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提问(原书第10版) » 学会提问(原书第10版)全文在线阅读

《学会提问(原书第10版)》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关灯直达底部

想象一下你正和室友展开一场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最后以这样一句话作结:“我怎么说你都不懂,你家里都是有钱人。”读完这一章以后,你就知道“有钱人”这个词是附加了感情色彩的词汇,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使用这个词的人都给这个词附加了他自己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个人经历上的意义。对于一个刚入籍的难民家庭而言,“有钱人”就意味着有固定工作并且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对另一个人而言,它也可能意味着一份稳定的可以按月领薪水的工作。再换一个人,资产达不到六位数以上的在他看来都算不上有钱人。这个词拥有几乎无穷无尽的不同含义,每个含义都合乎逻辑。因此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为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显得异常困难。在交谈中,两个人至少还有机会立刻把潜在的不明白之处拿出来讨论清楚,然后再继续讨论下去。而写作就另当别论了。

一个人独自写作的时候,只有手提电脑与你作伴,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写作的孤独中,你一定要抵制住诱惑,千万不要以为这个词的定义众所周知。这样你很容易就会忘记不同文化、不同经历和不同思想之间的巨大分歧,所有这一切都会给词语添加一层层的含义。为了帮你克服这个困难,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要时刻留意歧义

效率高的作者总是力求文章表达清楚。他们会反复回想自己要说的话,找出任何一个有可能模棱两可的陈述。因为作者自己很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这样要找出对读者而言可能不太明确的地方就是个艰巨的任务。

要帮你完成这一任务,最好采用反串的方法,这个方法我们在本章曾经讨论过。当你留心到某个潜在的歧义,反串让你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尽量采用一个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或一个有不同政见的人的思维框架。从另一个人的视角来探究你的论证,可能会把你的注意力吸引到你之前并没有意识到的不明确之处。

在研究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希望你全身心沉浸到流行刊物和专业刊物上与你的论题有关的那些持续不断的讨论中。还有个检测你的关键词是否不明确的方法,就是回到这个研究中来。在这些持续的讨论中众位作者是否就某些具体的术语展开争论,还是大家都在使用同一个短语而意思却有所不同?如果你注意到关于某个术语的争论,那么再检查一下你自己的写作任务。你有没有使用这个术语,还是使用了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如果是这样,那你现在知道自己应该小心谨慎、明白无误地说清楚你是怎样使用这一术语的。

写作本来无须是一种完全孤独的活动。要避免认为你的关键词意思众所周知,我们最后给你的建议是展开一场对话。把你的结论和理由拿出来和别人分享,比如朋友或同学。要鼓励他们多提些问题。注意他们使用这个术语的方法是否和你有明显的差别。

在你判断某个潜在的歧义需不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之前,先花点时间想想你的读者和听众。有些读者和你拥有一套相同的思想和语言。如果你和一群物理学家一起使用“转矩”(torque)这个词,那么这个词就有一个具体而又众所周知的定义,即一种具体可测量的力。如果你在一群摩托车发烧友中使用这个词,这个词就有了另一个具体而相关的含义。在这群人中,这个词大多只限于指他们摩托车发动机的功率。当一个摩托车手向另一个车手形容他的车的优点,他并不需要限定这个词的用法。想一想你心目中的读者或听众的特点,可以帮助你决定哪里的歧义需要进一步阐释清楚。如果你的写作是面向一群专业人士,对一般读者而言显得非常模棱两可的术语和特殊的专业词汇,他们则可能完全理解。这个现象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共同的课程中。比如在你的高年级心理学研讨课上,你无须像面对一群没有上过这门课的学生那样,绞尽脑汁地给心理分析或退化现象这两个术语下定义。

相反,如果你的写作是面向一群普通读者,请牢记你所使用的专业性语言也许会让他们觉得云山雾罩,这样你很快就会与他们失之交臂,而且可能再难重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一旦你判断自己的论证里有个词意思不明确,就一定要解释清楚。在你说服别人接受你的结论和理由之前,你一定要确保读者和你面对的是同样的结论和理由。如果你害怕自己的表达不明确,那就仔细界定你的术语。

来,做做思维体操

?关键问题:哪些词或短语意思不明确?

