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心雕龙译注 » 文心雕龙译注全文在线阅读

《文心雕龙译注》二五、书记

关灯直达底部

《书记》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五篇,文体论的最后一篇。本篇除对书牍和笺记做了重点论述外,还对各种政务中运用的杂文,共六类二十四种,都做了简要说明。刘勰认为:“文辞鄙俚,莫过于谚。”这种鄙俗的民间谚语,尚为古代圣贤所重视,并采用于经书之中,则其他文辞,“岂可忽哉”!这也是刘勰要全面论述各种杂文的说明。

本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书牍,说明书的含义、起源、魏晋以前书信的写作和运用情况,最后论书信写作的基本特点。第二部分论奏记和奏笺。刘勰认为对三公用奏记,对郡守用奏笺,这是就其大致情况而言。奏记和奏笺的区别,在当时并不是很严格的。笺记与书表也颇相近,刘勰在这部分的最后,简要说明了它们的异同。第三部分论二十四种杂文。主要是逐条解说各种名称的含义,偶举具体作品加以证明。最后强调这些文辞于己于国的重要,希望文人不要忽视。

本篇以书信为重点,其中评及的部分名篇,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在文学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值得注意的是,刘勰所肯定的作品中,不仅《与山巨源绝交书》有“每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离经叛道之论,刘勰仍评以“志高而文伟”;杨恽的《报会宗书》,更是作者横遭腰斩之祸的主要罪证,刘勰也称赞它是“志气盘桓,各含殊采”的好作品之一。本篇所论各种杂文,虽然没有多大意义,但其中对民间谚语也有一定肯定,认为圣贤不废,值得注意。此外,如主张书信要“散郁陶,托风采”;所有书记的写作,都是“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所以,披沙简金,其中还是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的。

(一)

大舜云:“书用识哉。”1所以记时事也。盖圣贤言辞,总为之书;书之为体,主言者也2。扬雄曰3:“言,心声也;书,心画也4。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5,取象于夬6,贵在明决而已。三代政暇7,文翰颇疏8。春秋聘繁9,书介弥盛10:绕朝赠士会以策11,子家与赵宣以书12,巫臣之遗子反13,子产之谏范宣14。详观四书,辞若对面。又子服敬叔进弔书于滕君15,固知行人挚辞16,多被翰墨矣。及七国献书17,诡丽辐辏18;汉来笔札19,辞气纷纭20。观史迁之《报任安》21,东方朔之《难公孙》22,杨恽之《酬会宗》23,子云之《答刘歆》24:志气盘桓25,各含殊采;并杼轴乎尺素26,抑扬乎寸心27。逮后汉书记28,则崔瑗尤善29。魏之元瑜30,号称“翩翩”31;文举属章32,半简必录33;休琏好事34,留意词翰:抑其次也。嵇康《绝交》35,实志高而文伟矣。赵至《叙离》36,乃少年之激切也37。至如陈遵占辞38,百封各意;祢衡代书39,亲疏得宜:斯又尺牍之偏才也40。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41,托风采42,故宜条畅以任气43,优柔以怿怀44,文明从容45,亦心声之献酬也46。

〔译文〕

大舜曾说:“书写以记载过错。”因为书是用以记载时事的。凡是古代圣贤的言辞,都总称为书;书的作用,主要就是用来记言的。扬雄就说:“言,是人的内心发出的声音;书,则是表达心思的符号。发出声音,写成文字,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就表现出来了。”所以,书就是舒展的意思。把言辞舒展散布开,写在简板之上,就成了书;《周易·系辞》用《夬卦》来象征书契,就是取文字以明确断决为贵的意思。夏、商、周三代的政务不多,书面的文件也很少应用。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聘问频繁,持书往来的使者很多:如秦国大夫绕朝赠策书给晋国大夫士会,郑国大夫子家派使臣送信给晋国大夫赵盾,楚国的屈巫从晋国送信给楚公子侧,郑国大夫子产寄信劝告晋国的士匄。仔细读这四封书信,其辞就像在相对面谈。又如滕文公死后,鲁国大夫叔弓为使者到滕国送弔书。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外交使节,大都已经携带书面文件了。到战国时的献书,多用奇丽的文字组成。汉以后的书札,文辞气度纷纭复杂。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东方朔的《与公孙弘书》、杨恽的《报会宗书》、扬雄的《答刘歆书》等,写得志气宏大,各有异采;都是组织辞采于尺素之上,字里行间荡漾着方寸之心。到东汉时期的书记,则以崔瑗写得最好。三国时的阮瑀,曹丕称其“书记翩翩”;魏文帝搜集孔融的遗作,即使半片竹简也要收录;应璩爱好缀集时事,很注意书记的写作:但这已是较差的作者。魏末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就是志气高大、文辞宏伟的作品了。西晋赵至的《与嵇茂齐书》,是年轻人的心情激切之作。至于西汉陈遵,他口授下属作书,数百封信,各有不同用意;汉末祢衡代黄祖写信,该亲该疏,各得其当:这两位又是作书的偏才了。仔细总结书这种体制,本在于把话说透彻,是用以舒散郁积的心情,表达美好的言行;因此,应该条理畅达而放任志气,从容不迫而悦其胸怀。能够条理畅达和从容不迫,就有效地发挥相互赠答、交流思想的作用了。

