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风信:岁正月十日、二十一日,为大将军降日;逢大杀,午后有风,无风则雨。二月三日、十七日、二十一日,午后有大风雨。三月九日、十二日、二十四日,有大风雨。四月八日、十九日、二十三日,午时有大风雨。五月十日、十一日、十九日申酉时,有大风雨。六月十九日、二十七日卯辰时,有大风雨。七月七日、九日、十五日、十七日,有大风雨。八月三日、八日、十七日、二十七日,有大风雨。九月十一日、十五日、十七日、十九日,有恶风雨。十月十五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七日,府君朝上帝,卯时有大风雨。十一月一日、三日、十九日,有大风雨。十二月二日、三日、五日、六日、十二日、二十八日,有大狂风(「东西洋考」)。
正月三日、四日、九日、十三日、十五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二月二日、七日、八日、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五日。三月三日、七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八日。四月一日、八日、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三日、二十五日。五月一日、五日、七日、十三日、十六日、二十一日、二十九日。六月六日、十二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六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七月七日、八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一日。八月一日、四日、五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一日。九月九日、十六日、十七日、十九日、二十七日。十月五日、六日、十日、十五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十一月十四日、二十七日、二十九日。十二月八日、二十四日、二十九日,谓之风暴日(「稗海纪游」)。
正月三日、八日、十一日、二十五日、晦日,谓之龙会日。二月三日、九日、十二日,谓之龙神朝上帝日。三月三日、七日、二十七日,谓之龙神朝星辰日。四月八日、十二日、十七日,谓之龙神会太白日。五月五日、十一日、二十九日,谓之天龙神王朝玉帝日。六月九日、二十九日,谓之地神龙王朝玉帝日。七月七日、九日、十五日、二十七日,谓之神杀交会日。八月三日、八日、二十七日,谓之龙王大会日。九月十一日、十五日、十九日,谓之龙神朝玉帝日。十月八日、十五日、二十七日,谓之东府君朝玉帝日,皆主风(「澎湖纪略」)。
地球周绕本轴,自西而东,而日在两至圈之间摄令空气,自东而西。其热带以南以北之浓空气,带入于热带淡空气中,故赤道北有东北恒风,赤道南有东南恒风。其恒风南北之界,约共三十度,此界各季不同。当日距赤道最北时,其东北恒风之北界,在赤道北三十度;南界在赤道北十度。东北及东南两恒风之间,为微风多雨之地。其东南恒风之北界,在赤道北四度,南界在赤道南二十度;当日距赤道最南时,其东北恒风之北界在赤道北二十度,南界在赤道北四度,两恒风间亦为微风多雨之地。其东南恒风之北界,在赤道北二度;南界在赤道南三十度。是半年之中,其界移动十度,凡船至微风多雨之地,大约自南而北为顺风,自北而南为逆风。凡船将进界时,每有忽起忽讫之暴风。凡恒风已毕,将改相反之风,为有飓风之时。凡有恒风处,遇大洲大岛及日烘陆地,遥吸海气;俱能改易方向,变为无定。
飓风为加热之空气,周绕一中心;其中心之行,向西每时十二里或三十里(凡言里,皆即天度之一分)。其飓风之外径一百里,或三百里。近中心处,风力甚劲;外周则力减,故行海者须避出外周。
凡船行有飓风处,须常察风雨表。若表内忽落至二十九寸半,又见天色渐黑,带淡蓝色,知船入飓风周内。此时距中心约一百五十里。又渐落至二十九寸又十之二,知船已更近中心约距百里。及落至二十八寸又十之四,知距中心约五十里。及至二十八寸,知距中心约三十里。及近中心处,大约落至二十七寸。
凡船在赤道北,觉已入飓风外周,须急避飓风中心。法先背风而行,其中心距船,方向在船左。
凡入飓风之西半周,为最险处。见风来自正北,即知中心在东。其移动向西,若不速离,必渐近于船。故须加力向东而行,令风从左来,即漂泊不行,俟风中心移过船之西北。
