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8月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当时执掌国政的皇太后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皇改装出逃,因为这一年是旧历庚子年,史称“庚子之变”。
回头看着渐渐消失在暮色中的紫禁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不禁在心中流下了苦泪,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有这么落魄的时候。
四十多年以来,她一直都以为命运之神是站在她这一边的,她可以掌控一切。而这一天,却成为她一生的转折点。
四十八年前,十七岁的叶赫那拉氏走进了紫禁城中。新帝咸丰登基,次年八旗选秀,那拉氏是幸运的,她父亲惠征刚于这一年任安徽宁池太广道台,五品官职正可以挨上选秀的官员品级,那拉氏这年十七岁,再过一年就超龄了。
她自信,她美丽,她善媚,一入宫就被封为兰贵人,她也是幸运的,虽然在咸丰如云的后宫中,她不是最美的,也不是最得宠的,然而她却是最得天独厚的,因为在众多后妃中,只有她为咸丰生下了一个儿子,独一无二的儿子。她很快就进位为懿妃、懿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也同样,这个儿子使她的命运从芸芸后宫女子中脱颖而出,在咸丰死后,因母及子,被封为圣母皇太后,得以登上历史的舞台。
儿子是她的支点,让她可以撬动政治这个庞然大物。
她是能干的,咸丰死的时候留下一个风雨飘摇破碎不堪的半壁江山,另外半边由太平天国占据着,北京城里是英法联军进驻,紫禁城被抢光,圆明园被烧光。咸丰仓皇逃到热河,一病而亡,留下六岁小儿和这个超级烂摊子。甚至这个超级烂摊子还轮不到她插手,上头一个慈安东佛爷,下头朝堂上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如八大金刚掌握了一切,外头还有一个曾经和咸丰抢江山失败的恭亲王奕留在北京城办洋务,势力渐长。
这一年她二十七岁,从来没有上过朝堂,没有经历过政事,谁也没有把一个妃子放在眼里。然而她是有心计的,自从儿子出生以来,她就开始暗暗在准备了。江山是她儿子的,她所准备的一切迟早用得到。咸丰广纳新宠的时候,她闭门读书,留心政务。咸丰后期身体虚弱,外务交给肃顺,内头自己连批改奏折的力气也省了,懿贵妃借机露才,取得了偶尔代批奏折的工作。
咸丰只觉得很有趣,一个女人,伪装着男人那种严肃的神情去批改奏折,可她精心地修饰仪容,浑身飘着诱人的香气,又足以说明她是无限柔媚的女人。他将之视为另类的情爱游戏,于是懿贵妃开始批阅奏折了。不久他厌了,又恢复了同别的女人取乐,却已经习惯了懿贵妃代批,国事艰难如此,奏折上没有一件事是让他舒心的,他本能地想逃避眼前这一切,可这事儿他不能交给臣子,这是皇权,清宫里有规矩,不许太监弄政,前明就是这样毁了的。所以,一开始是游戏,后来成了惯性,惯性就成了恶例。
懿贵妃开始学着熟悉这种权力游戏,而且这很符合她好强而喜欢操纵他人的天性。她为咸丰的怠政而欣喜,但也微微不满,身为一国之君,怎么能够将这世人求之不得的一切丢开而去寻欢作乐呢?那时候她还是一个旁观者,很年轻气盛,但是咸丰和她是夫妻,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咸丰仍然影响了她,而这种不良影响直到她的晚年才渐渐显露出来。
