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仰之问 » 信仰之问全文在线阅读

4.“论证”?

关灯直达底部

不过康德是在安瑟伦死后600多年才出生的。与安瑟伦同时代的一个天主教教士名叫高尼罗的,也对安瑟伦的“证明”提出过反驳:你说完美的东西就存在吗?那我想象有一座完美的宝岛,你就可以说它肯定存在喽?对这个反驳,安瑟伦回答说:你说的是一座岛,一座岛再完美也得依靠别的条件(如周围的地形构成、地球的存在之类)才能存在。我说的是上帝,上帝是不依靠别的条件而存在的(必然存在的)东西。这两者怎可等量齐观?

前一节说过,真正驳倒安瑟伦的是康德。但是我们从逻辑的角度也可以看出,安瑟伦的“证明”是一种“同语反复”,等于说“因为张三是你的名字,所以你就是张三”(因为上帝是指必然存在者,所以上帝必然存在)。这其实什么都没有“证明”,只解释了“上帝”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万物的本原在哪里?

正因为看出了这个毛病,所以在安瑟伦去世100多年后,一位名叫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家兼哲学家就换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路来“证明”上帝存在。他的思路有五条,英语叫做five ways,中文译为“五项论证”。它们的特点是从世上的事物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同语反复就是一种定义)出发来进行论证:(1)世上的一切都在运动,而任何运动着的东西必然有一个东西推动它,那个东西又必须有一个推动者,如此追溯到第一个推动者,即不被推动的推动者,就将它称为上帝。(2)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原因,那个原因又必须有原因,所以必有第一个原因,即无因之因,那就被称为上帝。(3)世上万物都是偶然存在的(例如你正在读的这一册书只是偶然存在的,因为如果它是印刷厂印的这套书的第3001册,那么完全有可能因为印刷厂的纸印到第3000册就用完了,所以就不印这一册了),都依赖于必然性较大的事物(例如印刷厂的纸一般都足够印书,这件事的必然性比较大),而那件事物又依赖于必然性更大的事物(例如印刷厂的纸够用又依赖于市场上有纸供应),因此必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那就是上帝。(4)世上的真善美总是相对的(例如你说一件事物或一个人很好或很美,但又总能发现比之更好或更美者),总是以某种绝对的真善美为标准来衡量的(否则你就没法作比较,而说“更好”或“更美”都是在作比较),那绝对真善美者即是上帝。(5)世上万物都显示出一种巧妙的设计,表明有一个有目的的设计者存在,那个设计者就是上帝。

最后这项论证被称为“设计论”或“目的论”论证。18世纪时一位名叫帕雷的宗教哲学家这样来解释它:假如你在野外看见一块石头,你当然可以说它是偶然形成的,例如说它是一块岩石经由风、雨等无目的的力量形成的。但是假如你看见的是一块钟表,你就不能说它是无目的的力量偶然造成的了,因为它的构造使它能标明时间,这说明它是由目的在于造一个计时用具的工匠造成的。自然界就像一部大机器,相互配合得很好(例如生态链条就是这样),其中各种东西的构造极其精巧,完全适合其目的(例如眼睛像一部最精巧的摄影机,非常适合于看东西这个目的),只能说是有目的的设计。

当然,一些批判者指出,说这些东西都由进化和自然选择而形成,也可以解释这一切。但是20世纪的一位名叫理查德·泰勒的哲学家却对此提出了一项反驳:假如你坐火车在英国旅行,突然看见车窗外的山坡上有石头排成的字样:“欢迎!您已到达威尔士。”对此你只能作两种解释:要么,这是有人用石头拼成的字,表示车已进入威尔士地区;要么,这是无目的的自然力量偶然形成的图案,所以没有意义,不能据此相信车已进入威尔士。由此类推,对我们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也只能作两种解释:它们要么是有目的的设计者设计的,因此可以相信它们的指引(看见前面是路就走,看见前面是墙就停,等等);要么是无目的的自然过程形成的,因此不能相信其指引(正如不能相信自然过程形成的图案会标明地名一样)。但是,事实上我们都相信感觉器官的指引,那么,我们怎么能同时相信它们是自然过程形成的呢?如果我们看见山坡上的石头字样就相信到了威尔士,那么,怎么能同时相信那些石头的排列是盲目的自然力造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