凡飓风已离东北恒风之北界,其中心动移渐改向有东北。若此处遇正东风,即知船在中心之北,其中心渐近于船;应加力西北行五十里。及风从船左来,即漂泊其后,见东北风,知中心已在东南(以上「行海要术」)。
舟人呼大风曰暴。按诗「邶风」:终风且暴。「传」云:暴,疾也。「疏」云:大风疾起也。旧志暨凤山各志以暴为报,失其义矣。「府志」作飓亦误。飓乃海中灾风,其至叵测。暴则每月有期,所传名称虽涉怪诞,而验之多应。凡暴期将至,舟必泊澳;俟暴发后辄尾之而行,最便利,不为灾。「府志」又云:飓之甚者为台;飓倏发倏止,台常连日夜,飓骤而祸轻,台缓而祸久。考六书无台字。所云台者,乃土人见飓风挟雨,四面环至,空中常舞如筛,因曰风筛。谓飓风筛雨,未尝曰台风也。台曰筛,同台,加风作台。诸书承误,今删之,按「音会」。海中大风曰飓,「投荒杂录」云:岭南诸郡,皆有飓风,以四面风皆至也。「南越志」:飓风具四面之风,常以五、六月发,永嘉人谓之风痴。陆放翁曰:岭表有瘴母,初起圆黑,久渐广,谓之飓母。韩文公赴江陵诗:飓起最可畏。注「岭表录异」云:岭峤夏秋雄风曰飓。又云:南海夏秋间,有云物如虹,长六、七尺,见则飓风必发,故曰飓母。其飓一发,鸡犬不宁;并从具,音惧。韵笺引杨升庵说:飓作飓,音贝。佛经云:风虹如贝。柳柳州诗:飓母偏惊估客船,补入「七队」逸字中。又「六书」:故飓补妹切,海之灾风也。俗书讹作飓。「正字通」复云:飓字即飓字之讹。又「艺林伐山」云:飓风之作,多在初秋。「南越志」亦云:飓母即孟婆,春秋间有晕如虹是也。又「李西涯」讥许氏从具,谓具四方之风,乃北人不知南人之候,误以飓为飓耳!西涯博举,必有所据,且闽、粤诸儒皆云飓风,今韵书多作飓(凤山志)。
台湾风信与他海殊异,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倏发倏止,台常连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九月则北风初烈,或至连月,为九降。过洋以四、七、十月为稳。以四月少飓,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春天气,多晴暖故也。六月多台,九月多九降,最忌;台飓俱挟雨,九降多无雨而风。凡台将至,则天边有断虹先见,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土番识风草;草生无节,则一年无台,一节则台一次,多节则多次。飓之名以时而异:正月初四日曰接神飓,初九日曰玉皇飓,十三日曰关帝飓,二十九日曰乌狗飓。二月二日曰白须飓。三月三日曰上帝飓,十五日曰真人飓,二十三日曰马祖飓。(真人多风,马祖多雨)。巳上春三月共三十六飓,此其大者。四月八日曰佛子飓。五月五日曰屈原飓,十三日曰关帝飓。六月十二日曰彭祖飓,十八日曰彭婆飓,二十四日曰洗炊笼飓。七月十五日曰鬼飓。八月一日曰灶君飓,十五日曰魁星飓。九月十六日曰张良飓,十九日曰观音飓。十月十日曰水仙王飓,二十六日曰翁爹飓。十一月二十七日曰普庵飓。十二月二十四日曰送神飓,二十九日曰火盆飓。二十四日以后皆曰送年风(「香祖笔记」)。
内地之风,拔木发屋而止;台则千石巨舟,往往吹上田垄。有时风愈烈,燥愈甚,风过草木皆焦,名麒麟暴,谓风中有火云(「东瀛识略」)。台风乃天地之气交逆,地鼓气而海沸,天风烈而雨飘,故沉舟倾樯。若海不先沸,天风虽烈,海舟顺风而驰,同鵾鹏之徙耳!六月有雷则无台。谚云:六月一雷止三台,七月一雷止九台。澎湖湾船澳有南风北风之别;时当南风、误湾北风澳,时当北风、误湾南风澳,则舟必坏。癸亥兴师,正当盛夏南风大作之候,伪都督刘国轩战船尽泊南风澳。我师到澎湖,误泊北风澳。国轩得计谓:可不战胜也。已而北风大作,我师舟楫无损,而伪敌连■〈舟宗〉覆没。因得乘风时进攻,克取澎湖(「海外纪略」)。
六月多主台。海人谓:六月防初,七月防半;虽不尽然,有时而验。九月自寒露至立冬,常乍晴乍阴,风雨不时,谓之九降,又曰九月乌(「澎湖纪略」)。
凡十二月二十四日有南风,则应来年有飓。如二十四日,则应四月。二十五日,则应五月。十九日,则应九月。俱不差爽(「澎湖纪略」)。
春夏风不胜帆,船小者速。春冬帆不胜风,船大者稳。春暴畏始,冬暴畏终。南风多间,北风少断,以四、五、八、十等月为稳;最忌六、七、十二月。内地风每早西晚东,淡地则早东午西,名发海西,春夏时皆然(「淡水志」)。
诸书皆称渡海以四、五、八、十月为稳;忌六、七、十二月。然癸亥平台,辛丑复台,皆以六月兴师,过舟衽席而异常。灾飓每在七、八月间;盖海上风涛实难例定,惟当随时审视云日气色,以卜行止。若夫舟制有利钝,风行有远近,虽连■〈舟宗〉并发,而入港之先后难齐。且或同时遭风倏变,而此顺彼逆,祸福不同者有数存焉(「凤山志」)。
