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全文在线阅读

卷第二

关灯直达底部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慧学

译经科

宋佛驮什

此云觉寿。罽宾国人。少受业於比丘之善弥沙塞部律者。於是以毗尼严身。以禅那洗心。景平元年七月至扬州。其年冬。集众龙光寺。译弥沙塞律三十四卷。为五分律。亲执梵本。沙门道生慧严笔受。侍中琅琊王俫为檀越。明年四月。又抄出戒心羯磨法。后不知所终。

宋昙摩耶舍

此云法明。罽宾国人。少好学。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既长标致特高。该通经律。有异能解。尝习禅观。时以比浮头婆驮。孤行山泽。往往冲虎。每坐树下。叹曰。年已三十。乃未得果。何其懈哉。至忘寝食。以精苦悔先罪。乃梦。博叉天王劝以游方观道。不当自善。曰道可致。不可求也。然以非分强求。虽死无所获。乃游诸国。以隆安中。至广州白沙寺。善诵毗婆沙律。时号大毗婆沙。年已八十五。弟子八十五人。有女子张氏字晋明。清净自活。从耶舍咨授道要。乃为说佛生缘起。并译出差摩经一卷。义熙中。至长安。姚兴为前席。与天竺沙门昙摩屈多友善。秦弘始九年。共译舍利弗阿毗昙。至十六年乃竟。凡二十二卷。后如江陵止新寺。大弘禅要。学者至三百余人。道俗初疑其慢。及见之莫不倾伏。往往定中多见殊祥。人传以为证果矣。元嘉中辞还西域。

弟子法度善梵语。佐耶舍译经。度天竺婆勒子也。勒贾于广州。而生度於南康。名金迦。长而出家。获今名。而不知者。以度为南康人也。度自其师西归。乃执异见。学小乘禁方等法。谓无十方佛。性礼释迦。食用铜钵。不置别器。令诸尼相从。而行悔罪。止伏地相向而已。尼法弘普明皆受其法。而诸尼多宗习之云。

宋昙无谶

中天竺人。幼孤。母佣织毾[登*毛]。取资以养之。六岁使师达摩耶舍。十岁习小乘五明学。诵经日万言。莫有敢抗者。时白头禅师号宿纳。谶攻离不能屈。疑其有异书。求教焉。禅师以树皮涅盘经授之。谶读而悟。乃集大众悔过。年二十。诵二百万言。而大乘诸经。披玩略尽。兄以善调象。获幸於王。佗日王之白耳象死。王诛之。令曰。敢收葬者。夷三族。谶收葬之。卫卒执以闻。王怒趣烹谶。谶曰。王以法杀。弟以义收。此天下之通理也。王由是加敬。谶於咒尤效验。号大咒师。尝与王山行乏水。咒石使觱沸。诸国闻之交聘。久之奉涅盘前分。并菩萨戒本。游罽宾。罽宾皆小乘违之。之龟兹。止姑臧传舍。疑有盗。枕经以寝。梦人引衣语曰。此如来解脱藏也。敢忘敬乎。遂惊悟。置经高处。盗果饶力不能举。旦日谶负经去。盗以为神。向之忏谢。沮渠蒙逊据凉土。然待谶尤勤至。於是请译经本。谶以未习华语。不即许。居三年。译涅盘前分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余万言。辞制工密。文藻妍富。沙门慧嵩道朗等。深相推重。犹以涅盘品数未足。乞西还究寻之。凡四十二卷。曰。此经本三万五千偈。此方才百万言耳。吾所出者。止一万偈。谶多异迹。魏拓拔焘闻其名。遣使迎请。谕云。知逊尊宠。若不遣。顾有兵耳。逊因表留谶。魏又遣高平公李顺。策拜逊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太傅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凉王。加九锡。谕曰。昙摩谶道德广大。朕思一瞻礼。可驿驰以至。逊谓顺曰。臣奉事朝廷。无所负。上信邪言见逼。何耶。前表乞留谶。今遽来追。此臣师也。愿与俱死。死要不免。迟疾亦非所较也。顺曰。王诚[款-士+止]先着。遣子入侍。朝廷钦王忠义。故显加殊礼。今乃以一胡道人。亏损大功。失朝廷待遇之意。窃为大王不取也。逊曰。如太常言固美。弟恐情不副此耳。逊竟不遣。

义和三年三月。谶固请西行。求涅盘后分。逊忿其去。且恐为魏得也。遣刺客中路杀之。寿四十九。闻者为流涕。宋元嘉十年也。初谶出关日。谓送客曰。业对至矣。虽众圣不能救也。

方谶在姑臧。有张掖沙门道进者。从谶受菩萨戒。谶曰。当洗心自悔七日乃来。既诣谶。谶忽怒。进曰此夙障也。进复精勤三年。梦释迦如来为授戒法。同夕十余人梦如进所见。进於是又诣谶。谶望见大惊曰。善哉已感戒矣。今为汝作证。沙门道朗。盖同梦者。愿下其腊。兄事进。从以受戒者千余人。

