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宋诗会意:七百年的风流儒雅 » 唐宋诗会意:七百年的风流儒雅全文在线阅读

沉雄是李商隐的底色

关灯直达底部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或樊南生,河南人,是晚唐时候的一位大诗人。我们都知道,唐诗是中国文学一个很辉煌的成就。晚唐有了李商隐,可以说唐诗拥有了一个非常光辉的结局。

李商隐早年受到令狐楚的赏识,成了令狐楚的门生。令狐楚是一个大官,他的儿子令狐绹后来做了宰相,可谓一门显赫。在二十五岁那年,李商隐考中了进士,但也在这一年,令狐楚病逝,他失去了依靠。后来,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这个事情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令狐楚和王茂元分别属于不同的政治派别。唐朝末期有一个现象叫“牛李党争”,这两派的斗争非常激烈。李商隐本来是令狐楚的门生,按理说属于“牛党”。后来他成了王茂元的女婿,而王茂元与“李党”首脑李德裕关系很好,被视为“李党”成员。李商隐于是就卷入了“牛李党争”当中。

“牛党”的人觉得李商隐“背家恩”,即认为他辜负了令狐家。李商隐虽然没有旗帜鲜明地站队,但他在政治上是同情正直、有作为的“李党”的。“牛李党争”的局面,逐渐变为“牛党”得势、“李党”式微。李商隐在这两个派别的斗争当中,一辈子沉沦下僚。他辗转于各个藩镇之间,做一些参谋、文书类的工作,过着穷愁漂泊、寄人篱下的生活,去世的时候仅仅四十六岁。

以上是李商隐身世的一个大概情况。李商隐名叫“商隐”,这个“商”字不是“经商、商业”的“商”,而是指商山。商山在陕西。西汉的时候,有四个老人在商山上面隐居,非常有名气,被称为“商山四皓”。“商山四皓”名声在外,以至于汉高祖刘邦都会向他们请教一些问题。所以“商隐”这个名字就是“商山之隐”的意思。他的字“义山”,也跟这个相关。

缪钺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论李义山诗》,此文非常精彩,以下是其节选:

昔之论诗者,谓吾国古人之诗,或出于《庄》,或出于《骚》。出于《骚》者为正,出于《庄》者为变。斯言颇有所见。盖诗以情为主,故诗人皆深于哀乐,而同为深于哀乐,又有两种殊异之方式,一为入而能出,一为往而不返。入而能出者超旷,往而不返者缠绵。庄子与屈原恰为此两种诗人之代表。

李义山之心情,苟加以探析,殆极近屈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义山自道之辞,亦即屈原之心理状态。固就此点而论,李义山固为中国文学史上正宗之诗人也。

“昔之论诗者,谓吾国古人之诗,或出于《庄》,或出于《骚》。”这是说,古代中国的诗,一般来说有两条路子,一条路子是出于《庄子》,一条路子是出于《离骚》。

“出于《骚》者为正,出于《庄》者为变。斯言颇有所见。”有一个观点认为,出于《离骚》的诗是正格,出于《庄子》的诗是变格(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庄》以放旷,屈以穷愁。古今诗人,不出此二大派,进之则为经矣。”缪钺先生所征引的说法,似本于此)。对于这个见解,缪钺先生认为非常好,他说:“诗以情为主,诗人皆深于哀乐。”主张诗人一定是一个性情中人,其人对这个世界很敏感,所以有很多喜怒哀乐要抒发出来。

“深于哀乐”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一种是“入而能出”,一种是“往而不返”。庄子是“入而能出”的,他有喜怒哀乐,但自己又能从这些情感中超脱出来。而屈原则是“往而不返”,字面的意思是“去了就不回来了”,他把感情全部倾泻出来,是不会收束的。李商隐跟屈原一样,走的都是“往而不返”这条路。

