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藏一览 » 大藏一览全文在线阅读

卷第四

关灯直达底部

姚敏学校正

嘉兴大藏经 大藏一览

大藏一览第四卷

宁德优婆塞陈 实谨编

秀水居士姚舜渔重缉

第四善恶门之余

姚中启校

方便品

如来方便老婆心  杨叶暂止婴儿哭

涅槃经云。何为婴儿行。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杨叶。实非金也。若有众生欲造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受五欲乐。众生闻是乐故。心生贪乐。止不为恶。勤作三十三天善业。实是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方便说言常乐我净。若有众生厌生死时。如来为说二乘。然本无有二乘之实。以二乘故。知生死过。见涅槃乐。以是见故。则知有断不断。有真不真。有修不修。有得不得。

未闻莲舌虚言者  但应机缘为说之

又云。如来虽作是说。终无虚妄。何以故。虚妄之语即是罪过。如来悉断一切罪过。云何当有虚妄语耶。如来虽无虚妄之言。若知众生因虚妄说得法利者。随宜方便。则为说之。(一字函第十卷)。

虽然在欲不染欲  俯为利生恶趣生

般若经云。菩萨修行六波罗蜜。及余善法。时彼世界善男子善女人欢喜思惟。我等当为如是菩萨。作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知识朋友。时彼诸天悦豫。作是思惟。我等当设种种方便令是菩萨离淫欲法。从初发心。至证菩提。常修梵行。于顺结法。不生贪染。所以者何。行非梵行。生于梵天尚能为碍。况证菩提。是故菩萨断欲出家。修行梵行者。能得菩提。舍利子。白佛。诸菩萨为要当有父母妻子耶。佛言。或有菩萨具有妻子眷属而修菩萨行。或有菩萨无有妻子。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常行梵行。不坏童真。或有菩萨方便善巧。先现受用五妙欲境。后方厌舍勤修梵行乃得菩提。舍利子。如工幻师。化作种种五欲。其中受乐。于意云何。彼幻所作。为有实不。舍利子言。不也。佛告舍利子。菩萨亦复如是。方便善巧。为欲成熟诸有情故。示受五欲。而无实染。所以者何。诸菩萨于五欲中。深生厌患。不为彼过之所涂染。(岗字函第十卷)。

复次善现白佛。住正性定聚菩萨堕恶趣不。佛告善现。此菩萨决定不堕诸恶趣中。复告善现。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堕恶趣不。善现对曰。不也。佛告善现。诸菩萨亦复如是。从初发心修诸佛法。断诸恶法。由此因缘。堕诸恶趣。或生难地。或生邪见之家。无有是处。谓彼善法不得现前。多起恶见。拨无妙行恶行及果。善现复白佛言。若菩萨从初发心。成就善根。不生恶处。何故如来每为众说自本生事亦生恶趣。尔时善根何在。佛告善现。诸菩萨不由秽业受恶趣身。但为饶益诸有情类。愿受彼身。是故不应引彼为难。当知菩萨方便善巧。饶益有情。虽受种种傍生之身。而不为傍生过失所染。虽作傍生身时。非实傍生。不受彼苦。(冈字函第七卷)。

慈悲行欲超多劫  方便杀人越万生

宝积经云。佛告阿难。过去劫有梵志。名曰树提。于四十二亿岁。在空林中。常行梵行。因入极乐城。有一女人。见此梵志。仪容端正。即起欲心。执梵志足。即时擗地。梵志告曰。姊何所求。女曰。我求梵志。梵志言。姊。我不行欲。女曰。若不从我。我今当死。尔时梵志如是思惟。此非我法。我于四十二亿岁净修梵行。云何于今而当毁坏。彼时梵志。强自顿抴。离七步已生哀愍心。我虽犯戒堕于恶道。我能堪忍地狱之苦。我今不忍见是女人。受此苦恼以我致死。梵志复还唤言。姊起。恣汝所欲。以此十二年共为家室。后复出家。具四无量心。命终生梵天中。善男子。汝勿有疑。尔时梵志即我身是。彼女人者今瞿夷是。我于尔时。为彼女欲暂起悲心。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善男子。汝如是观。若余众生由爱欲故。堕于地狱。行方便菩萨由生梵天。是名菩萨行于方便。(文字函第六卷)。

复次然灯佛时。有五百贾人。入海采宝。内一恶人。善知兵法。恒为寇盗。欲杀诸人。谋取其宝。还阎浮提。尔时有人。名曰大悲。众中导师。夜梦神报。此有恶人。起不善心。杀五百众。取其财宝。此五百人。皆不退转菩萨。恶人杀者。堕在地狱。汝为导师。可作方便。令彼恶人。不堕地狱。彼五百菩萨亦复可得全其身命。尔时大悲。如是思惟。更无方便。惟有除此一恶人者。乃可令此五百人得全身命。我若说时。此五百人当生恶心。杀此恶人。彼诸人等。皆堕恶道。大悲思惟。我今当自杀之。虽百千劫堕恶道中。受地狱苦。我能忍之。尔时大悲生哀愍心。作是方便。吾护五百人故。害此恶人。即以 矛刺杀。令诸商人。安隐得还。善男子。导师则我是。五百贾人。则贤劫中五百菩萨。当此劫中。得证菩提。我行方便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难。(文字函第八卷)。

断命虽重能除恶  如医加苦病方宁

摄大乘论释曰。有人必应。作无间等恶业。菩萨了知其心。无别方便。令离此恶。唯有断命。为善方便。能使不作此恶。若不舍命。决行此业。堕极难处。长时受苦。菩萨念言。若我行此杀业。必堕地狱。愿我为彼受此苦报。当令彼人。于现在世。受少轻苦。于未来世。久受大乐。譬如良医。治有病者。先加轻苦。后除重疾。菩萨所行。亦复如是。因此生长无量福德。疾证菩提。(与字函第四卷)。

毗婆沙云。王子白佛言。佛有所说能令他瞋不。佛答。是事不定。佛或怜悯心故。令他人瞋。得种善缘。如乳母以曲指钩出小儿口中恶物。虽伤无患。(资字函第十卷)。

○化盗听者断命根  ○警毁法者令自出

涅槃经云。佛告迦叶。我于众生。实作子想。如罗 罗。迦叶复白佛言。世尊。昔十五日。僧布萨时。曾于受具清净众中。有一童子。不善修习身口意业。在屏 处。盗听说戒。密迹力士。承佛神力。以金刚杵。碎之如尘。世尊。是金刚神。极成暴恶。乃能断是童子命根。云何如来视诸众生。同于子想。佛告迦叶。是童子者。即是化人。非真实也。为欲驱遣破戒毁法令出众故。金刚亦化耳。(迩字函第三卷)。

化端正女以忽死  令贪染者而厌离

宝云经。云何菩萨回转毒尘。菩萨见诸众生。深着贪欲。方便化作女色。形容端正。众生见已。而生贪着。于所眠息爱乐之时。忽然而死。一念之顷。即成臭烂。见即怖畏大生厌离。如是菩萨。善解回转毒尘方便。(木字函第二卷)。

○入彼外道与同流  ○化他邪见令归正

宝云经。降伏一切障碍。菩萨白佛。云何菩萨善解回转外道方便。菩萨于外道中。化作道士。梵志尼楗。就学经法。精进勇猛。细密威仪胜彼外道。反作他师。可尊可重。知其信已。方贬其道。示其过失。仁者。汝所学道。非为清净。非为离欲。不能灭障。从其邪道而回转已。以佛正法而安立之。如是菩萨善解回转外道方便。(木字函第二卷)。

随顺一切世间缘  而行一切出世法

华严经云。此菩萨得三昧智力。以大方便。虽示生死。而恒住涅槃。虽眷属围绕。而常乐远离。虽以愿力三界受生。而不为世法所染。虽常寂灭。以方便力。而还炽然。虽然不烧。虽随顺佛智。而示入声闻辟支佛地。虽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虽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虽随顺世间。而常行出世间法。(爱字函第七卷)。

○谛观吾佛示报业  ○俯作儿孙方便因

宝积经云。昔舍卫城有二十人。皆是最后边身。更有怨家二十人思惟。我当作为亲友。而至其舍。夺其命根。尔时如来。为调伏是四十人故。于大众中。告目连言。今此地中。出佉违罗刺。欲刺吾足。此刺即长一肘。目连白佛。我取此刺掷他方界。佛告目连。非汝所能。目连即以神力拔之。大千世界。皆大震动。随刺而举。尔时如来上四王天。彼刺亦随佛去。复上三十三天。乃至梵天。亦复如是。如来还阎浮提本所坐处。刺亦逐还竖向如来。如来即捉此刺。右脚踏之。天地震动。阿难白佛。昔作何业。得如是报。佛言。我过去世。入大海中。持 刺人。断其命根。今招此报。彼时二十怨贼。欲害二十人者。作是思惟。如来法王。尚不免报。况我等辈。即从坐起。向佛悔过。时佛为说作业因缘。即得正解。是故如来金刚之身。无能坏者。示佉违罗刺。是名方便力也。

如来入城乞食。空钵而出。善男子。如来无有业障。尔时矜愍当来比丘无福德者。乞食不得。当作是念。佛大福德持钵尚空。何况我等善根微薄。不应以乞食不得。而生忧恼。善男子。恶魔等。不能障如来食也。