所有的人都低估了这个后宫中的女人,肃顺开始防过她,曾经劝过咸丰,仿“钩弋夫人”故事立子杀母,但显然时代不同,立子杀母非正常人所能为的,咸丰不是汉武帝,也不是北魏的道武帝,他对“母后干政”这种情况没有切身的体会,整个清朝两百年,也没出过可以称之为“女祸”的事例。所以,咸丰也以正常人的思考方式没有采纳。
咸丰临死前,任命八个顾命大臣辅政,留下两个印章,“御赏”给了皇后,“同道堂”给了懿贵妃,两宫相互可以牵制,顾命大臣有八个也可以相互牵制,太后和顾命大臣又可以相互牵制,在这牵制中,谁也没办法独自控制小皇帝揽皇权。
咸丰安排好一切死了,懿贵妃在此之前就已经早作准备,天天让人教小皇帝一定记得在朝堂上说:“额娘做皇太后。”终于得偿所愿,在皇后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封号慈安的一天之后,懿贵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封号慈禧。
政治手段人人都是精通的,咸丰一死,底下各自算计,这一边顾命八大臣联手架空两宫太后,自己内部再分果果是后一步的事;那一边,两宫皇太后跟八大臣吵了几架之后,自知不敌,暗中派安德海潜回北京城,跟恭亲王联上线进行合作。
于是,扶枢回京的路上,八大顾命分别被抓,杀了三个流放了五个,三颗人头换来了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为议政王辅政的胜利果实。
然则不仅是肃顺低估了她,恭亲王和其他王公大臣也低估了她,慈禧通过四年的理政,掌握了朝政之后,开始对辅政的恭亲王开刀,先是一举罢免了他所有的职位,包括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等,直逼得恭亲王服软,这才又恢复了他的部分官位。
恭亲王并非无能,然而两强相遇勇者胜。慈禧个性之强悍,在晚清无人能比,她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胆欲大而心欲细”,她的胆子极大,敢下重注,有孤注一掷的强悍。她要对付恭亲王,因满朝中竟然找不到一个敢给她写圣旨的臣子,她就敢亲自上阵,亲笔写出一篇错字别字连篇的圣旨盖上“同道堂”和“御赏”之章,绕过议政王直接下到内阁去。她不怕她那道错别字连篇的圣旨丢脸,她有赌徒式孤注一掷的狠劲儿。恭亲王却少了这份敢鱼死网破之心,没有敢真的撕破脸皮一拍两散的决断心肠。两人意志的作战,恭亲王败下阵来,慈禧掌握了权力。
政治人物,“狠”“忍”必具其一,然而能忍者往往不能狠,如孝庄太后;而慈禧却正好是一个反面,强悍的人往往不能忍受被压抑。
这份打从骨子里的狠,让她百折不挠,意志坚强,遇神杀神,也曾经让她倍受挫折吃尽苦头。
她敢做敢行,也敢用人,她不顾宗亲贵族大臣们的非议,大胆起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人,打太平天国,办洋务等……
她一直都很自信,她够运气,命运之神一直眷顾于她,她一直在赢;她以为她很行,江山在她手里治理得比咸丰强,咸丰临死前留下的烂摊子,在她的手里似乎都得到了解决,顾命八大臣解决了,恭亲王降服了,洋人撤走了,北京城回来了,太平天国平定了,半壁江山又抢回来了。甚至有人恭维她,把她统治的同治、光绪两朝称之为“同光中兴”,她也真的开始拿自己当中兴之主,她从来没有想过,她更有可能会是亡国之君。
这些年她是怎么过来的呢,她跟东太后慈安合作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影视作品里慈禧管慈安叫姐姐,而实际上呢,慈安比慈禧还小两岁呢。在人们把慈禧描绘得心狠手辣的同时,慈安也成了一个忠厚老实得近乎无能的木头人,被慈禧操纵得团团转。
