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别再用勤奋掩饰你的懒惰 » 别再用勤奋掩饰你的懒惰全文在线阅读

《别再用勤奋掩饰你的懒惰》提高学习效率的实用方法

关灯直达底部

我们学习读书,学习写作,学习一切,却唯独忘了学习“学习”这件事。

读书的时候,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本,但班里学生的学习成绩却有着天壤之别。工作之后,有人十年停滞不前,有人三年就成为业务骨干。我们似乎对这样的现象熟视无睹,习以为常。

通常,我们会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这种现象: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天分有差别,又比如大家的努力程度不一样,再比如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不同,等等。

上面的解释都是正确的!这些因素,确实会影响我们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学习的方法。因为即便对同一个人,是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都将使其最终的学习结果产生巨大的不同。

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十倍甚至百倍地提升一个人的学习效果,我本人便是受益者之一。

初中的时候,我是一个严重偏科的学生——数学几乎每次都拿满分,但语文长期徘徊在90~100分左右(满分120分),化学甚至要靠努力才能勉强及格。

中考的时候,化学刚过及格线,英语中等、语文中等,我是因为数学、物理、体育都几乎拿到了满分,然后才考上了本市最好的高中。进去之后,第一次期中考试时,我的成绩只排到年级400多名。

高中三年,我经过观察、总结,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学习方法,三年间成绩突飞猛进。到高考的时候,我的语文和数学成绩全市第一名,物理全市第三名,以总分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到了清华大学,算是成功完成了一次华丽的逆袭。

我总结出来的这套学习方法,个人认为基本上适合所有人。如果横向对比,每个人用起来的效果肯定不一样,上限也不同,毕竟大家的智商、教育背景、自控力各不相同。但对同一个人来说,这个方法绝对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下面我们进入本节的核心内容,开始了解如何有效地学习。

想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我们首先要了解影响我们学习效果的因素,下面我用一张思维导图来呈现它们:

下面先简单解释一下这些影响因素:

智商:这是影响我们学习效果最主要的先天性因素之一(还有一个是身体),它很难被准确定义,大致可以理解为我们先天具备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决定了我们的学习所能够达到的上限。

举个例子,绝大部分人通过反复训练和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其实都可以成为很优秀的人。但是如果想要达到爱因斯坦之类绝顶聪明人物的高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要达到这样的层级,先天性的因素就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

好消息是:我们其实并不需要达到这样的高度。通过一定的努力和有效的方法,已经能够让我们成为绝大多数领域里领先的存在了。事实上很多时候制约我们的并不是智商,而是方法和努力程度。

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是呈金字塔结构的,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学习A知识点,可能要提前了解B知识点。所以,当我们已有的知识结构越完善,我们学起新知识来就越容易。

学习资料:学习资料和学习资料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别。学习资料的完整度、精准度等质量要素将大大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

身体:身体是影响我们学习效率和效果的第二个重要的先天性因素。有人天生体质好,精力旺盛,这就决定了TA可能更容易专注于学习,也更能做到长时间持续性学习。而对于体质稍弱的人,则可以通过锻炼等方式去改善体质。

投入的时间:我们花在学习上的总时间量,以及这些时间的分配方式,都会大大影响我们的学习效果。

学习方式: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是影响我们学习效果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学习方式,实际上包含了如何去拓展知识结构、寻找学习资料、锻炼身体以及分配时间等内容。

了解了上述影响学习效率和效果的主要因素,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属于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了。下面,我会根据前面介绍的各个因素,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要诀1:学习的时间分配

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延长学习时间是最为明显和有效的提升学习效果的方式。且不说学习领域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你如果能保证每天新增1个小时的学习时间,长期坚持下去,效果都将是非常显著的。

学习时间包括投入时间总量和时间分配两个部分。

总量的概念很好理解:你一年内投入到学习上的时间,直接决定了你能学到多少东西,以及学习这些内容的效果。对同一个人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花2000个小时肯定要比花1000个小时好。而与此同时,如何在同样的时间总量下分配这些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方面很多人容易进入一个误区:总是将自己的学习时间总量和学习效果挂钩,总觉得学习的时间越长,学习效果越好。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说不少人很喜欢突击性学习(尤其是大学生)——平时不学,到重要关头(如考试临近)会集中全力在一段时间埋头苦干。这种学习方式的短期效果非常显著,但导致遗忘率非常高,采用这种方式学习的人,往往过了这个时间节点,学的东西就忘得七七八八了。

关于学习时间的分配,要抓住两个要点:区间学习和规律学习。

“区间学习”的意思是,我们要为自己的学习划分时间区间。因为人不是机器,每个人能够保持专注和足够效率的时间是有一定量的。一般来说,这个区间大概在20分钟到1个小时,即便有些人天赋异禀,也很难保证连续两个小时的高效率学习。

因此,我们不能去做违背生理规律的事情,而是应该顺应这个规律,给自己的学习划分时间区间。首先你要掌握自己的生理规律,看看自己的持续高效学习时间大概有多长,举个例子,假设你可以持续高效学习40分钟,那么你的一个学习区间就是40分钟,而如果你一天能够投入到学习上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就应该将这两个小时以40分钟为单位去划分,并且记得在区间和区间之间预留足够的休息时间(最少15~20分钟)。