何因缘故。旃遮婆罗门女。以木杵系腹。诽谤如来。而作是言。由沙门瞿昙。令我妊身。应当与我饮食。善男子。如来于此事中都无业障。若有业障。我能掷此女置恒河沙世界之外。如来以方便力故。现此业障。何以故。当来之世。有诸比丘。于我法中。出家学道。尔时或为他人所谤。心生惭愧。舍戒还俗。彼诸比丘。若被谤已。当念如来尚被诽谤。而况我等。则除惭愧修习梵行。(文字函第八卷)。

大乘十法经云。净无垢妙净宝月王光菩萨白佛。云何告阿难言。吾患背痛。佛答。吾愍后世众生。故说此言。佛金刚身尚患背痛。况其余者。

云何目连。往耆婆医王所取药。亦为后世故。见法者尚妄。何况凡夫。

云何如来。共诸外道。诤其伎者。亦为后世。如来尚有怨家。况于我等。然彼愚痴众生。实说如来有怨家等。转轮圣王。微善根故。尚无诸怨。况如来成就诸功德藏。

云何取提婆达多。是善知识。复是如来久远亲近。是怨家者。善男子。若无提婆达多善知识者。不显如来诸佛功德。若提婆达多承王教已。于大众中。放象堪害如来。而如来力善令降伏。无量人众。见象伏已。生希有心即归依三宝。是名提婆达多善知识之相。(服字函)。

虽施不置于善处  非为方便之法门

深密经云。何等名为非方便行。若诸菩萨。以波罗密饶益众生时。但以财施便为喜足。而不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如是名为非方便行。何以故。一切有为行苦。摄取众生。不可为乐。若置众生在于第一上善法中。究竟乐处。名为摄处与大利益。(此字函第四卷)。

普贤愿海难思议  救脱誓心曷测量

(愿)。

华严行愿品云。普贤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如来功德。假使十方诸佛。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一愿常修礼敬者。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现不可说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佛。

○二愿常修称赞者。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我以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量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赞诸佛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

○三愿广修供养者。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我以信解现前知见。悉以香云华云鬘云。衣云幢幡云。音乐云。种种上妙诸供养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油如大海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如前供养。比法供养。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四愿忏除业障者。念自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

○五愿随喜功德者。尽虚空遍法界。三世诸佛。从初发心。所修福聚。圆满菩提。至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乃至一切菩萨。一切二乘。有学无学。所有功德。及十方界六趣四生。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六愿请转法轮者。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刹中。佛成正觉。我悉殷勤请转法轮。

○七愿请佛住世者。尽虚空遍法界。诸佛菩萨。大善知识。二乘圣人。将欲入灭。我悉劝请莫般涅槃。

○八愿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种种修行。至成菩提。或处菩萨声闻。或处天龙八部种种众会。以圆满音。成熟众生。至般涅槃。我皆随学。尽法界。虚空界。一切如来。我亦如是念念随学。

○九愿恒顺众生者。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四生六道。我皆于彼随顺而转。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在冥闇者。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种种承事供养。如敬父母师长。若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何以故。佛以悲心为体。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成道。应如是解。于诸众生心平等故。

○十愿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安乐。恶业不成。善根成就。若因积恶所感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解脱。究竟菩提。如是所修十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十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若诸菩萨。于此十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菩提。则能成满普贤愿海。复次。持诵者。灭五无间业。福聚无边。善神守护。临命终时。亲属财宝。一切威势。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引导其前。往生极乐。如是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莫生疑念。应当谛受。(臣字函)。

七佛神咒经云。救脱菩萨发四弘誓。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一者。愿使我心。犹如大地。一切草木。聚林萌芽。因之增长。地无憎爱。二者。愿使我心犹如桥船。运度众生。无有疲厌。三者。愿使我心犹如大海。容受一切。百川众流。投之不溢。四者。愿使我心犹如虚空。包容万物。犹如法性(羔字函第四卷)。

深信力坚莫能摧  真实智明无不瞩

(力度智度)。

华严经云。具深心力。无有杂染故。具深信力。无能摧伏故。具大悲力。不生疲厌故。具大慈力。所行平等故。具总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义故。具辩才力。令一切众生欢喜满足故。具波罗蜜力。庄严大乘故。具大愿力。永不断绝故。具神通力。出生无量故。具加持力。令信解领受故。是则能尽力波罗蜜。

○复次知贪欲行者。知瞋恚行者。知愚痴行者。知等分行者。知修学地行者。一念中知无边众生行。知无边众生心。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悟法界门。是则能净智波罗蜜。(平字函第八卷)。

○复论四度之施设  ○对治十地以熏修

摄大乘论下云。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于前六地。所修六者。如先已说。后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波罗蜜。谓以前六波罗蜜。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蜜。谓发种种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殊胜众缘故。三力波罗蜜。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波罗蜜无间现行故。四智波罗蜜。谓由前六波罗蜜。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严字函)。

休随十度生差异  但于一念打圆成

华严经云。菩萨为求佛智。施与众生。是名檀波罗蜜。灭诸烦恼。是名尸罗波罗蜜。慈悲为首。不损众生。是名羼提波罗蜜。求胜善法。无有厌足。是名毗梨耶波罗蜜。一切智道。常现在前。未尝散乱。是名禅波罗蜜。能忍诸法无生无灭。是名般若波罗蜜。能出生无量智。是名方便波罗蜜。能求上上胜智。是名愿波罗蜜。一切异论。及诸魔众。无能沮坏。是名力波罗蜜。如实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罗蜜。此十波罗蜜。菩萨于念念中。皆得具足。(爱字函第七卷)。

随喜善根功最胜  回向菩提果更深

诸经要集偈云。

若有贫穷人。无财可布施。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

(对字函第十一卷)。

智度论云。有人行施。菩萨但以随喜心过于求二乘人上。何况自行。问曰。菩萨云何以随喜心。过二乘人以财施上。答曰。二乘行是布施。菩萨见之一心随喜。赞言善哉。以此随喜福德回向菩提。为度一切众生故。得无量佛法故。以二种功德过求二乘人所行布施上。

复次。二乘勤作功德疲劳。菩萨默然随喜。以智福力。过于其上。譬如工匠。但以智心指授而去。执斤斧者。疲苦终日。计工受赏。匠者三倍。又如征伐。斗者致死。主将受功。问曰。若随喜心胜于布施持戒者。何以但说菩萨随喜胜。答曰。凡夫人烦恼覆心。吾我未断着世间乐。云何能胜二乘。(建字函第八卷)。

般若经云。弥勒问善现言。菩萨若念诸佛。及弟子众。所有功德。并人天等。所种善根。如是合集。现前发起随喜之心。比余善根为最为胜。复以如是随喜善根。与诸有情。同共回向菩提。是菩萨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善现答言。若菩萨于所念佛。及弟子众。所有功德。不起佛及弟子功德之想。于人天等。所种善根。不起人天等想。于所发起随喜回向菩提之心。亦复不起回向之想。是菩萨所起随喜无想等颠倒。若以如是随喜心。念一切佛等功德。正知此心尽灭离变。非能随喜。正知彼法。其性亦然。非所随喜。又正了达能回向心。法性亦尔。非能回向。及正了达所回向法。其性亦尔。非所回向。若有能依如是随喜回向。是正非邪。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皆空。空中都无能所随喜回向法故。复次若于其中。起有所得。取相分别随喜回向。譬如美食。而杂毒药。虽初适意。而后受苦。应作是念。如诸如来以无上智达诸功德。如是体如是相。如是法而可随喜。我亦如是随喜回向。不杂众毒。终至甘露菩提。(寒字函第十卷)。

罄将我己一毫利  普及冤亲一切人

华严经云。菩萨行六波罗蜜时。愿普饶益一切众生。皆使清净。至于究竟永离苦趣。如是回向。于非亲友与亲友等。何以故。菩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慈眼视之。终无恚怒。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变坏。菩萨不但为一众生。一佛一法故。起愿回向。普为救护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解了一切佛法故。发起大愿。修诸善根。回向菩提。(章字函第三卷)。

虽则善根元一体  良由回向有千差

譬喻王经上。佛告舍利弗。譬如劫波娑缕。同一树生。于中一人。善作细衣。价直百千。一人欲作仆使粗衣。织师报言。劫波娑缕价直百千。何作粗衣。彼人不纳织师善语。但作仆衣。舍利弗。虽同一善。或有攀缘声闻。或有回向菩提。亦复如是。(发字函)。

造像品

佛升忉利安居久  王慕尊颜刻像初

造像功德经上。帝释请佛。升忉利天。度夏三月。为母摩耶说法。不言而去。尔时优填王。常怀渴仰。而不得见。敕彼国内巧匠之人。造佛形像。礼拜供养。毗首羯磨天。化为匠者。即白王言。但我工巧世中为上。王即选择香木。肩自荷负。持与天匠。操斧斫木。其声上彻三十三天。至佛会所。以佛神力。声所及处。众生闻者。罪垢烦恼皆得消除。尔时如来种种叹王功德。遥授菩提之记。帝释白佛。今在人间。有人曾曩生作佛像不。佛言。诸有曾经作佛像者。皆于过去已得解脱。在天众中。尚复无有。况于余处。(悲字函)。