昔有别记曰。菩萨地持经。是伊婆勒菩萨当传此土。后谶果出此经。则谶之地位可知矣。

宋浮陀跋摩

此云觉铠。西域人也。少有节橾。习三藏。尤精毗婆沙论。常诵持以为心要。元嘉元年至西凉。沙门道泰志用强果。少游诸国。得毗婆梵本。十四年请跋摩译之。道泰笔受。慧高道朗等详正。凡百卷。乱离亡失四十卷。后归西域。

宋智严

西凉州人。史失其姓。以精进闻。少寻师。至罽宾国摩天陀罗精舍。受佛驮先尊者禅法。三年有胜力。佛驮器赏之。西土道俗曰。秦地乃有此道人耶。秦因其增重。有佛驮跋陀者。禅法之宗。声名甚着。严请东游。传法利生。乃从俱还。至关中。久之跋陀为秦僧挤嫉。如匡山。严因依止山东。禅诵而已。义熙十三年。宋武西征。还至山东。始兴王恢从驾过严庐。与两比丘。各禅坐寂然。恢弹指。皆举目即敛。不与言。恢心奇之。加敬焉。即启武帝。延还都。初无肯行者。而严乃行至都。住始兴寺。恢又造东郊寺居之。即枳园也。元嘉五年。共沙门宝云。译普曜广博严净四天王等经。严不受别请。食时至。持钵入聚落一饭。跏趺终日。严自念少於戒有缺犯。疑当见於弃法中。乃航海至天竺。请异尊者决之。尊者为入定。登内院问慈氏。慈氏曰。已得戒。严大喜。至罽宾无疾而化。寿七十八。罽宾法。若比丘化者。必分凡圣地。以阇维之。严有精进实行。而人未知之。将阇维於凡地。而重不可举。至圣地而轻。以故知严得道也。

宋宝云

不知何许人。少往来凉州。有学行。静退不交世务。忘身求法。以晋隆安元年。适西域。与法显智严相继徧游诸国。至罗剎之野。闻天鼓声。释迦遗迹。多所瞻礼。善梵语。学旁行书。后还长安。从跋陀禅师游。跋陀如匡山。云亦随。所至混迹。久之来归。安止道场寺。译无量寿诸经。又住六合寺。译佛本行赞经。元嘉二十六年终。寿七十四。

宋求那跋摩

此云功德铠。剎利种。世王罽宾国。大父呵黎跋陀。此云师子贤。父僧伽阿难。此云众喜。皆有奇德。跋摩年十四。天姿秀发。其母尝须野兽肉羹。使办味。跋摩曰。有生之类。莫不恶死。以彼之所恶。充己之所嗜。岂亦仁人之用心哉。母恚曰。汝谓端有地狱报耶。佗日我替汝偿。所不悔也。已而跋摩偶覆羹烂手。谓母曰。痛可柰何。母其替我乎。母笑曰。痛在汝。我安能替耶。跋摩跪曰。杀寔三涂极苦之因。身作身受。固无替理。昨者大人之言。其无乃过乎。母为止杀。终其身。

年十八。去为沙门。有相者曰。君三十当南面称孤。今兹出家。其获道果必矣。及期王薨。国人欲迎立之。跋摩翻然自引。游狮子国。入阇婆。阇婆王婆多伽母先梦圣者至。见跋摩从受五戒。王始不信。以母故。亦从受焉。久之乃笃信。邻国来寇。王将御之。因问跋摩以不战而胜之术。对曰其惟慈悲乎。虽然国有患难。而岂可弗加驱驰哉。王行矣。既凯旋。王中流矢。跋摩咒水洗之而愈。王欲出家。群臣固争不可。王曰吾有三愿。苟诸君听之。则吾亦当听诸君请。不然则否。其一应同奉大和尚。其二应禁杀。其三应有余积。以赈给贫乏。於是群臣谨奉约。而率遵五戒。王躬治精舍。以延跋摩。名震诸国。元嘉元年九月。京师沙门慧观慧聪等。表请迎至。诏交州刺史。并沙门法长道冲道俊等。航海以往至广州。诏听乘驿诣阙。道由始兴。爱其虎市山。形类耆阇。因改山中寺额为灵鹫。留居之一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将死。说法安慰。而家人梦其在寺为众僧讲法。寺有宝月殿。跋摩於东壁戏作定光儒童布发像。极妙。夜辄有光。山故多虎。自跋摩至屏绝。禅定必累日。寺僧尝遣沙弥侯之。见白狮子。仰蹑柱而戏。弥空皆青莲华。沙弥惊走大呼。僧争至。豁无所见。八年正月至建邺。引对。劳问甚勤。曰寡人欲持斋不杀。迫以身徇万几。不获所愿。法师远来陋邦。何以见教。对曰道在身。不在事。法由己。不由人。且帝王所修。与匹夫异。匹夫身贱名微。言令不威。傥不克己苦节。何以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庶皆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劳力。则使风雨时若。寒暑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以是为持斋不杀。亦大矣。安在辍半日之飱。全一禽之命。然后为弘济耶。帝抚几叹曰。俗迷远理。僧滞近教。迷远理者。谓至道虚旷。滞近教者。但拘名相。如法师所谕。开奖人意。可与论天人之际矣。止祇洹寺。讲法华及十地品。法席之盛。前所未见。译菩萨善戒三十品。优婆塞五戒法等二十六卷。足成伊叶波罗所译杂心十卷。元嘉六年。坐夏定林。夏休还祇洹。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毕还室。弟子从至。泊然已化。寿六十五。则一日谓弟子曰。我已证二果矣。又说偈三十六行。授阿沙罗曰。可以示天竺僧。及此土僧。有诏建塔。译遗偈。偈多不载。

