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命的品质 » 生命的品质全文在线阅读

《生命的品质》第五辑 我们心灵中的“第一推动”

关灯直达底部

凡大科学家皆超越于实用的眼光,都是怀着揭示宇宙最高秘密的心愿度过实验室里的日日夜夜的。正是这种非功利的对真理本身的热爱和追求,推动着科学的发展,从而也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推动”。

孩子和大师之间的桥梁

——《哲学家讲述哲学故事》系列丛书中文版序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人的一生中,是否受到哲学的熏陶,智慧是否开启,结果大不一样。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明白、欢欣、宁静的,没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糊涂、烦恼、躁动的。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优秀,二是幸福,而这二者都离不开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想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唯有这样,才会懂得如何做人,从而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优秀的人。也唯有这样,才能分辨人生中各种价值的主次,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从而真正获得和感受到幸福。

哲学对于人生有这么大的意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走近它、得到它呢?我一向认为,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直接阅读大哲学家的原著,最好的哲学都汇聚在大师们的作品中。不错,大师们观点各异,因此我们不可能从中得到一个标准答案,然而,这正是读原著的乐趣和收获之所在。一个人怎样才算是入了哲学的门?是在教科书中读到了一些教条和结论吗?当然不是。唯一的标准是看你是否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信念。那么,看一看哲学史上诸多伟大头脑在想一些什么重大问题,又是如何进行独立思考的,正可以给你最好的榜样和启示。

常常有父母问:让孩子在什么年龄接触哲学书籍最合适?我的回答是:顺其自然,早比晚好。顺其自然,就是不要勉强,孩子若没有兴趣,勉强只会导致反感。早比晚好,则要靠正确的引导了,方法之一便是提供足以引发孩子兴趣的适宜读物。当然,孩子不可能直接去读原著,但是,我相信,通过某种方式让他们了解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的基本思想,仍然是使他们对哲学真正有所领悟的必由之路。

正是基于这一想法,我乐于推荐《哲学家讲述哲学故事》系列丛书。这套丛书选择了东西方哲学史上50位大哲学家,以各人的核心思想为主题,一人一册,用讲故事做诱饵,一步步把小读者们引到相关的主题中去。我的评价是,题材的选择颇具眼力,50位哲学家几乎囊括了迄今为止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最重要影响的精神导师。故事的编撰,故事与思想的衔接,思想的表述,大致都不错,水平当然有参差。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韩国的儿童教育学家和哲学家极其认真地做了这件事,在孩子和大师之间筑了一座桥梁。对比之下,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应该感到惭愧,但愿不久后我们也有原创的、高水平的类似书籍问世。

2010.2

儿童与哲学

——接力出版社“儿童哲学智慧书”总序

经常有人问我:要不要让孩子学哲学?几岁开始学比较好?我总是反问:让孩子学哲学?有这个必要吗?孩子都是哲学家,应该是我们向他们学!这不只是戏言,凭借亲自观察,我深信儿童与哲学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和大多数成人相比,孩子离哲学要近得多。在有些人眼中,孩子与哲学似乎不搭界,那是因为他们既不懂孩子,严重地低估了孩子的心智,也不懂哲学,以为哲学只是一门抽象的学问,对两方面都发生了误解。

有心的父母一定会注意到,儿童尤其幼儿特别爱提问,所提的相当一部分问题是大人回答不了的,原因不是缺乏相关知识,而是没有任何知识可以用作答案。这样的问题正是不折不扣的哲学问题。哲学开始于惊疑,孩子心智的发育进入旺盛期,就自然而然地会对世界感到惊奇,对人生产生疑惑,发出哲学性质的追问。清新活泼的儿童心智与陌生新鲜的大千世界相遇,这是人类精神的永恒的灿烂现象,但在每个人一生中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短暂时光。

所以,如果说“学”哲学,儿童期正是“学”哲学的机不可失的黄金时期。不过,所谓“学”完全不是从外面给孩子灌输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对孩子自发表现出来的兴趣予以关注、鼓励和引导。对于孩子的哲学性质的提问,聪明的大人只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留意倾听他们的问题,第二是平等地和他们进行讨论。相反的态度是麻木不仁,充耳不闻,或者用一个简单的回答把孩子的提问打发掉,许多孩子的哲学悟性正是这样在萌芽阶段就遭扼杀了。