入法华偈云。

或以七宝成  鋀鉐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

铁木及与泥  或胶漆严饰  彩画作佛像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

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  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竹字函第一卷)。

观佛三昧经云。佛升忉利天上既久。时优填王不胜恋慕。铸金为像。闻佛当下。以象载之。仰候世尊。犹如生佛。乃遥见佛。足步虚空蹈双莲华。放大光明。佛语像言。汝于来世。大作佛事。吾灭度后我诸弟子。付嘱于汝。若有众生。造立形像。种种供养。是人后世。必得念佛清净三昧。佛告阿难。持我语遍告弟子。我灭度后。造佛形像。及画佛迹。令人见之。心生欢喜。能灭恒河沙劫生死之罪。(灵字函第七卷)。

若造若修之妙利  乃天乃佛之良因

造像功德经上。有人能于我法未灭尽。来。造佛像者。于弥勒初会。皆得解脱。当知此为三十二相之因。能令成佛。(悲字函)。

优填王经云。王白佛言。作佛形像。当得何福。佛告王言。此人世世生生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福快乐。身体金色。面貌端正。人所爱敬。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长者。贤善家子。豪尊富贵。若作帝王。王中特尊。若作天主。天中最胜。过无数劫。当得成佛。(对字函第八卷)。

华严经云。普救众生妙德夜神。于因地时。为妙眼女。普贤劝修故坏佛像。而复彩画。以宝庄严。发菩提心。由普贤善知识故。从是以来。不堕恶趣。常生天人王种族中。众相圆满。常见诸佛。亲近普贤。开悟成熟。(首字函第十卷)。

造像功德经上云。憍梵波提。昔为牛身。追求水草。右绕精舍。因见尊容。发欢喜心。乘兹福故。今得解脱。(悲字函)。

相不端严应有罪  盗将供养且无愆

诸经要集云。若像师。造像不具相者。五百万世中。诸根不具。第一用心。为上妙果。(对字函第八卷)。

又云。盗佛像者。并为净心供养。自念云。彼亦弟子。我亦弟子。如是之人。虽不语取供养皆不犯(此谓施主情通者不犯。局者犯重也)。○(▆字函)。

匠者不应逆取直  佛檀安可互他为

佛在金棺敬福经云。像主莫论道。雇经像之匠。莫云客作。造佛布施。二人获福。不可度量。受吾约敕。是佛真子。问。工匠之法作经像得物。合取直不。佛言。不得取价直。如卖父母。取财者。逆过三千。真是天魔。急离吾佛法。非我眷属。饮酒食五辛之徒。不依圣教。虽造经像数如尘沙。其福甚少。劫烧之时。不入龙宫。劳而少功。不敬之罪。死入地狱。主匠无益。诸天不祐。不如不造。直心礼拜。得福无量。

又罪福决疑经云。僧尼白衣。或自舍财。及劝化物。拟佛受用经营。人将此物造作鸟兽。安形像前安佛槃上者。计损满五钱。直犯逆罪。究竟不还。一劫堕阿鼻地狱。赎香油灯供养者无犯。佛不求利。无人堪消。(对字函第八卷)。

曾有造像心既诚  立报使人目所击

法苑云。魏天平中。定州孙敬德。造观音像。常加礼事。后为劫贼所加。不胜考掠。遂妄承罪。将断死刑。梦一沙门。令诵救生观世音经千遍得脱。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刑满千。刀斫自折。以为三段。皮肉不损。凡经三换。刀折如初。官吏惊异。具奏免死。敬德放还。见像项上。有三刀痕。通感如此。(稿字函第七卷)。

又隋时。凝观寺僧法庆。开皇三年。造释迦立像一躯。高一丈六尺。工犹未毕。庆身遂卒。其日有僧大智。死经三日而稣。云。阎王前。见法庆。少间像至。王遽下阶作礼。像谓王曰。法庆造我未毕。柰何令死。左右答曰。法庆命未合终。而食料已尽。王曰。可给荷叶。令终其福业也。须臾法庆还活。所说亦同。常食荷叶。以为佳味。余食不下。像成之后数年乃卒。(稿字函第四卷)。

拟盗像珠身渐耸  退求佛愍首还低

西域记云。僧伽罗国精舍。有金像。而肉髻以贵宝饰焉。后有盗者。遂欲取宝。像渐高远。盗既不果。退而叹曰。如来昔修菩萨行。起广大心。发弘誓愿。上自身命。下至国城。悲悯众生。周给一切。今者如何遗像吝宝不明昔行。像乃俯首。而授宝焉。盗者败露。擒以白王。问所从得。盗者曰。佛自与我。我非盗也。王以为不诚。命使观验。像犹俯首。王念圣灵。不罪其人。再赎珠宝置于像顶。俯首至今。(疑字函第一卷)。

真仪在壁人何许  黄蘖呼名渠便知

传灯云。裴相国。名休。入寺烧香。因观壁画。乃问。真仪可观。高僧何在。僧皆无对。裴曰。此间有禅人不。曰。有一运师。后住黄檗。请相见曰。休有一问。请下一语。师曰。请相公问。裴举前话。师震声曰。裴休。裴应诺。师曰。在甚么处。裴当下知旨。(振字函第二卷)。

因烧木佛遭诃责  既无舍利又何妨

又云。丹霞禅师。宿慧林寺。大寒。乃取木佛焚之。院主诃责。师曰。我烧取舍利。主曰。木头何有。师曰。既无舍利。再烧两尊。后院主眉须堕落。

未审魔徒何识见  也云色像不堪崇

楞严经云。有一种阴魔。起我慢者。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花。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疑误众生。从其毁碎。入无间狱。(染字函第九卷)。

有无活语千机变  莫把死蛇一样看

统要云。智藏禅师。因张拙秀才问。山河大地。是有是无。三世诸佛。是有是无。师皆曰有。张云。错。师云。先辈参见什么人来。张云。曾参百丈。凡有问诘。皆云无。师云。先辈有甚血属。曰。有一山妻。两个痴顽。又问。百丈有甚血属。云。百丈古佛。和尚莫谤渠好。师云。待先辈得似百丈时。一切皆无。张俯首而已。(第三卷)。

○(丹霞烧佛。阴魔斥像。其事虽同。所见甚异。须是人人丹霞方许烧佛。个个百丈方许道无。其或未然。入地狱如箭)。

沐浴如来功德相  普愿众生清净身

浴像经云。问。于浴像云何。佛言。应以牛头旃檀紫檀。多摩罗香松芎藭。白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随所得者。以为汤水。置净器中。先作方坛。敷妙床座。于上置佛。香水次第浴已。复以净水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许浴像之水。置自头上。烧香供养像。初下水之时。应诵以偈。

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

烧香之时。当诵斯偈。

戒定慧解知见香。遍十方刹常芬馥。愿此香云亦如是。无量无边作佛事。亦愿三涂苦轮息。悉令除热得清凉。皆发无上菩提心。永出爱河登彼岸。

(女字函第八卷)。

这个任从与么浴  那个还能可浴么

统要云。遵布衲浴佛次。药山问。汝祗浴得这个。还浴得那个么。遵云。把将那个来。药休去。(第七卷)。

育王作塔功非浅  众生奉此福无涯

阿育王经云。八国共分舍利。阿阇世王。得八万四千。以金函盛。作百岁灯。藏恒河中。后阿育王。得其国土。因于妒嫉杀八万四千宫人。阿育王后于城外。造立地狱。治诸罪人。于是消散。比丘化王。王即信悟。问比丘言。杀八万四千宫人。罪可得赎不。道人言。各为人起一塔。下着舍利。当得脱罪耳。王即寻觅舍利。见灯尚明。舍利既出。灯亦尽灭。王怪而问。莲华比丘云。阿阇世王裁量灯油。至取舍利乃灭。又问道人。何处起塔。道人曰。即以神力。左手掩日光。作八万四千道。散照阎浮提。所照之处。皆可起塔。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颇梨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复盛此箧。又作无量百千幡幢伞盖供养之具。敕诸鬼神。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满一亿家者。立塔一座。时有上座。名曰耶舍。王诣白言。我欲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塔。遍阎浮提。上座。答言。善哉。克十五日。食时一时起毕。

十二因缘经云。有八人得起塔。一如来。二菩萨。三缘觉。四罗汉。五阿那含。六斯阤含。七须阤洹。八轮王。若轮王以下起塔。安一露盘。即不得礼。非圣塔故。初果二露盘。至如来。八露盘。已上并是佛塔。安塔有其三意。一表人胜。二令他信。三为报恩。若是凡夫比丘有德望者。亦得起塔。余者不合。(隶字函第七卷)。

浴像经云。清净慧菩萨白佛。若佛在世亲近供养。及灭度后。供养舍利。此二种人。功德等不。世尊答曰。佛清净身。能以香华幡盖香水沐浴。饮食鼓乐歌咏如来。以此功德回向。一切种智。所得功德无量无边。乃至成就菩提。灭度之后。造佛形像。如大麦等。造塔如庵罗果。表刹如针。盖如浮萍。持佛舍利如芥子大。安置其中。所得功德。如我在世。等无差别。得十五种功德。一得清净念心。二得顺法心。三得惭愧心。四得见如来。五发净信心。六能持正法。七如说修行。八得亲诸佛。九诸佛国土随喜受用。十生大姓家。人所敬重。十一才生人中得念佛心。十二魔不能乱。十三能护正法。十四诸佛覆护。十五成就法身。(女字函第八卷)。