沪尾之风,多内东外北;同时所发,而内外亘异。或云:东西山低而平,北山高而挺。关渡以内,风来自东;关渡以外,山拥于北;故反风也。或云:南山亦高,遇台则皆北;北止回南,则皆南。且有南风台者,未闻其忽南忽北。反风之说,不属于山之高低也。然就台而论,凡台每四面以次第至,如北台必转而东、而南、而西,俗谓之乌脚。西南或二三日、五七日不等,不四转不止。其风之暴,非山能挡。故南则俱南,北则俱北。若寻常之风,为力不烈,山之高挺或能与抗(「淡水志」)。
澎湖之风,与内地相反而适相宜者。考「台湾旧志」云:『内地多早西晚东,惟澎、台之风,则早东午西,名曰发海,四时皆然。台湾船只来澎,必得东风方可扬帆出鹿耳门。澎湖船只往台必得西风,才可进港。设早西晚东,则来澎船只过日中始能放洋。去台船只昏暮迫山皆不能进口矣。此风信有天造地设之奇也』(「澎湖志」)。
海船畏风,又甚畏无风。洋中风静,水平如镜,必寄椗驻舟,候风始行。盖大海潮汐无瞬息停人处。舟上一望空明,连天无际,不觉其动,实有升降涨蚀之异。舟不下椗,则乘潮而北,随汐而南,难定所向之何方矣(「凤山志」)。
凤山县风港以南,更有山风善扑人,必数人携手偕,如一人独行,又不急复,必吹入海(「东瀛识略」)。
故其潮信:月一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巳,台湾、苗栗、新竹、淡水辰,恒春、基隆卯,澎湖卯,宜兰寅。二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巳,台湾、苗栗、新竹、淡水辰,恒春、基隆卯,澎湖辰,宜兰寅。三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午,台湾、苗栗、新竹、淡水辰,恒春、基隆辰,澎湖辰,宜兰卯。四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午,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巳,恒春、基隆辰,澎湖辰,宜兰卯。五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午,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巳,恒春、基隆辰,澎湖巳,宜兰卯。六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未,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巳,恒春、基隆辰,澎湖巳,宜兰辰。七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未,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午,恒春、基隆巳,澎湖午,宜兰辰。八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申,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午,恒春、基隆巳,澎湖午,宜兰巳。九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申,台湾、苗栗、新竹、淡水未,恒春、基隆午,澎湖午,宜兰巳。十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申,台湾、苗栗、新竹、淡水未,恒春、基隆午,澎湖未,宜兰巳。十一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酉,台湾、苗栗、新竹、淡水申,恒春、基隆未,澎湖未,宜兰午。十二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酉,台湾、苗栗、新竹、淡水申,恒春、基隆未,澎湖申,宜兰午。十三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戌,台湾、苗栗、新竹、淡水酉,恒春、基隆申,澎湖申,宜兰未。十四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戌,台湾、苗栗、新竹、淡水酉,恒春、基隆申,澎湖酉,宜兰未。十五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戌,台湾、苗栗、新竹、淡水酉,恒春、基隆申,澎湖酉,宜兰未。