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身体不说谎 » 身体不说谎全文在线阅读

《身体不说谎》六·在母爱中窒息

关灯直达底部

普鲁斯特

若你曾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完全遁入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世界,就会知道这位作家能带给读者的感觉、意象与观察有多么丰富。普鲁斯特为了表现出他丰富的经历,年复一年地写着《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巨作。为什么他不将这种能力贡献于生活呢?为什么他在完稿后才两个月就过世了呢?而且为什么是窒息而死?最常见的答案是因为他患有气喘,最后并发肺炎。在他9岁时,他的气喘第一次发作,是什么原因让他罹患这种病?他不是有深爱他的母亲吗?他是可以感受到母亲的爱,还是相反地必须一直对她保持猜疑或对抗呢?

事实上,他在母亲过世后才能够写下他自身所观察、感觉与思考的特别世界。有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是母亲难以忍受的负荷。他永远无法向母亲展现他真实的样貌、想法与感觉。这点可由他写给母亲的信件中清楚看见,母亲用她的方式去“爱”普鲁斯特。她非常关心他,但她希望能决定他的所有大小事,甚至支配他的人际关系,即便到他18岁仍对他发出禁止令。她希望普鲁斯特能以她需要的方式依赖并顺从着她。普鲁斯特偶尔会试着抗拒,但同时又柔弱地、某些时刻甚至是绝望地,为他的违抗感到抱歉,因为他太害怕失去母亲的爱了。普鲁斯特虽然一辈子都在追寻母亲的爱,却又必须借由内心退缩来保护自己逃离母亲不断的掌控与权力需求。

普鲁斯特的气喘病可以看作是对困境的表达。他吸入了太多空气(爱),而且不被允许吐出过剩的空气(掌控),也就是他不能反抗母亲要他接受的东西。的确,他杰出的作品可以帮助他表达自己,并借此丰富读者的心灵。但他长年承受身体的苦痛,是因为他无法完整地意识到自己那位不可抗拒的、需索的、作为支配者的母亲带给他的痛苦。显然直到生命的尽头,他主要关心的都是如何分离出他对母亲的感觉,而且他相信着必须躲避真相才能保护自己,然而他的身体并不接受这种妥协。身体知道真相,或许它从普鲁斯特出生时便知悉了。对普鲁斯特的身体而言,母亲的操控与无法抗拒的关怀,从来就不是真爱的表达,反而是一种害怕的信号。普鲁斯特的母亲珍妮特是一个非常保守、温顺、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好”女儿,她对儿子特殊的创造力感到害怕。珍妮特非常注意要扮演好一个名医、教授的妻子,并受到社会大众的欣赏,社会大众的评价对她而言非常重要。她认为普鲁斯特的独特性与活力是一种威胁,她用尽办法想让这种威胁在世界上消失。而她那个敏感纤细的孩子并没有忽略这些,他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母亲死后,他才得以公开他精确的观察,并批判当时的中产阶级社会,在他之前没有人这样做过。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批判自己的母亲,虽然她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就在他的母亲过世后,也就是普鲁斯特34岁时,他在给孟德斯鸠(26)的信中写道:

她知道我没有她就活不下去……从此刻开始,我的人生失去了它唯一的目的、它唯一的甜美、它唯一的爱、它唯一的慰藉。我失去了她,她那永不终止的警觉在带给我唯一的人生甘露,在平静与爱中……我被所有痛楚浸湿了……诚如照顾她的护士所说的:在她眼中,我可能永远都只有4岁。

这段有关普鲁斯特对母亲的爱的叙述,反映出他对母亲悲剧性的依附,这种依附让他不可能解脱,而且不留任何空间让他可以公然反抗那持续的监控。他的气喘病如实地传达出他的困境:“我吸入这么多空气,并且不被允许将之吐出,她给我的一切一定都是为了我好,即便我会因此而窒息。”

回顾普鲁斯特的童年故事,可以厘清这场悲剧的根源。它说明了为什么普鲁斯特会如此长时间地依赖着母亲,且无法从她身边脱离,即便他绝对是因此而受苦。

普鲁斯特的父母在1870年9月3日结婚。1871年7月10日生下他们的长子马塞尔·普鲁斯特,那是发生在法国欧特伊一个相当不平静的夜晚的事,当地居民依旧陷落在普鲁士入侵的惊愕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想象,普鲁斯特的母亲很可能无法摆脱当时笼罩她的焦躁不安,也无法专注而慈爱地面对新生儿。可想而知,这个婴儿的身体感觉到了不安,并且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受欢迎。在这种情况之下,孩子理应需要比他当时所获得的更多安抚。对某些孩子来说,这种匮乏可能会造成极大的恐惧,为他的童年带来重负。普鲁斯特很可能就是这样的例子。

普鲁斯特的整个童年,如果没有母亲的睡前吻就无法入睡,但这种强迫性的需求越被父母(或周围的其他人)觉得是丢脸的“坏习惯”,这种需求就越强烈。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普鲁斯特一直想去相信母亲的爱,但不知怎地他似乎无法摆脱储存在身体里的记忆,他的身体牢记着他出生时母亲的杂乱情绪。对他来说,睡前吻可抹去这种身体最初的、强烈的感知,但到了第二天晚上,疑虑又会再度报到。而且,母亲几乎每晚都造访楼下的沙龙,更增添了孩子心中的这种疑虑,让他觉得对母亲而言,那些资产阶级的绅士淑女都比他重要。毕竟,与这些人相比,他显得那么渺小!普鲁斯特就这样躺在床上,等着他所期待的爱的信号。然而,他不断地从母亲那里接收到的,是要他举止良好、行为乖巧、以及“正常”的劝诫。

长大成人后,普鲁斯特开始研究这个世界,他要研究把他母亲对他的爱偷走的世界。他首先积极地投入沙龙活动,后来,在母亲过世后,他在幻想之中以一种罕见的热情、精准与敏感来描写这个世界。好像他开始的这趟伟大的旅行,最终是为了解答一个问题:“妈妈,为什么那些人全都比我有趣呢?你难道不知道他们的空虚、他们在装模作样吗?为什么我的人生、我对你的渴望、我对你的爱,对你来说这么没有意义呢?为什么我不过就一个麻烦呢?”

