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和不少朋友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认为问题的解决存在“秘诀”,似乎只要掌握了“秘诀”,就可以迅速搞定。
比如一位高中的小伙子,曾经向我请教学习的问题。了解他的情况后,我开始给他讲我当年的经历:我一开始数学成绩也一般,后来是怎样一步一步提高的。
还没说完,他有些不耐烦地说:“非常感谢你,阿何。我对你当年的学习经历非常感兴趣,但现在我最迫切想知道的是如何快速提高我的数学成绩,我们能否直接切入正题呢?”
我能理解他的压力,于是又开始给他介绍我经过多年摸索而总结出来的数学学习方法。他听得倒是挺认真,但听完后明显有些失望。
我也能理解他的失望——本来以为找到一位“牛人”,想必有好的办法能帮助他迅速解脱困境。谁承想“牛人”介绍的方法也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听起来还有些老套。
二
我小时候特别爱看武侠小说,小说里最吸引我的,莫过于“武林秘籍”。
在小说家的描绘里,武林秘籍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宝物。不管你资质如何,只要能够得到一本武林秘籍,你就可以成为大侠,叱咤风云。
受到小说的影响,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也特别热衷于寻找各类“秘诀”。
还记得初中那会儿,有本书特别火,叫《哈佛女孩刘亦婷》。据说这本书特别神奇,如果学会书里介绍的方法,普通人也能轻松考上名牌大学。
书不贵,但以我当时的家庭条件来说,这还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幸运的是我有位非常支持我学习的妈妈,她咬咬牙就把书给买了。
看完书,我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参照书里主角的模式去生活和学习。我似乎感到,名牌高中在不远处向我招手。
这样“努力”了一两个月,我的语文光荣地挂了,我整个人一下子就蒙了。
我不是完全按照哈佛学生的方式来学习的吗?要上哈佛的人,语文怎么可能挂呢?这简直就像不惜自宫以学习《葵花宝典》,结果转眼却被路边一个小贩三拳两脚打倒那样让人难以置信。
这种找捷径的思路,甚至在我工作后依然影响着我。比如有段时间我体重严重超标,于是开始在网络上大量搜寻类似于“如何1个月减肥20斤”“最有效的×××减肥法”等帖子。
后来我发现,越是号称减肥速度快的方法,越是容易存在反弹得厉害,或者是对身体伤害很大的问题。
那段时间里所有求快的尝试,基本上都无疾而终。
三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我们似乎已经陷入一个爱“走捷径”的怪圈。
在排长队的场合,总是有人插队——要么硬挤上去,要么走后门。
教程类的文章,带类似“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效果”的标题的点击率永远最高。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倾向于相信存在“快速的解决方案”,并且乐此不疲地去寻找它。
所以我们喜欢“速成班”“快速提高班”,但不是那么喜欢“一万小时定律”。
假如某个培训班打出的口号是“一年时间,有效提升你的Excel水平”,那么估计它离倒闭也不远了。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钻研学习的人,长期琢磨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能帮助我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方法、解决问题。
但我特别反感凡事都想“走捷径”,原因有两个:
1.学习提高效率的方法和走捷径,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2.我认为在大部分情况下其实不存在“捷径”,提高效率的方法旨在:少走弯路。但路你还是得走,该经历的事情必须得经历,该承受的历练必须得承受,这样你才能得到最后的结果。
而“走捷径”是希望“不付出”(或者尽可能少地付出),却得到好的结果。
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心态和处事方式的不同。
前者沉稳,后者浮躁,心态失衡。
事实上:就我所见,大部分试图“走捷径”的人非但没走成“捷径”,反而浪费了时间,最终还不如踏踏实实做事的人走得快。
因为“走捷径”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忽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大部分此类行为的失败。
四
常规来说,一个人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运动,完成一个月减重3—5斤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也不会对身体带来负面的影响。
但如果我们“走捷径”,一个月减重20斤、30斤,这也不是不可以做到,但所用的方法违反人体的运行规律,就算成功了,也必然需要付出其他代价,例如对身体的严重损害。也就是说,“走捷径”很难持续,一旦我们的身体不可承受,停止快速减肥的行动,将迎来严重的反弹。
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但这个是存在一定上限的,到达上限,后面的提高就取决于你自身的智商、能力,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了。
即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学习方法,也没办法让你一夜之间成为专家,成为大师。
小时候,我们都相信“武林秘籍”的存在,幻想自己哪天得到秘籍,成为大侠。
很多人长大了,却依然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在很多事情上寻找着“秘籍”。
这多么具有讽刺意味。
五
寻找“捷径”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反而会伤害我们,浪费我们的时间。
在更多时候,它甚至还会损害别人的利益。
别人排队的时候你插队,你的速度是加快了,却损害了遵守规则的人。更重要的是这会让大家产生“不遵守规则反而能得到好处”的想法。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这种想法,最终将大大影响社会风气。
比方说,我们国人开车最爱变道。
为什么爱变道?那是因为觉得另一条车道看起来车辆少,为了走捷径,就变道插过去。
可当大家都这样干,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不仅快不了,反而更慢了!