造塔复坏大鱼报  故塔还修天子荣

譬喻经云。昔有沙门。其家大富。造作塔寺。以旃檀为柱。七宝为刹。未成之顷。有五百沙门。从远方来。而国内有五百贤者。各各舍与袈裟被服。寺主沙门言。我之功德积若须弥。而国人不助。但贱近贵远。便以火烧寺塔。后入地狱畜生。各九十劫。复作大鱼。身长四十万里。眼如日月。牙长二万里。白似雪山。舌广四万里。赤似火山。目广五万里。时有五百人。入海采宝。正是先身给五百沙门衣者。因缘宿对。其鱼张口饮水。舫即从流甚疾。皆大恐怖。称南无佛。鱼闻其音。合口而听。水住不流。鱼乃泪出。不闻此音。其来甚久。不食命终。浮尸着岸。神生法家。堕地能语。便识夙命。年满八岁。得罗汉道。还诣海边。见其故身。积骨如山。坐烧塔寺。百八十劫。在恶道中。

出曜经云。迦叶佛泥洹阇维之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经历数世。后自凋坏。无补治者。瓶沙因地为上首。告众人曰。佛世难遇。人身难得。虽得为人。或堕边地。生邪见家。我等叨幸。何贪俗乐。率九万三千人。共治故塔。乃同发愿。不堕三涂及八难处。共生人天。见释迦文。初会说法皆得度脱。命终生天经历数世。释迦出兴。九万三千人生摩竭国。瓶沙作王。果符前愿。(已上虚字函第六卷)。

因窃塔花疮遽作  复偿牛首体还安

百缘经云。拘楼孙佛时。有长者子。好色。见一淫女。心生耽着。无财可与。遂至塔中。盗花与之。乃共夜宿。晓见身体。遽发恶疮。痛不可言。唤医疗治。云。须牛头旃檀。用涂疮上。可得除愈。时长者子即卖家宅。计得金钱满六十万。买香六两。拟用涂疮。心自思惟。即语医言。我今所患乃是心病。即持所买牛头旃檀。捣以为末。入其塔中。发誓愿言。如来往昔修诸苦行。誓度众生。随其厄难。唯愿慈悲。除我此患。作是誓已。用香涂塔。以偿花价。求哀忏悔。疮寻得瘥。毛孔香气。缘此功德。不堕恶道。生天人中。随其行处莲华承足。身诸毛孔。常有香气。后悟无常。成辟支佛。(隶字函第八卷)。

无缝塔样分明举  不透玄关蹉过来

传灯云。南阳忠国师。化缘将毕。乃辞代宗。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无缝塔。曰。就师请样。师良久曰。会么。曰。不会。师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后诏应真入内。举问前语。真良久曰。圣上会么。曰。不会。真述偈曰。

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

(振字函第五卷)。

事亲品

荷檐父母难酬德  敬事天龙曷若亲

父母恩难报经云。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记胎品见其详)。设若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未足报父母恩。(学字函第六卷)。

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二亲最神也。(辞字函第七卷)。

弥勒劝孝偈(六言)。

堂上有佛二尊。懊恼世人不识。不用金彩妆成。非是檀香雕刻。只看现世爷娘。便是释迦弥勒。若能供养得他。何用别作功德。不因父母所生。且道你身何得。母娘十月怀担。多少辛勤劳役。及其坐草之时。性命悬丝危厄。须臾子母相见。惭愧冤家解释。不论是女是男。明月宝珠怜惜。何期长大成人。全无孝义礼节。问着瞋眼努睛。应对如同抵敌。父母弹指嗟呼。惆怅双双泪滴。君还如此为人。休问前程消息。我见不孝之人。虚空雷公霹雳。折罚现世贫穷。伶俜不度朝夕。劝君省定晨昏。竭力和颜悦色。若要凤髓龙肝。也着为他求觅。有无款曲披陈。不可言前阻逆。在生甘旨无亏。死后不须追忆。君能如是用心。天地龙神佑翼。若不富有起家。定须高官显职。

奉养甘旨未为孝  能勉修心乃报恩

孝子经云。佛言。子之养亲。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乐众音。以娱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体。两肩荷负。周流四海。唯孝之大。莫尚于兹。世尊曰。未为孝矣。若亲顽闇。不奉三尊。凶虐残戾。滥窃非物。情染外色。伪词非道。耽醉荒乱。违背正真。凶孽若此。子当极谏。以启悟之。心崇正道。奉佛五戒。仁惧不杀。清让不盗。真洁不淫。守信不欺。孝顺不醉。于是二亲。处世常安。寿终生天。诸佛共会。得闻法言。长与苦别。唯此为孝耳。(无字函第十卷)。

供母两钱宝城乐  绝他茎发火轮殃

杂宝藏经云。佛言。若人于父母所作少供养。获福无量。作少不顺。罪亦无量。我于过去波罗柰国。为长者子。字慈童女。父丧母存。家贫卖薪。日得二钱。奉养于母。获利转胜。日得四钱。或得八钱。至十六钱。加奉于母。后因结伴。入海采宝。辞母不听。儿便掣出绝母数发。入海得宝。还至中途。失伴错路。到一山上。见琉璃城。有四玉女。擎四如意珠。伎乐来迎。住四万岁。受大快乐。次到颇梨城。八女八珠。住八万岁。次到银城。金城。前前渐倍。享无量乐。后到铁城。见有一人。头戴火轮。舍着童女头上而去。时童女问。我戴此轮。何时可脱。狱卒答言。有人作罪福业。历诸城已。当来代之。若无代者。终不堕地。复问。我何罪福乃尔。狱卒答言。汝昔两钱供养母故。得琉璃城。四女四珠。四万岁乐(余城已上见文)。以绝母发。今入铁城火轮之报。复问狱卒。今此狱中。颇有受罪如我不。答言。不可称计。童女即作是念。我今不免。愿使诸受苦者。尽集我身。铁轮忽堕。命终生兜率天。佛言。慈童女者。今我身是。(漆字函第九卷)。

○目连哀请援慈母  世尊特为设兰盆

报恩奉盆经云。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恩。即以道眼。观见亡母。生饿鬼中。目连悲哀。持饭往饷。化成火炭。目连白佛。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之所柰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佛告目连。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世父母。在厄难中。具饭百味五果汲灌。尽世甘美。以着盆中。香油铤烛床卧众具。供养十方诸佛。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树下经行。或得六神通。声闻缘觉菩萨大人权示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有能供养此等自恣僧者。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涂。应时解脱。现在父母。寿命百年。佛敕众僧。当为施主。七世父母。行禅定意。后受供养。(女字函第八卷)。

生奉甘美得亲尝  死别杯盘徒尚享

杂譬喻经云。昔有贤者。奉法精进。亡。乃生天。妻子追慕。烹杀肴馔。上冢哀号。天眼遥见。愍其愚痴。化作小儿。于边牧牛。牛便卒死。儿乃嗥哭。刈草着前。呼起令食。众人怪笑。问。谁家子。牛既已死。当归语家。嗥哭何益。牛死岂知乎。儿曰。我不愚也。牛死尚在。犹可有望。汝父早死。设百种食。共向嗥哭。焦骨何知。众闻忽解。儿曰。吾本汝父。蒙佛生天。故来释卿。还复天身。欲如我者。宜修道业。已忽不现。妻子眷属。自此省悟。奉佛布施。皆得道迹。同时生天。(图字函)。

鹤因救子天称叹  鹦尚瞻亲人负惭

六度集经云。过去鹤鸟生子有三。时国大旱。无以食之。自裂腋肉。以济其命。三子疑曰。斯之气味。得无吾母以肉饲乎。宁殒吾命。无损母体也。闭口不食。天神叹曰。母慈子孝。诚希有耶。佛言。鹤母者吾是。三子者。舍利弗。目连阿难是。

○杂宝藏经云。昔雪山中。有一鹦鹉。父母都盲。常取好果。以奉盲亲。时有田主。初种谷时。愿与众生而共啖食。鹦鹉子。以彼田主。先有施心。常取其谷。以供父母。田主后见虫鸟作践。瞋恚。便设罗网捕得鹦鹉。鹦鹉语之。见施心故。乃敢来取。何又见捕。田主问言。取谷为谁。鹦鹉答言。有盲父母。时以奉之。田主咨嗟。禽兽尚尔孝养父母。岂况于人。自今以后。常于此取勿疑。佛告比丘。鹦鹉者。今我身是。田主者。舍利弗是。盲父母者。净饭摩耶是。由昔孝养。今得成佛。(以上漆字函第九卷)。

责母一言如鹿畜  罚身多世历渠胎

报恩经云。佛告阿难。鹿女夫人。以其一食。净华覆上。施辟支佛。五百世中。尊荣豪贵。莲华承足。当时以不知恩。出一恶言。毁骂其母。喻如獐鹿。于五百世生鹿腹中。佛言。父母众僧。宜应赞叹。众僧出三界之福田。父母三界内之胜福田。(器字函第三卷)。

母令儿杀罪吾当  儿痛母言非我代

释教录云。罽宾国沙门求跋摩。仁爱泛博。崇德务善。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跋摩启曰。有命之类。莫不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怒曰。设令有罪。吾当代汝。跋摩他日煮油。误浇其指。因谓母曰。代儿忍痛。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况三涂耶。母乃悔悟。终身断杀。(笙字函第五卷)。

