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题解
这是《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第三首,表现诗人初归田园参加劳动的新鲜感受。应该说,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农耕劳作并不能等量齐观,因为躬耕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他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他的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而在古代,这种感受只可能出现在一小部分像陶渊明这样的优秀知识分子身上。
归园田居(其三) 诗意图 姚有多 绘
句解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会种田所致。其实陶渊明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归园田居》第一首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这种新垦地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容易生长的豆类。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之感。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一早就下地去锄草,一直到月亮升起,月光洒遍田野,才扛着锄头,沿着田园小路回家去。多美的诗句,多美的画面!可以看出诗人愉悦的心情。这两句诗中有画,写实而极有情韵,“带月荷锄归”一句尤妙,寥寥五字,便极其凝炼地表现出了一种劳动生活之美,并可见出诗人心境之宁静、平和、充实,千古而下,犹令人留连追思不已。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意趣相似,同样天趣盎然,唯厚朴蕴藉不及陶诗。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天时已晚,小径两旁的草木上凝结着点点露珠,因露重而低垂,本就窄小的山路变得越发狭窄,免不了要沾湿我的衣裳。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被露水打湿一点衣服,确实是没有什么可惋惜的。但诗人偏要痴痴地强调一句,说得很认真,很严肃,自叹自解,殊为感人。是呀,只要不违背自己的生活理想,这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难怪苏东坡读了这首诗后不无感慨地说:“以夕露沾衣之故,而违其所愿者多矣!”有好多人就是因为害怕农村劳动的艰辛,才走上仕途,去干违背自己心意的事。而陶渊明为了保持纯洁的志愿,宁愿选择辛苦的乡野生活,这正显出其高洁的品格来。
评解
这首诗宛如一篇日记,寥寥几笔,简洁而形象地勾画出了诗人某天从早到晚的劳动过程和不惜夕露沾衣的微妙心理,表露了初离尘网、重亲耕稼的兴致。清新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和成白描般的画面,真实自然中透出浓郁的诗意。
《汉书·杨恽传》里杨恽感叹:“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借南山的芜秽不治,来讽刺汉朝的政治。历来注家都引杨恽的话来解释本诗中的“理荒秽”,认为本诗也寓含对当时政治生活的某种隐喻,包含着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其实倒不必过于牵强地去如此“索隐”。即就此诗本身的意境、哲理而言,已足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