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东死生门:巴以行走观察 » 中东死生门:巴以行走观察全文在线阅读

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人声鼎沸

关灯直达底部

下午2点到的,门卫告知必须预约,下一批在4点30分。

等待。通往西墙的台阶上,斜靠着几个乞丐,有人经过身边时,摇一下手里的罐子,硬币叮当。西墙是哭墙的别称,因为这堵墙原先是犹太人圣殿西面的围墙。历史上,圣殿两次被毁,今天残存的西墙成为全世界犹太人的心灵故乡。犹太人在此追思民族苦难,每每落泪,“哭墙”由此得名。今天,露在地面上的西墙墙体,供人贴近祈祷;其余部分需要走入隧道参观。

一个卖素描的犹太人,手撑着椅子背站起来,双眼半开半闭,念念有词,身体前后晃动,大概是到了祷告时间。素描挂了一墙,内容是学习经文的犹太儿童等。等他重新坐下,我上前问可不可以拍照,他瞥了我一眼说:“有钱买画,不买走人。”

离哭墙最近,有一家菲拉菲莱店。菲拉菲莱是中东小吃,绿豆制成,有点像中国的素丸子。巴以这一架打得连菲拉菲莱都不放过——我在以色列买的冰箱贴,图案是菲拉菲莱插着以色列国旗,上书一行字“菲拉菲莱,以色列国食”。巴勒斯坦人见了愤愤地说:“哼,他们连这个都要作假,菲拉菲莱是巴勒斯坦传统小吃!”其实,生活在一块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饮食习惯相近。

/哭墙,墙缝里塞满心愿纸条

这家菲拉菲莱店里,同样写着“以色列国食”。菲拉菲莱太凉,薯条太油,价格是别处的几倍。一只黑猫在脚下来回转悠,绿眼凶凶瞪着我手里的菲拉菲莱。

回老城。熟悉的犹太区和穆斯林区。犹太区依然是阳光绿草,玩滑板的孩子不时从眼前飞过,理都不理你,两边店铺光鲜精致,价格蜇人。一拐弯,道路变窄,仅容两人错身而过,店铺还从窄路两侧逼过来,卖的都是旅游纪念大路货,逼过来的店铺里伸出打招呼的手:“嘿,进来看看!嘿,日本人?中国人?”你就知道到了阿拉伯区。

两个阿拉伯孩子在路边做什么手工艺品,呆呆地望了我一会儿。两个年纪更小的犹太孩子背着书包从路口跑来。经过阿拉伯孩子面前时,其中一个的犹太小圆帽落地,另一个赶紧帮他捡起来,戴好。

返回犹太区。一个30岁左右的男子走过来,热情招呼:“我叫谢姆托夫,导游,可以带你去戈兰高地、马萨达、内盖夫沙漠……老城,我可以带你去看许多‘秘密的地方’……”他是我今天碰到的第三个自称导游的人了。受冲突影响,以色列旅游业大不如前,导游们不得不放下身段,守景点待外国人。

“我在这里已经两年了。”原本以为这句话可以彻底打消谢姆托夫的念头,没想到他走出几步,又回来诚恳地说:“我带你去个地方,算是白送的‘样品’。”

一户人家的院子。转上顶楼阳台,金顶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历历在目。“‘阿克萨’的意思是极远、天边,”谢姆托夫用英语飞快地说,“但阿克萨不一定在耶路撒冷,阿拉伯人无根据地把阿克萨同耶路撒冷联系在一起,还宣称对这里的主权……不过,你可千万别跟穆斯林这么说,也别说这是我说的。”他一再叮嘱。

/两个犹太孩子经过阿拉伯区,其中一个的犹太小圆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