十六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亥,台湾、苗栗、新竹、淡水戌,恒春、基隆酉,澎湖酉,宜兰申。十七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亥,台湾、苗栗、新竹、淡水戌,恒春、基隆酉,澎湖戌,宜兰申。十八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子,台湾、苗栗、新竹、淡水戌,恒春、基隆戌,澎湖戌,宜兰酉。十九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子,台湾、苗栗、新竹、淡水亥,恒春、基隆戌,澎湖戌,宜兰酉。二十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子、台湾、苗栗、新竹、淡水亥,恒春、基隆戌,澎湖亥,宜兰酉。二十一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丑,台湾、苗栗、新竹、淡水亥,恒春、基隆戌,澎湖亥,宜兰戌。二十二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丑,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子,恒春、基隆亥,澎湖子,宜兰戌。二十三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寅,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子,恒春、基隆亥,澎湖子,宜兰亥。二十四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寅,台湾、苗栗、新竹、淡水丑,恒春、基隆子,澎湖子,宜兰亥。二十五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寅,台湾、苗栗、新竹、淡水丑,恒春、基隆子,澎湖丑,宜兰亥。二十六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卯,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寅,恒春、基隆丑,澎湖丑,宜兰子。二十七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卯,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寅,恒春、基隆丑,澎湖寅,宜兰子。二十八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辰,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卯,恒春、基隆寅,澎湖寅,宜兰丑。二十九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辰,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卯,恒春、基隆寅,澎湖卯,宜兰丑。三十日,安平、凤山、嘉义、云林、彰化辰,台湾、苗栗、新竹、淡水卯,恒春、基隆寅,澎湖卯,宜兰丑。长于丑、寅、卯者,落于辰、巳、午;长于未,申、酉者,落于戌、亥、子。每长三时、每落三时,十二时而再潮,是之谓信(「凤山志」、「淡水志」、「澎湖志」)。
格得石行此间潮汛涨落:甚高涨时,石行距水面十二尺;退尽时,石行略平水面。
大口港值朔望日,潮力甚大。
威雷浅滩:此间近海岸,潮涨流行向北西北,每小时速率一里半至二里;潮退向南东南,惟各西门外潮退,向南偏西。
冬西港间:朔望日潮涨于十一时二刻,约高三尺;浅亘以内,潮力顺水道流行。最大速率每小时流行一里。浅亘以外,潮涨流行向北;而退向南。各处流行速率不一;近西沙滩间速于近台湾府之浅澳。
淡水港:朔望日潮涨于十一小时三刻,最大潮高十二尺,最小潮高七尺。道光二十七年九月间,朔望前五日,见潮涨向南西南,最大速率每小时一里半;共计流行速率三里半。又见潮退向东北,最大速率每小时三里;共计流行速率七里。涨约四小时,退约八小时。
鸡笼港:朔望日,潮涨于十小时二刻,高约三尺。港口处潮涨速率每小时流行一里。退向鸡笼港东岸,并向近丛林岛之石芭蕉岛与陆岸间之窄水道内流行,速率甚疾。港口外潮涨向马首舌,退向东南,顺台湾而行。
