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表情:如何识别他人脸面真假? » 微表情:如何识别他人脸面真假?全文在线阅读

《微表情:如何识别他人脸面真假?》9.1 人为什么会笑

关灯直达底部

婴儿首先会尖声哭闹,但在两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就会微笑了,人类的第二个表情就是微笑。再以后,当婴儿能够掌握难度更大的呼吸动作时,就会对他/她感到有趣的事情发出咯咯的笑声,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

人为什么会笑呢?从情绪的起源角度讲,愉快的心情,源自于自我满足或者超越满足,也就是源自于当事人接收到的信息高于原本预期。

我们拿人人熟知的“四大喜事”来拆解拆解,分析喜悦情绪的产生机制。

9.1.1 人生四大喜事

1.久旱逢甘霖

农耕社会中,久旱会造就人的一种渴望,那就是下雨。注意那个“久”字,实际上已经透露了人们一直在渴望下雨,但一直没下的情境。因为之前的每一天都接受过这样的煎熬和无奈,这个长久积累下来的无奈已经成为潜意识中的预期。

要注意,这种预期和盼望着下雨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然而,在久旱积累的强大心理压力下(颗粒无收),突然逢了甘霖!一个“逢”字,把其中的侥幸心理描述的淋漓尽致。这种远远高于无奈预期的好事情,会让人开心地笑。

其实,下不下雨都很正常,只是自然天气而已,没有什么值得喜悦的地方。但是,因为前面的预期太低了(长时间不会下雨,庄稼会渴死的),所以突然一下雨,就会让人感到非常高兴。这种超低的预期,会让本来很普通的一件事变得很让人开心。

如果你认为,丰收这种事情,总该是让人开心的吧?那我们就来较较真。

如果从播种的第一天起,就能保证庄稼的茁壮成长像计算机运行加法程序那样毫无风险,只费力不操心的结果(确认没有任何天灾人祸的意外),和在码头扛麻袋包没什么区别,丰收的景象,也只是会让农民感到辛苦一年有收获,该是歇歇的时候了。每年都不会挨饿,就没有挨过饿,所以一切都很平淡,所以谈不上笑,更不要提开心地笑了。

现实生活中的丰收喜悦,来自于对于风险的担忧一一解除,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好运气,让庄稼的整个生长季中没有发生旱、涝、病、虫和其他天灾人祸,最终取得了丰收成果,这种不断解除风险的最终成果,当然会让人喜悦。

当然,“久旱逢甘霖”在后来,还衍生出了除农业领域以外的用途,凡是迫切需要什么而不能得,突然有一天得到了,就会产生同样的愉悦情绪。这样的衍生情境,其心理历程与原始的农业情境相同,不再单独分析。

2.他乡遇故知

他乡遇故知的高兴可能有很多原因。不论是因为好朋友的重逢,还是因为遇到熟人可以改善生活条件,抑或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得到缓解和重温,都并不是我们所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一个“他”字和一个“故”字的对比,就是当事人主观预期与现实状况之间的不符,是现实状况高于预期的一种情况。在“他”乡,疏离或无助是普遍预期,“故知”对于独自在他乡闯荡的人来讲则是温暖、安全、美好的回忆和思念的缓解,也许还有几顿酒肉,当然会开心啦。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自我禁锢在家乡里,而是更多地走出去,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生存和繁衍的环境。他乡的概念逐渐淡化,故知的遇到也越来越容易,这样的惊喜也就不再适合目前的社会结构了。

3.洞房花烛夜

考虑到洞房花烛夜的感受与社会道德状况紧密相关,也许这一条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不再那么让人欣喜了。但我们可以谈一谈异性之间的相互喜欢。

人在寻求伴侣的时候,出于优质繁衍的本能需求,总是希望找条件好的。对于异性身材的喜爱,源自于对优质繁衍能力的期待;对于异性面貌的喜爱,源自于对健康体质的期待(骨骼、蛋白质、脂肪、皮肤的良好发育和分布,以及五官的均匀对称)。虽然群体性心理影响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审美标准,但这一基础原则倾向趋同。对男性社会战斗力的喜爱(目前多为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与动物世界中对雄性的搏斗力量需求趋同。

但这里有一个令所有人都会忧虑、至少是曾经忧虑过的问题:优秀的异性会喜欢我吗?