凡真正的哲学问题都没有终极答案,更没有标准答案。一定有人会问:既然如此,让孩子思考这种问题究竟有什么用?我只能这样回答:如果你只想让孩子现在做一架应试的机器,将来做一架就业的机器,当然就不必让他“学”哲学了。可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哲学就是“必修课”。通过对世界和人生的那些既“无用”又“无解”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哲学给予人的是开阔的眼光、自由的头脑和智慧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品质必将造福整个人生。

当然,要做孩子够格的哲学“同伴”,大人必须提高自己。在这方面,一个有效途径是亲子共同阅读高水平的哲学童书。哲学童书而具高水平,殊不容易,常见的或者是太“哲学”(其实是太理论),不儿童,缺乏童趣,或者是太儿童,不哲学,缺乏哲思。接力出版社从法国引进“儿童哲学智慧书”,我看了很喜欢,觉得符合我心目中既儿童又哲学的定位。这套书也是简短的文字配以稚拙的图画,看似简单,其实很用了心思。一是选题精当,全套书共9册,每册都是对一个重要哲学主题的追问,包括“我”、“人生”、“幸福”、“情感”、“自由”、“与人相处”、“知识”、“好和坏”、“艺术和美”,这些主题同时又是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引起困惑的难题,因而是和人人密切相关的。二是通晓儿童心理,在每个主题下有若干问题,在每个问题下有若干可能的回答,问题和回答的设计皆出自孩子的眼光,既天真可爱,又真实可信,每每令人会心一笑。三是真正用哲学的方式来启迪哲学的思考,对于每个回答不下对错的论断,而是从不同角度提出质疑,最后也不给出一个结论,而是点出思考这个问题的价值之所在。这三个优点使我相信,作者是既懂孩子又懂哲学的,因此我便可以放心地向孩子们以及家长、老师们推荐这套书了。

2010.12

让百科全书走近我们的孩子

海南出版社历时十一年,完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文化工程,出版二十卷《世界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

中国的百科全书出版起步很晚,如果不算古代的类书和近代的辞书,也就二十多年的历史。1978年,我考上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研究生,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的温济泽先生给我们做报告,列数中国社会科学的落后状况,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两万人口的小国圣马力诺出版了几十卷的百科全书,要与我国交换,而我们只拿出了一本《新华字典》。在那以后,我们诚然出版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但是,我本人认为,我们在编写百科全书方面的能力还相当有限,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由于缺乏权威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更新的时效性,学者中很少有人把已出的这套我们自己编写的百科全书当作可靠的工具书来使用。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先把世界上已有定评的权威性百科全书引进来。在这方面,我们仅翻译、出版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不列颠百科全书》,应该说仍存在着巨大空缺,全球销量最大的《世界百科全书》便是其中之一。现在,海南出版社填补了这个空缺,我认为是中国百科全书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

《世界百科全书》的独特价值是举世公认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列有专门条目进行介绍,称之为一部成功的少年百科全书。它的读者定位十分明确,主要针对中小学课程学习和课外阅读的需要而编写。我大致翻阅了一下,觉得它的确紧紧围绕着这个定位下功夫,具有以下鲜明特色:其一,在条目设计上,既顾及百科全书作为完整知识系统之本义,取材全面,涵盖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又重点突出,着重帮助青少年了解世界,因此地理、历史、国际政治等内容占据了最多篇幅。其二,文字深入浅出,每一条目的叙述注意控制词汇量,力求让最可能查阅该条目的年龄段的读者都能读懂。其三,每个主要条目附有相关条目一览和思考题,便于深入学习。其四,便是众口交赞的大量精美插图和地图了。当然,除了上述特殊的优点之外,这部书还具备一部优秀而成熟的百科全书的共同优点,就是准确、权威、最新,通过逐年修订,使其内容既千锤百炼,又与时俱进。我注意到,书中对“9·11”恐怖袭击、本·拉登、塔利班等都列有专门条目,并做了恰当的陈述。可以说,这套书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良师益友。

