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话史记 » 白话史记全文在线阅读

《白话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关灯直达底部

太史公说:我读朝廷考核和选用学官的法规,读到广泛勉励学官成长的道路时,总是禁不住放下书而叹惜。说:唉!周朝王室衰败而《关雎》诗就出现了,周幽王、周厉王统治衰颓而礼崩乐坏,诸侯放纵横行,政令由强大的国家发布。所以孔子忧伤王道废弛而邪道兴起,于是论定编次《诗》《书》,修订兴起礼乐。他到齐国听《韶》乐,沉迷其中,三个月品尝不出肉的美味。他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端正音乐,使《雅》《颂》乐歌各归其位,有条不紊。世道因为混乱污浊,没有人起用他,所以孔子向七十多个国君求官都没有得到知遇,他说:“如果有任用我的,一年就足够了。”鲁国西郊有人猎获了麒麟,孔子说:“我的思想不能实现了。”因而他借助鲁国的历史记录撰写《春秋》,来代表天子的王法。因为文辞精深而意义博大,后代学者很多人都学习传录它。

自从孔子去世后,他的七十多名弟子四散交游诸侯,成就大的当了国君的老师和卿相,成就小的交结和教育士大夫,有的则隐居不出现。所以子路在卫国,子张在陈国,澹台子羽在楚国,子夏在西河,子贡在齐国一直到死。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矨一辈人,都曾受教于子夏等人,成为诸侯国君的老师。这时只有魏文侯爱好儒学。后来儒学渐渐衰落一直到秦始皇时代。在战国时期天下人一起争战,儒学已经受到排挤了,但在齐、鲁一带,学习研究它的人却独自不放弃。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继承孔子的事业并使之发扬光大,凭着学说在当代显扬名声。

到了秦朝末年,焚毁《诗》《书》,坑杀儒生,儒家典籍六艺从这时开始残缺。陈涉自立为王,鲁地的儒生携带着孔子家传的礼器去归附陈王。于是孔甲当了陈涉的博士,最后和陈涉一同死了。陈涉兴起自平民,驱使一群乌合的戍守边境的士兵,一个月内就在楚地称了王,不够半年就竟又灭亡,他的事业十分微小浅薄,可是士大夫却背着孔子的礼器去委身归顺作他的臣下,为什么呢?因为秦朝焚毁他们的书籍,积下仇怨而借助于陈王来发泄愤懑。

到高祖皇帝杀死项籍,率领军队包围鲁国,鲁国中的儒生还在讲诵经书演习礼乐,歌声乐声不断,难道不是圣人遗留的风范,喜欢礼乐的国家吗?所以孔子出游在陈地,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乡里的年轻人志向高远,文采斐然可观,不知道怎样去教导他们。”齐鲁一带对于文化礼仪,从古以来就这样,这是他们的天性。所以汉朝建立,然后儒生们才能开始研究他们的经术,讲授演习起大射和乡饮的礼仪。叔孙通制定汉庭礼仪后,因而做了太常官,那些和他一起制定礼仪的儒生弟子们,都成了朝廷首先录用的对象,于是人们感慨地说儒学开始兴起了。但这时还有战争,还在平定全国,也没有时间顾及兴办学校的事。孝惠帝、吕后当政时,公卿大臣都是靠武力起家的功臣。孝文帝时,稍微征用了儒生,但是孝文帝本来就喜欢刑名学说。到了孝景帝时,不任用儒生,而且窦太后又喜欢道家黄、老思想,因此那些博士空有官位以备顾问,没有晋升的。

到了当今皇上即位,赵绾、王臧等人懂得儒学,而皇上也倾向儒学,于是征召方正贤良文学的士人。从这以后,讲《诗》的在鲁地有申培公,在齐的有辕固生,在燕的有韩太傅。宣讲《尚书》有济南人伏生,宣讲《礼》的有鲁地高堂生。宣讲《易》的有菑川的田生。宣讲《春秋》在齐地、鲁地出于胡毋生,在赵地出于董仲舒。到了窦太后逝世,武安侯田羛任丞相,罢黜黄、老、刑名等百家的学说,延请文学儒生几百人为官,而公孙弘由于精通《春秋》而从平民升为皇帝身边的三公,封为平津侯。天下的学者像风吹一边倒一样倾向儒学。

