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命的品质 » 生命的品质全文在线阅读

《生命的品质》第七辑 我们都是幸存者

关灯直达底部

越是面对大苦难,就越要用大尺度来衡量人生的得失。在岁月的流转中,人生的一切祸福都是过眼烟云。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和重建乃是寻常经历。造化拨弄人类的命运,我们都是幸存者。用这个眼光看自己,我更真切地感到了一切受灾者都是我的亲人。用这个眼光看世事,我更清晰地洞察了一切人间纷争的狭隘和渺小。

我们都是幸存者

2008年中国的大事件不是奥运,而是地震。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5月12日的特大地震一下子把国人投入举国的震惊和悲痛之中,也使得围绕奥运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变得轻若鸿毛。

在大自然突降的巨灾面前,人类是多么无助,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美丽富饶的四川盆地,善良知足的四川人,一刹那之间,祸从天降,天崩地裂,无数的生灵被吞噬。有多少个家庭,曾经和我的家庭一样,在天伦之乐中过着平凡的日子,突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有多少个孩子,曾经和我的孩子一样,在无忧无虑中唱着黎明的歌曲,突然就沉落在永恒的黑夜里了。

最让我心痛的正是孩子,震区中不知还有没有未倒塌的校舍,孩子们整校整校地被掩埋,为什么牺牲最惨重的偏偏是“祖国的花朵”!相比之下,那些突然成了孤儿的孩子几乎算是幸运的了,虽然他们那天真又惊恐的眼神格外刺痛我的心,我的耳边始终响着一个从废墟中救出的一岁半孩子的声音,刚咿呀学语的她反复说着同一句话:“找爸爸!找妈妈!”

五天来,我天天注视着来自灾区的报道。在大悲悯、大勇敢的温家宝总理指挥下,营救一直在全力进行。然而,谁都明白,废墟下的一息尚存者只有一部分能被救出,也许只是一小部分。我觉得自己仿佛也在废墟下,由于营救的困难,或者干脆由于未被营救者发现,正在绝望地死去。现在所能统计的只有已经获救的人数和确见尸体的人数,而真正可怕的是这两者之间的数字,虽然生死不明,其实凶多吉少。

五天来,我写不出任何文字。此时此刻,一切文字的表达都是虚伪。我甚至觉得,我的生存也是莫大的奢侈。我唯一能够原谅自己的理由是,我也是一个幸存者。是的,我,你,每一个活着的人,我们都是幸存者。震中在四川汶川,不在我居住的地方,这不过是碰巧罢了。我生活在北京,而不是四川震区,这不过是碰巧罢了。我只是侥幸逃过了一劫而已。灾难完全可能落在我的头上,倘若那样,我也只好承受。大自然生我养我,一旦降灾于我,我必须承受,这原是生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斯多噶派的主张是对的:人只能顺应自然。如果死的是我,那就死吧,用不着说什么了。现在,既然仍侥幸地活着,就好好地活,不必为此感到负疚。况且对于任何活着的人来说,死是迟早的事,幸存只是暂时的。然而,正是在这暂时的幸存中,我们一边怀念死者,一边唱响了生命的凯歌。

我这样说,既是对我自己的解嘲,也是对这次震灾中那些真正的幸存者的劝慰。我当然知道,我们身受的苦难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越是面对大苦难,就越要用大尺度来衡量人生的得失。在岁月的流转中,人生的一切祸福都是过眼烟云。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和重建乃是寻常经历。

造化拨弄人类的命运,我们都是幸存者。用这个眼光看自己,我更真切地感到了一切受灾者都是我的亲人。用这个眼光看世事,我更清晰地洞察了一切人间纷争的狭隘和渺小。最后我忍不住要加上一句:对于那些把今年奥运和这次地震的意义都归结为爱国主义的家伙,我完全无话可说,只有彻底地蔑视。

2008.5

震灾中的札记

一、中国对不起你们

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举国悲恸,来自灾区的消息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在所有的报道中,最让我心痛的是那里的孩子,最让我感动的是那里的教师。

