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方哲学简史 » 西方哲学简史全文在线阅读

第27章 卡尔·马克思

关灯直达底部

通常,在人们心中,卡尔·马克思是一个自称把社会主义做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人。的确如此,他创造了一个强大的运动,这个运动通过吸引人和排斥人的手法支配了近期的欧洲历史。在哲学上,他似乎是个激进主义者,继承了这一学派的支持理性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作风。他似乎又是个复兴唯物主义者,通过赋予唯物主义新的解释,使唯物主义与人类历史发生了新关系。但他似乎又是最后一个大体系缔造者,继承了黑格尔“有一个合理的公式概括了人类进化”的观点。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掠夺与斗争

1818年,马克思出生在德意志特里尔的一个犹太教律法博士世家,在他幼年时,他的父母改信了基督教。在大学时,他接受了黑格尔哲学,后来又受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影响。之后,马克思办过报纸,他的《莱因报》就是因为言论过于激烈而被查禁的。1843年,他前往法国研究社会主义学说,并结识了工厂经理出身的恩格斯。在恩格斯的帮助下,他了解了劳工状况和英国经济。这使他早于1848年革命得到国际修养。在1848年时,他先后参加了法国和德国的革命。一年后,在反动势力的迫害下,他被迫逃往英国。之后,他在伦敦度过了生命里的主要岁月。

对马克思来说,他自始至终的目的都是合乎科学。与英国古典经济学相比,他主张的经济学只改变了原动力;在他的经济学里,他代表雇佣劳动者说话。马克思自称为唯物主义者,但他这个唯物主义者与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者相比又有不同。由于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他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辩证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比较接近现在所说的工具主义。

黑格尔哲学和英国经济学在被马克思掺合以后,形成了一种名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新学说。认为“世界是按照一个辩证法公式发展的”是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共同点,他们的不同点在于,如何确定和看待“按照辩证法公式发展”的原动力。黑格尔认为,这种发展的原动力是一个叫“精神”的神秘实体。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讲的。可是,包括黑格尔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精神”为什么要历经这些发展阶段。于是,也许有人会忍不住这样想:“精神”在把每个阶段所读到的东西仓促地客观化,就表明它也在努力尝试理解黑格尔的意思。

与黑格尔相比,除了带有某种必然性之外,马克思的辩证法没有这种性质。马克思认为,推动“世界按照辩证法公式发展”的力量是一种具有特别意义的物质,并不是原子论者所说的那种完全非人化的物质。这样一来,马克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原动力其实是人与物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最重要的是人的生产方式。由此,马克思把他的唯物论又发展成了经济学。

在马克思看来,任何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艺术都是生产方式的结果,或者至少是分配方式的结果。如果对文化的一切细节都作此主张,是有问题的,因此,我认为他的这一主张只是对文化的大体轮廓而言的。马克思的这个学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与哲学史家有一定的关系,被称作“唯物史观”。

马克思与一生的挚友恩格斯

尽管马克思主张了这么多,可我还是认为他有两个错误之处。第一个错误之处是,必须加以考虑的社会情况应该包括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马克思只强调经济,忽视了政治;第二个错误是,如果一旦把问题确定为细节和专业的,那么社会因果关系就可能不大适用了。

马克思在黑格尔依据辩证法提出的模子里,又新放入了他的历史哲学。尽管他的历史哲学包括的东西很多,但他在事实上只关心一个三元组,即:以地主为代表的封建主义、以工厂主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以雇佣劳动者为代表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选择研究社会主义,或站在雇佣劳动者的立场上说话有道德或人道主义的理由吗?这个别人很难说,而马克思本人则坚持否认。此外,他还断言说,有些人认为从道德上讲雇佣劳动者的立场比较好,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这个立场与辩证法有关。马克思相信,从某种非个人的意义上看,一切辩证的运动都是进步的。他还坚持认为,比之于已往的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一旦实现社会主义,人类一定会享受到更多的幸福。也许,支撑他为社会主义事业操劳一生的动力就是这些信念吧。

如果视马克思为一个纯粹的哲学家,那么他所具有的那些缺点就太严重了。作为哲学家,马克思的过于实际的特点就是一大缺点。对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总是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关注。除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之外,他的眼界又被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所限,而在这个星球之内还有局限,这个局限就是我们人类。显然,自哥白尼以后,人类已经失去了以前人类自许的那种在宇宙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只要是没有彻底接受或领会这个事实,那么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称自己的哲学为科学的哲学。

也许,马克思给他的社会主义观点穿上哲学的外衣的举动,与他的哲学的基础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叙述一遍他的主张的最重要部分很容易的,还可以不必涉及到辩证法。马克思认为,如果彻底工业化的社会不走私人资本主义的道路,那就必然要走国有资本的道路。

马克思与妻子燕妮·马克思

由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现代的欧洲和美洲分成了三个阵营:在可能的范围内,有自由主义者的国家仍然信奉洛克或边沁的学术;在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掌握了政权,在其他国家的势力也正在扩大。从哲学上看,以上这两个阵营的意见应该相差不大,都是主张理性,都带有科学和经验主义的意图。但从实际的政治观点上看,他们又有着明显的差别。

必须承认的是,马克思的理性主义在某些时候是有限度的。虽然他认为自己对发展趋向的解释会被事实证明,但他自己也明白,这只能说服跟他站在同一个阶级上考虑利益的人。而且,他不认为劝导和进言有什么用,他相信只有阶级斗争能起到作用。这样一来,在实际行动上,他就成了推行强权政治的人,尽管不是主宰民族论者,但已经成了主宰阶级论者。当然,阶级划分也许会随着阶级斗争和革命逐渐消失,最终能取得政治和经济的完全和谐。但这只是个遥远的理想,就像基督复活一样。

从哲学见解的差异度讲,以纳粹和法西斯为政治代表的第三个派别与其他两个派别的差异,要比那两个派别之间的差异大很多。这个所谓的第三个派别的哲学继承自卢梭、费希特和尼采,特点是反理性和反科学。他们特别强调权力意识,认为权力意识主要集中在某些民族和个人身上。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认为,这些集中了权利意识的民族和个人就应该统治其他民族和个人。

在卢梭时代之前,哲学界有一种统一。卢梭之后的一段时间,这种统一又消失了,但这种消失是暂时的,不是长久的。要恢复这种统一,只有从理性层面重新战胜人心,除此之外的其他方法都没有任何用处。如果幻想通过对支配权的要求恢复这种统一,那只会带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