然而事实上,跟慈安打交道也并不那么轻松。清代的嫡庶之分,看看红楼梦中王夫人和贾政在炕上说话,赵姨娘要站在门口给宝玉打帘子,就可知一斑。
慈安虽然比慈禧小两岁,却比她更早进入宫廷,学会了在宫廷中生存的才能。慈安姓钮祜禄氏,父亲是道台穆扬阿,她原是咸丰为四贝勒时的侧福晋。咸丰登基前正福晋已去世,慈安以家世和手段击败另一个侧福晋武佳氏,先封为贞嫔,再封为贞贵妃,就在慈禧进宫为兰贵人的同时,慈安已经封为皇后了。
做皇后和做侧福晋不同,她立刻投入新角色,成为礼法的化身,端庄持重地做出一派国母风范,咸丰虽然花心、喜怒无常,但对于这么极具皇后风范的继妻也是敬重有加。慈安看似慈祥,不过也是个厉害角色,慈禧当年不知天高地厚,就吃过她的苦头。
慈禧自生下同治,封为懿贵妃,她是个不会忍的角色,自然就有些骄矜之态了。《清稗类抄》中有一段记录:同治刚生下不久,慈禧得宠,咸丰数日在她的宫中,不理朝政,结果慈安头顶祖训跑去宫中让皇帝听训。咸丰灰溜溜地去上朝了,想想不放心,又跑回去看,结果慈禧已经被提溜到坤宁宫去,被慈安“历数其过,以杖辱之”。
挨了这一顿饱打把慈禧给打醒了,再不敢在慈安面前逞强,从此拿出手段来,对慈安恭敬万分。慈安这才满意,又想着慈禧毕竟是皇子生母也加意笼络,两人的关系竟然就此好了起来。从此以后联手对付肃顺,对付恭亲王,慈安都坚决地站到慈禧这一边。慈禧一边借着小皇帝的名,一边借着慈安这个嫡太后的力,闯过道道关口。
慈安是老派贵妇,属于她范围内的和范围外的分得很清楚,她做得很符合一个皇后、一个国母的形象。她不干政,也对政治不感兴趣,看奏折对她来说是个苦差事。她把自己和慈禧的相处模式比作开国时的孝端太后和孝庄太后,她是嫡太后,出头争权吵架得罪人的事让慈禧去做,自己站在背后两边制衡,好人让自己做,坏人让慈禧做。
在小皇帝同治的管教上,慈禧严厉了半晌,慈安跑来哄着做好人,教育成果付之东流,同治被宠得完全不成材,却同慈安关系极好。慈禧想对付不听话的臣子,事先慈安也答应了,结果临到头她想下手了,慈安给人家求情了。结果不管是小皇帝、恭亲王还是王公大臣们,大家都喜欢亲近慈安。
慈安自以为得计,但是她却忘记了,做好人固然能收人心,但是做坏人却是人人畏惧。在政治上,有时候让人畏惧比让人亲近更有用。
所以有时候慈安虽然给慈禧很大的帮助,但是慈禧跟慈安的相处却让她很憋闷。憋闷的事不止一件,慈禧性格活泼,爱打扮,爱享乐,喜欢新鲜东西,而慈安却彻底是一副寡妇样子,当初在咸丰面前都是要正装大礼服的相见,更何况现在做了太后,尤其要显得不苟言笑。
慈禧爱好广泛,尤其爱看徽班,即京剧,虽然说徽班是乾隆年间进的京,但是京剧能够成为国剧,实在是跟慈禧有莫大的关系。当时虽然存在着花雅之争,但是上层贵族还是爱听昆曲的,认为花部戏剧不登大雅之堂。但慈禧的父亲是安徽道台,未进宫前她就喜欢徽班戏,做了太后更是隔三岔五地想办法找名义看戏,京剧也随着她的权力扩大而一步步发展开来,王公大臣们也要投其所好去看戏,去迷戏。她喜欢看两种戏,一种是“粉戏”,也就是言情戏,这在贵族中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不但慈安不屑,连她的儿媳妇同治皇后阿鲁特氏也公然对此表示耻笑。另一种是武生戏,杨月楼、杨小云都被频频召进宫来表演。武生戏有什么魅力?晚风中宫灯下,俊美的小帅哥在台上一会儿是吕布,一会儿是林冲,翻滚踢打,随着她的点单展示完美的身材,完了,下来领赏,玉面朱唇,额头薄汗,她赏玉围脖,亲手给对方戴上,她的手可以触到他的脖子,假装走神,可以停留上好一会儿,感受着年轻男子的肌肤和脉动,多么名正言顺的意淫啊!