在这次震灾中,震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批校舍倒塌,而救援人员在各处都看到了一个相似的画面:废墟的某个角落里,一位教师,男的或女的,年长或年轻,弯曲的身躯已经僵硬,背脊上顶着塌落的屋梁,而在他(她)的臂弯下,在用自己生命撑起的小小空间里,数目不等的孩子得以幸存。

这个画面已经牢牢地定格,将永远保存在国人的记忆里,保存在历史的案卷中。

还有的教师,在屋子倒塌前拼死救出了尽可能多的学生,自己来不及逃脱,被埋在了废墟中。

在这些为救学生而遇难的教师中,好几位年轻教师遗下了幼小的儿女。一个小学女教师在救出十三名学生后殉职,我们听见了她一岁半女儿的号哭,一声声令人心碎:“找爸爸!找妈妈!”

有一些老师虽未遇难,但在救出许多孩子的同时,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地震时,一所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午睡,值班的女教师一手一个抱出两个孩子,未及返回,房屋倒塌,睡在同一间教室里的她自己的孩子被掩埋。孩子的尸体挖出后,她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娃娃,妈妈来不及啊……”

这些最可敬的人,他们基本上是农村乡镇学校的教师,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过着平凡而辛劳的日子。然而,在患难的时刻,正是他们身上闪射出了最耀眼的人性的光芒。

对于全国乡镇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我要说一句:中国对不起你们!在平时,你们得到的关爱最少,在灾时,你们遭受的祸害最烈。如果平时对你们多一些关爱,比如让你们的校舍少一些危房,你们现在一定不会有这么惨重的伤亡。面对你们在震灾中的表现,我感到的不只是敬意,更是深深的负罪感。倘若如此惨重的教训仍不足以使国人警醒,切实地改善你们的境况,国人之罪孽将无可救赎!

二、悲壮的亲情

当我把目光从学校转向震区中的家庭时,我看到的是用弯曲的身躯保护孩子的同样的死亡姿势。下面是其中的几个镜头——

一个年轻的妈妈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掀起,已经没有呼吸,但双手仍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的女婴,她正含着妈妈的乳头在吮吸,红扑扑的小脸与妈妈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鲜明的对照。

另一个年轻的妈妈双膝下跪,双手撑地,向前匍匐的身体已被压得变了形,身下躺着一个三四个月的男婴,包裹婴儿的小被子里塞着一部手机,屏幕上是妈妈留下的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在一处废墟中,一个男子顶着断梁,身下是一个老妇,老妇也是俯身向下,双手紧紧地搂着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小女孩还活着,而父亲和奶奶都已经死去。

人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割不断的是对孩子的爱,平凡的父母在此时见其伟大,温馨的亲情在此时见其悲壮。

三、寄语灾区的孩子

现在,我要对灾区的孩子说几句话。

孩子们,你们中有一些人成了孤儿,有一些人成了伤残,许多人失去了亲人、同伴和家园,你们全体的心灵都刻下了创伤。在生命的早年,你们突然遭受了巨大灾祸,你们的生活突然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你们毕竟活下来了,你们一定要好好活下去。你们要相信,你们完全有好好活下去的理由和条件。

你们要相信今天的中国政府。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政府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心、行动能力和人道主义精神,值得你们予以信任,它应该会对你们负责到底的。

你们要相信人间的爱。那些为保护孩子而遇难的老师和父母,他们所保护的不只是自己的学生和儿女,也是你们。他们对孩子的爱同样存在于活着的许多大人身上,许多你们不相识的大人已经在心中把你们唤作自己的孩子,随时会向你们伸出保护的手臂。

你们要相信时间是最高明的医生。你们长大了就会知道,苦难是人生的寻常遭遇,它阻挡不了生命的脚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伤口都会愈合。如果你们足够坚强,苦难的经历还会成为你们的精神财富。