现在很流行的番茄钟学习法,它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划分学习区间的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自行购买相关的书籍来看。

再来说说“规律学习”,意思是有规律的、长期坚持的学习,这比短期无规律的、长时间学习的效果来得好。比方说,一周的学习时间总量是10个小时,那么,一周学习五天,每天学习两个小时要比一周学习两天,每天学习五个小时更好。此外学习的规律性也很重要,也就是说,今天8点开始学习,明天10点开始学习,肯定不如每天固定在8点钟开始学习。

以我的个人经验而言,就算你已经工作了,每天投入两个小时来学习还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最佳做法是每天固定在晚上9点到11点(这个因人而异),以40分钟为时间区间进行规律性的学习。

这里还会涉及一个新问题:学习毕竟是一件枯燥而艰苦的事情,特别是每天还要进行规律性学习(这也是很多人喜欢突击的原因),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坚持下去呢?

我的做法是给自己建立反馈性和激励性机制,通俗点说就是要及时奖励自己的学习行为。至于具体的做法,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大家可以去我的简书主页看看。

要诀2:强大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

学习资料(也就是信息)的全面性、精准性,会大大影响我们的学习效果,所以要想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找到好的学习资料至关重要。事实上,恰恰是这一点让很多人都忽略了。

回想一下,我们是否做过这样的事情:想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随便找到一本书(或者朋友推荐),或者随便下一套视频、找一些文章,就开始学习了。但我们事先并未通过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去鉴别这些资料的质量到底如何。

我们处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不管我们想要学习的主题是什么,都可以轻易找出成百上千本相关教材。但是草率地拿来一套教材就开始学习是非常错误的。不好的学习资料会浪费我们的时间,降低我们的学习效率,甚至误导我们。

如何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我也整理出了一套方法:

简单说说下面这张图。

不管我们学习哪方面的知识,那个领域的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绝对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搜寻学习资料的时候,先看看这些专家建议读什么书是相对高效的一种做法。

除此之外,我们学习的主题,网络上肯定还有很多人想要学习,或者正在学习。因此,看看这些人的建议也是一种节省时间、直达目标的有效做法。毕竟你正在考虑的问题人家很可能已经考虑过,并且找到解决方案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做重复性的劳动。

最后,现在很多公开的大数据信息也能作为我们判断学习资料的一种有效参考。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如何去判断一本书到底好不好呢?去“京东”“淘宝”这些大型购物网站,看看这本书的销量、购买者的评价就是很好的一种做法。而像“豆瓣”这样的网站,更是直接提供一本书在结合无数网友评价的基础上得到的评分,这些数据都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到一些工具来提高我们的效率。比如百度、Google之类的搜索引擎,一些专业性的网站列表,以及Feedly之类的博客和Rss订阅工具等。

找到了好的学习资料,我们还需要有好的方式去管理这些(这里也包括我们自己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等),我个人建议大家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笔记体系,这个方面我强烈推荐Evernote,关于如何利用Evernote来构建笔记体系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文章,这里不再展开论述。

要诀3:建立整体观,搭建知识架构

如上所述,知识是呈金字塔结构的,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存在依赖关系。我们要想学会A知识点,可能先要掌握B知识点。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学某个知识点很困难,很可能是因为所必备的前置知识点没有掌握好。

因此,我们开始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先建立整体观,大致了解知识点的整体结构和相互间的依存关系,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专业性和广泛性的结合,在保证专业性学习的基础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到广泛性学习上面。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学习Excel里面的函数公式功能,如果我们不具备数学里基本的参数、公式知识是很难学好(甚至是学会)的。因此在学习之前,我们就应该先把这些前置知识点搞懂,然后再进行与Excel相结合的学习。

而阅读一本书,比较好的方式是先快速通读一遍,即便有些细节没搞懂也没关系。这一遍通读不是要我们搞懂全部,而是让我们先建立整体观,了解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书里知识点的依存关系,之后再有所侧重地学习,自然事半功倍。

要诀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前面建议大家要进行规律性学习,这其实就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也非常有效。

1.记笔记

不管我们学习什么知识,一定要记笔记。记笔记的作用有很多,比较主要的两点是:第一,记笔记是我们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和总结过程。笔记并不是把学习内容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那么简单,而是要融入自己的思考。第二,记笔记便于我们后续温习,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2.学练结合

实践是帮助我们透彻理解知识点的最好方式,所以对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一定不能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而是要去实践它,使用它。

3.目标驱动

学习一定要设定目标,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目标最好是具体的、输出性的、成果性的。要想学习写作,你可以把目标设定为出版一本自己的书;要想学习编程,你可以把目标设定为做一个自己的网站或者软件。

设定合理的目标,会让我们学起来更加有动力,更容易坚持下去,也更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

要诀5:锻炼身体

在学习方法差不多的情况下,学习到最后就是拼身体、拼精力。卓越的人才各有特点,但多半有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都具有超人的精力。

所以千万不要让自己变成只会待在书房或者图书馆的宅男、宅女,一定要投入足够的时间锻炼身体。可能因为锻炼你少了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但由此带来的身体状况的提升或许能让你多学1000个小时。

“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单靠这寥寥数语远不能将它说透。在这里,我一方面是将经过自己实践证实的有效学习方法介绍给大家,更重要的是启发大家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大家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