子虽修善父不善  父假余庥子怎庥

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堕三恶道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身口意业各别异故。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克字函第五卷)。

女虽福报非干父  谷由雨长岂无恩

杂宝藏经云。波斯匿王。女名善光。聪明端正。举宫爱敬。父语女言。汝因我力。女答父曰。我自业力。王闻怒之。即遣左右。觅一穷人。以女付之言。不假我。从今可验。女犹复答。我有业力。即共穷人。相将出去。妇问夫言。有父母不。答曰。我是舍卫城中。长者之子。父母死尽。无依穷乞。妇复问言。汝知故宅处不。答曰。只有基地尚存。夫妇同往。周历按行。伏藏自出。即以珍宝造宅。盈月悉成。宫人妓使不可称计。王忽宣问。左右奏言。善光女郎。宫室钱财。不减于王。王往而见。叹未曾有。即诣问佛。此女先世。作何福业。佛告。昔一妇人。发心营办。供养佛僧。而夫遮断。妇即劝谕。事幸成办。夫还复听。尔时妇者。今善光是。尔时夫者。今日夫是。由昔遮妇。恒常贫贱。以还听故。要因其妇。得大富贵。无妇复贫。善恶随报。未曾违失。(对字函第一卷)。

智度论云。知恩报恩者。有人言。我当宿世。福德因缘应得。或言。我自然尊贵。汝有何恩。堕是邪见。此人虽有宿世乐因。今世事不和合。则无由得乐。譬如种谷在地。无雨则不生。不可以地能生谷故言雨无恩。虽所受之物。是宿世所种。父母妻子供奉之人。岂非恩分。(立字函第九卷)。

玉耶不循于妇节  如来一诫乃心归

玉耶经云。给孤长者子妇玉耶。端正姝好。而生憍慢。不事翁姑夫婿。给孤念言。佛能化于一切。即诣具陈。欲屈一饭。而为玉耶说法。化令改过。佛既到家。大小皆来礼佛。惟玉耶不出。佛即变化其舍墙壁。皆如琉璃。内外相见。玉耶惊出。礼佛忏悔。佛告玉耶。女人不当自恃端正。轻慢其婿。何者。端正。除去邪态八十四垢。定意一心。是为端正。不以颜色为端正也。女人身中。有十恶事。一者初生父母不喜。二者举养视无滋味。三者心常畏人。四者父母忧嫁。五者父母生离。六者畏夫喜怒。七者怀产甚难。八者小为父母检录。九者中为夫婿禁制。十者老为儿孙所诃。从生至终。不得自在。玉耶白佛。禀受下贱。不知礼仪。愿训为妇之法。佛言。妇有五善三恶。何等五善。一者夜卧早起。心常恭顺。执事先启。所尊甘美不得先食。二者夫骂无恨。三者不得邪非。四者愿夫长寿。五者夫出整家。何等三恶。一者不事翁姑夫婿。美食先啖。早卧晚起。夫诃应拒。二者心不向夫。念他男子。三者欲其夫死别嫁。佛又告玉耶。世间复有七辈妇。如母妇者。爱夫如父。二如妹妇者。敬夫如兄。三如善知识妇者。诃夫之过。教夫之善。四妇妇者。竭诚事夫。唯和为贵。五婢妇者。务循妇节。不妒声色。如事大家。六怨家妇者。见夫不欢。常如寄客。七夺命妇者。毒心相向。毒药害之。佛言。为五善妇者。常有显名。后得生天。为二恶妇者。常得恶名。后入三涂。玉耶流涕。白佛言。我愚痴。自今以后。改往修来。当如婢妇。奉事翁姑夫婿。尽寿不慢。受戒为优婆夷。佛言。善哉。人谁无过。过能改者。善莫大焉。(言字函第八卷)。

以蚓诳姑头变狗  顺妻杀母自伤躯

冥报记。隋大业中。河南有妇不孝。姑盲两目。妇以蚯蚓为羹。以食之。姑怪其味。窃藏一脔留以示儿。待欲送官。忽然雷雨。其妇乃失。少顷从空而落。身衣如故。易为狗头。语言不异。因问其故。答云。以不孝姑。天神所罚。恶报如此。

○杂宝藏经云。昔有一妇。禀性很戾。每所云为。常与姑反。后作方计。教夫杀母。夫用妇言。便将其母。至旷野中。结缚手足。将欲加害。感彻上天。风雷霹雳霹杀其儿。母即还家。其妇开门。谓是夫主。问言杀未。姑答已杀。此报尤轻。地狱可惧。(以上漆字函第九卷)。

○莫谓家财皆有分  ○若背夫儿自取殃

法苑云。唐李信。为隆政府卫士。显庆年中赴蕃。乘草马一匹。并将草驹。是时风雪。马遂不进。信以蕃期所迫。挞之数鞭。马作人语。我是汝母。为生平避汝父。将硕余米乞女。故获此报。此驹即是汝妹也。偿债向了。何苦敦逼。信闻之惊愕流涕。乃拜谢之。谓曰。若是信娘。当自行归家。马遂前行。信负鞍辔。随之至家。养饲有同事母。屈僧营斋。乡闾咸叹。异之。(书字函第二卷)。

隋大业中。洛阳有人。父丧母寡。一男一女。女嫁后而母亡。二年矣。寒食祭墓。乘驴而往。驴不渡水。鞭其头面血出。既至墓所。放驴而祭。是时妹在兄家。忽见亡母入来。头面血流号哭告女。我避汝兄。送米五升与汝。报受驴身。偿汝兄五年矣。今日水深畏过。汝兄鞭我。头破面裂。偿债垂毕。何太非理也。言讫不见。其兄既还。女先观驴头面血流。如适见母。女抱大哭。以告于兄。言由相符。兄妹恸哭。驴亦垂泪不食水草。兄妹跪请。果是母者。愿为食草。驴即为食。后死葬焉。(书字函第十卷)。

多见冤从亲处起  不生亲想冤自无

忏法云。一切眷属。皆是我等三世怨根。一切怨对。皆从亲起。若无有亲。亦无有怨。若能离亲即是离怨。何以故尔。若居异处。远隔他乡。如是二人终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恨。皆由亲近。以三毒根相触恼故。或父母责望于子。或子责望父母。兄弟姊妹。一切皆然。小不适意。便生瞋怒(第三卷)。

一切众生皆父母  坦平心地绝疏亲

忏法云。发菩提心。满十方界。见东方众生。尽是其父。西方众生。尽是其母。南方众生。悉是其兄。北方众生。悉是其弟。下方众生。悉是其姊妹。上方众生。悉是其师长。其余四维。悉是沙门婆罗门等。若受苦时。誓拔其苦。见其受乐。如己无异。恒作度脱众生心。不得佛者。不先成佛。(第二卷)。

父母非亲心最亲  诸佛非道行合道

传灯云。第八祖佛陀难提尊者。年已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见婆须蜜尊者。遽起礼拜。而说偈言。

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为最道者。

尊者以偈答曰。

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

(振字函第一卷)。

善哉慧母方便父  乐矣法妻真谛儿

无垢称经云。室中有一天女。舍利子言。天止此室。经今几何。天女答言。我止此室。如舍利子所住解脱。天谓舍利子曰。为诸增上慢者。说离一切贪瞋痴等。以为解脱。若为远离增上慢者。即说一切贪瞋痴等。本性解脱。即说偈曰。

慧度菩萨母  善方便为父  妙法乐为妻

大慈悲为女  真实谛法男  烦恼为贱隶

仆使随意转  觉分成亲友  六度为眷属

四摄为妓女  结集正法言  以为妙音乐

或现作淫女  引诸好色者  先以欲相招

后令修佛智  总持作园苑  大法成林树

觉品华庄严  解脱智慧果  八解之妙池

定水湛然满  神通为象马  大乘持作车

游八道支路  调御菩提心

(白字函第二卷)。

杂缘品

语贫可卖婆非信  授道能修事果然

贤愚经云。迦旃延尊者。在阿槃提国。时一老婢。少有愆过。大家鞭打。昼夜走使。衣不盖形。食不充口。年老辛苦。欲死无门。诣河取水。举声大哭。尊者乃问其由。即语之言。汝若贫者。何不卖之。老婢答言。贫云何卖。尊者向言。一随我语。教汝以施。婢曰。我今贫穷。当以何施。尊者即持钵与。教取水施。授为咒愿。次与受戒。教念佛竟。问言。汝止何处。婢曰。若舂若磨。即随其处。或在粪堆。无有定止。尊者语言。汝好勤心。恭谨走使。伺其大家。卧竟。入于户内敷草而坐。思惟观佛。婢受教既已。夜坐命终。生忉利天。大家晓见。以草系脚。弃寒林中。此婢天眼观见故身。遂将五百天子。赍持香花。至于寒林。供养死尸。放大光明。照于村林。大家见怪。普告远近。诣林观看。以问其故。天子报言。此吾故身。即为其说生天因缘。后皆回诣迦旃延所。礼拜供养。因而说法。五百天子。皆获须阤洹果。(怅字函第六卷)。