然而也仅限于此罢了。三千年的封建礼制,两百年的清宫规矩,到了末世,就算掌权者也未必能在所有的事上都随心所欲。
慈安是个典型的后宫女人,前朝的政治她不感兴趣,可是宫廷政治一样玩得很熟。除顾命大臣,压制恭亲王,事情完了,她对那些琐碎的政务不感兴趣,她只要抓住核心就够了。王朝的核心,就是皇帝。清宫规矩,皇子一出生就被抱走,不能跟生母住在一起,而且名义上,所有的皇子都属于皇后。因此虽然是慈禧亲生的儿子,但是同治皇帝却跟慈安的关系更好。慈禧也曾为此而伤心郁闷愤怒,大发脾气,大发脾气的后果却是将儿子更远地推向了慈安。
慈安虽然诸事放手,但眼见慈禧掌权日久,日渐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适时出山,拿出祖宗家法来要为同治大婚,同治大婚之后,她就要拉着老伙伴慈禧跟她一起还政皇帝,回后宫静养了。
在小皇帝的人选上两人又有不同意见,慈安选中的是崇琦的女儿阿鲁特氏,阿鲁特氏出身门第高,祖父做过首辅,外祖父是郑亲王端华,父亲又是旗人中唯一的状元。慈禧却不以为然,她觉得慈安又是拿这事来宣扬“门第重要性”,虽然她和慈安同是道台的女儿,门第却大不同样,慈安能做上皇后,除了她本人的手段外,家世也占了很大的便宜。慈禧的祖父却是罪官,活得艰难,父亲好不容易挨上道台之职就完了。慈禧看中的是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她不乏私心,家世门第高的正室儿媳妇,未必会把庶出的婆婆放在眼中。《红楼梦》里,王熙凤连正经婆婆邢夫人都不放在眼里。当然,慈禧也自以为很替儿子着想了,阿鲁特氏年纪比同治还大,长得又不美,家世又太强,夫妻一定不会和美,富察氏年轻貌美,性格温柔,同治一定会喜欢。
可偏偏同治不买她这份好意,他在大事小事上都只听慈安的,几年前慈安为了打击慈禧的气焰,就和同治联手恭亲王把慈禧的心腹大太监安德海给杀了,慈禧只有暗恨在心无可奈何。这次他也毫不犹豫,选中了慈安的候选人阿鲁特氏,慈禧的候选人富察氏只封为慧妃。
阿鲁特氏果然如慈禧所料的一样不易驯服,慈禧借碴生事打鸡骂狗,处处跟阿鲁特氏过不去,同治只要去过皇后宫,必然会被她找来骂一顿。同治反而起了逆反之心,跟阿鲁特氏感情更好了。但是慈禧不许他去皇后宫,他又不愿意去慧妃宫中,干脆后宫全成了摆设,同治溜出宫去走花街柳巷,闹同性恋,很快就染上恶病,一命呜呼。
同治变成这样,做婆婆的自然迁怒于儿媳阿鲁特氏,甚至在同治病重之时,还在他的榻前对阿鲁特氏非打即骂。阿鲁特氏忍无可忍反口相讥:“你也留点体面吧,我好歹还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人呢。”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慈禧一辈子最大的心病就是她是妃子出身,被阿鲁特氏当面揭短,这下可不得了,闹得翻天覆地不可收拾,同治的病被她这么一激一闹,急剧恶化,几天后就去世了。
同治无子,他这一死慈禧立刻找慈安商议,绝对不能找个下一辈溥字辈的继承人,这样一来,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就成了皇太后。阿鲁特氏那句被迫用来自卫的“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就成了慈禧拿来刺激慈安的利器。慈安也是妃子出身扶正的,也没享受过“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荣耀,这话得罪慈安,比慈禧更甚。一旦阿鲁特氏做了皇太后,她这个正经“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正室皇太后,立刻压得两个妾室出身的太皇太后面目无光了,而且执政的,也必然会是她这个正经的皇太后,没慈安慈禧什么事了。
慈安又和慈禧站在了一起,她们谁也不愿意再看到一个牛高马大的正室皇后在自己面前晃悠,“载”字辈年纪小又属皇族近支的选择范围本就小,就这么跳过年纪稍大的恭亲王的诸子,而醇亲王的儿子、慈禧的亲外甥、才四岁的载湉就成了新皇帝,即光绪皇帝。
阿鲁特氏就这样成了慈安的弃子,一个月后,被迫自杀。
