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存在主义 » 存在主义全文在线阅读

第十节 罗曼·英伽登

关灯直达底部

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美学和诠释学研究中而获得重大理论成果的,首推罗曼·英伽登(Roman Witold Ingarden,1893-1970)。他是波兰哲学家和美学家,曾在哥廷根大学受教于胡塞尔及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并从1945年起在其家乡克拉科威(Cracovie)的大学任教授。作为胡塞尔的学生,英伽登致力于将现象学方法应用于美学研究中,先后发表了《论文学艺术作品》(Das literarische Kunstwerk,1931)、《关于文学艺术品的认识》(Vom Erkennen des literarischen Kunstwerks,1937)、《围绕世界的存在问题的争论》(Der Streit um die Existenz der Welt,Bde.I-III,1947/1948)、《艺术本体论研究》(Untersuchungen zur Ontologie der Kunst,1962)、《胡塞尔致英伽登书信集》(Briefe E.Husserls an Ingarden,1968)、《论责任》(Ueber die Verantwortung,1970)、《文学科学的对象及任务》(Gegenstand und Aufgaben der Literaturwissenschaft,1976)、《存在的时间与模态》(Time and Modes of Being,Sprinfiel,Illinois,1964),以及《英伽登哲学著作集》六卷本(Dziela filozoficzne,6 Vols.Cracovie,1957-1985)等。关于英伽登的较完备的著作目录,可参看波尔达夫斯基(A.Poltawski)所编《罗曼·英伽登的哲学著作目录》(Bibligrafia prac filozoficznych Romana Ingardena,1915-1971,in Fenomenologia Romana Ingardena,Warschau,1972)。

英伽登在应用和发展现象学方法和分析哲学的原则的时候,首先致力于建构一种客观主义的本体论,旨在描述和分析各种可能的不同存在形态,从根本上弄清“存在形态”(modus existentiae)与“生存形态”(modus existentiale)的区别。

在他的论存在的基本著作《关于世界的存在的争论》(原为波兰文,Spor istnienienie swiatia,其法文译本为La controverse sur l'existence du monde,2 Vols.Cracovie,1947)一书中,英伽登区分了四种“存在”的形态,即“绝对存在”(Existence absolue)、“时间性或现实性的存在”(Existence temporelle ou reelle)、“超时间或理念的存在”(Existence extra-temporelle ou ideelle)和“意向的存在”(Existence intentionnelle),然后,英伽登将上述四种形态导向由各种相对立的因素所联结的多种基本单位;他又把这些因素称为“生存的因素”(moments existentiels)。

在上述本体论的建构的基础上,英伽登创立自己的现象学美学体系。依据他的美学,艺术作品是将双重必然性折叠起来的意向性对象——一方面,是赋予“意义”的创作者本人的意向,另一方面是对这种进行“解码”或“释义”的欣赏者的意向。

由于艺术品本身始终都是一个物体,具有诸如声音、颜色等物理性质,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分析作者的赋予意义的意图如何导向作品中,而作品的意义又为何转向欣赏者。正是在集中分析这个双向的过程的现象学研究中,英伽登在他的《论文学艺术作品》(1931)一书中提出了他的著名的美学基本范畴“分层化”。在他看来,“分层化”是一切文艺作品的生命。这种分层化的基本结构是:(1)语音或视觉的层面;(2)语词和语句的“所指”层面;(3)被描述的对象的层面;(4)这些对象的表象层面。由于创作中的诗意化的意向在上述各个层面的相互关联中实现“客观化”的过程,因此,为了诠释作品,就有必要重建这些关联化的程序。正是在这种努力中,显示出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中所表达的那种综合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成果的倾向。

在英伽登的上述美学理论中,还显示出作品作者与读者的诠释学循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的结构。在这里,突出地呈现出英伽登的现象学方法论,在研究美学问题中的特殊的优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