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八卦心理学 »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八卦心理学全文在线阅读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八卦心理学》第四节 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心理学的大停滞

关灯直达底部

题记: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爱·伦坡《致海伦》

和它出现的历史时期相比,古希腊文明的辉煌与灿烂简直就像是奇迹一样。就像是上帝把一个个本该出现在两千年后的城邦和伟人们以不可思议的形式出现在了地中海沿岸的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因为其城邦联盟的独特形式,古希腊又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明,在包括哲学、文学、数学、物理学、逻辑学、医学、建筑学、雕塑等各个方面都创造出了让后人难以企及的伟大成就。

虽然后世往往把古罗马和古希腊并称为西方历史上古典时代的两座丰碑,但是单纯从文明的角度来讲,古罗马和古希腊并不是同一等级。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说:“罗马人没有发明任何艺术形式,没有建立有创见的哲学系统,也没有作出任何科学发现。他们会修路,会订立系统的法典,还会有效地指挥军队,至于其他的东西,他们只好看着希腊人。”

罗马人精于建立帝国,他们征服了欧洲和近东地区,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域,古罗马人是很好的管理者,却不是很好的思想家。他们采纳了希腊的文学、建筑、雕塑、宗教和哲学风格。就连罗马诸神其实也都是希腊诸神换了个名字,比如神王宙斯改叫朱庇特,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德改叫维纳斯等,甚至太阳神阿波罗等连名字都没换直接就用了。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2世纪之间,古罗马人占领了地球上最美好的一个地区,拥有当时可能是人类中最文明的一部分人,但他们仍然只能算得上是希腊文明的文化寄生虫而已。

在心理学方面也是一样,古罗马的哲学家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 Carus)修士等人所作的贡献大概也就是再次修缮和重述了一遍希腊哲学家们的观点,比如认为灵魂和肉体一样都是有形体的,肉体死亡之后灵魂也无法长存世间。不过他说:“由于我们在胸脯的中间一带感到害怕和喜悦,因此,那就是思想或者理解力之所在的地方。”这一点甚至还不如希波克拉底,至少他还知道人的思想是大脑产生的。

古罗马对心理学的唯一真正影响是一位来自希腊的医生加伦做出的,但可惜的是这种影响很可能是负面的。加伦发展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气质理论,他认为人的性格与健康同人中的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液体的比例有关系,比如当体内含有的黑胆汁过多时,人就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中。因此他治疗的方法也是想方设法减少人体内的黑胆汁,或者将其转化为血液和粘液。在许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误导了医生和其他人,以为它是性格模式和心理疾病的成因。直到近代,随着解剖学的进步,人们才发现了加伦的理论有多么荒谬。

在加伦的时代,还有另一种东西侵入了哲学和心理学研究当中,把心理学变成了一块不允许他人触碰的禁脔,这就是天主教神学。天主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的中东地区,之后迅速传入到了罗马,成为一个让罗马统治者极为头疼的民间力量。尽管遭受罗马统治者的迫害和屠杀多达十余次,但天主教还是顽强地在这个国度里发展开来,并最终同化掉了包括上层贵族在内的所有罗马人。公元392年,罗马皇帝正式把天主教定为国教,从那以后直到今天,整个西方世界的思想基础大部分都依然建立在天主教神学之上。

神学和哲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研究人与世界关系的学问,而前者研究的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天主教是一种一神教,所信仰的神只有一个,即上帝耶和华。当神学开始统治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当公元476年罗马帝国被日耳曼蛮族毁灭,分裂成无数小国家,欧洲因而进入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时代之后,天主教廷成为整个欧洲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于是曾经一度辉煌的心理学研究仅仅只剩下依附在神学肢体上的残羹冷炙。

宗教神学的一大特征就是排他性,当一些人的观点和宗教教义不符时怎么办?强迫那些人改变观点。当一些人观察到的事实和宗教教义不符时,修改那些事实。于是古希腊和罗马积攒了上千年的学术成果在一次次西方版的“焚书坑儒”之后变得荡然无存,一部分幸免于难的古代科学、哲学著作被当时还算得上开明的阿拉伯人收藏才得以流传后世。不过对心理学来说,环境稍好一些。尽管教会的神父们更愿意进行诸如“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之类烦闷又无聊的神学研究,但是在探究人类信仰上帝是否够虔诚的问题上,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引入关于“灵魂”本质的探讨,比如,灵魂究竟是生而就有还是被上帝塑造过的?在人死后到达天堂或者地狱之后,灵魂还会思考什么?于是神学也就十分勉强地能和心理学搭上点关系了。