你们要相信你们自己。你们正处在生长期,你们身上有着最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任何灾难都打不败的。犹如一场冰雹袭击,有一些嫩苗被打死了,而那些幸存的嫩苗仍将茁壮生长,你们就是幸存的嫩苗。

孩子们,我相信你们,你们一定会好好活下去的。

四、网友评论摘录

在《我们都是幸存者》一文的结尾,我忍不住加上了一句话:“对于那些把今年奥运和这次地震的意义都归结为爱国主义的家伙,我完全无话可说,只有彻底地蔑视。”此文在博客上发表后,我在网友的评论中看到,这一句话使一些人愤怒,另一些人困惑。但是,我感到欣慰的是,更多的人是理解我的意思的,替我说出了当时我未说的理由。

请允许我在这里摘录部分网友的评论。

“那是生命对生命的关怀,人对人的关怀,这理由已经足够了,这视角不‘假高’但真。看见那么小的生命脸上的泥土和血渍,你眼角湿润了,因为你是人,不是因为你爱国。从小被灌输了太多爱国主义的东西,似乎如此光荣,人们惧怕别人说自己不爱国,而这些惧怕的人是活在道德或政治的标尺下,那心,早已不是自己的。”

“我们都是幸存者和过客,我们恰巧降落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这个地方。我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好好活着。不论遇到祸福哀乐,都无须把自己的情绪拿出来放大矫情,因为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演给别人看的戏,最终只要对自己的生命有个交代就足够了,一切都与任何‘主义’无关!”

“假若你顺着爱国主义这条思路想的话,那么你需要一个假想的敌人,这不大好吧,老天,自然,我们好像打不败它呀……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团结迷幻似的以为是要显示给那些不友好的人看。”

“这次,感动全世界的首先是那么多孩子的死!继之是全民族爆发出的巨大同情心,完全出乎意料,这个正在原始市场经济中疯狂追求功利的国家,会有那么多的泪水,那么多义无反顾的志愿人员。灾难和救灾触碰到了中国人民人性的最深处,同样也触碰到了全世界人民人性的最深处,所以才会使得围绕奥运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变得轻若鸿毛。这次,我们民族对灾难的反应展现给世界的是真实人性的反应,而不是扭曲的,与在缅甸和唐山发生的正相反。此时,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民族原来仍然蕴藏着巨大而强烈的悲悯,就为了这巨大而强烈的悲悯,我们很愿意做这民族的一员,虽然损失惨重,我们反而觉得民族更有希望!世界突然发现,这个民族竟然仍然蕴藏着巨大而强烈的悲悯,就为了这巨大而强烈的悲悯,全世界的人民和政府同情并强烈地支持我们。”

“地震发生后,有悲悯情怀的人的第一感知不是出于我爱国我才悲痛才给予帮助,那是一种人性的本能,那是人间的大爱。”

“这是深埋于人类本性中的善良,借助灾难时刻给人类的一个天启!”

“人性的善良远比震天动地的民族主义呐喊有力得多。”

“因这次灾难而展开的思考一定是直指人性深处的,一定是投入巨大情感和智慧的,一定是跨越世代的,而且,一定是全人类的,而不仅仅是中国的。”

“我们说爱国主义远远不能涵盖我们对人性大爱的思考,并非说不应该提升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我们反对的是把奥运和这次地震的意义全部都归结为爱国主义,因为要归结的话,包括爱国主义在内,最终都将归结到人生根本价值的大尺度的衡量上来。”

“中国不缺少爱国主义的激情,缺少的是一种真正尊重生命的文化。”

这些话都说得多么好,把反对归结为爱国主义的理由说得多么透彻,又多么明白易懂。对于那些热衷于归结的人,网友们的批评很尖锐,但也很中肯:

“他们将以极大的愤慨对您的‘混话’表示不满,因为在他们干干净净的头脑里,抽象的国家才是他们的最爱。”

“把此次灾难中深层人性的表现解读成爱国主义,甚至发作成民族主义的呐喊,那真是我们民族的大不幸,人类的大不幸。”

“感动世界的不是灾难中举国团结一致的民族主义的呐喊,举国团结一致的民族主义的呐喊只会吓坏全世界善良的人们。”

“看了一部分网民的评论,就知道中国的灾难还没有结束。一个没有信仰的灵魂是多么地可怕!”