佛见伏藏言毒蛇  农闻采归遭害己

大庄严经论云。佛与阿难行舍卫国。旷野之中。见有伏藏。佛告阿难。是大毒蛇。阿难白佛。是恶毒蛇。尔时田中有一耕人。闻佛阿难说有毒蛇。即往视之。见真金聚。取归骤富。王知纠举。系于狱中。先所得金。既已用尽。犹不得免。将加刑责。其人唱言。恶毒蛇阿难。大毒蛇世尊。王闻唤问。何言毒蛇。其人白王。我于往日。在田耕种。闻佛阿难。说言毒蛇。往视得金。今实毒蛇。而说偈言。

诸佛语无二  说为大毒蛇  恶毒蛇势力

我今始证知  于佛世尊所  倍增信敬心

我今临危难  是故称佛语  毒蛇之所螫

止及于一身  财宝毒蛇螫  尽及家眷属

我谓得大利  而反获衰恼

王闻偈已。深知是人信解佛语。即说偈言。

汝今能信敬  悲愍之大仙  所说语真实

未曾有二言  先所伏藏财  尽以用还汝

更复以财宝  而以供养汝

(君字函第六卷)。

亲于恶友穿鱼茅  择以良朋裹香纸

佛本行集经云。佛知难陀学彼六群比丘。恐畏损其功行。即领难陀。入毗罗城。至一鱼店。令于此取一把臭恶茅草。经一时顷还放于地。复令嗅手。唯有不净腥臭气也。佛告难陀。若人亲近诸恶知识。共为朋友。相染习故。恶声远至。因斯事故。而说偈曰。

犹如在于鱼铺下。以手执取一把茅。其人手即同鱼臭。亲近恶友亦如是。

世尊又共难阤至于一卖香邸。令取香褁。还放地上。嗅于手看。香气微妙。佛告难陀。若人亲善知识。随顺染习。得大名闻。而说偈言。

若有手执沉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须臾执持香自染。亲附善友亦复然。

(籍字函第六第七卷)。

庄严论偈。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书字函第一卷)。

象因善恶心随转  人从染习理亦然

付法藏经云。佛言。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习。近善则善。近恶则恶。若近恶友。便造恶业。流转生死。若近善友。信心听法。受最胜乐。华氏国王。有一白象。能灭怨敌。若人犯罪。令象踏杀。后时象厩为火所烧。移象近寺。象闻说法。心便慈悲。后付罪人。但以鼻嗅。舌舐而去。都不肯杀。王怪问之。智臣奏曰。此象近寺闻法故尔。今可移近屠肆系之。王用其言。象见屠杀。恶心转炽。畜生尚尔。岂况于人不因染习。(帐字函第二卷)。

梦有四种真不真  食有九品世出世

善见律云。佛告诸比丘。梦有四种。一四大不和梦者。于睡眠时。谓梦见山崩。或飞腾虚空。或见虎狼师子贼逐。此虚不实。二先见梦者。谓昼日见或白或黑。或男或女等。此亦不实。三天人梦者。谓有善知识。天人为现善梦。令人得善。有恶知识。天人为现恶梦。令人得恶。此即真实。四想梦者。谓此人前身。或有福德即现善梦。或有罪业。即现恶梦。如菩萨母梦菩萨初入胎时。梦见白象。从天而下。入其右胁。此是想梦也。若梦礼佛诵经持戒布施种种功德。此亦想梦也。问。梦为善不善。无记耶。答。亦善不善无记。若梦见礼佛。听法说法。此是善功德。若梦见杀盗淫。此是不善梦。若梦见青黄赤白色等。此是无记梦也。问曰。若尔者。应受果报。答曰。不受果报。何以故。以心业羸弱。故不感报。律云。梦中不犯。(隶字函第二卷)。

增一经云。佛告阿那律曰。一切诸法。由食而存。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涅槃以不放逸为食。夫饮食有九。人间四食。一段食。二更乐食。三念食。四识食。出世间五食。一禅食。二愿食。三念食。四八解脱食。五喜食。

○摄大乘论云。食有四种。一段食。二触食。三思食。四识食。段食者。变成为相。若变异。能作身利益事。触食者。依尘为相。缘色等尘。作身利益。思食者。望得为相。此望得意作身利益。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令身不死。识食者。执持为相。由此识故。持身不坏。若无识执持。则同死人。身即烂坏。触食属于六识。思食属意望得。段食属色。不关于心。识食属阿梨耶。(言字函第八卷)。

十恶品

三不善根为种子  十恶因缘由彼生

毗婆沙论。云。何三不善根。起十恶业。答曰。杀有三种。或从贪生。或从恚生。或从痴生。盗淫乃至邪见亦复如是。(岁字函第六卷)。

忏法云。有身则苦生。无身则苦灭。而此身者。众苦之本。三涂剧报。皆由身得。未见他作我受。我作他受。自作其因。自受其果。若一业成。罪无边际。何况终身所起恶业。从贪瞋痴。造十恶行。或为财业。更相杀害。或杀众生。啖食其肉。或决湖池。恼害水性。或烧山野。设网张罗。或欺斗秤。或破城邑。或盗他财。或着色欲。惑乱身心。随其流转。不得自在。复次。三业之中。口业实重。或以妄言。见言不见。不闻言闻。作言不作。自利伤他。或以绮语。谄曲华词。浮虚假饰。斗合是非。或以恶口。出言粗犷。发语无稽。恼乱父母。及诸众生。或以两舌。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谗乱君臣。纷扰一切。复次。当知灭身。事由心造。身口业粗易遣。意地微细难除。如来大圣。一切智人。于其意地始得不护。况乎愚凡。而不守慎。防意如城。岂得不护。或因贪业。自物他物。起贪作业。或因瞋业。小不适意。便生大怒。或因痴业。随逐无明。无恶不造。或因邪见。不信三宝。行于邪法。如是等罪。无量无边。身坏命终。堕三恶道。(第六卷)。

五逆杀亲无间狱  非法坏僧亦此愆

正法念处经云。最大地狱。名曰阿鼻。何业生彼。若人杀母。杀父。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彼人堕此。若五逆人。于此地狱。其身长大。五百由旬。若四逆人。四百由旬。若三逆人。三百由旬。若二逆人。二百由旬。若一逆人。一百由旬。(初字函第三卷)。

地藏十轮经云。佛告地藏菩萨言。于未来世。此佛土中。有诸众生。烦恼炽盛。难可导化。谓刹帝利旃荼罗。宰官旃荼罗。居士旃荼罗。沙门婆罗门旃荼罗。如是等人。善根微少。无有信心。谄曲愚痴。怀聪明慢。离善知识。言无真实。于诸正法。犹豫倒见。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好行杀生。乃至邪见。欺诳世间。自他俱损。生受病苦。死入无间。时彼国中。天龙神等。皆不拥护。兵军竞起。疾疫饥馑。善男子。设有破戒。恶行苾刍。虽作越法重罪。而依我法。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我尚不许国王大臣。诸在家者。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诃骂。退令还俗。或断其命。况依非法。国王大臣。诸在家者。若作此事。定生无间地狱。何以故。断灭善根。焚烧相续。一切智者之所远离。于诸破戒苾刍。犹尚不应如是谪罚。何况持戒真善行者。是人究竟。自损损他。一切诸佛所不能救。譬如有人压油为业。一一麻粒。皆有虫生。以轮压之。油便流出。如是相续满一千年。杀几生命。所获罪业。不可称计。又善男子。假使有人。为财利故。置十淫坊。一一坊中。置千淫女。种种诳惑。如是相续至满千年。如前十轮压油人罪。等一淫坊罪业。又善男子。假使有人。为财利故。置十酒坊。一一坊中招千酒人欢饮无废。如是相续至满千年。如前十淫坊罪。等一酒坊所获罪业。又善男子。假使有人。为财利故。置十屠坊。一一坊中。于一日夜。杀害千生。相续千年。如前十酒坊罪。等一屠坊所获罪业。如是所说十坊罪。等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于前十恶。一日一夜。所获罪业。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十压油轮罪  等彼一淫坊  置彼十淫坊

等一酒坊罪  置十酒坊罪  等彼一屠坊

置彼十屠坊  罪等王等一

(唐字函第四卷)。

始自贪瞋分三品  广及尘劳八万门

度无极经云。恶不善者。瞋恚愚痴贪欲三品。谓上中下。其上品者。若闻欲名。遍身战动。心踊欢悦。不观欲过。厌离不生。无惭无愧。何谓无惭。经游独行。恒思欲境。心心相续。唯见妙好。不知过患。若其父母。及余尊长。呵彼所欲。于所尊前。不觉起诤。是名无惭。此人命终。当生恶趣。中品欲者。若离境界。不恒生心。下品欲者。但共言笑欲情即歇。瞋亦三品。上品瞋者。愤恚若发。心惛目乱。或造五逆。若谤正法。及大重罪。中品瞋者。以瞋恚故。而造诸恶。即生悔心。下品瞋者。心无嫌恨。但口呵毁随生悔过。痴亦如是。虽作是观。知一切法。如幻梦响。乾闼婆城。虚妄不实。颠倒故见。灭外境界。内生寂静。不见我能行及所行法。无二无别。自性离故。是名学般若波罗蜜。通禅波罗蜜。(羽字函第一卷)。

忏法云。一切众生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依于六根行于六识。取于六尘。眼着色。耳着声。鼻着香。舌着味。身着细滑。意着法尘。起种种业。乃至开八万四千尘劳门(第一卷)。