宋僧伽跋摩

此云众铠。天竺人也。少弃家。清俊有律学。尤精杂心。元嘉十年。至建邺。道俗争崇尚。号三藏。居平陆寺。与沙门慧观。增修寺塔。有狮子国比丘尼铁萨罗至。为影福寺尼慧果净音等受戒法。祇洹慧义者。非之。跋摩标宗显法。理证明允。於是义屈伏。僧尼受者数百人。彭城王义康特敬事之。译杂心及摩得勒伽分别业报略劝发诸王要偈请圣僧浴文等。宝云临文。慧观笔受。后还西域。

宋畺良耶舍

此云时称。西域人。气刚大。无嗜好。善诵阿毗昙。该通群经。而专以禅观法授人。元嘉元年。至建邺。为大祖文皇所敬。依止锺山道林精舍。沙门宝公崇其禅法。译药王药上观无量寿佛经。僧含笔受。以此二经。为转障秘术。净土密因。故沈吟研味。兴於叹咏。平昌孟顗出守会稽。要之不去。后移止江陵。十九年入蜀弘道。俄还江陵而卒。寿六十有二。

齐求那毗地

此云安进。中天竺人。少出家。事大乘师僧伽斯。使日诵二十万言。兼内外学。建安初。至建邺。止毗耶离寺。有威仪。学者取法焉。译僧伽斯所集修多罗藏要譬喻事一卷。十二因缘。须达长者经二卷。中兴二年殁。

梁僧伽婆罗

华言众养。亦云众铠。扶南国人也。幼而颖悟。早年出家。偏业阿毗昙。有誉海南。具足后。习律藏。观方开化。随舶至齐。住都之正观寺。为天竺沙门求那跋陀弟子。博阅多通。兼解数国书语。齐亡按访术能。以天监五年。於杨都寿光殿华林园正观寺瞻云馆扶南馆等五处。传译讫。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四十八卷。即大育王经。解脱道论等是也。初翻日。武帝躬临笔受。沙门宝唱慧超僧智法云及袁昙允等疏出。不坠译宗。帝厚礼之。引为家僧。以其亲施。成所住寺。太尉临川王宏。接遇尤隆。普通五年。因疾卒于正观寺。春秋六十五。

又有沙门曼陀罗者。亦扶南人也。华言弘弱。远赍梵本来。上使与婆罗译之。则宝云法界体性文殊般若经三部。合一十一卷。其文隐质。多不可晓。

天监十五年。居士木道贤。上优楼频经一卷。文既不具。且莫知所从来。报罢。

太学博士江泌女僧法者。小年出家。时静坐闭目诵经。若有所凭附者。自八岁至十六。总出净土妙庄严等三十五卷。天监中。上御华光殿。亲阅之。叹异焉。

元魏昙曜

史不言姓氏乡里。和平间。住北台昭玄统。住恒安石窟通乐寺。寺即文成所造也。先武惑於道士寇谦之。废释氏。后疠疾而崩。至是诏复教。塔寺经像加於前。而此寺尤巧丽。盖凿武周山谷为之也。绵亘三十余里。碑碣见存。未卒。陈委曜。於寺出付法藏传。并净土经。又沙门昙靖。出提谓波利经二卷。

元魏菩提流支

华言道希。徧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永平初。东臻洛都。宣武皇帝处之永宁大寺。时梵僧七百。推为元匠。初翻十地。帝亲笔受。及孝静帝。迁都漳邺。历天平二十余年。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密等经。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盘等论。沙门僧朗道湛侍中崔光等笔受。凡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时信士李廓撰众经目录。其标拟流支尤悉。尝谓其所居之室。经论梵夹殆盈万。所翻稿本。满一间屋。

然而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妙工祝术。尝漱灌。人无为汲者。因作梵语。以柳指并。才数遍。水上涌井栏。就酌用之。

元魏勒那摩提

华言宝意。天竺人也。正始五年。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於洛都。又善开华严。神理标异。领牒魏辞。偏尽隅奥。一日正处高座。忽有持笏通刺。如大官者。云奉天帝命来请。勒那辞以今比法席未散。难於从命。且谓都讲维那。法事所资。可先请定。既而勒那都讲维那。同时皆殒。