我要向我所摘录的以上文字的作者道谢和致敬,你们的水准使我的博客蓬荜增辉。

2008.5

爱生命比爱国更根本

震灾之前,国人的兴奋点在奥运。争取到奥运的主办权,的确不容易,对此在乎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多么在乎也不要有失风度,用不着弄得紧张兮兮的。按我理解,奥运本来的宗旨,一是健康,是对生命的珍爱和赞美;二是和平,是拆除民族仇恨和意识形态对立的樊篱,全人类在生命立场上的和解与团结。主办国诚然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展示国家实力和能力,增进国家利益和声誉,但要把握好分寸。其实,主办国的举止越是体现出奥运本来的宗旨,就越能够从根本上增进国家的利益和声誉。相反,只有爱国主义这一根筋,到处看到敌意,经常防卫过当,反而招人鄙视。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自信、正在崛起的大国,更应该通过奥运这个平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从容的大国心态和开阔的全球胸怀。正因为爱中国,我才蔑视某些一根筋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的言行恰恰是在损害中国。

人们本可期望,大自然突降的灾难也许会促使这些人反思,不料他们刺耳的声音不但没有沉寂,反而掀起了新一轮更高亢的呐喊。不错,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国人显示了多年未见的非常感人的团结精神和凝聚力。但是,把在自然灾难面前迸发的这种团结精神和凝聚力归结为爱国主义,绝不是拔高,而是贬低。与奥运相比,面对巨大的自然灾难,爱国主义这把尺子就更显其狭窄了。震灾中生命所遭受的毁灭和创伤,在我们身上唤醒的最可贵的东西是什么?首先是真实的人性,是人性中的善良,是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生命的同情和尊重。这岂不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品质吗?岂不是人与人得以结合成人类、社会、民族、国家的最基本的因素吗?与爱国主义相比,在人性层次上,它是更深刻的东西,在文明层次上,它又是更高级的东西。就说爱国主义吧,一个人如果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会是一个好中国人吗?如果一个国家的成员普遍缺乏对生命的同情和尊重,这会是一个好国家吗?它还值得我们爱吗?人性比民族性更根本,爱生命比爱国更根本,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真正令人费解的是,某些人的头脑怎么会与这么简单的道理如此格格不入,以至于非要在人性光辉终于闪亮之处高喊民族主义口号不可。

事实上,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从来不缺少爱国主义热情,列强的侵略迫使我们把国家富强看作头等重要的事情,这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然而,正是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明,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因而也不可能真正使国家富强。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国人的表现是大大超越于爱国主义的,我之所以坚决反对把震灾的意义归结为爱国主义,正是因为我不愿意看到,这个超越于爱国主义的最可贵的东西遭到歪曲和湮灭,不能产生应有的积极结果。

