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全文在线阅读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过程本身也是目的

关灯直达底部

在我的知乎收藏夹里,一直收藏着阿里大神多隆的故事。

多隆在阿里的层级是P11,相当于副总裁,是阿里首批合伙人里唯一的程序员。无论职位还是财富,他都是见识过更大世界的人。

可多隆又很特殊,他有着与他的位置不搭的行事风格。他不喜欢带团队,嫌麻烦,主要的职业生涯,都在专注地写代码。引用文中同事对他的描述:

在内网的标签上,他被称为神。多隆做事一个人能顶一个团队,比如说写一个文件系统,别人很可能是一个项目组,甚至一个公司在做。而他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从2003年到2007年,淘宝搜索引擎就是他一个人在写,一个人在维护,而且这还不是他全部的工作。

多隆不擅长交际,不常分享,也不玩什么社交网络,一般很难在公众场合见到他。只要能不参加的会议、采访,他就不会参加。就算去,他也常常会带上笔记本。据说他也曾经带着笔记本去outting,在车上写代码。虽然被所有人视为神,但他真的从心底觉得自己是一个凡人。他做得最多的就是默默地坐在工位上,对着屏幕上的黑框,写代码,解决问题。

曾经看到一句话,“熟悉滋长轻视”,一旦熟悉了,传奇也会让人觉得不过如此。但在多隆这里,完全是相反的。越深入了解,越钦佩他的专注、职业。他说过,他的兴趣就是写代码,而他真的是每天上班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写代码,一写就写了14年。

有一次在散步的时候,问他是如何成长为现在这样的大神的。他回答说:“就解决问题嘛。”14年的专注加上淘宝的飞速发展,他就这样“简单”地一步一步解决问题解成大神。

多隆的故事让我想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的一句话:“今天,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陀——也就亵渎了你自己。”

原来,在电脑旁修行就是这样的啊。

读到别人的人生,在敬佩之余,我们也会好奇:到底是什么驱动着他前进?

显然不是高远的目标。多隆是从屌丝级程序员,通过解决一个小问题,再解决一个小问题成长起来的。如果他念念不忘远大目标,未必能做到这么专注。人心里有了执念,就会有担心。一担心,就很难做到专注了。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有远大理想,这几乎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信条。越是对现实不满,越是害怕泯于众人,我们越会紧紧抓住高远的目标不放。但如果高远目标没有现实的路径,就很容易把生活变得抽象而无趣。

有一次,我去做一个关于拖延症的分享,有同学对我说:

“我有一个远大目标,希望能成为一个像我老师那样的科学家。可是当科学家需要先考GRE,要去国外读博士。读博士还要读很多文献,发很难的paper。回来还要能组建自己的实验室。这当中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差错,我的目标就功亏一篑。一想到这些,我就很焦虑,就觉得眼前的事很没意义,于是什么也不想做了。”

在高远的目标下,生活被想象成一架设计精密的仪器,容不得半点差错。这样的生活既乏味,又缺少惊喜。它就像一个买卖,把你很长一段的时光打包,去换一个可能的结果。我们并不想要这个过程,而只想要远方的结果。所以,我们会希望这个过程尽快结束,那个结果快点到来。可是,没有了这个过程,我们的生活又在哪里呢?

我曾经问过班上学生怎么看多隆这样的生活。大部分人表示钦佩,但并不愿意有一个这样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同学嘀咕:“如果能保证这么成功的话,那还是值得考虑,可谁能保证这么成功呢?”

如果把生活本身当作计算投入产出的买卖,自然要评估风险,再考虑投入。可有些时候,生活的投入产出,常常在我们的计算之外。在多隆埋头写代码的时候,并没有人能给他关于远大前程的保证。我们总是东张西望,觉得只有有人给了我们这样的保证,才舍得全情投入。古人说,尽人事,安天命。说的是,做我们能做的事,把命运的部分交给命运。这里面有一种信任。这种信任并不是对“公平买卖”的信任,而是死心塌地交付。不是“只要我努力投入,上天就会给我回报”,而是“即使上天不给我回报,我也会努力投入”。

投入的结果要看运气,看“老天爷赏不赏你这口饭吃”。但投入专注却有一些别的、确实的回报。

2010年,Science上有篇文章调查了人们在不同思维状态下的情绪。研究者专门开发了一个App,通过App向实验者随机提问,让实验者回答:“现在你所想的事情,是不是你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并让他们描述自己当前的情绪。结果发现,人们的思维有一半时间飘忽不定,跟当前所做的事无关。而当人们处于飘忽不定的状态时,要比专注于当前的事时更不快乐。

投入专注的回报就是幸福。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一个叫作“福流(flow)”的概念。他说,福流是人们在全情投入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忘我体验。在福流的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心中没有任何杂念,觉得一切活力畅通无阻,自己跟眼前的事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甚至忘记了时间。

一位诗人和攀岩家是这么描述自己的福流体验的:

攀岩的神秘就在于攀岩本身,你攀到岩顶时,虽然很高兴已大功告成,而实际上却盼望能继续往上攀爬,永不停歇。攀岩的最终目的就是攀岩,正如写诗的目的就是写作一样,你唯一征服的就是自己的内心……写作就是诗存在的理由。攀岩也一样。福流的目的是持续不断地流动,不是到达山顶或乌托邦。它不是向上的动作,而是奔流不已;向上爬只是为了让流动继续。爬山除了爬山之外,没有别的理由,它完全是一种自我沟通。

福流所描述的,大概是多隆经常会有的、沉浸于某件事的状态。米哈里把这种状态看作人类的最优体验,是幸福感真正的来源。悖论是,福流需要我们“忘我”,放下对事物以外的“目标”的执念。也正是因为“忘我”了,我们反而能够成就更深刻、更复杂的自己。

正如《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弗兰克所说的:

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现在我们都在讨论更大的世界。多隆的故事告诉我们,更大的世界也许就在眼前。福流就是向内而求的。能够专注于当下的事情,这就是难得的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