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是否把新生儿的大脑看作一张白纸,毫无疑问,我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心理活动。这些就是反射和本能的行为,它们并不需要知识或思考,而是会自动发生。连洛克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新生儿吮奶是不用教的。
不需要学习的行为:反射和本能
反射动作是一种简单的、自动的、不学而能的对刺激的反应。如果你意外地拿起了一个非常烫手的东西,你就会立刻把它扔掉。笛卡尔用动物精神来解释这种动作,在他看来,这种精神在神经的管道中流动。碰到烫手的东西丢掉或者缩回的反应就称为撤回反射,下图就是撤回反射的反射弧。当你不小心碰到非常烫手的东西,信号就从感受器(由它侦测组织损伤)传到脊髓,又从脊髓传导到运动神经,触发了自动反应,让你远离热源。同时,来自感受器的信号进入大脑,大脑将对其进行解释,了解到什么事情会给你带来痛苦。下次,你可以在感觉到疼痛之前就开始反射运动。
新生儿有多种反射(如果你正好有个宝宝,会很好玩),如拥抱反射会使婴儿迅速张开又迅速缩回自己的双臂。有人提出,婴儿的莫罗反射是在其进化中的一个时期内发展起来的,此时,婴儿一整天都被母亲带在身边。如果婴儿失去平衡,这种反射就会导致婴儿瞬间张开双臂,然后再迅速地抓住妈妈,让自己重新回到平衡状态。这种反射被认为是唯一的与生俱来的恐惧反射(不学而能)。新生儿的其他反射包括抓握反射(手指环绕手掌上的物体)、觅食反射和吮吸反射,这些反射会引导婴儿在没有指导、示范或经验的情况下自己吃东西。
从反射到意志
英国医生和哲学家大卫·哈特莱概括了儿童从无意的反射到随意行为,再到自动(随意的)行为的发展模式。他声称,我们有一些不自主的行为,如婴儿的抓握反射。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学会了有意识地抓握,从本能地抓住事物到有选择地抓住事物。在这一点上,该行为已成为自主行为。孩子从经验中建立起来的联想引导他们有选择地抓住玩具,而不是一块燃烧的煤炭。最后,抓的动作又变成了自动的行为,这样我们就不需要思考或者集中注意力去抓住东西,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去做。
本能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固定动作模式”(fixed action pattern,FAP),它比一个反射更复杂,通常会让人产生一个动作。例如,刚孵出的海龟会本能地朝大海爬去;当白天变短、温度下降时,冬眠动物会本能地去寻找或者有时去准备一个合适的冬眠之处。
反射动作通常不能抑制,但有些本能可以被抑制。高等动物(如人类)常常能学会触发本能行为,然后决定不采取行动。本能最初是非自愿的,但并不意味着它一旦被意识到会不受意志影响[人们对本能有不同的定义,但196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伯尼(Robert Birney)和理查德·蒂文(Richard Teevan)认为,本能不可抗拒也算是一种本能]。
本能——你不学而能的行为
本能是由法国昆虫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年—1915年)首次提出的,他根据自己有关昆虫的开创性研究建立了昆虫学领域。他在一个著名的实验里证明了本能的力量,将毛毛虫列队放在一个圆形的碗的边缘。毛毛虫总是跟着自己前面的一只毛毛虫向前爬行,它们在碗边不停地走了7天。
第一个严格描述人类本能行为的人是威廉·冯特,他将任何重复的行为都看作一种本能。他列举了几千种人类的本能,列出了几千种人类的本能行为。不久之后,弗洛伊德将人类的行为看作对某种自然驱力的反应(比如饥饿或者繁殖的冲动),这些驱力是本能的。到了20世纪,人类被赋予的本能行为就少得多了,兴起的行为主义学派更强调在个人生活中习得的行为。
洛伦兹的雏鹅
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1903年—1989年)对鸟类的行为很感兴趣。在一系列著名的实验中,他探索了灰雁鹅的自然本能,它们一孵化出来就“印刻”了自己父母的行为。正常情况下,雏鹅“印刻”的将是雌鹅的行为。雏鹅随后会自动跟随父母,而不需要催促。洛伦兹证明,雏鹅将“印刻”附近的任何物体,即使那些并不是自己的父母。他成功地让雏鹅“印刻”了自己的靴子,雏鹅们会追随任何穿着那双靴子的人。这个实验将一般的本能行为和个人学习过程中需要印刻的要素相结合。研究表明,在心智结构方面的印刻活动是与生俱来的,但被印刻的事物则来自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