不分国家和民族,人皆是生命,人性中皆有爱生命的本能以及推己及人对他人生命的同情,区别在于能否使这个基本人性在社会制度中体现出来并得到保护和发扬。西方的历史表明,现代文明社会的整座大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本人性的基础上的。正如亚当·斯密所指出的,同情是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正义和仁慈这两种基本的道德。同样,尊重个体生命是法治社会的出发点,法治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最大限度保护每个人的生命权利的秩序。在我们以儒家为主体的文化传统中,所缺少的正是尊重个体生命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因此,在道德领域,儒家的“仁”最后落实为“孝”和“忠”,所强调的始终是忠君爱国,是个人为集体和国家而牺牲。在社会秩序方面,则是长达数千年的人治即家长式统治,长官意志支配一切。现在,我们正在实现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开路,但这个转型必须有另两个转型配套,方能成功。其一是人治秩序向法治秩序的转型,其二是以忠君和爱国为核心的道德向以正义和仁慈为核心的道德转型,如上所述,这两个转型(其实也包括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都是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尊重的基础上的。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灾区的悲惨情景和感人故事通过电视画面即时呈现在国人眼前,一下子把国人投入到巨大的悲痛和感动之中,出现了自发的捐款、献血、救助之热潮。我曾经为当今社会对生命的普遍冷漠感到痛心、寒心乃至灰心,现在我看到,同情的种子仍深藏在人性中,在大灾难的震撼下迅速复苏了,这使我感到欣慰。然而,我担心的是,在悲痛和感动逐渐淡去之后,由大灾难唤醒的生命对于生命的同情能否长久保持下去,成为社会的一种健康的常态,抑或只是一时的亢奋,大家又回到了以前的冷漠?这是我们痛定思痛最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尊重个体生命这个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终于清晰地浮现在国人眼前了,我们不应该再去遮蔽它,相反应该格外强调它、爱护它,使它更清晰、更牢固,真正深入人心。唯有如此,我们在实现社会转型时才会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反过来说,只有成功地实现了社会转型,对生命的同情和尊重才会成为国人普遍而持久的价值观。

2008.6

保存大地震的真实历史

——在央视《铭记》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仑让我来参加这个会,我很犹豫。对于电视,我不但不是专家,连普通观众也不是,基本不看电视。《铭记》系列节目,我只看了送来的这张盘,四十七个节目里只看了五个。想上网补课,好像因为缺一个软件,视频打不开。李仑很有绅士风度,请我参加活动,我能感到他非常希望我来,同时又不给我丝毫压力,来不来完全随我。以前已经有过一次,我想,这次我再不来,我就太没有绅士风度了,于是硬着头皮来了。当然,鉴于这种情况,我肯定不是作为专家来参加研讨会,而只是作为一个不合格的观众来发表一点感想。

汶川大地震期间,央视的出色表现有目共睹,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赞扬和高度评价。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对灾情和抗震救灾实况进行快速、持续、具体、形象的报道,正是通过这些报道,国人与灾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普遍产生了也如同亲临现场一样的切身感受。这次震灾中,国人之所以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人性关怀和救助热情,央视功不可没。

如果说报道灾情是央视为大地震做的一件大好事,那么,我认为,现在通过这个《铭记》系列片来保存历史,便是央视为大地震做的另一件大好事。汶川大地震正在成为历史,它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值得好好保存。保存历史有两种方式。一是历史学家的方式,理性的方式,就是各种数据、实物的搜集、保护和研究,目前这是政府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工作。另一是艺术家的方式,感性的方式,《铭记》属于这种方式。历史是民族的记忆,而民族的记忆是由无数个人的记忆组成的。只有宏观的数据和资料,没有个体记忆,历史就成了空洞的东西,实际上并不能复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但是,记忆是非常靠不住的东西,容易淡化、遗失和走样,必须及时抢救。《铭记》做的就是抢救记忆的工作,而且做得非常及时,在震灾发生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播出节目了,表明了央视对于历史的高度责任心。这次震灾有许多亲历者,包括政府官员、记者、志愿者、遇难者家属和广大灾区民众,而由于数码器材的普及,许多非专业人士都留下了图像记录,这是一个有利条件。困难在于,如何把这些分散的记忆和资料汇集起来,从中整理出一部部有不同个性和视角的有价值的口述历史。