元魏北天竺佛陀扇多

华言觉定。自正光间至元象二年。於洛都白马寺。邺都金华寺。译金刚上味等经十部。沙门法场於洛都。译辨言长者问经一卷。般若流支。华言智希。瞿昙氏。婆罗门种。南天竺波罗奈国人也。熙平间。至洛都。自元象元年。至兴和末。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於邺都沙门昙琳僧昉等笔受。当时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而传写者。率去上字。但云流支。故雨流支淆杂。难得详定。周文帝二年。波头摩国律师攘那跋陀罗。华言智贤。与耶舍崛多等。译五明论。五明者。声医工术符印也。沙门智仙笔受。

武帝天和间。摩勒国达磨流支。华言法希。为大冢宰晋阳公宇文。护。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摩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华言藏称与其弟子阇那崛多等於长安故域四天王寺。译定意天子问经六部。沙门圆明道辨城阳公萧吉等笔受。

陈拘那罗陀

华言亲依。或云波罗末陀。华言真谛。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梁武皇帝盛昌三宝大同中直后张汜等。送扶南贡使返国。且使请求名德三藏。彼国乃以谛应诏。而并赍至大乘论诸杂华经等。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达南海。大清二年八月。屇京师。帝顶礼於宝云殿。即欲传翻。属寇羯凭陵弗果谛亦漫游东土。檀越富春。令陆元哲。招延。与沙门宝琼等二十余人。翻十七地论。昉五卷。太宝三年。侯景征还供养。元帝启祚。止金陵正观寺偕愿禅师等二十余人。翻金光明经。后随方传译。靡宁厥止。心欲泛舶往楞伽修国。道俗结誓留之。遂停南越。重核所翻。文帝天嘉四年。杨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钦渴新闻。远承芳问。谛感其意。乃为翻摄大乘等论。旋至梁安。将返西国。而业风飘舶。还广州。刺史穆公頠。延住制旨寺。与沙门慧恺等。翻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穆公薨。世子纥为檀越。仍事传译。然其神思通幽。非世所测。尝居绝岛。纥往候之。波涛[漓-蹂]涌。未即渡。谛望见。因敷坐具水上。跏坐。绝流达岸。而坐具略不沾。湿或折荷叶乘之。不少倾侧。

至光太二年六月。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慧恺闻之。辍讲奔赴。刺史稽颡请留。群众遮挽。三日乃已。因是迎致王园寺。议还建邺。会有忌者。沮於上。乃止。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遘疾迁化。年七十有一。所译经论。僧宗法准等。奉还匡山。

谛虽广出众经。偏宗摄论。故随处翻传。亲流疏解。后疏则僧宗所释也。宗恺则穷括教源。诠题义旨。每面扬阐。情理无伏。

谛一日喟然长叹。而谓恺曰。君等实副参传。而遇非其时。则奈何。恺泣数行下。因跪启曰。法被中国。群生垢重。致是扰攘。必何时而可定耶。谛指西北。且曰。此方有大大国。非久当盛弘吾教。但恨君等不及睹耳。呜呼其亦有待於今日乎。

谛自梁武之末。陈宣之初。二十三载。所出经传记。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那首华言高空。以魏元象中。於邺城司徒公孙腾第。出僧伽咤经三部七卷。沙门僧昉笔受。属齐受禅。南抵金陵。大同间。译大乘顶王经一部。梁武诏那。总监外国诸使。大清二年。遇于阗沙门求那跋陀。华言德贤。赍胜天王般若梵本至。那从祈请得之。适丁侯景之乱。未暇翻传。陈天嘉乙酉岁。始译于江州兴业寺沙门智昕笔受。

陈扶南国僧须菩提

华言善吉。於扬州至敬寺。译大乘宝云经八卷。较之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少差耳。并见隋三宝录。

陈法泰

不知何许人。早与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梁代天竺沙门真谛。流寓岭南。泰偕宗恺等事之。以赴广州刺史欧阳頠之请。传译於制旨寺。陈太建三年。讲所译新经於建邺。惊异时众。会彭城静嵩来扣。泰为随机按旨。披释无遗。事见嵩传。慧恺曹姓。义理淹博。词力尤殷赡。赞谛译事。每恨相见之晚。住广州显明寺。延谛房中。讲俱舍论。光大间。僧宗法准法忍等。就谛求学。为讲摄论。与获听受请恺於智慧寺。讲俱舍。至业品疏第九卷。遘疾不救。明年春。谛又化。

有受菩萨戒弟子曹毗。恺之叔子也。少随恺入南中。既善摄论。兼承诸部。晚住江都。尝以章甫缝掖。登座开演而沙门僧荣日严法侃等。皆咨禀焉。

时智敷道尼亦为恺所赏识。故恺之亡。谛抚膺哀恸。率敷尼等十有二人。於法准房。传香火。誓弘摄舍。后敷虽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从究涅盘论。仅得叙分。而哿以疾殂。乃专讲摄论。

