交上搏斗、在地铁里搏斗、在滴滴打车里搏斗,不要说安心的读书,怕是连打开一本书都困难,即使好不容易在车上站稳了脚跟,打开了书,看不了几页,换乘站到了,得嘞,合上加入下一轮冲锋吧。条件已然如此,谈读书,未免有些奢侈。

幸好,是碎片化的阅读和学习,拯救了这些琐碎的时间、拥挤的空间。公交车上、排队等待时,在不经意间刷出一则有价值的新闻、看到一篇触动灵魂的短文——这种得益于碎片化阅读的惊喜感无疑会“激励”人们更频繁地进行阅读。同时,学有所获的欣喜,比如:“今天,我又认真学习啦!我没有浪费时间!我学到了很多!这些东西很简单嘛!”也会给疲沓的人注入一剂强心剂。久而久之,这种阅读方式会促进社会良好阅读氛围的形成。少食多餐且有益,我们何乐而不为?

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说:“既然我们的阅读习惯已经经常被手机所吸引,那么我们的边角料时间为什么不可以在手机上读书呢?当我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些我真正喜欢的电子书的时候,我的边角料时间又回到了书本上。”

碎片化阅读的一个巨大功劳,是将阅读重新送回日常生活,因为人们此前根本连碎片化的阅读都逐渐失去了。石头看到朋友圈所有人都在转各种文章,我的一些从不阅读的亲友,如今开始阅读一些短小的内容,即使这些文章充斥着“必读”“必看”“深度”的种种噱头,但无论如何,这些阅读都是手机重新送回来的。

石头认为,碎片化阅读本没有原罪,其中的影响是否正面,主要还取决于个人能否善于利用时间,以及他的内心是不是有这种求知探索的自觉意识。

更为重要的是,碎片化阅读改变了知识的表达和传播方式,使知识和文化表达在朝着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有趣和更容易扩散的方向进化。

过去,由于知识的拥有者和受众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分离,很多知识的拥有者眼里根本没有受众,所谓的布道只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呓语,甚至是小圈子里的自说自话。很多学术论文就是这样,明明一句话说清楚的事情,为了满足小圈子的话语规则,显示自己的高深,非要用一本书来阐释,有几个人会看?又能影响几个人?

但碎片化阅读直接勾连了知识拥有者和受众,使故弄玄虚显得分外可笑,自说自话的人也将很快被遗忘,知识拥有者想要影响受众,就必须倾注更多的智慧,给予受众更大的尊重,把知识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结果就是不但知识表达的密度大了,也变得更加容易传播和扩散,这对社会整体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难道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与其奋力反抗,不如躺下来享受。把碎片化学习的便利性、有效性发挥到极致,会比“对抗碎片化”更有价值,也更有机会做到。

3.有效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几种途径

适当聚焦一些领域

有人说碎片化阅读让人不能建立知识体系,并非没有道理,但石头以为,经过16年甚至22年学校教育的系统训练,啥知识体系没有呢?其实都有了,现在就是再利用碎片化时间看看各种神人的发言、微信文章,补充一下原有基础,追踪一下热点问题,开一开脑洞。当然,不刻意追求知识体系的完备,不代表不需要聚焦,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还是需要适当聚焦,其实在碎片化信息的大海里,有很多高度细分、高度专业化的自媒体或发言者,比如办公室人,就可以多关注讲职场、做人、办文、办会、办事的信息源,说不准哪天就用上了。

精选上档次的平台

其实在石头看来,碎片化信息最大的弊端倒在于门槛太低,人人都有机会发出声音,甚至大放厥词、误人子弟,而且没人在乎和尊重知识产权,好文章总是被抄袭。所以,进行碎片化学习,找到靠谱的平台是最重要的。以石头的经验斗胆推荐几个:新闻类的,腾讯新闻、凤凰新闻都不错,最烦那种满是社会新闻的客户端,强奸、杀人、乱伦才是它们的兴奋点;知识类的,知乎日报、果壳、简书都不错,有观点有腔调有审美;微信公众号,最难甄别,据说现在已经有2000万个之多,怎么才能找到靠谱用心的公众号呢?有一条定律来鉴定微信公众号的档次,即每次推送的条数和公众号质量成反比,那些每次推满8条的你趁早取关吧,都是东拼西凑不负责任的内容。

拒绝标题党

“标题党”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把平平无奇的新闻,挂上一个新“马甲”,变成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然后夺取读者的眼球与高高的阅读量。但也不可避免地“标题党”常常会导致文题不符、脱离现实、歪曲事实、掩盖真相的情况,以至于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破坏了新闻价值的传播。

启迪代替灌输

碎片化学习的精髓在于“直接摘果子”,啥意思?以往的系统学习是重推理的,希望把整个逻辑过程呈现在你面前。而碎片化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更常见的是直接告诉你结论,将智慧的果实呈现给读者,用实践经验代替生涩理论,用启迪代替灌输。这没什么不好,阅读不是为了阅读本身,而是为了触动一种情绪,受到一个启发,读了一篇好的美文,重温了亲情爱情的温暖可贵;读了一篇好的经验介绍文章,掌握了好几种办公的小窍门。这样简单直接,没什么不好,本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