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 »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全文在线阅读

注释

关灯直达底部

1.让自己变得“无家可归”,从而获得补助。参见Adrian Nicole LeBlanc,Random Family:Love,Drugs,Trouble,and Coming of Age in the South Bronx(New York:Scribner,2004)。

2.身在严酷的环境下,人们的所作所为也会跟着残酷起来。“没有长时间挨过饿的人往往会低估饥饿的影响力,”心理学者A.H.马斯洛(A.H.Maslow)说,“衣食无忧者被较高层次的需求控制。在他们眼中,这些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很多思想家和所谓的大师们都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想解释贫困社区的暴力问题,却从未设身处地地考虑,挣扎于匮乏和苦难的人身上,还会有多少的理智。

岁物丰成的年头,邻居全无龃龉。而若遇到饥荒,他们还是会为了从运粮卡车上扔出的面包互相撕咬、张牙舞爪。又或者按照马斯洛的说法:“一旦‘面包’没了,人就只有为‘面包’活了。”考虑低收入社区的暴力行径时,我们还要想到贫穷对人的压迫,以及严重剥夺带来的沉重情绪和认知负担。否则我们就无法真正掌握像阿琳和克里斯特尔这些人的生命经验。A.H.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50(1943):370-96,375,387.关于人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做出的反应,参见Elie Wiesel,Night(New York:Bantum Books,1982[1960]),95;Tim O’Brien,The Things They Carried(New York:First Mariner Books,2009[1990]),64-81。

人会对像是饥荒、极度贫穷这类的结构性问题做出回应。让‘贫穷文化’(culture of poverty)一词众所周知的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认为,一些思维定式、行为习惯会产生某种“意识”,反过来强化催生出它们的环境与条件。在“意识”的作用下,这些行为和思想构成了一种近乎于“文化”的东西。在某种文化模式下,人的言与行不断趋同;它不会稍纵即逝,或因势而动。但刘易斯的这个模型忽略了在人与结构性问题间占有一席之地,并决定了各族群的语言/习惯/信仰系统/行为举止孰强孰弱的各种社会与政治体系。

在穷乡僻壤那些教学资源匮乏的学校,学生的常用语言匮乏、批判思考能力往往较低下。就算他们以后搬迁到安全繁荣的社区,这些不足之处还是会如影随形。把这些因为教学资源匮乏产生的语言模式和思考体系视作“贫穷文化”的证据,认为它们是贫困家庭自身的发明,就等于在无视落后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学校)对低收入家庭造成的冲击。

我们不会觉得有钱人之所以有钱,是因为他们发明了某种“富裕文化”吧?他们有钱是因为他们出身于精英的社会文化体系,这套体系形塑着他们的行为举止、习惯与世界观。由这些技巧和存在方式组成的“星丛”,反过来会让他们顺风顺水地进入其他精英体系分支。或许,被视为是“富裕文化”的东西,不过是富裕本身。卡罗尔·斯塔克(Carol Stack)在All Our Kin:Strategies for Survival in a Black Community一书中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许多据称可以代表贫穷文化的特质……其实仅仅是贫穷的定义而已。”关于贫穷文化,参见Oscar Lewis,Five Families: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New York:Basic Books,1959);Michele Lamont and Mario Luis Small,“How Culture Matters:Enrich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Poverty,”in The Colors of Poverty:Why Racial and Ethnic Disparities Persist,eds.David Harris and Ann Lin(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8),76-102;Mustafa Emirbayer and Matthew Desmond,The Racial Orde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5),chapter 6;Matthew Desmond,“Relational Ethnography,”Theory and Society 43(2014):54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