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你有没有幻想过有个兴趣爱好来拯救自己的平庸,却总是陷入三分钟热度?这封答读者信想跟你探讨这个问题。
陈海贤老师:
您好!一直以来,我都很羡慕那些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能全身心投入的人,总感觉他们在专注投入的时刻,闪闪发光。有人热爱学英语,愿意每天早上6点起来朗诵英语;有人热爱跑步,一年365天,除了下雨下雪,可以每天坚持奔跑10公里;有人喜欢摄影,可以在山里寒冷的夜晚,通宵不睡,蹲点拍摄星空。
以上三件事我都干过,但可惜的是,我并没有像他们那样坚持。6点早起,永远坚持不到一个星期;跑步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拍星空,蹲点到凌晨两点的时候就回去睡觉了。确切地说,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很容易因为好奇被一件事物吸引,但仅仅在了解了它的皮毛之后,又会迅速抽离。小时候练书法练了两年没能坚持下去,喜欢拍照但又嫌麻烦,懒得去学PS,喜欢的书和电影很少会看第二遍。现在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也是如此,从最开始的主动去图书馆找书,到现在面对堆积如山的文献没有一点兴趣去读。
我不仅对学习是三分钟热度,对朋友和喜欢的人也是如此。刚开始接触,总是怀着巨大的热情,努力表现自己的友好,但相处一段时间后,又会慢慢冷却,逐渐远离。
之前在TED上看过一个演讲,讲的是生活中的“多面手”。多面手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转换能力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他们往往是工作中的创新者。与他们对各个领域巨大的热情和投入不同,我似乎只满足于浅显的了解和表面的喜欢。我似乎永远都在寻找一个刺激点,而一旦深入接触这个刺激点,就会逐渐产生厌倦。我想要的,或许只是一种体验,一旦获得了这种体验,就不愿意再去面对它背后更为琐碎的工作和深层次的思考。
偶尔有时候,我会觉得这样的状态也不错。多尝试尝试新鲜的事物,多去走一些地方,看各种风格的书和电影,看奇思妙想的展览。但更多的时候,我都处于困惑和自我怀疑当中,尤其当别人问我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的时候,我很焦虑,也很害怕。我害怕自己永远也找不到一样能唤起我热情、激情,并能让我持之以恒的事业。也或许,我仅仅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懒而已。
非常渴望得到您的回应。
祝好!
正在迷路的小太阳
迷路的小太阳:
你好。你可能高估了兴趣爱好的价值。你所看到的那些每天早起背诵英语的人、每天坚持跑步的人、在寒夜中蹲点拍摄星空的人,他们能够坚持,不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兴趣爱好,而是因为他们有忍受枯燥的能力,至少在习惯养成的初期如此。
我们这个时代,兴趣爱好是一件被过度美化的事。人们想象它,就像想象爱情,只会想到花前月下的浪漫,不会想到柴米油盐的平淡。兴趣爱好常常被当作激情、活力、坚持乃至成功的代名词,以至于有人一旦觉得自己过得不好,第一反应便是:我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其实他们真正想的是:“我听说兴趣爱好有诸多好处。它能让我更投入专注,让我的生活充实幸福,让我做事毫不费力,而且技能飞涨,所以我想发展一种兴趣爱好。”
这种思维背后,是另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只不过把目标从“成功”或“财富”替换成了“兴趣爱好”,但同样执着于兴趣爱好的“有用”。而有时候,兴趣爱好恰恰是一件“无用”的事。
兴趣爱好很像一个聪明又富有的姑娘,追求她的人很多,向她献媚的人也不少,但真正了解她和爱她的人却并不多。对于兴趣爱好,你越是向她索取什么,她偏不会给你什么。你只有臣服于她,奉献于她,有一天,她才会给你一些意外的惊喜。这背后考量的东西很俗,却很真实,就是——你到底是真的爱她,还是只想获得她的美貌与财富——她能感觉到呢。有时候,为了考验那些追求她的人,她还会刻意把自己打扮成贫穷寒酸的丑丫头,就像郭靖第一次见到的黄蓉一样。
所以,你应该问问自己,你是爱这些兴趣爱好呢,还是爱它所能给你带来的好处?如果兴趣爱好没法带给你好成绩、好工作、好生活,甚至没法让你看上去与众不同,你还会爱它吗?