答案是不一定。优秀的异性,也会被很多竞争对手看好。对方的选择,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垂青”。这种是否能被垂青的不确定性,就是羞涩的来源。

涩是因为羞而造成的反应迟滞,羞是一种复杂的担忧情绪。羞的实质,是担心对方会不喜欢自己、不接受自己,属于比较低的主观预期。情感经历少的少女容易害羞(少男也会,但晚一些、少一些),是因为掌握的判断、衡量标准不够多,不知道自己被心仪的对方接受的概率有多大。随着阅历的增加和情感经验的积累,对自己的认知会不断完善(知道别人会怎么评价自己),羞涩也就逐渐少去,但在遇到真正心仪的人时,还是会有被拒绝的担忧。因为,水涨船高。

面对自己心仪的人,被否定和被拒绝是正常的预期,被认可和被接受则是一种惊喜,莫大的惊喜。因此,两情相悦时的心理快感会变成巨大的快乐,甚至不需要通过笑的复杂动作就会引发生理的快感。一切快乐的来源,皆因对方的垂青(彼此都觉得对方在垂青)。而感到被垂青,则是超越了原有预期的积极信息。

4.金榜题名时

学生怕考试,无论古今,都是因为考试是采用减分评审制的检验体系。某些教务部门甚至要求教师在出题的时候,要保证成绩能呈万恶的正态分布曲线。所以,学生们担心的一贯是哪里没学会(会被扣分),而不是强化自己哪里学会了。因此,学生会认为每次考试有不会的题是正常的(老师也正是这么出题的),每次考试都考到自己会的(满分),从总体概率上讲,是不正常的。

另一方面,自己偶尔考得不如同档实力的同学,都属于正常情况。考完试后得知分数没有XXX高,也不会有什么沮丧或意外的反应,因为这是常规预期。反倒是突然有一天,自己考得比同档次的所有人都好,倒是会让人惊喜!

综合上面两个因素,在重大考试后,极少有人敢于保证自己能“成功”(所谓金榜题名)。这也是在考试结束后,到分数出来之前的时间段中,不太有人高调谈论自己的考试情况和未来规划的原因。

其实,在金榜上出现了自己的名字是比较笼统的一种喜悦,毕竟多年辛苦和担忧有了一个肯定,而且这个结果的出现往往还预示着未来生活的改善。因此,心理预期较低(不一定考得上)和不错的结局之间的正向差距,会让人感到解脱、轻松、充满希望的开心。

总之,愉悦情绪,主要由积极刺激产生,心里本来没觉得能有这么好的事情发生,结果就发生了,愉悦情绪也就随即产生了。

生活里的例子,比古语中的四大喜事更丰富。诸如辛苦工作了一年,年底的红包数量比自己预期的多(数字相同会认为这是应该的,如果比预期的低,可以想见心情如何);与考试相类似的其他成功;深处险地,辗转周折终于找到柳暗花明;与势均力敌的对手拼杀最终获胜,或者与实力明显高于自己的对手拼杀(不是游戏、事关生死),历尽惊险最终将对手击败等等都是如此。

所有的开心,其心理成因与传统四大喜事的快乐来源相同——接收到了高于自己预期的积极信息。

9.1.2 专题一:收到礼物的喜悦

收到礼物是否开心,取决于两个因素:礼物和送礼物的人。

第一大类情况,如果送礼物的人还可以,那么喜悦程度与礼物的预期不符程度成正比,越是超越了预期的礼物(但还要受人的限制,比如钻戒就不是什么人送都可以接受),引发的心理快感越大。反过来,同样是收礼物,如果你认可的准男友在情人节的时候,只送了一张不用心的卡片,则可能会引发你的失望。

第二大类情况,如果送礼物的人是你所渴望的(比如心仪的异性),那么这份惊喜已经足够打败任何因素,质和量两方面全面超越自己的预期。哪怕是写个小纸条给你,都会让你高兴很久。原因是在你不确定对方喜欢你的前提下,对方送礼物这件事就已经远远超越原有的预期。

第三大类情况,如果送礼物的人不对路,那么无论礼物是什么,都不在考量的范围之内,往往礼物越重,所造成的逃离感越强。如果一个你厌恶的人百折不挠地要送你贵重礼品,你敢要么(当然得把那些用自己来交换物质的人排除在外)?这种不开心,源自于你心里对人的排斥,也就是希望不要和TA沾惹上任何关系的心理预期遭到事实的打击。