春节的时候,我坐大巴从广东梅州地区前往广州。平时只要四个小时的车程,那一次走了九个多小时。
一路上,我看到不下十起交通事故,其中大部分都是由于仓促变道而引发的追尾。
还有很多车走应急车道,把原本畅通的车道也塞死了。
因此,关于“走得慢”,车多固然是一个原因,太多变道行为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去过中国香港、日本等地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些地方虽然车也很多,但很少会碰到完全堵死的情况,因为大家都遵守规则,一般不会变道。虽然走得慢一点,只要没有交通事故,是不至于完全堵死的。
每个人都走捷径的结果就是,大家走得更慢了。
六
人生的修行,如同一次旅程。
我们能走多远,不在于在某个区间内的速度有多快,而在于能否沉下心来,认定一个方向,坚持走下去。
“走捷径”的行为,相当于每遇到一个路口,都进去试一试,看看是不是能抄近路。
发现行不通,又退回来。
再遇到一个路口,又重复这样的过程。
走着走着,你就会发现自己落后了。
捷径太多,所以你才越走越慢!
你喜欢的稳定,不过是对平庸的妥协
一
在一个加班到11点的夜晚,抑或是早上6点多起来赶公车的清晨,你拖着疲惫的身躯行走在路上,突然开始怀疑努力的意义。
在城市里打拼了几年,工资还是每个月几千块。刨去吃穿用度,所剩无几。刚毕业那会儿的壮志和激情渐渐不再,连基本的房子、车子也似乎遥遥无期。而那些当年还不如你的同学,要么留在老家,要么在竞争没那么激烈的小城市,不管是做公务员还是在事业单位,收入不高却非常稳定,生活质量远远超过你。
你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真的正确吗?放弃了原本可以安安稳稳过一辈子的生活,选择去追求更大的可能性。这些年,血泪都流了,梦想却越来越远。
如果说当初之所以选择奋斗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现如今我们却距离理想的生活越来越远,这样的坚持还有意义吗?
二
曾几何时,我也有一份人人都羡慕的稳定工作。刚毕业就进入别人挤破头也进不去的大国企,或许这辈子也看不到升迁的机会,但收入足以在广州这个大城市过上小康的日子。
那时年少轻狂,工作两年后我便厌倦了这种没有挑战、一成不变的生活,不顾领导、家人和几乎所有朋友的反对,选择了辞职,开始自主创业。
这不是一个狗血的鸡汤故事,创业到第二年的时候,我曾经落魄到口袋里只有18块钱。那时候正赶上再过几天就要交房租了,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我真的萌生过轻生的念头。
在那一年多的创业时间里,我每天起早摸黑,工作量数倍于给人打工之时,我自认无论是勤奋程度还是个人的天分都足以应付,但现实还是给我上了非常残酷的一课。
坦白地说,那段时间我曾经无数次怀念在国企打工的时光。即便是后来,事业终于有了起色,收入远胜打工之时,我也始终认为打工时期的生活质量是最高的。
但是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是否还会选择辞职呢?