公孙弘当了学官,担心儒道滞结不通畅,于是奏请皇上说:“丞相和御史大夫说:诏书说:‘听说用礼来引导人民,用乐来教化人民。婚姻,是夫妇的伦常大道。现在礼乐废坏,朕很忧虑。所以普遍地延请天下品行端正、见识广博的人士,都到朝廷上来做官。应当命令礼官勤奋学习,宣讲议论广博见闻,崇尚礼仪,作为天下的表率。太常提议,给博士配备弟子,振兴民间的教育,来开拓培养贤才的道路。’我谨和太常孔臧、博士平等商议说:听说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乡村有教育,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劝勉人们为善,让他们在朝廷上显扬名声;惩戒作恶的人,给他们施加刑罚。所以政教风化的推行,建立好的榜样从京师开始,从内到外。如今陛下昭明最高的德行,发出日月的光辉,与天地相配,推本人伦关系,劝勉学习,研习礼仪,崇尚教化,奖励贤才,来风教四面八方的人民,作为太平盛世的本源。古代政治教化没能普遍,礼制不完备,请求利用原有的学官来振兴。替博士官配置弟子五十人,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太常选择十八岁以上、仪表端正的人,充当博士弟子。各郡、各国、各县、各道、各邑有爱好经学、尊敬长辈、上级,严守政教,友爱乡里,出入言行都不违背所学的人,县令、侯国相、县长、县丞上报所属郡太守和王国相,郡太守、王国相谨慎考察认为可以的人,应当和上计吏一同到太常那里,可以像弟子一样参加学习。一年后都要考试,能精通一门经书以上的,可以补充文学掌故的缺官;其中成绩名列前茅的可以担任郎中,太常造册上奏。如果有才能特别优秀的,就把名字上报。那些不认真学习或者才能低下以及不能通晓一种经书的,就开除他,而惩罚那些举荐他们的不称职的官吏。臣认真地推敲诏书法令下达的目的,在于明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贯通古今的道理,文辞雅正,教诲之辞含义深刻丰富,恩泽十分优厚。下级官吏见识浅薄,不能深究宣传,无法明白地晓谕天下。现在要首先选拔研究礼制的人才,其次是选拔研究历史典籍的人才,用懂文学礼义的人做官,提升被压抑的人才。请挑选那些俸禄比二百石以上的人,和百石以上能通晓一种经学的小吏,升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挑选比百石以下的人补郡太守卒史:各郡定员二人,边郡定员一人。优先选用熟知经书能大量讲诵的人,如果人数不够,就选用掌故补中二千石的属吏,选用文学掌故补郡国的属吏,作为缺额充数。请把这些记入考选学官的法规。其它仍依照律令。”皇上批示:“可行。”从这以后,公卿大夫和一般士吏中就有了很多文质彬彬的经学儒生了。

申培公是鲁国人。高祖经过鲁国,申培公以弟子的身份跟随老师在鲁地的南宫拜见高祖。吕太后时期,申公到长安交游求学,和刘郢同拜一个老师。不久,刘郢立为楚王,让申公做他太子刘戊的老师。刘戊不好学习,憎恨申公。到楚王刘郢死后,刘戊立为楚王,把申公禁锢起来。申公觉得羞耻,回到鲁地,回到家中教书,终身不出家门,又谢绝宾客交往,只有鲁王传令召见才去。从远方来学习的学生有一百多人。申公只对《诗经》作解释来教学,没有阐发经义的著述,有疑义的地方就留下来不讲授。

兰陵人王臧向申公学习《诗经》后,来事奉孝景帝,任太子少傅,后来免职离去。如今皇上刚即位,王臧就上书请求为皇上当宫禁中值宿警卫,多次升迁,一年里就当了郎中令。而代国的赵绾也曾向申公学习《诗经》,赵绾任御史大夫。赵绾、王臧请求天子,想要修建明堂召集诸侯来朝会,没有能够办成这件事,就推荐老师申公。于是天子派使者带着束帛和玉璧,驾着四马所拉可以安坐的车,去迎接申公,学生二人乘着轻便车跟随申公。到了京师,拜见天子。天子问他国家安危的事,申公当时已八十多岁,年纪太大,回答说:“当政的人不在于多说话,只看尽力实干怎么样罢了。”这时天子正喜欢文词,看到申公这样回答,沉默不语。但已经把他召来,就任命他为太中大夫,让他住在鲁王在京城的公馆里,商讨建立明堂的事。太皇窦太后喜欢老子的学说,不喜欢儒学,找到赵绾、王臧的过失,用它来责备皇上,皇上于是停止了修建明堂的事,把赵绾、王臧都交给司法官,后来他们都自杀。申公也因为生病免官回家,几年后去世。