“入而能出”的人,除了庄子,我们熟悉的还有苏东坡。苏东坡的生命历程也非常坎坷,他有很多痛苦,但他能让自己从这种情感中超脱出来。这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但就诗而言,却不尽然是好的,因为这容易导致作品不动人——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往而不返”的人,除了屈原、李商隐之外,大家熟知的还有杜甫、李贺、龚自珍,这种类型的诗人很多,即使是表现得很平淡的陶渊明,其内在的感情也是激烈的,也属于“往而不返”品格。龚自珍对陶渊明有一个很精到的论述:“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骚。”总体来说,“往而不返”的诗人数量为多,所以说“出于《骚》者为正”。

诗以“往而不返”为贵。梁简文帝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写诗作文跟做人行事不一样,做人要知道克制,但写诗作文就不妨尽情地把感情抒发出来。李商隐在《祭小侄女寄寄文》里说:“明知过礼之文,何忍深情所属。”古人推崇的状态是中正和平,强调“过犹不及”。李商隐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说自己写的是“过礼之文”,但他又知道控制不了自己,因为他太深情了。

这就是诗人李商隐,一个为诗而生的人。

从先秦到晚清,诗之所以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最高殿堂,是因为“往而不返”的品格闪耀着作者的生命之光,使得诗成为超越于作者的学问和思想之上的文体。

缪先生说,李商隐的心情跟屈原是很像的。且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是讲思念,从字面上说是诗人在想念情人。“丝方尽”的“丝”是借“思念”的“思”这个音。这句诗是说:到了死的时候,我对你的思念才会停止。“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说我跟你长期不能相见,我的离恨要到蜡炬烧干的时候才消失。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的感情非常激烈,像是一团火,把他自己也烧着了,他的生命好像是完完全全为这种情感而存在的。缪先生说李商隐是中国文学史上正宗的诗人,这是一个很精确的评价。

李商隐的诗和文章,两字以蔽之,就是“深情”。但他的深情表现在诗里面又有两种非常不同的面目,一种是清丽,一种是沉雄。

“清丽”指的是字面上的华丽、好读。鲁迅说:“玉谿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鲁迅说这句话的背景,是有人拿他的诗和李商隐诗相提并论,他就说,李商隐清词丽句,我怎么能够跟他比呢?

什么是“清丽”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的情感是非常浓烈的,但是字面非常漂亮,我们阅读此诗,其实不用去挖掘它里面有什么指向,就会觉得这首诗真是太美了。

《无题》是很著名的“李商隐面目”,看起来很柔美,很伤感。这种类型的诗读多了,我们容易形成这样一个认识:李商隐是一个容易感伤、气格纤弱的人。

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还可以多看一下,且来看看《筹笔驿》这首诗: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这首诗跟《无题》是非常不一样的。《无题》的意思很隐晦,我们不知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究竟是在说爱情,还是在说李商隐对“道”的追求,抑或是对事业的一种执着。没有人知道。

但这一首《筹笔驿》的意思,我们是可以明确看到的。《无题》的风格是清丽的,《筹笔驿》的风格则是沉雄的。所谓“沉”就是“重”,就是说表达的情感很沉着,是诗人经过无数的人生历练,再加上见识、阅读,所形成的一种深重的情感。所谓“雄”,就是字面开阔健举。

筹笔驿是地名,在今天的四川广元。相传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中途就在筹笔驿驻军。后世很多诗人来到这个地方怀古,写下了很多诗篇,其中以李商隐的这一首最有名气。事实上,从质量上看,它也应该是翘楚。