9.1.3 专题二:令人发笑的表演

在这些引发快乐的刺激源中,引人发笑的表演是一类很特殊的形式,比如喜剧、相声、幽默、滑稽等。这类刺激源之所以能够让人发笑,也是因为它们的内容可以使观众产生较强的满足感。从创作手法来讲,会比较明显地分为两种类型:

1.类型一:比下有余型(蠢)

很多让人发笑的作品中,都会塑造一个比较“蠢”的形象,或者与此类似的比较“衰”的形象。这个形象不懂很多东西、做错很多事情,或被戏耍很多次,凡此种种,都属于第一类创作手法。我们列举一些案例,但限于原作品版权,不能全篇引用。

相声作品《学跳舞》片段:

【逗哏:人家那皇宫,您没进去过。院里面一进门,一个大的洋灰池子,在那呲水,都跟那洗手啊什么的。我一般走到那,把袜子先跟那洗洗,搭在池子边上,跳完舞出来还能穿。皇宫那门怎么那么高科技呢?人家那门是好几个门拼在一块儿,您能推着这么……(肢体表演)】

【捧哏:嗨!那是转门,哪都有!】

【逗哏:就这么进去吧。但是您不能走快了,走快了前面累的慌,走慢了后面磕脚后跟。(肢体表演)转进来之后,这里面别有洞天。】

【捧哏:怎么呢?】

【逗哏:里面还有一个大洋灰池子啊,也在那呲水,池子边搭了一双袜子,怎么跟我那双似的呢?】

【捧哏:您先等一会儿吧,您又转出去了知道吗?】

【逗哏:(这门)太高科技了!】

这一段是《学跳舞》作品中普遍受欢迎的一段创作。新颖的看待转门的角度以及对“两个”洋灰池子的认识,确实很有趣。但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作品中塑造的主人公有以下几点特征:

①把喷泉叫作“洋灰池子”,来说明这个人不知道“喷泉”这个词,甚至之前从没见过喷泉。但观众一听就知道会喷水的“洋灰池子”是指的喷泉。此处的笑点源自内心比对:“这位舞蹈家连喷泉都不知道。”

试想一下,如果此处就是用“喷泉”,还有笑点吗?

②在喷泉里面洗袜子的行为,会让人眼前一亮,会心发笑。为什么会笑呢?因为在喷泉里洗袜子这件事别说舞蹈家,就是普通人都干不出来。不论是出于无知还是吝啬,都是比较低级的行为。此处观众的内心比对是:“我都知道不能在喷泉里洗袜子,这舞蹈家可够没见识的。”

③把转门描述成“好几个门拼在一块儿”,以及叙述及肢体表演过转门的“技巧”,和对喷泉的认知相似,同样是把这个角色塑造为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低级人物。

④“转进来之后,又一个大洋灰池子,上面也搭双袜子”的情节,是此段中的最大包袱。笑点来自于这个舞蹈家居然不知道自己是转出来了,误以为“又一个洋灰池子”,而单独这一个笑点可能不是所有观众都明白了(也许会有部分观众认为真的是里面又有一个喷泉,虽然这不符合建筑常规布局),于是再补充一个明显的细节“上面也搭双袜子”。这一来全部观众都会明白,“哈哈,他又转出来了!”的确很妙。笑点的强烈之处,在于舞蹈家自己还不知道。

试想,如果舞蹈家见过转门,熟练地走过转门;又或者哪怕是第一次走转门没经验,一不小心转了360度后又出来了,但随即清醒地认识到“哎呀!我又出来了。”观众也不会笑得如此开心。

类似的相声作品还有很多,与“又见洋灰池子”相类似的比较好的创作技巧,是制造出人意料的情节,让观众想不到(或者是思路被引导到别的方向上)的“蠢”或“衰”突然出现。这一类的作品,就是因为通过他人的低,感受到自己的高,从而达到满意甚至超过满意的自我认知。

同样是这种创作风格的一个小段子如下:

【逗哏:人家的生活非常有品质,很多细节都特别讲究。先说早晨起来。早晨一起来,先刷牙、洗脸、洗脚……】

【捧哏:您先等会儿。洗脚?有早晨起来洗脚的吗?】

【逗哏:昨天晚上忘了洗了,今天早晨起来补上。讲究嘛!】

在视频中,观众笑的反应最大的地方就发生在“洗脚”出现在洗脸后面的时候。我也觉得很有趣,如果把意识深处的幽默共振点挖掘出来,大概可以翻译成“哪有早晨洗脚的啊?这还说自己是特别讲究的人?”明明做了违背常识的愚蠢行为,还要拼命标榜自己的高雅和品位,这就是我觉得可笑的原因。

但是,恰好我3岁的儿子也能听懂这一段所说的内容,他随即问我:“他怎么说早晨洗脚呢?”显然,孩子没有觉得好笑,只是觉得这和他自己的生活习惯不同,因为他每天都是睡觉之前洗脚,已经形成了习惯。所以,他不理解,会很认真地问为什么。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孩子不觉得好笑的原因,大概分析两点如下:

①对3岁的孩子来讲,还处在学习和接受的过程,没有形成自己的主见,也就是不能分辨什么叫做正常,什么叫做不正常。他并不认为早晨洗脚是很奇怪(有违常规)的事情,只是觉得和自己的行为习惯不一样。他关心的是“为什么这个叔叔说的事情和我平常做的不一样?”而不是“有人早晨洗脚吗?这件事多奇怪啊!”所以他不会觉得这件事情“蠢”(比较低级的与众不同)。

②此外,前面的铺垫是生活很有品位,是引导着观众往高品位的方向想,然后弄个早晨洗脚的“低级”行为造成落差比较。“有品质”的引导,对于小孩子来讲,还不能起作用,孩子听完整段信息之后,并不会感到落差比较,只能单点注意到“早晨洗脚”这个异常信息。没有比对也就不会产生应有的愉悦感。如果去掉前面的铺垫“有品位”,直接叙述“他早晨起来刷牙、洗脸、洗脚……”观众也会觉得奇怪,但并不确定这是在揶揄和讽刺。

因此,这种幽默的创作手法首先向相反的方向引导观众思维,一般是抬高;接下来通过设立比较低的参照对象来让观众得到自我满足。这种意外而巨大的满足感,可以使观众自然地开怀大笑。

2.类型二:心领神会型(妙)

另外一种能让人产生正向预期不符的刺激源,是获取收益。从最简单的获取礼物,到意识上的获取新知(学习和接受了新的想法、评价等)。

所以,第二种让人发笑的艺术作品创作方式,则是使用与赠送礼物相同的方式给予正向的预期不符,不过给出的不是物质礼物,而是观众可能想不到的“妙”的想法,或者具有“技术含量”的知识、逻辑等。

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就属于具备大量观众意想不到的“忽悠”手法,而这些忽悠手法又具备绝对的“技术含量”,再加上范伟和高秀敏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扮蠢”,所以具有很高的幽默效果。

大忽悠使用心理暗示的手法,让被骗的胖厨师“没事走两步”的经典忽悠,即使在看过几遍之后,不再有“意外”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让人发笑,除了胖厨师的“愚”外,更重要的是愚弄的手法非常高明。即使不是一个“愚”的角色置身在这个情境中进行配合,使用心理暗示的骗术进行欺骗也会引发笑声,只不过不会是那种看到有人被愚弄的开心大笑,而是会心的微笑。事实上,真实的生活中也经常,至少是曾经有一段时间经常,发生一些“大师”使用这种心理暗示技术欺骗成功的案例。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不是著名喜剧演员,而是很普通的三个人直接开始表演这段情节,其效果也会让明眼人拍案叫绝,心中直呼“厉害”!这就是技术含量引发的愉悦。把现实生活中某些装神弄鬼的“大师”高超的心理暗示技术搬过来,放在幽默作品中,既能起到讽刺现实的作用,又能让观众相信这样确实会忽悠到人,再加上对被愚弄者的“比下有余”心理,成就了一段经典的幽默作品。

小结

通过对能够引发人们开心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比对,我们可以总结出愉悦情绪的产生机制。能够正向超越当事人主观预期的,无论是通过给予来增加(绝对增加),还是通过设定较低的参照物来比对(相对增加),都会引发自我满足感甚至优越感,从而产生愉悦情绪。 这个结论,在心理测试的过程中非常有用,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设计出让人愉悦的刺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