我曾经非常严肃、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而答案是肯定的。
是的,即便日子再苦,即便混得还不如原来,我都再也不愿意重新过那种一成不变的日子了。
假如你也曾经为类似的问题苦恼,下面我思考出来的一些东西或许对你有些参考意义。
三
大多数人所喜欢的稳定,其实无非就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不高不低、“旱涝保收”的工资,不算太大的生存压力,以及由此而来的满足感。
如果人生就像电影剧本那样——一切皆有设定,虽有变化但皆在预料之中,大结局注定圆满,那么就这样生活似乎也并无不妥。
问题就在于人生充满了意外,而这种稳定的生活,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个代价便是——为了“稳定”牺牲一切让生活多彩的可能性。
小D是我初中时期很要好的一位同学,大学毕业的时候他本来有个在广州创业的机会,但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于是他在家里的安排下回到家乡的小县城,找了一份银行的工作,娶了一位与他在同一个系统工作的妻子,日子过得平凡而美满。
但是这种生活在他母亲患上一种罕见病症之后被彻底打破了——为了治疗母亲的病,他家里所有的积蓄都被掏空,还四处欠债,他的脾气也愈发暴躁,天天和妻子争吵,原本非常和睦的夫妻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小D并没有犯任何重大错误,他只是没有意识到(或者是意识到了也无力改变)之前的“稳定”是建立在一个非常脆弱的基础之上的——他们夫妻俩的收入仅仅能够做到在维持日常开销的前提下略有盈余,这就意味着他们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几乎为零。
倘若这种稳定的生活能够一直维持下去,这又会是另外一个故事了。然而我们永远无法预料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很多时候,保持“稳定”的代价便是我们逐渐丧失抵御风险(意外)的能力,将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上帝。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小概率的事件。但是通过和另外一位同学的交流,我更加体会到这种稳定生活背后深藏的无力感。
F也是我的初中同学,在家乡的县城做警察,收入在当地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毕业第二年他就开上了小车。但是在一次聚会之后,他坦言,自己非常后悔当初没有留在大城市,而回到家乡后因为少了生活压力,他也没有去努力争取很多本可以得到的发展机会。
F跟我讲了这样一番话:
“其实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生活得挺幸福的,直到我有了孩子,做了父亲,这种想法就彻底改变了。天下的父母,没有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可是我发现,在这个小县城,想给孩子报个补习班都找不到地方,想让她学个英语都找不到老师。其实,谁都曾经年轻过,都有过梦想,当初我选择这样一份工作,就是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我也认了,我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可是现在,我发现我的孩子一出生就已经落后了,更可悲的是,我对这种状况竟一点办法也没有!”
我非常理解F的想法,也能感受到他的无奈。事实上,给孩子报个补习班、找个好老师并不一定能给他们一个更好的未来,可对于F来说,他连尝试的可能都没有了,只能让一切顺其自然。
不得不说,正是“稳定”让他慢慢变得别无选择。
四
是否选择稳定,其实跟你所处的城市、所做的工作无关,跟你的心态有关。
即便在小县城,做着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们也可以选择不稳定——比如努力让自己做出更好的工作表现,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迎接更大的挑战。
即便在大城市,做着一份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同样有人选择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而大部分人所喜欢的“稳定”,都属于下面两种类型:
第一种:没有压力、没有挑战、没有变化,收入却高到足够自己一辈子舒舒服服过日子。持这种想法的人属于白日梦想家,他们总是期待天上掉馅饼,却从未思考:无数勤奋的人尚在为过上好的生活苦苦挣扎,努力奋斗,他们凭什么就能唾手可得?
第二种:没有压力,也没有变化,但是收入不太高。持这种想法的人,往往畏惧变化,不愿意挑战自己,选择对自己的平庸和懒惰妥协。
他们为自己找到了生活的“真谛”而沾沾自喜,满足于现阶段的稳定生活,不做任何改变现状的努力和尝试,殊不知这样的“稳定”牺牲的是自己未来所有的可能性,是对自己的未来、对自己的家人和孩子的不负责。
五
记得在问答网站“知乎”上曾有人这样问:我对自己现在的工作非常满意,很稳定,收入也不错,能够让我过上很不错的日子,那我为什么要奋斗?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回答一针见血:如果公司遭遇变故,效益变差,要炒了你或者给你降薪,那时候你该怎么办?
另外,还有个流传甚广的鸡汤小故事:
富翁在海滨度假,见到一个垂钓的渔夫。
富翁说:“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
渔夫说:“洗耳恭听。”
富翁说;“首先,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赚了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
“那之后呢?”渔夫问。
“之后你可以买条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
“再之后呢?”
“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并且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
“然后呢?”
“然后把公司上市,用圈来的钱去投资房地产,如此一来,你就会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
“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渔夫好像对这一结果没有足够的认识。
富翁略加思考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
“噢,原来如此。”渔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的结果吗?”很多人都对故事里渔夫的观点深以为然,却没看到他与富翁最大的差别在于:富翁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富翁可以选择在海滨度假晒太阳,也可以选择去南极探险,还可以选择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旅游,而渔夫却永远只能待在海滩上。
当富翁生病时,他可以选择最好的医生给自己治疗,而渔夫只能找一家小医馆草草看病,甚至靠自己硬扛。
富翁可以有无数个选择,过着无限精彩的生活,而渔夫的日子就只是千篇一律,他所看到的世界,所经历的人生,很可能只是富翁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拥有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可以选择——这便是跳出“稳定”误区之后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财富。
六
所以,我再也不会去选择所谓“稳定”的生活。
即便回到稳定的岗位,即便被现实折磨,我也要努力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好让生活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不想我的一生都被“稳定”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