这首诗是李商隐晚年的手笔。诸葛亮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人物,在李商隐之前,就已经有很多诗家写过诸葛亮,这是重大题材。一个人的诗集要显得有分量,光有“相见时难别亦难”这种诗还不够,还需要在重大题材方面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古人是非常看重的。那么,李商隐是怎样写得跟别人不一样的呢?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开头就非常精彩。“简书”是指军中的命令文书。“储胥”是指军营的栅栏,在这里,“储”字是平声,读音同“除”。这两句字面是写筹笔驿的景象:这里的猿猴和飞鸟都显得犹豫迟疑,因为畏惧诸葛亮的军令;在这一带,风云屯聚,似乎还在护卫着诸葛亮的军营。其实这两句不纯粹是写景,而是加入了李商隐很高的想象力:连猿鸟都畏惧诸葛亮的军令,风云都听令于诸葛亮,更何况是人呢?诸葛亮的神武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这里要注意一下读音。“令”字在古代有两个读音,做动词的时候读líng,做名词、形容词的时候读lìng,这里的“令”字是动词,所以要读líng。“上将”是指诸葛亮,“降王”是蜀国后主刘禅—我们都知道刘禅的小名叫阿斗,是很平庸的一个人。“传车”要读zhuàn jū,不读chuán chē,指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阿斗投降之后,坐车迁到洛阳去住了,并且乐不思蜀。这里也有李商隐的想象,诸葛亮死的时候,蜀国其实还没有被灭。李商隐这两句是说,诸葛亮治军再好、再神机妙算也没有用,他最终是在地下看着阿斗投降了。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管”指管仲,是名相;“乐”指乐毅,是名将。李商隐以“管乐”指代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既主管蜀国的政事,又统领蜀国的军队,跟管仲和乐毅的身份是很贴切的。另外,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还没有出山的时候,“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诸葛亮还没有开始施展他的才华,就觉得自己是管仲、乐毅那样的人才。但是当时的人都不认可这一点——历史事实证明,诸葛亮是当得起这个自我评价的,所以李商隐说“管乐有才真不忝”。“不忝”的意思是“不愧”。“关张无命欲何如”是说,诸葛亮虽然有才华,但晚年已没有关羽、张飞这种大将的辅佐,又能怎么样呢?这句是解释诸葛亮失败的原因的。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他年”这个词,在古诗文中有两个指向,一种是指未来,还有一种是指以前,这里指的是以前。这首诗前面六句说的都是诸葛亮,最后两句里,诗人李商隐出场了,他说自己当年路过成都锦里,拜谒了武侯祠,吟唱了一曲《梁父吟》,到现在还是遗恨未绝。

诗中的“梁父”,指的是《梁父吟》(又名《梁甫吟》),这是一首古曲。李商隐在这里提《梁父吟》,也是有来历的,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时候,就喜欢吟唱《梁父吟》。

《筹笔驿》的好,首先体现在它的结构上。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用非常高的想象力,把诸葛亮的英明神武带到读者面前,是诗人极高才气的体现。这两句就像唱歌一样,一开始就唱了最高音,接下来需要变化。

第二联怎么办呢?音调马上转了,而且一转就转到了最低音:“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这么神武的一个人,竟然收获了失败的结果,在地下眼睁睁看着蜀国被灭。痛惜之情自在言中。

接下来的“管乐有才真不忝”,激烈赞扬诸葛亮,感情调子又高高振起,但后面的“关张无命欲何如”,调子又无限低沉下去了。

这首诗的前六句,感情调子极尽高低起伏之能事,非常具有跌宕感。

最后一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李商隐的这个“恨”,是一种怅恨,既为诸葛亮的失败而发,其实也为自己而发——《筹笔驿》这首诗中有李商隐。

关于《梁父吟》这首古曲所吟唱的内容是什么,古人说法不一。但从古人对它的描述中可以想见,这应该是一首悲慨士不遇的曲子,其调苍凉郁愤。

李商隐在晚年写这首《筹笔驿》,以《梁父吟》扣着一个“恨”字来收结全诗,未必不是指向晚唐权臣压抑才士的现实。因为李商隐自己就在权臣的压制下,无法施展才能,于是就有了后人“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的慨叹。在《筹笔驿》里,李商隐可谓既痛惜了诸葛亮的失败,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身世之慨。