申公的学生当博士的有十多人:孔安国官至临淮太守,周霸官至胶西内史,夏宽官至城阳内史,砀县鲁赐官至东海太守,兰陵人缪生官至长沙内史,徐偃任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任胶东内史。他们治理官民都有廉洁的节操,人们称赞他们喜欢学习。其余学官弟子们,品行虽然不完美,但做官至大夫、郎中、掌故的要用百来计算。他们讲论《诗经》虽然有所不同,但大多都依循申公的见解。

清河王的太傅辕固生,是齐国人。他因为研究《诗经》,在孝景帝时任博士。有一次,他和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黄生说:“商汤、周武王不是秉承天命做天子,是弑君篡位。”辕固生说:“不对。夏桀、商纣暴虐淫乱,天下人心都归向于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顺应天下人心而诛杀夏桀、商纣,夏桀、商纣的百姓不为他们所用而归顺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不得已而立为天子,不是秉承天命是什么呢?”黄生说:“帽子虽然破,一定戴在头上;鞋子虽然新,一定穿在脚上。这是为什么呢?是上下的制度分名。如今夏桀、商纣虽然无道,但却是君主;商汤、周武王虽然圣明,但只是臣下。君主有错误行为,臣下不能够用正直的话匡正过失来尊奉天子,反而趁其过失而诛杀他们,取而代之,南面称王,不是弑君是什么呢?”辕固生说:“一定像你所说,那么高祖代替秦朝登上天子的位置,不对吗?”于是景帝说:“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知道味道;谈论学问的人不谈论商汤、周武王受命的事情,不能算是愚蠢。”就停止了争论。此后学者没人敢讲清是受命是弑君这个问题。

窦太后喜欢《老子》一书,召来辕固生问《老子》一书的问题。辕固生说:“这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太后发怒说:“怎么能比得上狱吏囚徒的书呢?”于是让辕固生进入猪圈刺杀猪。景帝知道太后生气而辕固生是直言无罪,于是给辕固生锋利的兵器,到猪圈里刺杀猪,正好刺中它的心脏,只一刺,猪应手倒地。太后默不作声,无法再加罪于他,就作罢了。过了不久,景帝认为辕固生廉洁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过了很长时间,他因病免官。

当今皇上刚登位,又用征召贤良的名义征召辕固生。那些谄谀的儒生大多嫉妒诋毁辕固生,说:“辕固生老了。”于是被罢官回家。这时辕固生已经九十多岁了。辕固生被征召时,薛邑人公孙弘也被征召,他斜着眼来看辕固生。辕固生说:“公孙先生,务必以正直学问来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来迎合时世!”从这以后,齐地谈论《诗经》都依循辕固生的见解。那些因研究《诗经》而显贵的齐人,都是辕固生的学生。

韩生是燕国人。孝文帝时期任博士,景帝时期任常山王的太傅。韩生推究《诗经》的意旨而撰写《内传》《外传》几万字,书中的用语和齐、鲁地区解释《诗经》的语言很不同,但是宗旨是一致的,淮南贲生向他学习。从这以后,燕、赵一带讲论《诗经》的人都出自韩生门下。韩生的孙子韩商是当今皇上的博士。

伏生是济南郡人。以前做过秦朝的博士。孝文帝时期,要寻求能够研究《尚书》的人,天下没有,听说伏生能讲授,要征召他。这时伏生九十多岁,年纪太大,不能行走,于是就下诏令太常派掌故晁错去向他学习。秦朝焚烧儒书,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后来战乱大起,人们四处流亡,汉朝平定天下,伏生寻找他的书,丢失了几十篇,只找到二十九篇,就拿这些在齐、鲁一带进行讲授。学者们从此大多能宣讲《尚书》,那些山东的经学大师无不涉猎《尚书》来教授。