德尔图良(Tertullianus)是一位早期的罗马天主教神父,也是一位很有见地的心理学家,不过他的心理学几乎全部来自于对宗教经典著作的推理衍生。比如他极力否认柏拉图的灵魂和肉体的二分法学说——如果灵魂可以早于肉体存在,那么在上帝创造亚当(世界上第一个人类)之前,亚当的灵魂是否已经存在了呢?天啊,只要想一下并非上帝创造的灵魂存在就让德尔图良吓得浑身颤抖,于是显而易见的,亚当的灵魂一定是上帝在创造他的肉体同时创造的。另一方面他又否认灵魂就是人类的大脑思维本身——毕竟这实在是太唯物主义了,只有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那种人才会相信。在德尔图良看来,思维当然是灵魂的一部分,但是灵魂并不等于思维。那么他唯一可以接受的理论就只剩下一个:上帝在创造亚当的同时创造了他的灵魂,并将之封存在亚当的身体里。

另一位致力于研究心理学的神学家是圣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他的学说一度统治着整个罗马教会的神学观点,被称为“天主教会的亚里士多德”。在圣奥古斯丁的名著《忏悔录》中,他把自己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思想一层层剥开,从信仰的角度去挖掘自己隐藏在脑海中的那些坏事。这种反思自己的方法和我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颇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把这种反思方法叫做“内省法”。后世的心理学派,除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这个大奇葩之外,无一例外都会用到这种方法来做研究,而用得最多的,就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

圣奥古斯丁像

如果说圣奥古斯丁代表了天主教前期的神学高峰,那么托马斯·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的学说则代表了欧洲中世纪神学的最高成就。甚至我们将这种神学称为一种哲学——经院哲学。阿奎那的心理学研究基本上是以亚里士多德为基础,然后试图把古希腊的心理学思想融入到天主教教义当中去,然后还掺杂了加伦、圣奥古斯丁等人的思想,看上去就像是一个超级大杂烩。不过这种调和也非常危险,比如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死后灵魂也就随着消失,那这样一来天主教中的天堂和地狱又该怎样解释呢?

阿奎那还研究了人类的情绪和欲望,他把情绪分成两部分即快乐的情绪和痛苦的情绪,前者来自于身体本身的欲望,后者则来自于欲望不能达成时的痛苦。不过阿奎那研究心理学仍然是为了把全身心奉献给神,所以他的学说有正面的成分,也有负面的。他把人的思维拆分为感觉和理智两部分,这也大大启发了后世的心理学家们。

中世纪神学家们的研究对于心理学家们来说也只不过相当于暗夜中偶然飘过的几星萤火——可以带来一丝安慰但是完全无法照亮世界。不过不管黑暗有多久远,黎明最终总会到来。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心理学的春风也即将吹来了。

这个时期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要数生活在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早期的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今天我们谈起此人时,想起的往往是他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也有人会不自觉地跟一句“法国就是培根”(5) 。不过培根爵士留给世人最重要的财富,还是他在研究自然科学时使用的一系列方法论。

贵族出身的培根身处一个刚刚从中世纪走出的时代,他身上还残存着一些神学教育留下的印痕。不过他更多的时候是一位理性主义者,相对信上帝来说,他更相信自己能感受到的事物和客观规律。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并且开始用一套学自古希腊的“归纳法”来研究自然科学问题,这也成为近代科学发展的起点。

培根的研究法归结起来无非就是四件事:观察、实验、记录、总结。我们今天看来实在是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给那些苦于没有科学研究工具的科学家们提供了成功的范式。从那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都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对心理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条件到这时也终于成熟了。


(1)  斐波纳契数列是这样一个数列:后一个数总是等于前两个数的和。所以,有人就把自己学校食堂的汤戏称为“斐波纳契汤”,意思是它是把前天剩下的汤和昨天剩下的汤掺在一起,组成今天的汤。

(2)  范缜(约400—510年),南北朝著名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

(3)  “车库里的喷火巨龙”是美国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提出的一个经典比喻,用来说明什么是可证伪性。

(4)  以太(Ether)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19世纪的物理学家曾经认为它是一种遍布宇宙空间的电磁波传播媒介。但后来的实验和理论表明,如果不假定“以太”的存在,很多物理现象可以有更为简单的解释。

(5)  这是一个著名的笑话,把“Francis”这个词读成“Franceis”并把“Bacon”理解成了可以吃的那种肉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