《筹笔驿》全诗紧紧扣住一个“恨”字,感人至深。更关键的是诗中有李商隐在站立着。清代学者吴乔说:“诗中须有人,乃得成诗。”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写诗,要让人看到作者,知道作者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感想。吴乔认为,如果诗中没有人,那就是“万篇一篇,万人一人,了不知作者为何等人”。如果《筹笔驿》这首诗没有最后这两句,那么它只是一首写诸葛亮写得很好的诗而已,跟李商隐的生命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有了这两句,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感觉得到李商隐的“恨”,既是为诸葛亮的失败而发,也为自己而发,有一种很幽微的用意在里面。

《筹笔驿》是一首沉雄的诗。“沉雄”是古人评诗时用到的高级别赞美词,它的背后有一种精神:沉重的情感最好以雄健的字句表达出来。这其实是在提醒人们,即使在最哀痛、最伤感的时候,也要立得住,要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把持住自己,在尽情舒放情感的同时,不让自己的生命被情感吞噬。

像《筹笔驿》这种诗,是李商隐的“里子”。而像《无题》《锦瑟》《春雨》那种面目的作品,则是李商隐的“面子”。面子要尽可能地漂亮,而里子就必须要有骨力。一本诗集跟一个人一样,可以样子不漂亮,但不能没有骨力。古人很讲究这一点。所以我们看《玉谿生诗集笺注》—这是李商隐诗集最经典的注本,看它里面的编排,第一首诗也叫压卷诗,是《韩碑》,这首诗也属于重大题材,亦是沉雄之作。

下面这首《安定城楼》,是李商隐年轻时的手笔,它的精彩程度丝毫不逊色于《筹笔驿》。《安定城楼》和《筹笔驿》,两诗一前一后,互相辉映,是李商隐诗集里两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安定城楼在甘肃,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那边做过节度使。写这首诗的时候,李商隐大概是二十七岁,已经中了进士,按照唐代的规定,他还需要通过吏部的一个考试,方能获得官职。博学宏词科就是这种类型的考试。在这场考试中,李商隐本来已经被录用,但可能是因为他依附了王茂元,在最后时刻被中书驳下,也就是说落选了。失意的他,寄居在岳父王茂元幕中,写下了这首《安定城楼》。

“迢递”是形容很高很远的样子,“迢递高城百尺楼”是说城楼很高,诗人登到最高处了。“绿杨枝外尽汀洲”,往外看,视线的尽头是水边的平地。安定城是边塞,在我们的印象中,边地是荒凉的,但在这种地方居然能看到绿杨和汀洲,这应该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情。

然而诗人没有欢喜。他说:“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贾生就是西汉的贾谊,非常有才华,但很年轻就死了。贾谊心忧天下,他给汉文帝上书,列举了国家多种值得痛哭、流涕、长太息的状况,说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国家会很危险。王粲也是一个才士,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没有出路,跑去荆州依附刘表。通过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把自己比作贾谊和王粲:我像贾谊那样心忧天下,但在博学宏词科这个考试中落选,没有济世的机会,所以是“虚垂涕”;我投奔王茂元,就像王粲依附刘表那样,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两句说的都是失意的情况。

《安定城楼》这首诗的典故很密集。写诗使用典故,贵在能以古人事来抒写诗人心,不然就只是复述故事而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这两句,好就好在有了“虚”和“更”这两个字。如果没有这两个字,那么这两句就不成其为诗句了,因为那样的话,李商隐只是在复述贾谊和王粲的故事而已。但有了这两个字,诗人的心情就出来了,诗句说的是李商隐,而不是贾谊或者王粲。

第三联非常好。“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用了范蠡的故事。范蠡帮助勾践成功复仇后,没有留恋权力,而是带着美女西施泛舟五湖,归隐去了。李商隐这里是说:我永远都想着自己能像范蠡那样,在白发苍苍的时候归隐江湖,但我的归隐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做出一番回旋天地——即扭转乾坤——的事业。