爱源于了解。如果你不愿意了解你所做的事,每件事都浅尝辄止,你就不会真的爱它们。
爱也很纯粹。金庸武侠小说里有很多高手,但绝顶高人是一位扫地僧,这并不是偶然。对于其他高手来说,武功意味着功名利禄、江湖地位,至少也是行侠仗义的能力。但对一个不问世事的扫地僧来说,武功真没什么用,跟日常扫地没啥区别。正因为“无用”,他才能心无旁骛,不用焦虑自己要练得多快多好,他才能坚持得久,他的成就才高。
生活并不总是充满激情和乐趣。如果你没办法通过找到某个兴趣爱好来寻找激情,不如就做你现在能做的最简单的事,并把它当作一种修行。就像僧人早起诵经扫地,农民下田插秧,工人开动机器,学生背诵英语,一个匠人戴上眼镜摆弄起手中的工具。你可以说,他们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也可以说,他们不是,他们只是在生活。
这种生活,需要我们去忍受简单和枯燥,沉下心来,愿意停留在所做的事中,成为一个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任何高超的技能,都需要经过长期枯燥的刻意练习。这种枯燥的训练,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砌,而是要我们去反思、总结,去亲近我们所做的事,了解它背后的机理。有些事,是做着做着,才成了兴趣爱好的。即使这样,也不要期待这些兴趣爱好会让你看起来毫不费力,只是,它会让你的付出有意义。
除此之外,你可能还需要一个师父。我觉得扫地僧可能是有师父的。因为要度过枯燥的瓶颈期,光靠自律是很难的,它还需要一种信任和托付的关系,需要一种氛围,也需要反馈和点拨。在以前,无论是学武、读书、唱戏还是学木匠,母亲都会把孩子带到师父面前,行磕头大礼。母亲会说,孩子以后就托付给师父了,要打要骂,悉听尊便。师父知道这托付背后的意义,它关系到孩子的前途甚至生死。于是,徒弟参与师父的生活和工作,师父教授徒弟技能。无论是这种亲密关系,还是亲密关系中传授的技能,都透着庄重和神圣的味道。师父的教和徒弟的学,自然也都格外用心。匠人精神、师徒关系和技能学习其实是一体的。今天没有师父了,技能学习都搬上互联网了,方便是方便了,但没有这种人际关系,人恐怕很难坚持和专注。
祝一切都好!
陈海贤
思考一下
1.在哪些事上,你会把自己放到跟别人比较的位置上?在哪些事上,你从未想过要跟别人比较?
2.你上一次专心致志地努力发生在什么时候?你是怎么做到的?
3.假如在生命尽头,上帝来问你:“你有没有辜负我给你的生命?”你会怎么回答他?
4.如果经济完全自由了,你想要做些什么?
5.如果不能带来任何外在的回报,你现在所做的事中,哪一件事是你想坚持的?哪一件事是你想放弃的?
6.你上次体会到成就感是因为什么事?如果让你再去做一件类似的事,你会做哪一件?
实践一下
1.认真做一回体力劳动
相比于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更需要感官和身体的全面投入。
无论是干农活儿、修车、洗车还是打扫,以全身心投入的方式,认真做一回体力劳动。
2.记录每天发生在你身上的让你感恩的三件小事
感恩练习是一种引导注意、塑造思维的方式。感恩能够帮助我们从比较和竞争的思维中解脱出来,更关注与人、与事之间的联结。感恩也能帮助我们从匮乏的思维中解脱出来,更多地体会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找一个本子,每天睡觉之前,回忆发生在你身上的让你感恩的三件小事。这三件事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可以是关于人的,也可以是关于事的。如果这件事有原因,写下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把它当作一个习惯,持续做八周。
3.制订一个五年计划
想象一下:五年以后,你希望自己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工作技能会有哪些提升?在与家人、爱人或朋友的关系上,你希望自己跟谁在一起?
(1)分别从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的角度列出三个目标。目标需要具体明确、积极正面,能在五年以后清晰地检验这个目标。
五年之后,我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上做到:
a___
b___
c___
希望能在生活上做到:
a___
b___
c___
希望能在人际关系上做到:
a___
b___
c___
(2)思考完成这些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这些途径和方法同样要切实具体。
为了完成这些目标,我需要在工作中:
a___
b___
c___
需要在生活上:
a___
b___
c___
需要在人际关系上:
a___
b___
c___
(3)思考完成这些目标可能遇到的障碍。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可能会碰到这些障碍:
在工作中:
a___
b___
c___
在生活上:
a___
b___
c___
在人际关系上:
a___
b___
c___
(4)思考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
我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克服这些障碍。
在工作中:
a___
b___
c___
在生活上:
a___
b___
c___
在人际关系上:
a___
b___
c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