作为媒体,央视做这个工作当然是要讲究传播价值的,问题是如何把传播价值与历史价值统一起来。我本人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完全可以统一,统一的基础就是真实性。传播要求当下能够打动人,吸引观众,而真实是最能够打动人的。历史的最低要求和最高要求都是真实,不真实就不是历史,迟早会被推翻,不可能长久保存。所以,我认为,做这个节目,最重要的是真实。真实,包括事件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我的建议是,为了做到真实,在这两方面都不要有意识形态的预设、价值观的预设,应该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比如说,在事件方面,在选择题材时不要只寻找感人的、光明的事例。在这一点上,我不赞同刚才那位专家说的要“淡化伤痛,留住美好”。大地震毕竟是一个灾难、一个悲剧,许多人的遭遇只是悲惨,无光明可言,这是最基本的事实。如果漏掉了那些在震灾中彻底消失了的村庄和家庭,那些成片倒塌的乡村学校和大批遇难的孩子,反映出的就不是大地震的真实情况,就是对历史的不忠实。有些案例也许不宜播出,但不妨拍摄完成,作为内参版保存。又比如说,在人性方面,一定要让被采访者讲自己当时最真实的经历、想法和感受,不但不要进行意识形态的诱导,诸如爱国主义之类,而且要化解他们可能有的顾虑或意识形态语言定式。在我看到的几个节目中,我觉得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好。

开头我说,我基本不看电视。但是,大地震期间是例外,我也是天天守在电视机前。现在,我要再加上一个例外,以后争取每期《铭记》都看。我欣赏你们的事业,祝你们成功。

2008.7

爱国的平常心

——答《父母》杂志

1.您认为,我们几千年文化中最值得传承的是什么?

儒家思想中,我最赞赏的是对个人道德修养和操守的重视,把自我完善看作人生最高目标。做一个好人,这本身就是价值,就是目的,至于别人是否知道,会不会表扬你,在社会上能否得到好报,都不重要。另外,儒家看重家庭和亲情,如果剔除了宗法等级观念,在现代生活中也能起好作用。道家思想中,我最赞赏的是对个人精神自由的重视,把自我实现看作人生最高目标。人活在世上,要超脱功利和习俗,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在现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这尤其可贵。

2.您认为孩子最应该知道的关于中国的概念是什么?

一个我们祖祖辈辈繁衍和生长的地方,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我的身体里总是流着中国人的血。无论到什么时候,我的子子孙孙的身体里永远流着中国人的血。总之,是民族的概念,血缘的概念。这是最本质的东西,制度会变,意识形态会变,这个东西不会变。

3.您认为孩子最需要知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哪些?(5个以内就好)

孔子(中国主流文化传统的奠基人)、庄子(中国最智慧的哲学家)、秦始皇(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政治家)、玄奘(中国最认真的学者和信仰者)、苏轼(中国最有才情、最可爱的文学家)。

4.您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了解中国?

阅读和旅行。根据年龄和理解力,推荐合适的古典作品,不让她背诵,而是与她讨论和交流。假期带她去旅游,多走一些地方,不必名山大川,国界之内哪里不是中国。

5.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强调爱国的意义是什么?

要有平常心,我认为不必刻意强调爱国。过去我们在大国心态和弱国心态的双重支配下,自大又自卑,排外又媚外,出尽了洋相,也吃够了苦头。今天仍有相当多的青年,一面高喊过激的爱国口号,一面费尽力气要出国定居,这应该怪不当的引导。做人要自爱自尊,作为民族也如此,而自大和自卑都是自尊的反面。两极相通,狭隘民族主义是很容易变成民族虚无主义的。正是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也更有条件用全球的、人类的眼光来看中国,更好地辨别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建设一个更伟大的中国。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爱国。

2008.9

中国人的“比赛精神”

——答友人问

1.好多中国人(包括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在国外媒体上说,奥运会对中国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它会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你觉得呢?

我不认为奥运有这么神奇的力量,把奥运的作用夸大到这般程度,我觉得挺可笑。中国社会的转折,包括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如果举办一次奥运就能使中国社会发生重要转折,中国社会的转折也太容易了。

现在的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争取主办奥运,主要动机都是国家利益,中国也不例外。奥运的实际意义,对于政府来说是政治,对于参与其事的商人来说是金钱,对于大众来说是娱乐,如此而已。

2.总的来说,奥运准备工作已经帮助中国社会变得更开放、自由、文明,还是让政府把社会控制得更严?奥运后会怎么样?