隋那连提黎耶舍

华言尊称。北竺乌伤国人。弱冠出家。备闻正教。既登具足。徧访圣踪。天梯石台之奇。龙庙宝塔之胜。并躬顶礼。无所遗逸。尝有异尊者。见舍而谓之曰。苟能静修。当证道果。游涉徒劳。终无所成舍不从艰关诸国。乃届齐境。则文宣皇帝。天宝七年。也。时舍齿方强仕。气貌雄雅。物议惮之。诏安置天平寺。号翻经三藏。礼遇隆至。内出梵本千余夹。为建道场。以示尊崇。帝躬拜伏。顾谓群臣曰。此三宝洪基也。故宜偏敬。初译众经五十余卷。诏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二十余人监掌。沙门法智。居士万天懿。度语。未几诏授舍昭玄统。俄为都。

及齐历告终。教亦随替。避地东南。不遑宁处。绵历四载。有隋御宇。光复大法。开皇二年。七月。奉玺书。偕弟子道密等入京。居大兴善寺。冬十二月。即事翻译。前后出菩萨见宝月藏日藏法胜毗昙像头精舍大乘总持等经论一十七部。并沙门法纂僧琛明芬。给事李道宝等笔受。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沙门灵藏等二十余人。监护。

舍年迈行厉。每以舍利弗陀罗尼自课。梦身作佛。境界殊妙。后住广济寺。为外国僧主。抚存羁旅。得其欢心焉。久之不疾而化。适满百龄。开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隋阇那崛多

华言德志。北贤豆揵陀罗国人。髫齓出家於其国之大林寺。既登戒品之三夏。年方二十有七。即与其落发师胜名。得戒师志贤。游方弘法。路由迦臂施国踰大雪山。备尝崄岨。至鄯州。则西魏后元年也。以周明帝武成初。驻锡长安之草堂寺。未几誉彻上听。诏偕胜名智贤二师。后园论法。且为造四天王寺。传度梵文。则十一面观音。金仙所问经是也。会谯王宇文俭镇蜀。邀俱往。止龙渊寺。建德废教。逼从禄仕。以死辞。诏放归。北陷突厥。连丁二师丧。初沙门宝暹。道邃。僧昙等。以齐武平间西访经法。获梵本二百六十部。以东。至是亦宿留突厥。以避周祸。相得欢甚。会隋受禅。而暹等先以所获经来。上诏访宿德传译。开皇五年。崛多偕使者。谒文帝於洛阳。即诏就职於大兴善寺。时耶舍已亡。久旷元匠。更诏婆罗门僧达磨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同传梵语。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尊。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翻事。铨定宗旨。明穆彦琮重对梵本。详审文义。开皇二十年崛多唱灭。春秋七十又八。始终出经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则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是也。

隋达磨笈多

华言法密。南贤豆。罗啰国人。姓弊耶伽罗。华言虎氏。剎帝利种。年二十三。出家於中贤豆。师事沙门觉密落发。二十五年。从沙门德施。沙门普照。受具。通大小乘经论。又从照师行乞食。禅观法三年。略窥户牖。俄而事照师赴咤伽国王之请。留一年。迨师云返。独留四年。居天游寺。天游盖其王之所造寺也。自兹行役。倍多见闻。商旅盛传。以支那大国。三宝郁兴。然犹未之信。及踰雪岭所传益真。於是始系心焉。间关跋涉。屡移岁叙。开皇十年。冬抵京师。旋处大兴善寺。笈多经洞字源。论穷声意。推居译首。允惬舆情。炀帝定鼎洛都。弥加崇向。诏开翻经馆於上林中。招徕俊彦。讫大业之季。凡二十八年。合出经论七部三十二卷。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等也。唐武德二年终。

唐波罗颇迦罗密多罗

华言作明知识。一名波颇。华言光智。中天竺人也。本王种。姓剎帝利。十岁出家。随师习学。诵一洛叉大乘经偈。受具后。因习律部。略通戒纲。心乐禅观。更从胜德习定。阅十二年。南游伽陀国。那兰陀寺。时戒贤师。方弘十七地论。复获听受。然以此论兼明小教。仍诵小乘论一洛叉偈。门人般若因陀罗跋摩传灯本国。托以绍承。乃展转北行。达于西面可汗叶护衙。以法训勖。曾未浃旬。可污信向。武德九年。高平王使而见之。将载与俱。而叶护君臣未即许。高平驲奏闻。诏叶护津发。毋滞留。十二月偕高平诣京师。谒帝。诏居兴善寺。赐彩段纳帔。从僧加常供给。问劳勤至。三年三月。诏所司。[打-丁+(容-口+又)]扬硕德一十九人。就波颇所居寺传译。沙门慧乘等证义。沙门玄暮等译语。沙门慧赜。慧净。慧明。法琛。等缀文。上柱国。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杜正伦。参助铨定。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璟。总知监护。出宝星。胜光。般若灯。大庄严经论。合三部三十五卷。六年缮写云毕。上闻。赐波颇彩百假。余赐束帛有差。当是时。或谤以为故聚名达。废弃讲贯。侥幸取誉。诚非弘通本意者。监护使以沙门灵佳之辨弗听。会太子疾。迎入内。承顾问。宠眷益隆渥。然其气刚志确。终以前谤。不能平。遂分散衣资。造诸净业。贞观六年四月六日。观佛坐逝於胜光寺。遗表施身。诏阇维收舍利起塔。

