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鲁迅 » 鲁迅全文在线阅读

《鲁迅》民国时的火车票有多贵?京沪之间票价要三千元

关灯直达底部

鲁迅从北京回老家绍兴要多久?

1920年1月1日,刚刚在北京买下人生第一所房的鲁迅坐上了火车,他要回绍兴老家迎接老母亲来京定居。

鲁迅是早晨6:00坐上的火车,中午12:00,他抵达天津,路上花了6个小时。我们知道,现在从北京到天津,坐高铁只需30分钟,坐动车需要50分钟,如果乘坐普通列车,最多两个小时也足够了,而鲁迅却用了6个小时,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那时候的火车相当之慢。

一到天津,鲁迅马上下了火车,换乘另一趟火车前往南京。他不是要回绍兴吗?为什么要去南京呢?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直达绍兴的火车,他必须先去南京,到了南京再换乘别的火车去上海,到了上海还要再换一趟火车去杭州,然后从杭州坐船回绍兴。

1月2日下午,鲁迅抵达南京浦口。浦口是一个镇子,归南京管辖,但是位于长江北岸,当时的长江之上没有大桥,火车轨道修到浦口就戛然而止了,所以鲁迅只能坐到浦口。他在浦口下了火车,在码头上买了一张船票,坐着轮船渡过长江,再雇一辆人力车赶往南京火车站,然后换乘去上海的火车。

1月2日傍晚,鲁迅抵达上海,在上海旅馆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他去上海火车站买票,坐上了前往杭州的火车。

1月3日下午,鲁迅抵达杭州,在杭州旅馆住了一夜。第二天上午,他雇船前往绍兴,当天晚上安全到家。

从北京到绍兴,直线距离1000公里,开车最多15个小时,坐动车最多7个小时,坐普通列车最多一天一夜。鲁迅呢?1月1日早晨出发,1月4日晚上到家,竟然在旅途上度过了四天零三夜!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那时候的交通条件相当落后。

1876年上海吴淞口开通了中国第一条铁路,这是英国记者在开通日拍摄的照片。

鲁迅在老家住了大半月,卖了老家的房子,收拾好了行李,带着母亲和三弟回北京。返回时的路程跟来时一样,只不过在次序上颠倒一下:先从绍兴坐船去杭州,再从杭州坐火车去上海,再从上海坐火车去南京,然后从南京下关坐船过长江,从浦口坐火车去天津,最后从天津坐火车到北京。鲁迅等人1月24日下午从绍兴老家出发,1月29日下午抵达北京的新家,这回总共用了五天零五夜,比来的时候花的时间更长。为什么花的时间更长?因为从绍兴坐船去杭州的时候遇上顶风,所以走得更慢一些。

互不连通的民国铁路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铁路并不算少,但是彼此之间往往不能连通。以鲁迅从北京回绍兴为例,他需要先后搭乘如下铁路的火车:

第一步,搭乘京奉列车从北京到天津。京奉铁路从北京修到奉天(沈阳),是清朝末年修建的,1912年正式通车。从北京到奉天本来不该经过天津,但是因为天津是战略要地,所以满清政府修路的时候特意让这条铁路拐了个弯,从北京先修到天津,然后再从天津调头伸向东北。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开通时围观的人群。

第二步,搭乘津浦列车从天津到浦口。津浦铁路也是清朝末年修建的,也是在1912年全线通车。在清末修建的所有铁路当中,就数这条铁路最长,但是由于无法客服长江天险,它仍然无法直达南京,只能修到长江北岸的浦口。

第三步,搭乘沪宁列车从南京到上海。沪宁铁路最初由英商出资承办,1908年正式通车。津浦铁路在北,沪宁铁路在南,两条铁路被长江阻隔,像鲁迅这样的民国乘客只能借助轮渡来完成旅行。事实上,直到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以前,这两条铁路一直都是无法连通的。

第四步,搭乘沪杭列车从上海到杭州。沪杭铁路于1906年修建,在1909年通车,当时的火车从上海到杭州需要10个小时,车速极慢。

当然,鲁迅之所以会在旅途中花费那么多时间,主要还不是因为车速慢,而是因为中途需要不断换乘其他线路的列车,进而也就需要不停地买票和候车,所以换乘的次数越多,耽误的工夫也就越多。为什么必须换乘呢?正是因为民国时期的铁路太零碎太分散,彼此没有连通。

铁路互不连通还不算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铁路。1924年夏天,鲁迅受陕西省教育厅和西北大学联合邀请,去西安讲课,他在7月7日晚上从北京西车站坐上火车,沿着刚开通不久的京汉铁路向南进发,一天零一夜以后抵达郑州;7月9日上午,他在郑州换乘西去的火车,傍晚时分抵达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那时候,陕州是陇海铁路的终结点,从陕州再往西就没有铁路了,可鲁迅的目的地是西安啊,所以他只能从陕州下黄河,坐着轮船逆流而上,在7月13日那天早晨从潼关登岸,最后坐着陕西省教育厅派来迎接的汽车驶向西安。从北京到西安,他整整花了一个星期。

民国火车票有多贵?

民国时代的火车交通如此落后,票价却并不便宜。

1919年,四川文学家吴虞去北京大学教书,需要先坐轮船到汉口,再从汉口坐火车到北京。他在日记中写道:“汉口至北京,二等车价二十九元,头等卧铺另加四元,三等车价十四元五角,无床铺。”他的意思是说,京汉列车上的座位分为三等:三等座、二等座、头等座。从汉口到北京,三等座票价14.5元(大洋),二等座票价29元,头等座即卧铺,票价是33元。

1922年,吴虞从北京回四川老家,这时候京汉铁路上的火车已分成快慢两种,快车座位仍分三等,从北京到汉口,票价依次是40元、30元和20元;慢车座位分为卧铺与硬座两等,卧铺30元,硬座15元。吴虞身为北大教授,薪水丰厚,不差钱,故此买了一张快车头等票,花了40块大洋。

1924年,吴虞从北京去上海看望女儿,其乘车路线跟鲁迅1920年回绍兴老家探亲时一样分成若干段:先经京奉铁路坐火车到天津,再经津浦铁路坐火车到浦口,然后雇船过江到南京,再经沪宁铁路坐火车到上海。不算中途雇船、住旅店及其他开销,吴虞在火车票上总共花了49块大洋。

在1924年的北京城,一块大洋可以订半个月牛奶,可以买2斤鲜羊肉,可以买20斤机制大米,如果花上30块大洋,可以去全北京最好的饭店吃一顿燕翅席。大致估算,那时候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60元。从北京去一趟上海,仅火车票就要花49块大洋,折合人民币近3000元,票价之高可以想见。

吴虞在北大做教授,月薪260块大洋。鲁迅在教育部做佥事,月薪300块大洋(从1925年起开始欠薪,实发数目不足300块)。这两位都属于高薪阶层,火车票虽贵,他们坐得起。可是普通百姓就不行了,根据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社会学家陶孟和的调查报告,北京工薪阶层平均每家每户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7块大洋,全家人挣的钱摞一块儿,仅够买一张从北京到汉口的最廉价车厢的单程车票。

跟现在比起来,民国火车速度慢,票价高,乘坐起来相当窝心。但是现在有的一些优惠政策,在民国时代也能享受得到。比如说民国学生坐火车,拿着学生证以及学校开具的介绍信,一样可以半价买票。再比如说民国时期儿童坐火车,一般按照年龄而不是身高来定价,“未满四岁者免费,已满四岁未满十二岁者半价。”(《中国官办铁路乘车规则》,北新书局193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