小澳内,潮性流行无力,朔望日潮约涨于十小时,高三尺至四尺。小澳外,潮涨流行顺海岸而向北东北,退向南西南,流行速率每小时一里。
澎湖列岛:潮行速而有力。
马公港间:朔望日潮涨于十小时二刻,大潮高九尺半,小潮高七尺。澎湖列岛间:潮流最速,仍以顺势顺逆而分缓疾。南恒风时,此间潮涨向北,每小时速率流行四里;惟退力稍缓,不及向南流行之速。凡行至此,除风力外,应核计潮涨落一次,约推船自行十七里。且此间多疾潮,旋流成大力叠浪(以上「海道图略」)。
台湾潮候早澎湖三刻,澎湖潮候早厦门五刻(「厦门志」)。
潮乃日月相合之力,吸起地球之水;因月最近地,故吸力更大于日。几如大浪涌起,随月周绕地球,故可称为潮浪。就月体视之,潮浪常不移动,如布帆受受凸起。设地球四周有水无陆,则潮浪自东至西周绕地球,永无阻滞。惟有大洲参错,故潮流必循大洲边而行,方向既变,迟速不一。总之,月自午某线,再至此午线,谓之太阴日;计二十四时四十九分。其间必有潮浪两次。两次之间为退尽之时,是每次涨退恒六时十二分。因月过午线每日递迟,不及一时(凡言时皆小时),故潮之递迟亦如之。月在赤道,则南北半球之潮浪同高。在赤道北,则北半球较高。在赤道南,则南半球较高。若匀计一年各处潮浪,则赤道处最高,两极处最低。
日月吸水之力每不一致。论其常,先于各港口详纪潮涨潮落时刻,则无论何日,可将朔望涨满时刻加是日之月过午线时刻,即得是日涨满时刻(「行海要术」)。
「类篇」云:『海涛早曰潮、夕曰汐,每日十二时分为两潮;早潮三时盈,三时涸;汐亦然。此一日潮汐历十二时而周也。然世人率曰早潮、晚潮而不曰汐』(「澎湖纪略」)。
潮分五节,朔至初三、十六至十八,朝则夏辰、冬午、春秋巳;夕则夏戌、冬子、春秋亥:此之谓平。初四至初六、十九至二十一,朝则夏巳、冬未、春秋午;夕则夏亥、冬丑、春秋子:此之谓落。初七至初九、二十二至二十四,朝则夏寅、冬辰、春秋卯;夕则夏申、冬戌、春秋酉:此之谓败。初十至十二、二十五至二十七,朝冬夏亦寅辰,春则巳;夕冬夏亦申戌,春则亥,此之谓起。十三至十五、二十八至三十,朝则夏卯、冬巳、春秋辰;夕则夏酉、冬亥、春秋戌:此之谓旺(「淡水志」)。
每月初一、三十日,初二、三、四、五、六日,水醒。至初七平交,十五水又醒。至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水俱醒。二十一日,平如前。初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水退,二十三、四、五、六、七、八水俱退。水醒舟不可偏东,水退舟不可偏西。
大月初七、十一、十七、二十三、三十日、小月初三、初七、十二、二十六日,谓之水痕日,忌行船装载(以上「东西洋考」)。
潮汐随月乘除,晦朔前后月行差疾,故潮长大。望亦如此。月弦之际月行差迟,故潮之去来,合泴不尽。今海滨人以初一、十五,潮至日中满。初八、二十三,潮在早暮满。初十、二十五,暮则潮平。余日以此推之,无不准;即其说也。又月临卯酉,则水涨东西;月临子午,则水平南北。今海滨人以月初上而潮生,月中天而潮平,月落则汐而复长;即其说也。要之东与西对,东海月临酉而潮平,言酉则卯如之;南与北对,南海月加午而潮平,言午则子如之,亦不外乎水月之相应也。至于昼潮大于春夏,夜潮大于秋冬,潮极涨常在春秋之中,涛极大常在朔望之后,则天地之常数,四海皆然也(「凤山志」)。
余襄公安道云:『阳鐩取火于日,阴监取水于月』。各从其类。潮有涨退,海非增减;月之所临,水往从之。昼夜之运,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太阴西没,常缓于日三刻有奇。潮之日缓其期,率亦如此,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至晦,常缓一昼潮(「彰化志」)。
台地属东南,月常早上。十七、八之夜,月值初昏,即临卯酉;故潮长退视同安金、厦亦较早。同安金、厦初一、十六潮长子午,而退卯酉;初八、二十三潮长卯酉,而退子午。台则初一、十六潮长巳亥,而退寅申;初八、二十三潮长寅申,而退巳亥。所差竟至一时。半线以下,潮流过北,汐流过南,与澎湖同。半线以上,潮流过南,汐流过北。或云:自鹿耳门至打鼓港,潮汐较内地早四刻,水长五、六尺;打鼓至琅峤,汐较内地早一时,水只三四尺。自三林港北至淡水,潮汐与内地同,水丈余(「台海使槎录」)。
台南、台北以半线为界,潮汐不同。半线以南,潮流过北、汐流过南;半线以北,潮流过南、汐流过北。缘澎湖一岛,与台地脉毘连,中有礁线;故操舟者船身稍重,不敢由淡沿边直达郡城,而潮汐亦因之异流,理或然耶(「淡水志」)!
