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部汇考
《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疏〉河图括地象云河精上为天汉。杨泉物理论云星者,元气之精也,汉水之精也。气发而著,精华浮上,宛转随流,名曰天河,一曰云汉。此天河虽则有光,不能照物。监亦有光是嫌其光之小也。
《大雅·棫朴》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朱注〉倬,大也。云汉,天河也。在箕斗二星之间,其长竟天。章,文章也。〈大全〉《尔雅》注曰:箕,龙尾。斗,南斗。天汉之津梁也。
《云汉》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朱注〉云汉,天河也。昭,光。回,转也。言其光随天而转也。旧说以为宣王承厉王之烈,内有拨乱之志,遇灾而惧,侧身修行,欲销去之。天下喜于王化复行,百姓见忧。故仍叔作此诗以美之。言云汉者,夜晴则天河明。故述王仰诉于天之词也。〈大全〉曹氏曰:汉在天,似云非云。故曰云汉也。汉者,水之精;而雨者,水之施也。天将雨,其兆先见于汉。故闵雨则望云汉而占之也。天汉起于东方,经尾箕之间,是为汉津。委蛇向西南,行至七星南而没。此其回旋之度也。云汉昭回则其非雨之候可知矣。
《尔雅》《释天》
析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
《易纬》《乾凿度》
月,坎也,水魄。坎者,水天地脉,上下无息。在上曰汉,在下曰脉。
《河图纬》《括地象》
川德布精,上为星河
《史记》《天官书》
汉者,亦金之散气。其本曰水。汉,星多,多水,少则旱。
《大戴礼》《夏小正》
七月,汉案户,汉也。案户也者,直户也,言正南北也。
《晋书》《天文志》
天汉起东方,经尾箕之间,谓之汉津,乃分为二道。其南经傅说、鱼、天籥、天弁、河鼓。其北经龟贯箕下,次络南斗魁左旗,至天津下而合南道。乃西南行,又分夹瓠瓜,络人星,杵、造父、腾蛇、王良、傅路、阁道北端、大陵、天船、卷舌而南行,络五车,经北河之南,入东井水位而东南行,络南河、阙丘、天狗、天纪、天稷,在七星南而没。
《抱朴子》《天河分派》
天河从西北极分为两头,至于南极。其一经南井中过,其一经东井中过。河者,天之水也。随天而转入地下过。
《广志》《天河名》
天河曰银汉,又曰银河,亦曰天汉、天津、绛河、明河。
《唐书》《天文志》
一行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并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垣,至濊貊、朝鲜,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岷山、嶓冢,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故星传谓北戒为胡门,南戒为越门。河源自北纪之首,循雍州北徼,达华阴,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至太行之曲,分而东流,与泾、渭、济渎相为表里,谓之北河。江源自南纪之首,循梁州南徼,达华阳,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及荆山之阳,分而东流,与汉水、淮渎相为表里,谓之南河。故于天象,则弘农分陕为两河之会,五服诸侯在焉。自陕而西为秦、凉,北纪山河之曲为晋、代,南纪山河之曲为巴、蜀,皆负险用武之国也。自陕而东,三川、中岳为成周;西距外方、大伾,北至于济,南至于淮,东达钜野,为宋、郑、陈、蔡;河内及济水之阳为邶、卫;汉东滨淮水之阴为申、随。皆四战用文之国也。北纪之东,至北河之北,为邢、赵。南纪之东,至南河之南,为荆、楚。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为三齐,夹右碣石为北燕。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为邹、鲁,南涉江、淮为吴、越。皆负海之国,货殖之所阜也。自河源循塞垣北,东及海,为戎狄。自江源循岭徼南,东及海,为蛮越。观两河之象,与云汉之所始终,而分野可知矣。于易,五月一阴生,而云汉潜萌于天稷之下,进及井、钺间,得坤维之气,阴始达于地上,而云汉上升,始交于列宿,七纬之气通矣。东井据百川上流,故鹑首为秦、蜀墟,得两戒山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