《世界百科全书》是美国家庭的常备书,自1917年问世以来,伴随了好几代美国人的成长。当今美国的许多知名人物,包括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克林顿等人,都曾谈到,他们是读着这套书长大的,是通过这套书发现他们的世界的。我期待这个良师益友也能够走进中国的许多家庭,走进中国中小学的许多教室,最好是每个教室里都放一套,让老师和学生随时可以查阅。我期待有一天,我们的许多成功人士也能够说,自己是读着百科全书长大的,是通过百科全书发现自己的世界的,而不是只有狭隘的民族观念和职业技能。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个可能性很小,因为在这个良师益友和我们的学生之间还隔着一个巨大的障碍,就是今天的应试教育。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们不得不做大量作业,读许多垃圾教辅书,上名目繁多的垃圾补习班,哪里还有时间来翻阅百科全书。买一套百科全书诚然要花不少钱,可是,如果我们的家长们把替孩子买各种教辅书、报各种补习班的钱省下来,其实足够买这样一套书了,而这才是真正有益的教育投资。当然,为了让多数家长能够这样做,就必须改变我们今天的应试教育体制。所以,我估计,这一部好书的销售命运是与中国教育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国能否尽早形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

在百科全书的出版史上,出版商从来是重要的角色。最近读到一本有趣的书,书名叫《启蒙运动的生意》,是写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百科全书》的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其中谈到,在当年,哲学家的思想传播和出版商的商业运作之间有一种双赢的关系,此书一出,哲学家名声大振,出版商也赚了大钱。我祝愿海南出版社也有这样的好运气,既为中国孩子的素质教育做了贡献,又能够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2007.5

恒星的孩子

斯蒂芬·霍金是一个大科学家,这一点毋庸置疑,单凭他担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教授这个牛顿级别的职务,就可知他在今日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界的顶尖地位了。同时,他又是一个大顽童,你看他坐着轮椅周游世界,中国就来了好几回,上电视,见“粉丝”,玩得可欢哩,侧靠在椅背上的脸永远笑容灿烂。大科学家写畅销书的,恐怕也只有他,《时间简史》的版本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畅销,以至于挑夫走卒都知道他的大名,“大爆炸”、“黑洞”之类物理学的新概念成了流行语词。他好像仍觉得不过瘾,现在居然写起了童话。

霍金有两名中国学生,湖南科技出版社是霍金的铁杆“粉丝”,这使得我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读到他的最新作品的中译本,包括这本他和他的女儿等合著的《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我轻松地翻阅了一遍,觉得是一本独特而有趣的书。

显而易见的是,霍金把自己编进了故事里,便是书中的科学家埃里克。被编进故事的还有他的电脑Cosmos。在现实生活中,霍金在Cosmos前度过了无数个昼夜,电脑里储存了他的宇宙学研究的大量数据和判断。我们可以想象,凭借这些数据和判断,霍金在这台电脑上,至少在自己的头脑里,曾经虚拟过许多次宇宙旅行。而在故事里,Cosmos被赋予了神奇的功能,能够把虚拟的旅行付诸实行,将真人送入太空。不过,旅行的范围受Cosmos现有真实数据的限制,亦即受现代物理学和霍金本人现有真实研究成果的限制。因此,当我们伴随着主人公们在太空进行幻想的旅行时,我们所获得的宇宙知识却是严格科学的,也是最前沿的。这正是此书不同于一般科幻小说的独特之处。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名叫乔治的男孩,他偶然地闯进了神秘邻居埃里克家里,在埃里克的女儿安妮带领下,进行了一次太空旅行,从此对宇宙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安排孩子做故事的主角,使故事具有一种童话色彩,应是霍金的主意。他针对本书如是说:“给儿童解释科学要比较容易些,因为他们没有成见,乐于学习。”好奇心是科学的原动力,而在很大程度上,好奇心和童心是交融在一起的,儿童天然有好奇心,好奇心旺盛的大人往往童心不灭。书中引证了王尔德的一句极其精辟的话:“我们都在深沟中,但其中的一些人却在仰望星空。”这正是好奇心的伟大价值,使身处深沟中的我们通过仰望星空超越深沟中的生存。在书中另一处,埃里克向乔治讲解恒星的诞生过程,指出构成人体的几乎所有元素都是在恒星中制造的,然后说:“我们全体都是恒星的孩子。”一个人唯有怀着好奇心探索宇宙,又怀着童心看探索的结果,才会说出这么可爱的话。我相信,这句话表达了霍金最真实的心情,当他构想从大爆炸到黑洞的宇宙历史时,他的确是恒星的孩子,在试图描画自己最古老的家谱。