恒春、基隆潮汐较省会为早,盖地偏东,月常早上。或谓台海潮长,一从南路之琅峤入,一从北路之基隆入,两潮会于牛骂。然则早晚亦因地势远近而异也(「凤山志」、「淡水志」)。
凤山潮汐由县南入者,自打鼓港迳硫磺港至县治东郭。由县西入者,自万丹港口至内海。他如西北之蛲港、弥陀港,东南之西溪、凤山港、东港、茄藤港、鳖兴港等处,各有支流贯穿荡涤氛瘴,通行舟楫,利运糖榖。大抵潮流通北,汐流通南,琅峤极岛,潮所始发。当春潮乍长,声闻数百里。故琅峤春潮号八景之一焉(「凤山志」)。
基隆口门向北微东,两边山势夹束,故值海水涨,尽流而西。该口内高外低,似见为退;值海水退,尽流而东,该口内低外高,似见为涨。故基隆口潮汐涨退,人人异词。其实有后先无异同也。
其占海,人皆知之。占曰:朝看东南黑,午前雨势急;暮看西北乌,半夜起风雨。天外飞游丝,久情便可期。清朝起海云,风雨霎时兴。风静郁蒸热,雷雨必振烈;东风云过西,雨下不移时。东南卯没云,雨下巳时辰。云起南山遍,风雨辰时见。日出卯遇云,无雨必天阴。云随风雨疾,有雨片时息。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生。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云布满山低,连霄雨乱飞。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西北黑云生,云必声□訇;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云钩午后排,风色属人猜;夏从钩内出,秋从钩背来。乱云半天绕,风雨来多少;风途雨倾盆,云过都暗了。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红云日没起,晴明未坚许。风雨潮相攻,飓风难将避;初三须有飓,初四还可惧。望日二十三,飓风真可畏;七、八必有风,讯头有风至。春云百二旬,有风君切记。二月风雨多,出门还须记;初八及十三,十九、二十四。三月十八雨,四月十八至;风雨来潮来,傍船人难避。端午讯头风,二九君还记。西北风太狂,回南必乱地。六月十一、二,彭祖连天忘。七月上旬来,争秋船莫开。八月半旬时,随潮不可移(「东西洋考」)。
正月初至八,行船去还泊;十三至十七,观灯风最急。三月三日晴,还要忌清明。五月端午前,风高雨水连。七月降黄姑,望后风始和。十月忌初五,海猪要起舞。十一、十二月,铁汉也停船(「淡水志」)。乌云接日,雨即倾滴;云下日光,晴朗无妨。早间日珥,狂风即起;申后日珥,明日有雨。一珥单日,两珥双日。午前日晕,风起北方;午后日晕,风势须防。晕门□处,风色不狂。早白暮赤,飞沙走石;日没暗红,无雨必风。朝日烘天,晴风必扬;朝日烛地,细雨必至。返照黄光,明日风狂;午后云过,夜雨滂沱。虹下雨雷,晴明可期;断虹晚见,不明天变。断虹早挂,有风不怕;晓雾即收,晴天可求。雾收不起,细雨不止;三日雾蒙,必起狂风。电光西南,明日晴干;电光西北,雨下连宿。辰阙电飞,大飓可期;远来无虑,近则可危。电光明乱,无风雨暗;闪烁星光,星下风狂。蝼蛄放洋,大飓难当;两日不至,三日无妨。海乏沙尘,大飓难禁;若近沙岸,仔细思寻。乌鰂弄波,风雨不起;二日不来,三日难抵。东风可守,回来必骤。白虾弄波,风起便和。月上潮长,月没潮涨;大讯朝光,小讯月上。水涨东北,南风旋覆;西南水回,便是水落。系定且守,船走难缆,纽定必凶,直至沙岸。走花落矴,神鬼惊散;要知矴地,大洪泥耎(「东西洋考」)。