光绪进宫,慈安不改旧习,继续以怀柔的办法企图控制小皇帝,光绪想家了、被骂了、哭了、闹了,一定是慈安第一时间跑去安慰示好,横竖她闲着没事,既不用批奏折也不用对付臣子们,有大把时间哄孩子。
但是光绪六年,慈安死了。慈安的身体一向很好,反而是慈禧一向体弱多病,尤其在光绪五年至六年,慈禧病重,数番召天下名医诊治,四月份宫中传出消息,说是太后去世,大家都以为是慈禧,谁知道慈禧从帘后出来,去世的竟是慈安。
也因为这么戏剧性的一刻,慈安之死,很多野史都认为是被慈禧毒死的。然而宫中势强者毒死势弱者很多,却很少有在位执政的人被毒死。宫中膳食自有一套流程,慈安又不是无能之辈,恰恰相反,她是很懂得在宫廷生存之道、很有心计的人,慈禧要毒死失势的阿鲁特氏之类容易,要毒死慈安却没这么简单。
那为何病重的是慈禧,死的却是慈安呢?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常看到经常病歪歪上医院的人有些还能活得很长,许多生龙活虎的人却因为忽视健康,有可能猝然死去。当时慈禧病重,足有半年是慈安独自垂帘执政,对于平时不理政务的慈安来说,如果有高血压、冠心病一类的病症,在过于疲劳、压力过大、精神紧张的情况下,是有可能导致猝死的。但是也不排除慈禧的手段和心计,在点心里下毒药那是老百姓想当然,但是记得小时候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婆婆想杀儿媳灭口,就每天让她喝参汤,因为人参是大补之物,如果体质不对虚不受补,就会越补越虚,到最后吐血而死。据说袁世凯之死,是因为他晚年喜欢吃大量的人参鹿茸,人参鹿茸是大发之物,以致脑溢血、高血压纷纷而来。另外据说咸丰也是吃鹿茸吃死的。慈禧知识面广,涉猎极多,爱看杂书杂戏,这方面知识恐怕要比拘谨守旧的慈安来得多,保不齐她有可能非常殷勤地劝说慈安得天天吃人参鹿茸保养身体之类的话。
总之,不管慈安怎么死的,她的死让慈禧顿时少了头上的一个紧箍咒,照大太监李莲英的话来说:“从此以后是老佛爷说了算啦!”她开始进入了真正的唯我独尊时代。
慈禧和光绪的关系,应该说一开始是很不错的。吸取了对同治教育的失败经验,也没有慈安扯后腿的制掣,慈禧按着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光绪。慈禧没有放松对光绪的教育,但也很注意培养感情,她为光绪挑最好的老师,为了光绪怕生还让光绪的生父醇亲王陪读,多年后她指责光绪忘恩负义时,还无不动情地回忆当年光绪初入宫时怕打雷而躲到她怀里的情景。
母子的关系在最初阶段比较融洽,光绪对慈禧的称呼也比较奇怪,他叫她“亲爸爸”,这是满族人的习惯,对女性长辈以男性的方式来称呼,比如称姑妈为“姑爸爸”,姨妈为“姨爸爸”,慈禧有意抛开官面上的称呼,而更愿意拉近血缘关系,在血缘上光绪应该称她“姨爸爸”,而她愿意更亲近一层,让光绪叫她“亲爸爸”,因为她说:“我妹妹的儿子跟我的亲生儿子一样。”据谨妃的侄子回忆自己进宫见瑾妃时,也是称瑾妃为“亲爸爸”或者“姑爸爸”,看来这倒不是慈禧的独门称呼。
光绪十六岁时大婚,一后二妃都是慈禧亲选的,皇后叶赫那拉氏,是她的亲侄女,另外两个是侍郎长叙的女儿他他拉氏姐妹花,姐姐被封为瑾嫔,妹妹被封为珍嫔。
隆裕皇后的父亲桂祥是出名的大烟鬼,母亲是个出名的悍妇,据说隆裕的一个妹妹嫁给孚郡王之子载澍,夫妻不和,那位二小姐回娘家一告状,桂太太立刻去请了慈禧的旨意,竟然要处死女婿,好不容易诸王求情,杖责一百,桂太太竟然亲自监督,务必要将女婿打得筋断骨折才肯罢休。这样的家教,再加上自恃以太后为靠山,隆裕的为人愚且骄横,爱惹事又不能收拾,自然不称光绪的心意,甚至后来两人交恶,有过隆裕站在光绪房中不走,被光绪亲手揪着头发扔出门去的事情。
帝后不和,慈禧一开始并不想插手,当年她插手同治内闱,逼得母子失和,同治早亡。如今她不想再犯这种错误,反正光绪已经按照她的意思选了叶赫那拉家的女子为皇后,那么她也不想硬逼光绪感情上也得喜欢她的这个侄女。侄女是用来促进她和光绪的母子感情的,若为侄女而伤了母子之情,在政治上岂不是得不偿失。她尽管也劝光绪多亲近皇后,但这也是站在自己娘家立场考虑。当然这时候,光绪还是很肯买她面子的,只是这种事儿,勉强个几次是可以的,勉强不了一辈子。