好奇心的满足本身就是价值,霍金当然清楚这一点,但这似乎并不妨碍他为宇宙探索设立一个稍微具体一些的目标。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人口爆炸,地球本身的自然寿命,都使得许多普通人幻想,有朝一日能在外空间为人类找到一个新家。书中的埃里克也怀抱这样一个很大众的幻想,孜孜于寻找一颗人类可以生活的新行星。这是科学远未解决的问题,所以Cosmos对此也无能为力。在故事里,埃里克差点儿为此丧命。一个名叫雷帕的家伙,一直对他心怀嫉妒,设计了一个陷阱,致使他误把一个黑洞所在的位置当作理想新行星之所在,朝那里直飞而去,结果掉进了黑洞。最后,是乔治依据霍金的最新理论解救了他。霍金自己曾经认为,黑洞意味着一切信息的彻底消失,宇宙的终结,这个被命名为“霍金辐射”的最新理论则改变了看法,相信黑洞也会蒸发,信息能够恢复。故事的高潮几乎是为这个最新理论的出场特意安排的,可见霍金对它多么重视。

本书还有一个有趣的安排,就是让乔治出生在一对拒绝一切现代科技产品的环保人士家庭里,而乔治却成了科学的信徒。这里似乎隐含着对某些环保人士的保守倾向的讽刺。但是,全书的基调是和解。应该把科学和技术加以区分,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技术的运用却必须有所限制。我眼前出现两幅图画;一幅图画是,乔治放学后兴冲冲步行赶到邻居家,与埃里克父女一起探索宇宙的秘密;另一幅图画是,许多别的孩子放学后坐在一些巨大闪亮的怪物的后座上看DVD。两相比较,孰可敬,孰可笑,一目了然。现实生活中正是如此,对于现代科学技术,一些人迷恋于它所提供的精神满足,另一些人迷恋于它所提供的物质享受,心智之高下判然有别。

2008.6

以西方科学传统为镜

陈方正的《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三联书店,2009)是一部研究西方科学史的重要著作,在我看来,其重要的程度,在迄今为止中国学者所写的同类著作中,当居榜首。如同副题所示,该书的宗旨是欲寻求“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这个重大问题的答案,因而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科学史研究,作者循此对前人的相关著述做了艰深的梳理和考究,而结论则隐含在该书的正题中。这个结论便是,现代科学是奠基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大传统(“继承”)经历了牛顿革命(“叛逆”)后的产物。

长期以来,国人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科技为何在近代以降落后于西方?对于这个问题,李约瑟的观点具有广泛影响。李约瑟用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证明了中国古代拥有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由此得出一种认识: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只是到了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科学才超过中国,原因则应求诸资本主义兴起、社会制度差异等外部因素。作者对李约瑟的这个“中国科技长期优胜论”提出了严重的质疑。他首先改变了问题的提法,“中国科技为何在近代以降落后于西方”这个提法包含了从时代变迁中寻找原因的思路,相反,“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这个提法则提示了从西方本身的传统中寻找原因的思路,使得问题的实质豁然开朗。

本书中论述古希腊科学传统的篇章是最富有启发性的,西方科学的源头和现代科学之所以诞生于西方的秘密皆在于此种传统。作者指出,由毕达哥拉斯教派与柏拉图学院的融合而形成了古希腊科学传统,其特征有二:其一,永生追求(宗教)与宇宙奥秘探索(科学)密切结合,圣哲往往兼为宗教家和科学家。这个特征在西方科学此后的发展中仍发生着作用,直到17世纪,追求永生的宗教精神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精神仍是推动开普勒、牛顿等科学巨人从事具体科学研究的基本动力。其二,在上述精神的主导下,产生了以严格论证为基础的数理科学,而日后的现代科学正是以这种重视理性探究的数理科学为终极基础的。相比较而言,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数学皆侧重实用型计算,大异其趣。总之,现代科学之所以在西方出现,完全是得益于这个以探索宇宙奥秘为目标、以追求严格证明的数学为基础的西方科学大传统。

在解答了这个根本问题之后,再回头来看中国科技为何在近代落后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中国没有这个大传统,中国古代的圣哲大多与科学无关,中国古代的数学偏于实用,宇宙探索则偏于笼统,二者是分家的,中西科学的真正分水岭即在于此。