涅槃经云。杀罪有三。谓下中上。下者蚁子。乃至一切畜生。是名下杀。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具受下苦。何以故。是诸畜生。有微善根。是故杀者。具受罪报。中杀者。从凡夫至阿那含。是名为中。堕三恶道。具受中苦。上杀者。父母乃至阿罗汉辟支佛。是名为上。堕于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上苦。若有能杀。一阐提者。不堕此三种杀中。譬如掘地割草。斩截死尸。无有罪报。何以故。诸婆罗门乃至无有信等五法。是故虽杀不堕地狱。(一字函第七卷)。

避于自杀求无罪  若是令人讵免殃

阿难分别经云。阿难白佛言。人不自手杀者。为无罪耶。佛答。教人杀人。重于自杀也。何以故。或是奴婢。愚下小人不知罪福。或为县官所见促逼。不自出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轻重有差。教人杀人者。知而故犯。其罪莫大。(言字函第七卷)。

虽他所制杀难免  若彼乐从罪乃同

毗婆沙论云。问。若为王等。逼令行杀。得杀罪不。有说。不得。所以者何。他力所制非彼意乐故。如是说者。亦得杀罪。除自要心。宁舍己命。终不害他。如是则无罪。(匪字函第八卷)。

不屠但买应同恶  无心令杀误何忧

楞伽经云。大慧菩萨问佛。食肉之过。佛言。食肉之人。断大慈种。我观众生轮回六道迭为父母。六亲眷属。更相啖肉。无非亲者。常生害心。增长苦业。流转生死。不得出离。不食肉者。即是无量功德之聚。若一切人不食肉者。亦无有人杀害众生。由人食肉。若无可食。处处求买。为财利者。为买者杀。是故买者。与杀无异。偈曰。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业俱不善。死堕叫唤狱。

(发字函第八卷)。

善见律云。阿育王太子帝须出家。佛法兴隆。时有一臣。僻取王意。杀诸比丘。帝须遮护。臣即置刀。往白王言。我受王敕。令诸比丘。和合说戒。而不顺从。我已依罪次第。斩杀未尽。帝须遮护。王闻是语。闷绝擗地。良久乃苏。即语臣言。我遣汝入寺。令众僧和合说戒。何以辄杀。王往寺中。白于众僧。不审此事。谁获罪耶。有一比丘。即问王言。有杀心不。王曰。我本以功德意遣。无杀心也。若王如此。王自无罪。杀者得罪。(伯字函第二卷)。

达磨显宗论云。若有多人。集为军众。欲杀怨敌。或猎兽等。于中随有一杀生时。何人得成杀生业道。颂曰。

军等若同事。皆成如作者。

论曰。于军等中。若随有一作杀生事。如自作者。一切皆成杀生业道。由彼同许为一事故。如为一事。展转相教故。杀一生。余皆得罪。若有他力。逼入此中。因即同心。亦成杀罪。惟除若有立誓要期。救自命缘。亦不行杀。无杀心故不得杀罪。(自字函第二卷)。

杀生祀祠终无福  贪膻诡祭自招愆

优婆塞戒经云。若有祀祠山林神等。亦得福德。何以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护身财。若说杀生祀祠得福。是义不然。何以故。不见世人种伊兰子。生旃檀树。断众生命。而得福德。(克字函第五卷)。

杂宝藏经云。昔有富公。思得肉食。诡作方便。指田头树神。语诸子言。今我巨富。由此树神恩福故尔。今日汝等。宜可群中取羊。以用祭祀。因此杀羊祷赛。即于树下立天祠舍。父后寿尽。业追为羊。子祀树神。以遇厥父。将欲杀之。羊笑言曰。而此树者。何有神灵。我于往时。为思肉故。妄使汝祀。皆共汝食。今偿殃罪。独先当之。时有罗汉。偶到乞食。见其亡父。受于羊身。即借主人道眼令自观之。乃见是父。即坏树神。悔过修福。不复杀生。(惊字函第七卷)。

覆乳儿多压死  眼初不顾罪何加

十诵律云。迦留阤夷比丘。往一居士舍。是家有未断乳儿。持着床上。以 覆之。比丘不看便坐。此儿遂死。还寺白佛。佛问。汝。以何心作。答言。我先不看床上便坐。佛言。无犯。(职字函第二卷)。

文殊佛会上杀人  盘山肉按头悟道

宝积经云。会中有五百菩萨。宿命通故。自见往昔所行恶业。或杀父母。杀阿罗汉。毁寺塔僧。见是余业。深生忧悔。常不离心。于甚深法。不能证入。我心分别。彼罪未亡。是故不能获深法忍。尔时世尊。为欲除彼五百菩萨分别心故。即以威神觉悟文殊。文殊承佛神力。从座而起。手执利剑。直趣世尊。欲行逆害。时佛遽告文殊。汝住不应造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为善被害。何以故。文殊。从本以来。无我无人。但是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彼已害我。即名为害。时诸菩萨。闻佛说已。咸作是念。一切诸法。悉如幻化。是中若有一法。和合集聚。决定成就。得名为佛。名法。名僧。名父。名母。名阿罗汉。定可取者。则不应尽。然而诸法无体无实。非有非真。虚妄颠倒。空如幻化。是故于中。无人得罪。无罪可得。谁为杀者。而得受殃。彼诸菩萨。如是观察。明了知已。即时获得无生法忍。(文字函第五卷)。

统要云。盘山宝积禅师。因行市肆。见一客人买猪肉。语屠家曰。精底割一斤来。屠家放下刀。叉手云。长史那个是不精底。师于言下有省。

既知生命自反射  无下手处业齐消

又云。石巩慧藏禅师。昔为猎人。趁鹿。从马祖庵前过。问祖。见鹿过不。曰。汝是何人。云。射猎人。祖曰。汝一箭射几个。曰。一箭射一个。祖曰。汝不善射。曰。和尚善射不。曰。吾一箭射一群。曰。彼此是生命。何射他一群。祖云。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曰。若教某甲自射。即无下手处。祖曰。这汉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师当掷弓箭。投祖出家。(已上第三卷)。

盗者但贪目前利  阿谁肯顾后来殃

千佛名经忏悔云。若物属他。他所守护。一草一叶。不与不取。何况盗窃。众生唯见现在利故。种种不道而取。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牛马等形。身力血肉偿他宿债。若生人中。为他奴婢。或强以夺。或逼迫取。或恃公威。或假势力。吞纳奸货。身罹宪网。侵公益私。侵私益公。损彼利此。损此利彼。如是等罪。无量无边。(张字函)。

须知淫境大慌迷  能丧众生一切智

智度论云。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况阿耨菩提。世间中五欲第一。无不爱乐。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在深泥。难以拯济。若受余欲犹不失智慧。淫欲会时。身心慌迷。深着自没。(名字函第五卷)。

可怜少女所爱缠  直缚诸天之恶道

诸经要集。优填王经偈云。

女人最为恶。难与为因缘。恩爱一缚着。牵人入罪门。

正法念处经偈云。

天中大系缚。无过于女色。女人缚诸天。将至三恶道。

智度论偈云。

含笑作姿。以惑于人。淫罗弥网。人皆投身。坐卧行立。回面巧媚。薄智愚人。为之心醉。执剑向敌。是犹可胜。女贼害人。是不可禁。毒蛇含毒。犹可手捉。女情惑人。是不可触。

(楹字函第十四卷)。

智度论。问曰。人守人瞋。法守破法。应名邪淫。人自有妻。何以为邪。答曰。既听受一日戒。堕于道中。本虽是妇。今不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有身妇人。以其身重。强以非理。故名邪淫。复次若彼侵我妻。我则忿毒。若我侵彼。彼亦何异。恕己自制。故应不作。如佛说。邪淫之人。后堕剑树地狱。得出为人。家道不穆。常值淫妇。(德字函第三卷)。

群仙因之神足失  独角忘于骑颈羞

毗婆沙论云。昔优阤延王。将诸宫人。诣郁毒波阤山林。除却男子。纯与女人。五乐自娱。或有裸形而起舞者。尔时五百仙人。以神足力。飞腾虚空。经过彼处。时诸仙人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便失神足。犹无翼鸟。堕彼林中。时王见之。问言。汝得非非想处定耶。答言。不得。乃至问言。汝得初禅耶。答言。曾得。而今已失。时王瞋恚。有欲之人。见我宫人。非其所以。便拔利剑断五百仙人手足。彼诸仙人。或有住眼识退者。或有住耳识退者。或有住鼻识退者。(规字函第七卷)。