珍嫔姐妹也是慈禧亲手挑选的,珍嫔年轻美丽,活泼好学,很像她年轻的时候。慈禧刚开始很喜欢她,还亲自派人教习书画,教她如何讨好皇帝。珍嫔不负所望,很快得到光绪的宠爱,慈禧还特地为他们创造机会,她去颐和园避暑,还特地带走皇后和瑾嫔,让珍嫔和光绪留下独处。慈禧六十大寿,又将珍嫔晋封为珍妃。
慈禧的用意,是借珍妃的美貌,拉近她和光绪的关系,以用来进一步加强对光绪的控制。只可惜孩子们都要长大,而且长大了以后,都要自己飞翔。
光绪做了二十年的皇帝,事事都不操纵在他自己的手中,事事要听从太后训政,慈禧表面上还政,事实上重要政务一点也不撒手。而这个时候,国家内忧外患,列强蚕食,中日爆发甲午之战,中国惨败,失去了对台湾和澎湖列岛的控制权,主政的慈禧成为矛头所向——在此之前,她把海军的军费挪用去修颐和园,为自己庆祝六十大寿了。
国家不顺的时候,人们就有想换领导人的愿望,但慈禧权柄握得紧,于是人们把眼光投向光绪。而国事不顺,光绪也深感屈辱,军国大事都由慈禧独断,结果成了这个样子,但名义上的一国之主却是光绪。光绪不由得有“若是我做主肯定会怎么怎么地”的想法,而且他才是皇帝,名正言顺的一国之主。
心爱的女人珍妃也支持他,珍妃嫁给光绪这些年,虽然说受宠,却不免受隆裕的气。虽然说她是慈禧选进来的,可是光绪却是她的丈夫,她的感情也更偏向光绪,甚至于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光绪能够自己做主,他一定会封她为皇后。
人都有私心,隆裕毕竟是慈禧的亲侄女,她天天在慈禧面前告珍妃的状,慈禧虽然一开始比较偏向珍妃,但这种偏向是建立在利益算计上的,感情上她当然更偏向隆裕,时间长了,她也开始不喜欢珍妃了。何况光绪一天天长大,在处理政务上开始渐渐不完全顺她的意,这种时候,慈禧当然觉得是珍妃没有尽到笼络的职能——我给你机会了你没有做好我交待的任务,于是经常把珍妃叫进来骂一顿。
光绪开始积极地培养自己的班底,他借甲午海战的失利贬了李鸿章,用自己的老师翁同龢取代,进了军机处。珍妃的老师文廷式做了江南副主考,她的哥哥志锐做了礼部侍郎。一批新贵被提拔,在朝中形成帝党,和慈禧的后党开始分权夺位。
慈禧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光绪,现在是谁说了算。因为珍妃穿了一件珍珠衫,被慈禧借故打了一顿板子,说:“我都没有穿过这么贵重的衣服。”再降罪珍妃,将珍妃姐妹都降为贵人,并对帝党中人大加贬斥。
光绪慈禧过招第一回合,光绪败落,慈禧打一巴掌给颗糖,第二年又将珍妃姐妹恢复妃位,和光绪讲和。
慈禧自以为已经做得很和善,但在光绪和珍妃眼里却不一样,这事儿只能让他们看清了:老太太不下岗,他们虽然名为帝妃,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主宰。
这时候南海康有为出现了。对于中国面临的一切,许多人都在思考,尤其是读书人。国事不振,慈禧自然有责任,但又不完全是她的责任。清末就有人说:“都说老太太不行,可若是换个人,还不及老太太撑得住。”纵观整个世界,资本主义洋枪洋炮到处都是,封建帝制都如摧枯拉朽,纷纷崩塌,谁也逃不掉。要改变这一命运,封建帝制不灭,只怕不太可能。当然也有中立派,拿英国、日本君主立宪作例子,却不想英国皇室的权力经过大革命早已无多,日本天皇不掌权柄由幕府统治已经几百年了,但中国的帝制却是仍牢牢掌握在皇室手中,正常情况下,谁会把自己手里的权力让出来。
康有为认为中国应该学西方,学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度,这样想的人有一批,共同发起了“公车上书”。康有为寄希望于统治者,但慈禧手底下臣子太多,一个举人进不了她的法眼。康有为转投光绪,光绪正需要人手,更需要有一股能够从慈禧手中夺权的力量。
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在短短一百零三天的时间里,光绪连发了二百多道谕旨,企图在一夜之间,在中国改头换面。治大国若烹小鲜,除非改朝换代,否则过度激进的改变,只会引起国家的动荡。光绪的变法,导致大量新党人员的上台,得罪了掌握国家中枢力量的既得利益层,令得不满变法之苦的官员们转而围拢慈禧。
慈禧刚开始是同意光绪变法的,国家政体是得改变,她不是没看到这一点,她喜欢由光绪出面,办好了她来摘果子,办坏了她来收拾残局兼收权。但她没有想到光绪的行动如此激进,立刻敏感地觉察到这不是什么政治改革,而是政治夺权,她立刻做出反应,开始要收回权力,动手收拾新党。