本书作者做的是西方科学史研究的文章,实际上也是以西方科学传统为镜,对中国文化传统做了深刻的反省。我本人认为,正因为此,本书对于一般的关心中西文化问题的读者也极具价值。事实上,中国科技的落后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我们在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等领域同样是落后的,因此,从整体上反省中国文化传统的缺陷,从而寻求变革的方向,是每一个有思想的中国人的责任。

2009.11

我们心灵中的“第一推动”

世界是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自从人类的理性觉醒以来,许多优秀头脑对这个大谜充满好奇,对谜底提出了种种猜想,于是诞生了哲学和最早的科学。近代以降,随着实验和观察手段的进步,在严格科学的基础上揭示自然之谜的谜底似乎有了可能,科学家们踏上了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前赴后继的征程,其光辉起点和第一块里程碑是牛顿力学。

20世纪是物理学革命的时代,该领域群星灿烂,爱因斯坦是其中最耀眼的巨星,他创立的相对论极大地改变了牛顿描绘的世界图景,成为新探索的起点和牛顿之后第二块伟大的里程碑。然而,相对论在使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终极谜底的同时,却又似乎在我们和这个谜底之间呈现了一条鸿沟。在他之后,大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完成他的未竟之业,为寻找能够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协调起来的统一的自然理论不懈努力。在这个方向上,霍金是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创立的宇宙创生理论使我们看到了令人鼓舞的希望。

湖南科技出版社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出版“第一推动丛书”,所收的是现当代大科学家写的科普著作和较为通俗的基本著作,其中包括霍金的多部著作,向中国读者展示了近几十年来人类优秀头脑求解自然之谜的具体历程,在此历程中取得的重大进展,以及遭遇的主要难题。与此同时,该社又几乎同步出版正在编辑中的《爱因斯坦全集》的中译本,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与爱因斯坦遗产管理委员会共同编辑的这套40卷全集迄今出了7卷,中译本已出5卷。这套全集将为我们全面了解爱因斯坦这位科学文化巨人的生平和思想提供最权威也最完备的资料。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非专业的普通读者,要读懂所有这些著作是不可能的,应该说也是不必要的。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心智活泼的人,你必能在阅读中得到莫大的快乐和收获。对于那些专门的知识,不妨囫囵吞枣,知其大概即可。最大收获在于受伟大心智的熏陶,浸染和领悟贯穿于他们的人格和工作中的真正的科学精神,这就是对世界的永不枯竭的好奇心,从思想上把握世界完整图景的渴望,为了知识自身的价值而对知识的尊重。你会发现,凡大科学家皆超越于实用的眼光,都是怀着揭示宇宙最高秘密的心愿度过实验室里的日日夜夜的。正是这种非功利的对真理本身的热爱和追求,推动着科学的发展,从而也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推动”。

当年牛顿曾言,是上帝给了世界的初始状态以“第一推动”。我们不妨用譬喻的方式说,上帝所给的“第一推动”其实在我们的心灵中,便是我们的理性能力。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品质,也是一切伟大科学家传承的珍贵遗产。让我们忠于这笔财富,如同爱因斯坦所说,当我们把它传给子孙时,一定要使它更加纯洁、丰富。

2007.1

你爱动物有几分

自从认识了收养流浪动物的张吕萍,蒋子丹就不得安宁了。她开始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关注动物命运,做了大量调查,读了许多文献,决定要写一本书。那些日子里,她曾在电话里对我谈她的见闻、感受和思考,从她的兴奋的滔滔不绝中,我更多地听到了痛苦和困惑。前不久,她的书分成两册出版了,《动物档案》讲被遗弃的宠物的故事,《一只蚂蚁领着我走》探讨人与动物的关系。

我着重读了后一册。我自己对动物保护问题未尝细想,只觉得其中有太多的疑难和悖论,很想知道蒋子丹最终是怎样解决的。我发现,其实她也没有解决,直到书出版,她的痛苦和困惑依旧。她坦陈自己思考时瞻前顾后、顾此失彼的困境,迷茫、沉重乃至绝望的心情,因而不敢轻言自己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只是把所思所想所困所扰说了出来。这就对了,她是认真而诚实的,她的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此。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动物?保护到什么程度才合理?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根据。大致说来,根据越宏大、高级、形而上,保护的范围就越广阔,规则就越严格,反之亦然。但是,不论持何种立场,在理论上或实际操作上似乎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

