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乾象典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乾象典全文在线阅读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乾象典》乾象典第九卷

关灯直达底部

天部汇考

《尔雅》《释天》〈疏〉

河图括地象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为地。释名云:天,显也,在上高显。又云:天,坦也。坦然高远。说文云: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也。春秋说题辞云:天之言显也,居高理下,为人经纪,故其字一大以镇之。此天之名义也。天之为体,中包乎地,日月星辰属焉。然天地有高下之形,四时有升降之理,日月有运行之度,星辰有次舍之常。既曰释天,不得不略言其趣,故其形状之殊,凡有六等。一曰:盖天,文见周髀,如盖在上;二曰:浑天,形如弹丸,地在其中。天包其外,犹如鸡卵,白之绕黄。扬雄、桓谭、张衡、蔡邕、陆绩、王肃、郑元之徒并所依用;三曰:宣夜,昔说殷代之制,其形体事义无所出以言之;四曰:昕天,昕读曰轩,言天北高南下,若车之轩。是吴时姚信所说;五曰:穹天,云穹隆在上。虞氏所说,不知其名也;六曰:安天,是晋时虞喜所论。案郑注考灵曜云:天者,纯阳清明无形,圣人则之,制璿玑玉衡,以度其象。如郑此言。则天是太虚,本无形体,但指诸星之运转以为天耳。但诸星之转,从东而西,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星复旧处。星既左转,日则右行,亦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至旧星之处,即日一日之行而为一度,计二十八宿,一周天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天之一周之数也。天如弹丸,围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案考灵耀云: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周天百十万一千里者,是天圜周之里数也。以围三径一言之,则直径三十五万七千里。此为二十八宿周回直径之数也。然二十八宿之外,上下东西各有万五千里,是为四游之极,谓之四表。据四表之内,井星宿内,总有三十八万七千里。然则天之中央上下正半之处,则一十九万三千五百里,地在于中,是地去天之数也。郑注考灵耀云:地盖厚三万里,春分之时,地正当中,自此地渐渐而下。至夏至之时,地下万五千里,地之上畔,与天中平。夏至之后,地渐渐向上,至秋分地正当天之中央,自此地渐渐而上。至冬至,上游万五千里,地之下畔,与天中平。自冬至后,地渐渐而下,此是地之升降于三万里之中,但浑天之体虽绕于地,地则中央正平,天则北高南下。北极高于地三十六度,南极下于地三十六度。然北极之下三十六度常见不没,南极之上三十六度常没不见。南极至北极,一百二十一度,馀若逐曲计之则一百八十一度。馀若以南北中半言之,谓之赤道去南极九十一度,去北极亦九十一度。馀此是春秋分之日道。赤道之北二十四度为夏至之日道去北极六十七度也。赤道之南二十四度,为冬至之日道去南极亦六十七度。地有升降,星辰有四游。又郑注考灵耀云:天旁行四表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东,皆薄四表而止。地亦升降于天中,冬至而下,夏至而上。二至上下,盖极地厚也。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游者,自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极,地虽西极,升降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春季复正。自立夏之后,北游。夏至,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下,至夏季复正。立秋之后,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升降正中,至秋季复正。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上,至冬季复正。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星辰亦随地升降。故郑注考灵耀云:夏日道上与四表平,下去东井十二度为三万里,则是夏至之日上极万五千里,星