诸经要集云。昔波罗柰国。有一仙人。小便堕精。麈鹿饮之。有身生子。如人头有一角。其足似鹿。仙人收养。教其学问。通十八种大经。又学坐禅。四无量心。得五神通。偶因大雨。泥滑躄地。便生瞋恚咒十二年不雨。仙人福德诸龙鬼神。皆为不雨。五谷不生。人民饥馁。大臣集议奏王上事。出敕招募。其有能令此仙失五神通者。当分国半治。时有淫女。名曰扇佗。来应王募。我能坏之。当骑彼项而来。淫女即求五百乘车。载五百美女。五百鹿车。载欢喜圆。草药和之。画如杂果。及具美酒。色味如水。近仙人处。作草庵住。仙人游行。诸女皆出迎。送好华。妙音供养。仙人大喜。诸女引入房中。与酒以为净水。与欢喜圆。以为果蓏。次第亲近。遂成淫事。即失神通。大雨七日。酒食俱罄。继以山水木果。其味不美。仙人更索前者。女答。已尽。去此不远。有可得处。仙人随往。相将入城。女便卧路。言不能行。仙人即令骑于颈上。女先遣信奏王。严驾出观问言。何由得尔。女陈上事。佛告诸比丘。其一角仙。即我是也。其淫女者。今耶输是。尔时我未断结。为之所惑。故知欲法能动仙人。况愚夫也。(对字函第十二卷)。

两女虽夸端正好  六根不善又何堪

杂譬喻经云。昔婆罗门两女端正。乃悬金团。期十日内募索。有能诃女丑者。便输与金。竟无应募者。将至佛所。佛便诃言。此女皆丑。无有一好。阿难白佛。此女有何不好。佛言。人眼不视色。是为好眼。耳鼻及口亦尔。身不着细滑。是为好身。手不盗他财。是为好手。身喜细滑。手喜盗财。如此等者。皆不好也。(启字函第一卷)。

七女经云。长者有其七女。端正无比。国人无敢说其不好。将至佛所。佛云。不好。所言好者。不贪世间色声香味为好。此女何好也。迦叶佛时。国王七女。不着欢娱。入尸阤林。观见死尸。各各说其所以。帝释赞言。诸女若有所愿。我当与之。女曰。一要无根树子一株。二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无音响山一座。帝释曰。诸物皆有。若此三愿。我即无之。迦叶佛以天眼观见。摄来会中。为天帝言。诸大声闻尚不晓此。佛言。国王女如此。汝女何者好也。(词字函)。

持世拒他将女施  维摩云我在家宜

(维摩乃无垢称)。

无垢称经云。持世菩萨。因恶魔怨。将天女等。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至我所。谓真帝释语。将此女以施供侍。持世答言。女乃非法之物。此非我宜。时无垢称知是恶魔而语之曰。可以此女回施于我。是我在家。白衣所宜。恶魔惊怖欲隐而去。遭无垢称神力所持。欲隐不能。空中告曰。汝。恶魔怨应以天女。施此居士。乃可得还。恶魔怖畏。俯仰而与。时无垢称语诸女言。汝已施我。当发正等觉心。有法苑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诸天女言。云何名法苑乐。无垢称曰。于惠施中。离悭贪乐。于净戒中。无慢缓乐。于忍辱中。堪调顺乐。于精进中。习善根乐。于静虑中。知无乱乐。于般若中。离惑明乐。于菩提中。广大妙乐。于众魔怨能摧伏乐。诸大菩萨常住其中。汝等当乐。勿乐欲乐。时恶魔怨告天女曰。今欲与汝俱还天宫。诸女答言。我等今者。乐法苑乐。不乐欲乐。汝恶魔怨。宜可独还。时恶魔怨。白无垢称。唯大居士。可舍此女。心不耽着。而惠施者。是为菩萨摩诃萨也。无垢称言。吾已舍矣。汝可将去。诸女礼无垢称。而问之言。今还魔宫。云何修行。答言。诸姊当知。有妙法门。名无尽灯。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汝等当学。虽住魔宫。当劝无量天子天女。发菩提心。(自字函第二卷)。

见女态如母如子  在色欲何害何妨

经律异相云。世尊曰。虽睹女人。长者如母。中者如姊。少者如妹。如子如女。当内观身。念皆恶露。无可爱者。外如画瓶。中满不净。观此四大因缘假合。本无所有。(丙字函第九卷)。

因念淫女梦从事  乃悟诸缘法本空

智度论云。如佛在时。三人为伯仲。闻毗耶离国淫女。名庵罗婆利。舍卫国淫女。名须蔓那。王舍城淫女。名优钵罗槃那。各各扬赞。此三女者。端正无比。昼夜专念。心着不舍。便于睡中。梦与从事。觉已心念。彼女不来。我亦不往。而淫事得办。因是而悟一切法空。(圣字函第七卷)。

饮多过失三十六  命尽波吒亿万年

善恶所起经云。饮酒三十六过。一资财散失。二现多疾病。三因兴斗诤。四增长杀害。五增长瞋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渐寡。八福德不增。九福德转减。十显露秘密。十一事业不成。十二多增忧苦。十三诸根闇昧。十四毁辱父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信婆罗门。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法。十九亲近恶友。二十舍离善友。二十一弃舍饮食。二十二形不隐密。二十三淫欲炽盛。二十四众人不悦。二十五多增语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七眷属嫌弃。二十八受持非法。二十九远离正法。三十不敬贤善。三十一违犯过非。三十二远离圆寂。三十三颠狂转增。三十四身心散乱。三十五作恶放逸。三十六身谢命终。堕大地狱。受苦无穷。(无字函)。

○既醉虾蟆犹没柰  且道恶龙岂可降

诸经要集云。长老莎伽陀。能降恶龙。偶因施主。持酒与饮。醉倒在地。无所觉知。佛与阿难。行到是处。见之。知而故问。是谁耶。阿难答言。降龙长老莎伽陀。佛言。虾蟆今尚不能降。争柰龙耶。佛叹曰。圣人饮酒。尚有此失。何况凡夫耳。(楹字函第十七卷)。

初由浅劣通杯脔  殆将成熟绝纤毫

又云。如未曾有经开饮酒。文殊问经开食肉等。计此乃佛初成道时。量众生机。不可顿断顿制。所以渐开渐制。后知众生根熟。便乃永断永制。纤毫不许。(对字函)。

祸生于口犹烈火  舌乃凿身之斧斤

大方便经云。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能烧一世。恶口炽然。烧无数世。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圣七财。口中之舌。凿身之斧。灭身之祸。(器字函第三卷)。

骂佛不纳反归身  坌佛逆吹翻污己

四十二章经云。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骂佛。默然不答。愍之痴冥狂愚使然。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宝礼如之乎。曰。持归。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祸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慎为恶也。

○又云。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贤者不毁。祸必灭己。(辞字函第七卷)。

杂阿含经云。健骂婆罗门。遥见世尊。作粗恶语瞋骂诃责。把土坌佛。时有逆风。还吹其土。反自坌身。世尊说偈。

○若人无瞋恨。骂辱以加者。清净无结垢。彼恶还归己。犹如土坌彼。逆风还自污。

时婆罗门。忏过而去。(不字函第二卷)。

观音经偈。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圆通解文。毒药交兼相咒诅。恶心仍更祷神祗。彼来于我起侵伤。还着本人招横害。岂是等慈成过失。自然黑业果相随。观音如此不思议。是故我今归命礼(第三卷)。

猎人访猎访踪由  见言不见不为犯

五分律云。比丘见野猪被箭走来。共相语言。当莫道见。猎师寻至。问比丘言。见我所射猪不。答言。无猪。生疑。问佛。佛言。不犯。若有如是因缘。能作余语。破其所问。皆无罪。(和字函第八卷)。

有语随生便随灭  无主谁骂复谁瞋

智度云。如有骂声。闻便直过。若不分别。谁当瞋者。凡人心着吾我。分别是非。而生恚恨。若人能知语言随生随灭。前后不俱。则无瞋恚。亦知诸法。内无有主。谁骂谁瞋。(圣字函第五卷)。

要集云。菩萨观彼众生。虽百千劫骂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了知音声生灭。如梦如响。(对字函第十二卷)。

何谓漂船罗刹国  正是呼名失色时

统要云。唐州紫玉山。道通祖师。因于頔丞相问。如何是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师云。于頔这汉。问汝么事作么。于当时失色。师云。秪这个便是漂堕罗刹鬼国也。于闻已信受(第三卷)。

岂有杀淫无罪过  作斯邪见陷阿鼻

毗昙论云。何谓邪见。言。无善恶业报。无今世后世。法说非法。非法说法。(面字函第八卷)。

如楞严经云。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忽于女根。生大猛火。及琉璃王为诛瞿(昙族)姓。善星比丘。妄说一切法空。如是二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染字函第八卷)。

波离为说增伊病  无垢除疑了性空

无垢称经云。优波离言。有二比丘犯所受戒。愿解忧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令除忧悔。无垢称言。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如佛所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如是心者。亦不住内。亦不出外。不在两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如罪垢然。诸法亦然。一切法性。生灭不住。如幻如化。如是知者。亦善持律。(白字函第二卷)。

永嘉云。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消霜雪。

增上慢人断怒痴  离上慢者何限碍

宗镜云。佛为增上慢人。说断淫怒痴以为解脱。离增上慢者。说淫怒痴本性解脱。六根六尘而无限碍。(功字函第八卷)。

如金刚颂云。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

○又张拙秀才悟道颂云。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去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众缘无挂碍。涅槃生死是空华。

○宗镜问何法不变。何法随缘。答云。心也。不变是性。随缘是相。当知性相。皆是一心上义。良由不识真心。将谓只是八识。不知八识但真心上随缘之义。由不变故。始能随缘。由随缘故。方能不变。若变自体。将何随缘。如无其水岂能成波。故知一心不动。义遍恒沙。虽遍恒沙皆一心之义。(功字函第一卷)。

大藏一览卷四(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