〔注释〕

1 书用识哉:这是《尚书·益稷》中的一句。识(zhì志):记载。原意是指记载过失。

2 主言:即记言。主:主管。

3 扬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下面引文是《法言·问神》中的话。

4 画:形,指书写成文字。

5 牍(dú毒):书写用的简板。

6 象:卦象。夬(guài怪):《易经》中的卦名。《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文字),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孔疏:“夬者,决也。造立书契,所以决断万事;故取诸夬也。”

7 三代:夏、商、周。暇:空闲。

8 文翰:文书。

9 聘:聘问。《礼记·曲礼下》:“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

10 书介:持文书的使者。介:《左传·襄公八年》:“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注:“一介,独使也。行李,行人也。”

11 绕朝:春秋时秦国大夫。士会:晋国大夫,亦称“随会”。《左传·文公十三年》载,士会奔秦,晋人诱他归晋时,“绕朝赠之以策”。孔疏引服虔云:“绕朝以策书赠士会。”刘勰即用此说。杜注:“策,马挝(zhuā抓)。”指马鞭。

12 子家:春秋时郑国公子归生,郑国执政大夫。赵宣:指赵盾,晋国大夫,谥宣子。《左传·文公十七年》:“晋侯不见郑怕,以为贰(有二心)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杜注:“执讯,通讯问之官,为书与宣子。”

13 巫臣:姓屈。也称屈巫,春秋时楚国的王族。子反:楚公子侧。《左传·成公七年》载,屈巫与公子侧争夏姬,屈巫持夏姬奔晋,子反灭其族。“巫臣自晋遗二子(子反、子重)书曰:‘尔以谗慝(邪恶)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疲)于奔命以死。’”

14 子产: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孙侨。范宣:士会之孙士匄(gài丐),食邑于范,谥宣子,故又称范宣子。《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礼厚)。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寄)书于子西以告宣子。”

15 子服敬叔:应为“子叔敬叔”,指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弓,谥敬子。滕君:指滕成公。《礼记·檀弓下》:“滕成公之丧,使子叔敬叔弔,进书,子服惠伯为介(副使)。”

16 行人:行聘问的外交使者。挈(qiè妾):持,携带。《谷梁传·襄公十一年》:“行人者,挚国之辞也。”

17 七国:秦、楚、燕、齐、韩、赵、魏七国,指战国时期。此期献书甚多,如《战国策》上所载苏代的《自齐献书燕王》、乐毅的《献书报燕王》(《燕策二》),鲁仲连的《遗燕将书》(《齐策六》),张仪的《献书韩王》(《韩策一》)等。

18 诡(guǐ鬼)丽:奇丽。辐辏(fúcòu扶凑):聚集。辐:车轮的辐条。辏:聚。

19 笔札:指书信。札:较小的木简。

20 辞气:文辞气度。

21 史迁:司马迁。《报任安》: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载《汉书·司马迁传》。《文选》卷四十一作《报任少卿书》。任安:字少卿,益州刺史。

22 东方朔:字曼倩,西汉文学家。《难公孙》:《初学记》卷十八载东方朔《与公孙弘书》,《难公孙》可能指此书。公孙弘:字季,武帝元朔中为丞相。

23 杨恽(yùn运):字子幼,西汉宣帝时为中郎将。《酬会宗》:指杨恽的《报会宗书》。《汉书·杨敞(附恽)传》载,杨恽失官居家,大治产业,不再过问政治。安定太守孙会宗以书相戒,杨恽覆以《报会宗书》。后来这封信被告发查获,“宣帝见而恶之,廷尉当恽大逆无道,腰斩”。刘勰肯定了这封“大逆无道”的信,说明他评论作品的标准,和封建帝王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24 《答刘歆》:《古文苑》卷十有扬雄《答刘歆书》。