辰下极万五千里。故夏至之日下至东井三万里也。日有九道。故考灵耀云:万里不失九道谋。郑注引河图帝览嬉云:黄道一,青道二,出黄道东,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黄道北,日春东从青道,夏南从赤道,秋西从白道,冬北从黑道。立春,星辰西游,日则东游。立夏,星辰北游,日则南游。春分,星辰西游之极,日东游之极,日与星辰相去三万里。夏至,则星辰北游之极,日南游之极,日与星辰相去三万里。以此推之,秋冬仿此可知。计夏至之日,日在井星当嵩高之上,以其南游之极,故在嵩高之南万五千里。所以夏至有尺五寸之景也。于时日又上极,星辰下极,故日下去东井三万里也。然郑四游之说,元出周髀之文,但二十八宿从东而左行,日从西而右行,一度逆沿二十八宿。案汉书律历志云:冬至之时,日在牵牛初度。春分之时,日在娄四度。夏至之时,日在东井三十一度。秋分之时,日在角十度。若日在东井则极长八尺之表尺五寸之景。若春分在娄,秋分在角,昼夜等八尺之表七尺五寸之景。冬至日在斗牛,则日极短八尺之表一丈三尺之景。一丈三尺之中去其一尺五寸,则馀有一丈一尺五寸之景。是冬夏往来之景也。凡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则夏至冬至体渐南渐下,相去十一万五千里。又考灵耀云:正月假上八万里,假下一十万四千里,所以有假上假下者。郑注考灵耀之意,以天去地十九万三千五百里。正月雨水之时,日在上假于天八万里,下至地一十一万三千五百里。夏至之时日,上极与天表平也。后日渐向下。故郑注考灵耀云:夏至,日与表平。冬至之时,日下至于地八万里,上至于天十一万三千五百里也。委曲具考灵耀注,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一周天。一周天之外,更行一度,计一年三百六十五周天四分度之一。日月五星则右行,日一日一度,月一日一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此相通之数也。今历象之说,则月一日至于四日行最疾,日行十四度。馀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日行十三度。馀自九日至十九日,行则迟,日行十二度。馀自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又小疾,日行十三度。馀自二十四日至于晦,行又最疾,日行一十四度。馀此是月行之大率也。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至二十九日彊半,月及于日,与日相会,乃为一月。故考灵耀云:九百四十分为一日,二十九日与四百九十九分为月。是一月二十九日之外,至第三十日,分至四百九十九,分是过半,二十九分也。馀仿此。月阴精,日为阳精,故周髀云:日犹火,月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于日所照,魄生于日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明尽。京房云:月与星辰,阴者也。有形无光,日照之乃有光。先师以为日似弹丸,月似镜体,或以为月亦似弹九,日照处则明,不照处则暗。按律历志云:二十八宿之度,角一十二度,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东方七十五度,斗二十六,牛八,女十二,虚十,危十七,营室十六,壁九。北方九十八度,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六,觜二,参九。西方八十度,井三十二,鬼四,柳十五,星七,张十八,翼十八,轸十七。南方一百一十二度,丑为星纪,初斗十二度,终婺女七度。子为元枵,初婺女八度,终于危十五度。亥为娵訾,初危十六度,终于奎四度。戌为降娄,初奎五度,终于胃六度。酉为大梁,初胃七度,终于毕十一度。申为实沈,初毕十二度,终于井十五度。未为鹑首,初井十六度,终于柳八度。午为鹑火,初柳九度,终于张十七度。巳为鹑尾,初张十八度,终于轸十一度。辰为寿星,初轸十二度,终于氐四度。卯为大火,初氐五度,终于尾九度。寅为析木,初尾十度,终于斗十一度。五星者,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星。其行之迟速俱在律历志,更不烦说。元命包云:日之为言,实也。月,阙也。刘熙释名云:日实也,光明盛实。月,阙也,满则阙也。说题辞云:星,阳精之荣也。阳精为日。日分为星,故其字,日下生也。释名云:星,散也。布散于天。又云: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阳,扬也。阳气在外发扬。此等是阴阳日月之名也。祭法:黄帝正名百物。其名盖黄帝而有也。或后人更有增足。其天高地下,日盈月阙,觜星度少,井斗度多,日月右行,星辰左转,四游升降之差,二仪运动之法,非由人事所作,皆是造化自然。先儒因其自然,遂以人事为义,或据理是实,或搆虚不经。既无正文可凭,今皆略而不录。

穹苍,苍天也。

〈注〉天形穹隆,其色苍苍,因名云。

春为苍天。

〈注〉万物苍苍然生。

夏为昊天。〈注〉言气皓旰。

秋为旻天。

〈注〉旻,犹悯也。悯万物凋落。

冬为上天。

〈注〉言时无事在上,而临下而已。〈疏〉按诗传云:苍天以体言之,尊而君之,则称皇天。元气广大,则称昊天。仁覆闵下,则称旻天。自上降监,则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毛公此传当有成文,不知出何书。李巡云:古时人质仰视天形穹隆,而高其色苍苍,故曰穹苍。是苍天以体言之也。皇君也,故尊而君之,则称皇天。昊,大貌,故言其混元之气,昊昊广大,则称昊天。旻,闵也,言其以仁慈之恩覆闵在下,则称旻天。从上而下视万物,则称上天。据人远而视之,其色苍苍然,则称苍天。又李巡注此云:春,万物始生,其色苍苍,故曰苍天。夏,万物盛壮,其气昊昊,故曰昊天。秋,万物成熟,皆有文章,故曰旻天。冬,阴气在上,万物伏藏,故曰上天。今尚书欧阳说:春曰昊天,夏曰苍天,秋曰旻天,冬曰上天。谨按尚书尧典,羲和以昊天总敕以四时。故知昊天不独春也。左传:夏四月,孔丘卒,称曰旻天不吊。非秋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言,盖不误也。春气博施,故以广大言之。夏气高明,故以远大言之。秋气或生或杀,故以闵下言之。冬气闭藏而清察,故以监下言之。皇天者,至尊之号也。六艺之中,诸称天者,以情所求言耳。非必于其时称之。浩浩昊天,求天之博施。悠悠苍天,求天之高明。旻天不吊,求天之生杀,当得其宜。上天同云,求天之所为,当顺其时也。此之求天,犹人之说事,各从其主耳。

《易纬》《稽览图》

天有十二分,以日月之所躔也。

《春秋纬》《元命苞》

天不足西北,阳极于九,故周天九九八十一万里。

《孝经纬》《援神契》

周天七衡六间者,相去万九千里八百三十三里三分里之一,合十万九十里。从内衡以至中衡,中衡以至外衡,各五万九千五里。

《河洛纬》《甄耀度》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夫一度为千九百三十二里,则天地相去六十七万八千五百里。

《吕子》《有始览》

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枢不动。

《淮南子》《天文训》

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大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汉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疑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是故阳施阴化。天之吐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雨。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于阳。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日者,阳之主也。是故春夏则群兽除,日至而麋鹿解。月者,阴之宗也,是以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蠃蛖膲。火上,水下流。故鸟飞而高,鱼动而下。物类相动,本标相应。故阳燧见日,则然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