唐慧赜

李姓。荆州江陵人。九岁依本邑隐法师出家。为沙弥。执卷诵文。纸盈四十。初听涅盘。法华。后别听三论。隋开皇中。乡里以赜器质夙成。请为法主。讲涅盘。辨答率屈耆宿。时才十二岁。刺史空龙公元寿。闻而谒焉。大加褒赏。以其名闻。诏入京师。既引见。赐纳僧伽棃。并余衣一袭。仍住清禅寺。冠盖日拥门。惮烦。从应禅师禀资心学。大业末。避地终南之高冠岭。唐室隆兴。出游都邑。屡建法筵。武德初。诏於延兴寺。百座开仁王经。公卿盛集。吉藏竖论。赜言清理诣。锐责锋起。四部骇异。藏叹伏。尤善楷书。太宗文皇帝。在秦邸。欲致之别第。以崇供养。使者六反。固辞。贞观诏。简僧传译。众咸推让。讫事奏上。诏赐帛百匹。衣服一袭。赜又着般若灯论叙。文多不载。十年四月六日。终於所住。寿五十有七。葬京师之东郊。太常博士褚亮撰碑词。有集八卷行世。

唐伽梵达磨

华言尊法。西印土人也。史失载其出处之详。永徽中。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又按千臂经。序云。偕沙门智通译。

唐阿地瞿多

华言无极高。族氏出家。史不载。永徽三年。壬子正月。届长安。所奉西印土梵夹。诏於慈门寺安置。仍同沙门大乘琮等十六人。英公李世绩。鄂公尉迟德等十二人。於慧日寺。浮图院。建陀罗尼普集会坛。所须有司供办。屡现灵瑞。道俗忻叹。四年翻译金刚大道场经中撮要陀罗尼集经十二卷。沙门玄楷笔受。

唐智通

生郏州安邑赵氏。隋大业隶总持寺。出家受具。后游方洛京。学梵书语于翻译馆。颇复谙究。贞观中。北天竺沙门。奉千臂千眼经梵本至。太宗诏求材学。足以缀文笔受者。充翻经馆职事。通应命。偕梵僧译成二卷。高宗。永徽四年。复出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一卷。观自在菩萨随心祝。一卷。观世音菩萨清净陀罗尼一卷。共四部五卷。或谓其善瑜伽秘密教。每获感通。

唐若那跋陀罗

华言智贤。南海波凌国人。善三藏学。麟德中。成都沙门会宁。游西域。道由波凌遂与贤於阿笈摩经内。译出世尊焚棺收设利等事。为涅盘后分二卷。附舶达交州。宁复西进。仪凤初。都督梁难敌遣使偕宁弟子运期来上。三年大慈恩寺沙门灵会。於东宫。启请施行。贤竟终於其国云。

唐佛陀多罗

华言觉救。北天竺罽宾人也。出大方广圆觉了义经於洛阳白马寺。文辞谐畅。理趣精微。诚如来之慧命。众生之心地也。然而来游岁月。平昔行藏。史皆不载。惜诸。

唐地婆诃罗

华言日照。中印土人也。持律精进。尤善祝术。高宗时来游中国。仪凤四年五月。疏请翻传所赍经夹。天后末。於两京东西太原寺。及西京广福寺出大乘显识经。大乘五蕴论等。凡一十八部。沙门战陀般若提婆译语。慧智证梵语。道成薄尘。嘉尚。圆测。灵辨。明恂。怀度。证义。思玄。复礼。缀文笔受。天后亲序其端。后终于翻经之室。享年七十五。塔于洛阳龙门之香山。

唐提云般若

又云提云陀若那。华言天智。生于阗国。永昌元年。始东戾。谒天后於洛阳。诏於魏国东寺翻译。天授二年。出华严经。法界无差别论等。六部七卷。沙门处一笔受。复礼缀文。德感。慧俨。法明。恒景等。证义。

唐慧智

父印土婆罗门也。东游生智。少慕出俗。从长年婆罗门僧为弟子。善天竺书语。三藏地婆诃罗。提云若那。宝思惟等。有所翻译。皆召证文。兼度语。长寿二年。智於东都佛授记寺。出观世音颂一卷。

唐弥陀山

华言寂友。睹火逻人也天后时。偕实叉难陀出大乘入楞伽经。天授中。偕沙门法藏等。出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一卷。经之缘起。盖劫比罗战荼婆罗门以疾将终。佛欲延其寿命而说也。既进上。后厚饯之西归。

唐般剌密谛

华言极量。中印度人也。神龙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於广州制止道场。以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义。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年十卷。此盖灌顶部中一品也。既传译。未及进上。会其国遣使。以王命追摄。谓其擅出秘密经本故也。遂以梵本。泛舶西归。而此土所留者。独译本云。

唐智严

于阗国质子也。冒姓尉迟。名乐受。隶鸿胪寺。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上柱国。封金满郡公。性聪锐。每思脱屣尘累。神龙二年五月。疏乞以所居宅为寺。诏允之。赐额奉恩。景龙元年。十一月五日。中宗诞节也。因剃染以祝寿。诏就寺翻译诸经成部。严有力焉。又重出生无边法门陀罗尼经。后行头陀於石鳖谷。充上座於终南山。至相寺。