在下面的文章中,请找出意思不明确的例子。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些例子影响到说理的效果。

⊙第一篇

学校的着装规定是对不当着装的限制,目的是营造一种专心致志的学习氛围。如果一个学生衣着不当地来上课,就有可能极大地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在校期间使用着装规定并不是限制学生的表达自由。不同于要求学生统一着装,着装规定仍旧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服装,只要不是被视为不当着装即可。

⊙第二篇

我们对药物使用应该像对言论和宗教信仰一样,将其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而听任自由。没人必须得服用他不想要的药物,正如没人必须要阅读他不想读的书一样。国家对这类事情施加管控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管制自己的人民——替他们挡住外来诱惑,就像家长管制子女那样。

⊙第三篇

政府需要大大削减美国的外来移民人数。美国现在已经人满为患,我们开始深受其害,比如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日渐严重的水污染。同时移民也开始危及美国的文化。

给个提示

对于第一篇练习文章,我们的参考答案将和你一起深度分享“自问自答”这种模式的批判性思考全过程,在本章和前两章中我们已经细细描述过这个过程。

⊙第一篇

·如果这篇文章有什么重要的歧义之处,《学会提问》这本书告诉我可以在论题、结论或理由中找到。所以第一步就是在论证中找出这几个部分。这篇文章既没有明确说出论题,也没有明确说出结论,也没给出明确的指示词。我只有利用其他工具来找出论题和结论了。要找论题,这本书告诉我要问一问:“作者是对什么进行评价?”着装规定,我想是吧。着装规定是不是个好主意。好了,这样我就可以把这个意思重新整理成一个问题:“学校该不该有着装规定?”这篇文章所有的句子都在说服我学校应该有一套着装规定。因此结论一定是:“是的,学校应该有一套着装规定。”

·同样,这里也没有指示词来帮我找到理由。因此我只有试试别的方法。要找到理由,我就得先把自己放到作者的位置上,然后问:“为什么学校要有一套着装规定?”我可以从这篇文章里推测出两个理由:首先,奇装异服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其次,着装规定并不违背学生的表达自由。

·既然我已经将论证分解到最基本的单元,现在我就可以着手找出重要的歧义了。我要首先找出论题、结论和理由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因为这些词和短语对于论证起到决定作用。它们在这个语境里可能有不止一种说得通的含义。例如,它们可能是抽象词汇或者附加感情色彩的语言。“不当着装”无疑是这个论证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作者根本没有告诉我什么样的服装才属于不当着装。我怀疑这个词是不是还有别的意思可以说得通。

·据我所知,“不当着装”就是衣服上面印有伤害人或侮辱人的字句。如果这样的话我也会禁止它们在学校里招摇过市!取笑他人的T恤衫自然属于不当着装,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清楚,当然了,本书会说也许我觉得一个术语的定义是显而易见的,哪怕根本不是这样。所以我应该不断追问:这个词组会不会有不同的意思呢?

·本书建议的一个线索是要留意观察抽象词汇的意思,如“淫秽”和“责任”等。这些词是抽象词汇,而且意思模糊不清,因为它们没有为我们提供明确的定义,或没有一套判定的标准。本文中提到的“不当着装”同样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没有一套判定的标准。作者从没有提到“不当着装”的意思是T恤上面印有伤害人的文字。这个意思是我假设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些T恤就属于不当着装。作者也没有说“不当着装”的意思是女生裙子短到一定地步,或是男生裤子短得能让人看见内裤。这个术语看起来比我一开始想的意思要模糊一点。

·在我确凿认定之前,我想试一试反串这个建议。反对这个结论的人会怎么定义“不当着装”这一短语?持反对立场的人也许会反驳说,着装规定确实限制了表达自由。学生穿衣服是希望表达哪些东西呢?T恤上面经常可以看到政治信息。我就看到过年轻人穿着反战口号或支持他们喜爱的总统候选人口号的T恤衫。反对着装规定的人可能担心学生表达对重要问题关切声音的那种权利遭到剥夺。

·呵呵。现在我被困住了。如果作者是在讨论T恤衫上印着伤害人的信息,那我同意他的观点,让我们禁止好了。但是如果作者讨论的是限制学生表达政治观点的权利,我强烈反对。我对这个论题无法做出决断,除非消除掉这个歧义。

⊙第二篇

论题:国家该不该控制药物使用?

结论:国家不应该控制药物的使用。

理由:(1)正如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一样,药物使用也是人的基本权利。

(2)国家控制压制了民众,不准他们对自己的自由行动负责。

这篇论证的关键短语是什么?它们是“药物使用”、“基本权利”和“压制民众”。首先你想判定这些词的意思。作者所谓的“药物使用”意思是否清楚?不是。文章提供的有限的上下文语境并没有显示出一个恰当的定义。如果“药物使用”指的是摄入大家并不认为特别容易上瘾的药物,比如说大麻,那么与作者把海洛因也包含在他对药物的定义之内相比,你是不是更容易接受这个推理?你能不能从论述中搞清楚作者是指全部的药物,还是指小部分目前遭到管制的药物?要能做到同意或是反对作者的意见,在这个例子里作者需要进一步解释清楚“药物使用”这个词的含义。注意“基本权利”和“压制民众”也需要进一步解释和澄清,这样你才能决定是否同意作者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