急切之间,新党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让他发动兵变,囚禁慈禧。袁世凯是个老奸,一衡量新党胜算太小,立马转而向荣禄告密。慈禧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慈禧下旨,以光绪重病为由,由自己再次“训政”。她以“养病”为由,将光绪囚禁在瀛台之中,砍断桥梁,不与外界通消息,珍妃则以“卖官”为罪名,被打入冷宫,囚于北三所。并选中端亲王载漪十五岁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准备拿他来替换光绪。
都说慈禧是“守旧派”、“投降派”,但事实上,慈禧不但不守旧,思想还非常新,世界上出现的新玩意新变化,她全都有兴趣,还派张之洞办招商局,派李鸿章办洋务,派王公子弟到欧洲留学,办海军,兴女学,都是出自她的主意。她也不主降,正相反,她还是非常主战的,咸丰逃难到热河,她不同意,还请求力战到底,她拨提左宗棠等人进行对法作战等。
她一直很谨慎,不敢轻易开战,就算有战事,她也是息事宁人,草草收场。她办海军搞洋务,也希望积蓄和洋人一战的力量。
然而她也容易被多年来唯我独尊的感觉冲昏头,被一帆风顺的权力之路冲昏头,她一直都以为只要她想干,没有什么事干不成,一切都可以在她的计划之中。她听说光绪变法得到了洋人的支持,她听说洋人收留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更因为洋人反对废光绪——慈禧已经打算在次年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让光绪禅位,改由溥儁登基为帝,连年号也要改为“保庆”。
列强不同意换皇帝,慈禧打从咸丰开始数十年以来积蓄的怒气一发不可收拾,端王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早做皇帝,建议利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慈禧下令封义和团为“义民”,攻打各国使馆。
八国联军正愁没借口,各国战船立刻开进来,由天津入口,直逼近北京城。慈禧打翻马蜂窝,不可收拾,只得仓皇改装,带着光绪出逃。
临走前,她处死了珍妃。据说是因为她发现了珍妃写给光绪的密信,让光绪不要出逃;也有一种说法是慈禧临走前要带上珍妃,而珍妃则说皇上不能走,请让皇上留下来收拾残局。慈禧一闻就知道其中的味儿,唐朝“安史之乱”,李隆基仓皇出逃,太子李亨说让儿子留下收拾残局吧。结果残局收拾完了,也没李隆基什么事儿了,李亨当了皇帝,李隆基被囚至死。怒不可遏的慈禧立刻下令,将珍妃扔到井中处死,这才放心出逃。
从珍妃种种所为来看,应该说珍妃颇有政治才能和手段,如果不是遇见了慈禧,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当国的后妃,只可惜,她遇上的是已经手握大权的慈禧,这就注定她只能以悲剧收场。
庚子事变,慈禧出逃,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辈子她也有坐牛车,吃窝头,喝凉水的时候,尽管只是短短十几天,也够她受的了。
她是苦涩的,当年咸丰出逃热河,她不以为然,直到今天她自己出逃得比咸丰还狼狈,她这才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东西,不是一个女人的心计手段算计,能够解决得了的,人家亮出了武力,她就得落荒而逃。这一次的出逃,将她的自信心彻底打碎,让她患上了“畏洋病”,让她彻底明白,这个世界不由她说了算,她极度强悍的人生,从此急速走向下坡路,彻底堕向深渊。