唐实叉难陀

一云施乞叉难陀。华言学喜。葱岭北于遁人也。善大小乘。旁通异学。

武后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发使于阗。访求梵本。并请译人。而叉与梵夹俱至。证圣元年乙未。诏南印土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译於东都大徧空寺。后沙门复礼法藏等。从佛授记寺。圣历二年。成八十卷。后躬制序文。以冠其首。久视间。出大乘入楞伽经。又出文殊授记经於京师清禅。及东都佛授记寺。前后总出经十九部。长安四年。上书祈归省母。诏御史霍嗣光送景龙二年中。宗诏至京。上亲迎于开远门外居大荐福寺。会疾卒。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也。春秋五十九。诏依外国葬礼。焚於开远门外。古然灯台。其舌不俱烬。诏哥舒道元送归其国。而所焚之地。犹起塔。号华严三藏塔焉。

唐义净

字文明。范阳张氏子也。髫齓谢俗。有志西游。弱冠登具。愈励前操。咸亨二年。春秋三十又七矣。结友数十人。将登舶。皆退散无复与俱。净因孤迈。阅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得经律论梵夹。仅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像一铺。舍利三百粒。后躬於上东门外。迎劳备至。诸剎饬旛盖华香拥导。诏以所赍。悉安置佛授记寺。仍就翻译。初偕。实叉难陀出华严经。久视庚子后。居福先寺。又居长安西明寺。乃专译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祝王。庄严王陀罗尼。长爪梵志等经。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等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龙树劝诫颂。凡二十部。后为亲制圣教序。中宗神龙元年。驻跸洛阳。诏居内道场。及大福先寺。又出经祝四部。上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躬御西门。以新译宣示诸官。二年诏置翻经馆於京师大荐福寺。净从驾归。遂居之。三年诏入内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尝祷药师。诏译本愿经於大佛光殿二卷。上躬笔受。睿宗唐隆元年。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中印土沙门拔弩证梵义。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证梵文。居士东印土首领伊舍罗证梵本。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土李释迦度梵语。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证义。玄伞。智积。笔受。居士东印土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证译。修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余人。润文。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景云二年。复於大荐福寺。出积赞如来功德神祝等经。太常卿薛崇嗣监护。净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总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撰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诸部中。犍度跋渠之类。约七十八卷。然尤工律部。训徒无少倦。漉囊涤秽异常。学者徧京洛。先天二年。卒世寿七十九。法腊五十九。塔京洛龙门北之高冈。

唐阿你真那

华言宝思惟。北印土迦湿密罗国人。剎帝利种。天后长寿二年。届洛都。诏於天宫寺传。翻中宗神龙丙午。徙佛授记天宫福先等寺。出不空罥索陀罗尼经等七部。睿宗太极元年。六月。诏详定入藏施行。自尔益务礼诵。每於晨朝。磨香水涂浴佛像。而后食。至老死弗倦。衣钵之外。随得随施。尝於龙门山。依西域制度构寺。就名之西域而居其徒。开元九年终寿百余。

唐菩提流志

南竺国净行婆罗门种。姓迦叶氏。年十二。事波罗奢外道出家。学声明僧佉等论。年逾耳顺。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正法。永淳二年。高宗遣使迎其来。天后尤加敬礼。诏居东洛福先寺。出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凡十一部。中宗神龙二年。译大宝积经於京兆崇福寺。沙门思忠。天竺大首领伊舍罗等。译梵文。天竺沙门波若屈多。沙门达磨证梵义。沙门履方宗一。慧觉笔受。沙门胜庄。尘外。无着。怀迪。证义。沙门承礼。云观。神暕。道本次文。学士卢粲。徐坚。中书舍人苏瑨。给侍中崔璩润文。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尚书郭元振。中书令张说。侍中魏知古。监护。睿宗景云初。徙北苑白莲池甘露亭总成一百二十卷。则佛四十九会所说也。四月八日进上。御序以冠之。开元十二年。随驾居洛京长寿寺。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卒。寿一百五十六。帝闻轸悼。谥开元一切徧知三藏。丧事给内府物。用卤簿羽仪幡幢华盖。遣内侍杜怀信监护。十二月一日。迁窆于洛南龙门西北原。起塔勒碑。礼也。

唐怀迪

循州人。出家隶南楼寺。寺当半海半陆之地。诚仙圣游居之府也。数有梵僧寓止。迪由尔书语通利当菩提流支之译宝积也。迪充证义。后又於广州制止道场。译梵僧所赍叶夹。佛顶万行首楞严经。

唐飞锡

不知何许人。初究毗仪。后研天台三观一心之旨。及游京阙。多止终南紫阁峰草堂寺。与不空传翻。频登笔受润文之任。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诏於大明宫内道场。同义学沙门良贲等十六人。参译仁王护国般若经。及密严经。而此经昔则偈颂。今则散文。宜乎不空与锡。翰林学士柳抗之。重加详定也。锡充证义。辞笔不愧斯职。