最高级别的根据无疑是宗教,尤其是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对一切生命怀悲悯之心。其极端者如弘一法师,在遗嘱中仔细叮嘱,如何用四只小碗盛满水隔离尸体,以防蚂蚁爬上来在火化时被烧死。在基督教中,也有史怀泽提倡敬畏一切生命。对生命的悲悯或敬畏是伟大的宗教感情,可以提升人的灵魂境界。然而,具体到不杀生,若推至绝对化,在操作上是完全不可能的,在理论上也是大成问题的。人类为了维持生存,一方面对危害自身的动物例如蚊子、跳蚤必须予以灭杀,另一方面又需要从某些动物身上获取营养。即使以素食为基本主张的佛教,在藏地也不得不有所变通,允许吃牛羊肉,否则无法抵御严寒的气候。所以,最低限度的实践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不可避免的,用大自然的眼光看,这何尝不是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的天赋权利。

其次级别的根据是生态理论,就我们的话题来说,主要涉及野生动物的保护。同为强调保护生态,又有很大的区别。一种是科学的眼光,出发点是人类的长远利益,因为生态破坏危及此种利益,所以要遏止。很显然,这是一种理智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另一种则力图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主张动物也是自然界中独立的生命体,有其天赋权利,人类不可随意支配。这种观点把生态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可称作生态主义或动物权利主义。然而,这个原则如果要贯彻到底,就应该不但适用于野生动物,也适用于家养动物,于是会产生麻烦,甚至人类饲养动物的权利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使用和食用了。

第三类根据是一种扩展了的人道主义,即把人道主义原则扩展到动物身上,对动物尤其是有感知力的动物怀有同情心,予以善待。在主张或赞同保护动物的人里,多数人自觉不自觉地是从这个立场出发的。作者基本上也持这个立场,认为动物保护的主要动力来自“感同身受”。许多动物知苦乐,有感情,这是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的事实,其表现往往出人意料,令人惊奇和感动。因此,一个对同类真正有同情心的人,把同情心延伸到动物身上,实在是最自然的事情。同样,那些肆意虐待和残害动物的家伙,我们可以断定他们对同类也一定是冷酷的。如此看来,是否善待动物,所涉及的就不只是动物的命运,其结果也会体现在人身上,对道德发生重大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道,救赎动物就是人类的精神自救。但是,人对动物的同情心的界限应该划在哪里,善待动物应该到何种程度,依然是一个问题。最彻底的当然是不杀生,严格素食,与佛教和动物权利主义殊途同归。比较折中的则主张动物福利主义,认为应该给家养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并在宰杀时尽量减少其痛苦。这种君子远庖厨式的仁慈往往被两方面讥为伪善。心肠最软的人说:既然仁慈,就别吃肉。心肠最硬的人说:既然吃肉,就别装仁慈。是啊,又要吃肉,又要仁慈,人在动物面前是多么无奈。

我把蒋子丹在书中分散讨论的内容集中起来,做了以上这一番讨论。我同样找不到结论。不过,我好像找到那个令我们进退失据、左右为难的捣蛋鬼了,它就是人类中心主义。这个东西,如果能把它根除,人和动物就彻底平等了,但事实上办不到。可是,它又的确是动物保护的最大障碍。出路在哪里?也许只能是对它加以管束,把它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不让它为所欲为。当然,什么限度是合理的,各派意见不一。这倒没有关系,在我看来,宗教、生态理论、扩展的人道主义的大方向其实是一致的,都在为约束人类欲望、改善动物境况做出贡献,这就够了。

最后,谈一谈作者做了许多描述和评论的养宠物现象。我同意她的观察,养宠物与爱动物是两码事,宠物迷未必是动物之友,大量遭遗弃的宠物便是明证。无论是为了满足情感需要,还是作为个人爱好,养宠物都无可非议,但也无可夸耀。然而,以何种心态和作风养宠物,却反映了人的素质。国人如今养宠物成风,反映出的国民素质实在不高。作者指出了以名贵宠物为身份象征、通过豪华养宠扩张物欲等低级趣味现象,除此之外,养宠物者不讲公德的情形比比皆是,我相信几乎每个小区的居民对此都已深恶痛疾。在我居住的小区,有几个养狗者在院子里遛狗时基本不拴绳,还故意让狗们登上儿童滑梯,孩子们常受惊扰。你猜这些人怎么说?——咱养狗跟养孩子是一个样的,疼着呢!

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