风雨表可预知一二日之气候。寻常所用水银管之表,高三十寸;傍有佛逆,可度百分、寸之若干。凡赤道以北,遇东北风,则表最高;西南风,则最低。故将发西南大风,表必渐低,至风甚时而定。俟表复升,知风将改为西北。此时或仍有大风,升至三十寸,则西北风不甚烈。赤道以南遇东南风则最高,西北风则最低。故西北风时,必有雨而表渐降。改为南风,则表渐升。缓升则将晴霁;骤升则将大风,或为阴晴不定之象。
凡表降甚低而风,为天晴时。表最高之风向,即知有雪;既雪后,表当骤升。
凡行海,须随时察看天气与表相参。如见四周有云,天顶有光,而表有异者,即知天气将变。凡在热带中晴时表恒三十寸,在东南、东北恒风之中界,表常较低。若近恒风南北两界处,表忽降至二十九寸五十分,知有飓风将至。
风雨表为防避飓风最要之器,近年所制真空气、雨、风表,藉空气压针向右为升,左为降;其寸数与水银管相同、而不患船上摇动生差,似为较胜(以上「行海要术」)。
凡飓风将至,则天边断虹先见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又五、六、七月间,舟人视天上有一点黑云,则收帆严柁以待;风雨瞬息即至(「稗海纪游」)。
箕、壁、翼、轸四宿,主风,皆当避之(「澎湖纪略」)。
夏日晡时有黄云,次日必风。黄云一条直上,风必恶。若起黄沙如春日落雾,东西南北皆黄,当夜有恶风;迟亦不出三日(「凤山志」)。
云气如翦,冲射北斗,必有大风(同上)。
海上天无时无云,虽浓云靉靆,但云脚可见,必不雨。云脚者,如画家会水口石其下,横染一笔,为水石之界者是也。无脚之云,如画远山,但见出头不见所止(同上)。
日色被体如灼,三日内必雨(同上)。
日出时有云蔽之,辰刻后云渐散,必大晴。日初出即开朗,是日必不晴,暑月久晴则不拘(同上)。
日落时,西方有云气横亘天上,或作数十缕,各不相属,日从云隙中渡过,是谓日穿经纬,来日大晴。或云色一片相连,其中但有一、二点空窦,得见红色,是谓金乌点睛,亦主晴(同上)。
日落时西方云色暗淡,一片如墨,全无空罅、又不见云脚者,主来日雨。若云色浓厚,当夜必雨(同上)。
日落时西方云起,如层峦复嶂,重叠数十层,各各矗起,主大风雨,山崩水溢之征也。应在七日之内;余三睹此云,三遭大水矣。处近山及江浒水涯,宜防之(同上)。
昧爽时雨,俗呼开门雨,是日主晴。昧爽是初明时也(同上)。
五更雨,鸡初鸣雨,天未明雨,天明已久雨,皆主是日苦雨不辍。辰起雾遮山脚,主晴;云罩山头,主雨(同上)。
初雨如雾,虽沉晦至午必晴(同上)。
久雨后暂辍,犹见细雨如雾,纵令开朗,旋即雨至。谚曰:『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同上)。
久雨,夜忽开雾,星月朗洁,主来日大雨。若近暮轻见红光,然后见月,则晴(同上)。
久雨后近暮,遍天红色,来日必晴。俗云:『火烧薄暮天』(同上)。
虹霓朝见西方,辰巳必雨;虹霓申酉见东方,必晴。又断两头不连者,俗呼破篷,虽见东方,来日不免风雨(出上)。
诸山烟霭苍茫,若山光透露,便为风雨之征。又饥鸢高唳,海鹤惊飞,则踰日必风。春日晚观西,冬日晚观东;有黑云起,主雨。谚云:『冬山头,春海口』(「赤嵌笔谈」)。
台邑春日,雨泽独少,铁线桥以北,大雨滂沱。桥南无一滴。梁观察文科恶其限于南也,改名通济桥(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