伏生教授济南人张生和欧阳生,欧阳生教授千乘人儿宽。儿宽通晓《尚书》后,凭借文学的资格接受郡里的推荐,到博士门下学习,从师于孔安国。儿宽家贫没有资财,时常当学生们的厨工,并且时时偷偷出外给人做工,来供给衣食。他外出经常带着经书,休息时就朗读温习它。依照考试成绩的名次,他补了廷尉史的缺官。这时张汤正爱好儒学,让儿宽做呈报案情的属官,根据古法论事判决疑难大案,因而爱宠儿宽。儿宽为人温和善良,清廉聪明,能坚持节操,而且擅长著书、起草奏章,文思敏捷,但是口头不会阐述。张汤认为他是忠厚人,屡次称赞他。到张汤任御史大夫,让儿宽当属官,向天子举荐他。天子召见并询问他,很喜欢他。张汤死后六年,儿宽官位升到御史大夫。在职九年后死去。儿宽位列三公,因为和顺温良、顺从皇上心意、办事从容,得以长时间任职,但他从没有匡正劝谏皇上的过失。居官期间,属下轻视他,不给他尽力办事。张生也担任博士。而伏生的孙子因为研究《尚书》被征召,但他对《尚书》不能阐述清楚。

从这以后,鲁地的周霸、孔安国,洛阳的贾嘉,都很能讲解《尚书》的内容。孔家有古文《尚书》,而孔安国用隶书字体来改写它,因此兴起了他的学术流派。孔安国得到了十多篇失传的《尚书》,《尚书》大概从这时起逐渐增多篇目了。

那些学者很多讲论《礼经》,而鲁地人高堂生最接近原本。《礼经》本来从孔子时起经书就不完整,到了秦朝焚书,这经书散失的篇目更多,如今只有《士礼》,高堂生能够讲解它。

鲁地人徐生善于演习礼仪。孝文帝时期,徐生靠懂得礼仪任礼官大夫。他传习礼仪给儿子直到孙子徐延、徐襄。徐襄,他天性便善于演习礼仪,但不懂《礼经》;徐延稍微能懂《礼经》,但还不够精通。徐襄凭借懂礼仪任汉朝廷的礼官大夫,官至广陵内史。徐延和徐家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都曾经任汉朝廷礼官大夫。而瑕丘人萧奋因为通晓《礼经》而当了淮阳太守。这以后能够讲论《礼》来演习礼仪的人,都出自徐家门下。

鲁国商瞿向孔子学习《易》,孔子死后,商瞿就教授《易》,历经六代而传到齐地人田何,田何字子庄,而这时汉朝建立。田何传授给东武人王同——字子仲,王子仲传授给菑川人杨何。杨何因为通晓《易》,元光元年被征召,官做到中大夫。齐地人即墨成因为通晓《易》官至城阳国相。广川人孟但因为通晓《易》任太子门大夫。鲁地人周霸,莒地人衡胡,临菑人主父偃,都因为通晓《易》而官至二千石。但是精于解说《易》的,都源于杨何这一家。

董仲舒是广川人。他因为研究《春秋》,在孝景帝时期任博士。他放下帷幕讲授《春秋》,弟子们根据入学时间的长短来依次辗转相传授,有的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三年不到后园游玩,他专心到这个地步。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不合礼仪的就不做,学者们都师法、尊敬他。当今皇上登位,董仲舒任江都国相。他依据《春秋》中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就关闭各种阳气,放纵各种阴气,消雨时的方法与此相反。在江都全国推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他任职期间被贬为中大夫,住在家里,撰写《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窃取他的书上奏天子。天子召集众儒生把书展示给他们,书中有指责讥讽的内容。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道这是他老师的书,认为十分愚蠢。于是把董仲舒交给司法官处办,判处死刑,下诏赦免了。于是董仲舒终于不敢再谈论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时朝廷正好要排除四方外族的侵犯,公孙弘研究《春秋》比不上董仲舒,而公孙弘迎合世俗处理事情,官至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憎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派去做胶西王的国相。”胶西王平时听说董仲舒有德行,也很好地对待他。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得罪,很快就辞职回家。到去世为止,他始终不置办家产,专门从事研究学问、著书立说。所以汉朝建立直到第五代期间,只有董仲舒以精通《春秋》出名,他阐述的是《公羊春秋》。

胡毋生是齐郡人。在孝景帝时任博士,因年纪大回家教授《春秋》。齐地讲论《春秋》的人大多受教于胡毋生,公孙弘也向他学习过许多。

瑕丘人江生研究《偲梁春秋》。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经收集比较偲梁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的解说。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褚大官至梁王国相。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判决淮南王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根据《春秋》的义理来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皇帝任命的大夫;担任郎官、谒者、掌故的要用百来计算。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都因为精通儒学而做到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