出逃并没有使她意识到民生之艰难,只让她恨不得早早逃离这一切,恢复原来的奢华享受。她吩咐留守的庆王等人,不惜一切代价,只要仍然能够保她平安,任何屈辱的条件都能够答应。《辛丑条约》的签订,将中国送列强宰割,此条约共与十一国签订——向众国赔偿军费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以海关和盐税作抵;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不准中国人入住,各国则可随意派兵驻守;拆除北京至沿海途所有炮台,允许外国在山海关至北京之间十二地驻军;永远禁止中国人参加或成立任何反对列强的组织,违者处死;凡发生反列强之事的地方,文武各科考试停止五年;各地官员如不能保证当地外国人的安全,革职永不复用;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谢罪”;惩处同情附和过义和团运动的官员(共计各级官员百余人);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专司与列强事宜。
无数割地赔款极尽屈辱的条件,无数中国百姓的血和泪,只换得慈禧一人平安。慈禧回京后,一反常态,放下架子,频频召开派对,请各国公使夫人入宫,与她共进酒宴,并且慷慨地大派礼物,她要改变各国对于她“顽固”、“腐朽”、“守旧”的评价,让各国知道,她也可以像光绪一样开放和革新,她比光绪更适应和列强合作,让他们更轻易得到好处。玩人际手段,慈禧一向是高手,她忍着洋女人的粗鲁、无礼、贪婪,装出一副可亲可爱的女主人的架势,居然也把各国夫人哄得很高兴,当然,列强更高兴,因为他们收获更大。
慈禧觉得她找到了对付各国的办法,这是一群狼,只要给他们喂肉吃,总可以阻止他们一阵子。她眼看着国家一块块割出去,但是只要她还是大清国皇太后,除开应付列强之外,整个国家还是俯首在她的脚下,她也就足够了。慈禧觉得自己足够高明,瞧,大清国在她的手中又多撑了这么久呢,换个人早就灭亡了。于是乎歌舞升平,于是乎奢华变本加厉,她在西逃中吃的苦头,她要加紧找补回来,大修颐和园,大庆寿宴。
但是她却似乎忘记了一件事,她脚下的土地是有限的,这个国家的人民的承担能力是有限的。列强贪得无厌,无穷无尽的赔款,挖地三尺也难以支付;更兼慈禧为了弥补自己在列强面前奴颜媚骨而损失的自尊心,要变本加厉地穷奢极欲。
民穷财尽,民不聊生,列强步步进逼,国土寸寸割让,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万寿无疆,万寿疆无。饮鸩止渴也罢,挖肉被疮也罢,于慈禧而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她活着死后都千夫所指,这是自然的,她既不择手段地争了这个位置,享受了唯我独尊的权力,万民因其而受难,又岂能逃此骂名!
因怕洋人问责,她不敢再废光绪了。然而她明白,光绪比她年轻得多,但她不敢骤然毒死光绪,然而要一个人死,办法很多。光绪被囚,珍妃已死,他活得比死更难,饭是冷的,菜是馊的,被是薄的,窗是漏风的,隔三岔五,慈禧总会派人去训骂他一顿,让他跪在地下听着。物质加精神双重虐待,让三十来岁的光绪,身体比六七十岁的慈禧更差。然而光绪也明白这点,谁活到最后谁才是胜利者,他熬着就是不死。最终慈禧忍不住了,在自己断气之前,把光绪毒死了。在听到光绪死的消息后,她才敢松了最后一口气。
慈禧是《红楼梦》的超级粉丝,她所住的宫殿墙上画的都是《红楼梦》的场景,她看《红楼梦》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却不知道《红楼梦》里也早预示了她的一生:“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慈禧此生,一从则为咸丰,二令则为同治光绪二朝,身栖冰山,有才何用,一死万事皆休。她这辈子过度地挥霍完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在她死后只剩下一个空架子。在她死后的第三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清王朝灭亡。南京,旧称金陵。
甚至连一死也未必万事皆休。她自以为在天国仍可永享她那丰富的陪葬品,然而在她死后的第十九个年头,她的珍宝招来了军阀孙殿英,他炸开了她的坟墓,所有的珠宝被洗劫一空。她活着时至尊无上的身体此时被剥光,像一段干枯的木头,被当作废弃物扔在角落里,被乱兵们踩过,生虫腐烂,化为尘土被风吹走。
如同她的名,如同她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