这两句写得太好了,第一是托出了诗人的心志,第二是句子就像苍龙回旋一样,非常矫健有力。王安石特别喜欢这两句,认为即使是杜甫也无以过之。这个赞誉一点也不过分。

最后两句“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也用了一个典故。“鹓雏”是类似于凤凰的神鸟,“腐鼠”是死老鼠。《庄子》里有个寓言说,惠施做了魏国的宰相,他的老友庄子到了魏国,有人就跟惠施说:庄子要来抢你的相位了。于是惠施就派人到处抓捕庄子。庄子没有躲避,而是直接跑去找惠施,跟他说了一个寓言:在南方,有一种叫鹓雏的神鸟,不是梧桐树不会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醴泉不喝—这些都是很珍贵的东西;而有一种凶猛的鸟叫作鸱,喜欢吃死老鼠,它看到天空中有鹓雏飞过,以为鹓雏要来跟自己抢死老鼠,就仰起头去吓那个鹓雏。李商隐这两句诗就是说,我是鹓雏,那些中伤我的人是鸱,你们对我的各种猜忌,就像是鸱对鹓雏的提防一样,你们在意的是高官厚禄,而我想要的是扭转乾坤的事业,所以我根本不会去抢你们的东西。

像《筹笔驿》《安定城楼》这种沉雄之作,能让我们看到李商隐的抱负和心性,看到他处在困厄之中虽然有伤感但绝不低头的气格。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李商隐的无题诗才如此耐人寻味。可以这样说,沉雄才是李商隐的底色,如果没有这种底色,他的无题诗将会黯淡无光。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关于筹笔驿的同题诗作。下面这首《筹笔驿》,是晚唐诗人罗隐的手笔: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罗隐大概比李商隐小二十岁,才华横溢,在晚唐时期的诗名也很高,然而这首诗写得不如李商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开头两句写得非常平,没有想象力在里面,就像白开水一样,诗味很淡。反观李商隐《筹笔驿》的开头,高下立判。

但是罗隐的第二联写得特别好。“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两句是议论。写过诗的人都知道,诗里面的议论是很难写好的,但这两句非常棒,它的好,就在于背后有一种悲悯精神。一个人能成就大事业,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还取决于很多外界因素,并不是说能力强就一定能成就伟大事业。这个外界的因素,古人常说的是时运。人的时运到了,天地都会帮他,所以罗隐说“时来天地皆同力”。但是如果时运不在他这里,即使是英雄,也会“不自由”。这是非常好的议论,它提醒我们不能“唯结果论”,即不能看到一个人成功了,就逆推此人是有才能的;同样,也不能看到一个人失败了,就认定此人没有才能。

“千里山河轻孺子”是说刘禅把江山拱手让给了魏国。“两朝冠剑恨谯周”,“冠”指文臣,“剑”指武将,“两朝冠剑”说的就是诸葛亮,因为他既是文臣也是主帅,“两朝”是指他先后经历了刘备和刘禅两位君主。“谯周”是蜀国大臣,当时魏军打过来,此人怂恿刘禅投降。这句说的是,如果诸葛亮地下有知,一定会恨谯周这个人吧。

尾联“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扣题:岩下的多情水,还在傍着筹笔驿流转,似乎在怀念诸葛亮。

罗隐的这首诗写得也很好,但比起李商隐的那一首来,就相形见绌了。首先这首诗里面只有诸葛亮,没有罗隐,这是它不如李商隐《筹笔驿》的地方之一。其次它的风格不够沉雄,起句就弱了。另外,它的布局平整,没有顿挫。诗文贵有高低起伏之势,李商隐的《筹笔驿》,情感忽高忽低,变化多端,是技法非常高的作品,而罗隐这一首诗没有这个变化。

沉雄一面的李商隐,值得我们细细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