我不了解奥运准备工作的具体情况。一般来说,中国承办大型国际活动,政府会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会对民众进行一定的文明礼仪教育,希望民众的表现给国际社会留下良好印象。另一方面,会对可能“闹事”的人员加强控制,杜绝其“闹事”的机会。这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些都是常规,是“面子”上的事。

长远来看,中国主办奥运对于中国走向更加开放、自由、文明是有好处的。就像中国加入WTO和一系列国际条约一样,中国承办这类大型国际活动多了,就会促使中国越来越熟悉和遵守世界大家庭的共同游戏规则,而这就意味着中国变得更加开放、自由、文明。

3.中国人的“比赛精神”非常强,不只在体育方面。为什么成为“第一名”对人们有这么重要?在现在的社会里,什么叫“成功”?

你的问题指出了中国人当今的一个大毛病,就是急功近利。为什么做“第一名”这么重要?因为可以得到巨大利益,可以成为大名人、大明星,可以挣到大钱啊。中国人的“比赛精神”集中在有形的名和利上了,而在无形的领域,对于个人内在的优秀、个人能力的生长和心灵的快乐,则非常缺乏“比赛精神”。这就是问题之所在。

我本人认为,真正的成功是以优秀为前提的,是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得最好。因此,我一直主张,应该把优秀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而把外在的成功即名利仅仅看作优秀的副产品,对之持超脱的态度。我经常在我的文章和讲演中宣传这个观点,但愿会有些作用。

功利的“比赛精神”表现在国际舞台上,就是一种浅薄的民族虚荣心,特别在乎表面或次要事情上的名次,诸如体育之类。这是一种低级的“比赛精神”。什么时候我们正视中国在教育、科学、医疗、环保、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落后状况,在这些事情上耻于当最后几名,争取当前几名,我们就有高级的“比赛精神”了。

2008.3

不谈奥运

从奥运预热,到开幕式举行,不断有媒体约稿或采访,我都谢绝了。现在,闭幕式也已开过了。好几位网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希望听到我对本届奥运的评论,他们一定诧异我为何不置一词。看来,我应该做一个交代。

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之所以不谈奥运,只因为我不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意见的人,哪怕这件事情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照我设想,一个人爱看奥运比赛,无非一是对某些体育项目本身感兴趣,二是对输赢感兴趣,而我两者都不。我太太是一个足球迷,谈起她崇拜的球星来如数家珍,看赛时大呼小叫,激情澎湃,令我既钦佩又不解。我顶多看一看体操,不是看得懂,只是觉得美。许多人好像主要是看输赢,关心金牌的数目,我对他们就只有不解了。输赢对于参赛的运动员是重要的,可是,对于观众重要吗?不管谁输谁赢,精彩不就行了吗?对于国家重要吗?不管金牌多少,国家会因此发生什么变化吗?

我丝毫不低估奥运的意义。古希腊留给世界两大精神遗产:一是爱智慧,体现为哲学;二是爱生命,体现为奥运。很多人喜欢奥运,很少人喜欢哲学,古希腊就如此,这很正常。

中国办奥运,这个资格来之不易。我的想法是,作为承办国,第一要有责任心,第二要有平常心,二者互相平衡。从责任心看,我们很努力,连政府也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一切为之让路,没的可说。从平常心看,开始时缺了点,后来主观上相当注意了。包括开幕式,虽是张艺谋一贯的民族文化强符号和大排场,但非常用心地淡化了其民族主义意味。中间出了刘翔退赛这档子事,我觉得也应该持平常心,用不着痛心疾首,体育不过是体育,本不该让刘翔承担体育之外的太多重负,现在他反倒解脱了。

中国人好面子,做了一回最慷慨的东道主,客人们非常满意,一片赞扬声。现在,筵席散了,大家可以松口气了。下一届在伦敦,看报道,英国人很狡猾,强调不和北京比规模,要简单和欢乐,投资重在可持续。我听出的话外音是:咱才不这么憨呢。

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