如果普鲁斯特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他或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但他只想当个听话的男孩,不想制造问题。因此,他投入母亲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开始吸引他。他可以用诗一般的语言自由地描绘这个世界,也可以不受阻挠地批评它。而这一切,他都是躺在床上做的。他在床上完成了一次幻想之旅,病床就像是他的庇护所,可以保护他不被自己揭露的残酷事实所伤,也不会受到他所害怕的处罚。

对作家而言,他可以利用小说人物来表达现实中永远也无法传达给父母的真实感觉。普鲁斯特过世后才发表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小说《让·桑德伊》,克劳德·莫里亚克(27)视之为撰写普鲁斯特传记青少年时期的数据源。我们可以发现普鲁斯特在小说里间接地表达了他的困境,让我们了解普鲁斯特其实可以感觉到父母的抗拒。普鲁斯特叙述:

这孩子本性中的极度不幸、他的健康状态、他那容易悲伤的性格、他的挥霍癖、他的惰性、他不可能在生命之中获得一席之地,这些最终会导致他浪费他的聪明才能。

普鲁斯特又在同一本小说里展现出他对母亲的抗拒,但依旧是伪装成书中的主人翁——让·桑德伊:

他对自己的愤怒倍增至比对父母的还要多。但父母才是他焦虑、他残忍的无所作为、他的啜泣、他的偏头痛以及他失眠的真正原因,他真想做些会伤害父母的事,他不想听走进屋的母亲的咒骂声,他想告诉母亲,他要放弃所有工作,他要去别的地方去睡,而且他认为他的父亲很愚蠢……而这一切只因他觉得他需要反击,并且把那些母亲曾对他做过的坏事,用更恶毒的行为反击回去。那些他无法说出口的言语埋藏在他心中,像某种无法排出的毒药般传至四肢,他的手脚颤抖着,腾空抽搐,像在寻找着某种猎物。

相反地,普鲁斯特在母亲过世后,只将爱表达了出来。他那带着怀疑与强烈感觉的真实生活究竟留在哪里了呢?他将一切都转化成了艺术,而他的气喘病则为这种逃避现实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1903年3月9日,普鲁斯特在一封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没有任何喜乐的要求,我很早以前就已经放弃它了。”1903年12月,他又写道:“不过,至少我以依你所愿而成的人生计划向夜晚发誓……”其后又在这封信内写道:“因为我宁愿病发而让你满意,也不愿引你厌恶而无病。”普鲁斯特在1902年12月初写的一封信里的一段话,就身体与道德之间的冲突来说相当特别:

事实是,只要我一觉得舒适,你就会毁掉一切,直到我再度觉得不适,仿佛这种让我病况好转的人生会刺激到你……但可悲的是,我无法同时拥有你的好感以及我的健康。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里有段关于玛德莲蛋糕的著名段落,叙说的是一段少有的幸福时刻,当时的他在母亲身边感到很安心、很安全。他11岁的时候,某天在散步时他被淋得又湿又冷,母亲拥抱了他,给了他一杯热茶和一块玛德莲蛋糕,没有任何斥责。这显然足以让这孩子暂时不再害怕,那种恐惧可能自他出生以来就潜藏在他体内,并与他认为“父母不是真的想要他生下来”的不安全感有关。

由于父母经常性的责备与批评性的言论,使他潜在的恐惧不断地被重新唤醒。这个聪明的孩子心里或许会这么想:“妈妈,我对你来说是个负担。你希望我是另一种样子。你常常这么表现出来,而且也一再地说出来。”身为孩子的普鲁斯特无法用言语表达这些想法,他恐惧的原因依旧没有任何人知道。他独自一人躺在房间里,等着母亲爱的证明,以及母亲的解释。这事实让人沉痛。痛楚显然强烈到无法去感觉,他的探究与疑问被定义为“文学”,并且被放逐至艺术的国度。普鲁斯特依旧拒绝解开他人生的谜团。我认为小说名字里的“似水年华”一词,是在质疑他并不完美的人生。

平心而论,普鲁斯特的母亲不会比当时大部分的母亲更糟糕,而且她绝对是用自己的方式在关心儿子的健康状态。只是我无法认同那些传记作家异口同声地力赞她为母亲的楷模,因为我不认同他们的价值体系。例如,其中一个传记作家写道,普鲁斯特的母亲是一个能为儿子牺牲自己的道德模范。或许可以这么说,普鲁斯特早在母亲身边就学会了不去享受自身的喜乐,但我认为这样的人生观并不值得赞许,而且也称不上美德。

引起普鲁斯特身上严重病症的,是永怀感恩的义务以及永远不能去反抗母亲的思想控制和道德束缚。迫使普鲁斯特压抑他的反抗之心的,就是内化的道德。

如果他可以像自己笔下的主人翁让·桑德伊那样,以自己之口与母亲对谈,那么或许他就不会罹患气喘病,不用忍受窒息发作之苦,不需要大半辈子都躺在病床上度过,也不会英年早逝。普鲁斯特在给母亲的信中是那么清楚地写道,他宁愿生病,也不愿令母亲感到厌恶。就算在今日,这种形式的表达也并不少见。我们需要做的是,清楚了解这种盲目的情感会造成什么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