唐勿提提羼鱼

华言莲华精进。龟慈人也。久居其国之莲华寺。寺在国之西门外。近前践山。山有流水。自成乐音。可爱。开元中。安西使工写其音。以献曲。名耶婆瑟鸡。以之入羯鼓尤。妙。车奉朝尝为使。偶见精进号三藏苾刍。奉朝因祈请。出十力经一卷。盖佛在舍卫国所说者。奉朝使归。以其经进上。贞元中入藏。

唐般剌若

华言智慧。姓憍答摩。北天竺迦毕试国人。天资颕悟。七岁依大德调伏军出家。诵四阿含。十万颂。阿毗达磨四万颂。既具戒。诵萨婆多。近四万颂。俱舍二万八千颂。及大毗婆沙等。兼通其义又七年。习小乘法。后於中天竺那烂陀寺。承事大德智护进友智友。槁大乘金刚般若等经。唯识。瑜伽。中边。因明。声明。医明。王律等论。十八年。受瑜珈法。入曼茶啰三密护身五部印契于南天竺达磨耶舍。诵凡三千五百余颂。

稔闻支那大国文殊所护乃泛舶东指。历二十二年再至番禺。仅克有济。贞元二年。始留京辇。神策军正将罗好心舅氏子也。方以朱泚之乱有战功。相见悲喜。迎至其家。延留供养。八年疏举翻译。六月八日。内出梵本。诏以罽宾三藏般若。开释梵本。翰林待诏光泽寺利言度语。西明寺圆照笔受。资圣寺道液。西明寺良秀。庄严寺应真。醴泉寺超悟。道岸。辩空。充正义。仍就西明寺置馆。是日共施有加。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各一卷。十月缮写进上。诏於神策军卫。赐斋。嚫慧绢五百疋。冬衣一袭。余赐绢各有差。慧谢有疏。不录。其表兄罗好心。谢疏称。奉天定难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詹事。语多不录。慧终於洛阳。塔龙门之西国。

唐良秀

姓郭氏。蒲津人也。年及佩觿觿。乃披剃於中条山柏梯寺。通经受具。戮力讲业。贞元四年。诏参罽宾三藏般若。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五年二月四日。写成十卷进上。寻诏造疏。有谢表。荐同修疏沙门谈筵於本寺开演。不录赠秀谈筵。道恒。等。帛九十疋。内给事毛琦瑛。宣诏慰问。

唐莲华

中印土人。兴元初。杖锡谒德宗曰。愿得一锺归西国。为陛下作大佛事。诏广州节度使季复修鼓铸。仍令送往南天竺金堆寺。华因置锺於宝军国毗卢遮那佛塔所。无几何。附舶致华严后分梵夹。以谢。诏般若三藏。译於崇福寺。成四十卷。

一云南天竺乌苌国王。以书奉献。不知孰是。

唐牟尼室利

华言寂默。北印土人。出家於中天竺那烂陁寺德宗贞元九年。拥锡东来。止长安兴福寺。十九年徙崇福醴泉寺。复徙慈恩寺请翻译上所出奘师梵本。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及六麀图。帝悦檀施加厚。

唐尸罗达磨

华言戒法。于阗人。居北庭。为大法师。贞元中。沙门悟空。偕节度使杨袭古。於北庭龙兴寺。请法为译主。出十地回向轮等经。法躬读梵文。兼译语。沙门大震。笔受。法超润文。善信证义。悟空证梵文。既缮写。属沙门不通所译经本。附宣慰中使段明秀。秦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锷由回鹘路入朝进上。梵夹留龙兴寺藏。

唐般若

罽宾国人。入本朝。充义学沙门。宪宗敦崇佛理。深思翻译。而国家多故。元和五年。庚寅。诏工部侍郎归登孟简刘伯刍萧俛等。就醴泉寺。译出经八卷。号本生心地观。其梵夹则高宗时狮子国所进者。写毕经进御览。有诏愿为序。寻颁视其文冠于首。大中间。法宝大师玄畅。请入藏。

唐满月

西域人也。开成中。进梵夹。会有甘露之祸。不暇翻译。悟达国师知玄。好声明学。师事月。因请出诸禁祝。偕菩提嚩日啰金刚悉地。出陀罗尼集四卷。又出佛为毗戍陁天子所说尊胜经一卷。较旧译尤详。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大中间。行大[曼-又+万]拏罗灌顶法。为阿阇棃。着佛法根本。其说以为陀罗尼者。法之根本。盖大毗卢遮那。寔诸佛所依。至於出生无边法门。学者修戒定慧而以总持助成之。务令速疾。无不可者。又述示教指归。

赞曰。

佛唱一音  周徧法界  随类得闻  无杂无坏  业障有殊  斯陋而隘  翻译之兴  东国攸赖  记持非古  结集非今  阿难迦叶  常住一心  名句文身  舌授笔受  体制纯深  律吕谐偶  海藏天宫  亦或稀有  视世辞章  泰山[山*音]嵝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四明胡君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