25 盘桓:广大貌。陆机《拟青青陵上柏》:“名都一何绮,城阙郁盘桓。”

26 抒轴:织布机上织经线和纬线的两个部件。这里是组织的意思。尺素:指书信。素:生绢。古代写信用绢一尺左右。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27 抑扬:高低起伏。

28 逮(dài代):及,到。

29 崔瑗(yuàn院):字子玉,东汉文学家。他的书信今只存《与葛元甫书》两条残文(见《全后汉文》卷四十五)。

30 元瑜:阮瑀的字。他是三国时魏国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文选》卷四十二载有他的《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31 翩翩:鸟疾飞的样子,形容轻快敏捷。曹丕《与吴质书》说:“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文选》卷四十二)

32 文举:孔融的字。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属章:写文章,这里指孔融的作品。《文选》卷四十一载有他的《论盛孝章书》。

33 半简必录:《后汉书·孔融传》载,孔融死后,“魏文帝(曹丕)深好融文辞,每叹曰:‘扬、班俦也。’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

34 休琏:应璩(qú渠)的字。他是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文章叙录》:“璩字休琏,博学好属文,善为书记。文、明帝世,历官散骑常侍。”(《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好事:范文澜注:“彦和谓其好事,必有所本,不可考矣。”按华峤《汉书》说应劭“博学多识,尤好事。诸所撰述《风俗通》等,凡百余篇,辞虽不典,世服其博闻”(《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应璩是应劭从子。这个“好事”,指应劭“缀集所闻”以写《风俗通》、《汉官仪》、《礼仪故事》等(见《后汉书·应劭传》)。又《后汉书·班彪传》:“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李贤注:“好事者,谓扬雄、刘歆、阳城衡、褚少孙、史孝山之徒也。”这个“好事”,也指“缀集时事”以写史书。《文章叙录》说,应璩曾“为侍中,典著作”。则应璩也曾“缀集时事”,编写史书。“休琏好事”,当指此而言。

35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末文学家。《绝交》:指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载《文选》卷三十四。山巨源:山涛,魏晋之间的人。他和嵇康原来都是隐居不仕的“竹林七贤”之一,后来山涛出仕,并拟请嵇康代替他任尚书吏部郎,稀康因而写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36 赵至:字景真,西晋人。《叙离》:指赵至的《与嵇茂齐书》。《晋书·赵至传》:“(赵)至与(嵇)康兄子蕃(字茂齐)友善,及将远逝,乃与蕃书叙离,并陈其意。”书载《晋书》本传及《文选》卷四十三。但干宝《晋纪》、臧荣绪《晋书》均以此书为吕安与嵇康书(见《文选·思旧赋》李善注)。近人戴明扬详考,以为“此书出于吕安,诚无可疑”(见《嵇康集校注》附《与嵇茂齐书之作者》)。

37 激切:急迫不能遏止的心情。《与嵇茂齐书》中说:“若乃顾影中原,愤气云踊,哀物悼世,激情风烈,龙睇大野,虎啸六合,猛气纷坛,雄心四据,思蹑云梯,横奋八极,披艰扫秽,荡海夷岳,蹴昆仑使西倒,蹋太山令东覆,平涤九区,恢维宇宙,斯亦吾之鄙愿也。”

38 陈遵:字孟公,西汉人。王莽“起为河南太守。既至官,当遣从史西,召善书吏十人于前,治私书谢京师故人。遵冯(凭)几,口占书吏,且省官事,书数百封,亲疏各有意”(《汉书·陈遵传》)。占:颜师古注:“隐度也,口隐其辞以授吏也。”

39 祢衡:字正平,汉末文学家。代书:指祢衡代黄祖作书。《后汉书·祢衡传》:“(刘表)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祖亦善待焉。衡为作书记,轻重疏密,各得其宜。祖持其手曰: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

40 尺牍:即书信。参见本段注5、26。偏才:与众不同的特殊才能。

41 言:《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所”。译文据“所”字。郁陶(yáo摇):哀思积聚。这里泛指积聚的感情。

42 风采:美好的言行。

43 条畅:《文选·洞箫赋》:“条畅洞达,中节操兮。”李善注:“言声有条贯,通畅洞达,而中于节操。”

44 优柔:从容。本书《养气》篇曾说:“志于文也,则申写郁滞,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怿(yì义):喜悦。

45 文明:指上面说的“条畅”而言。从容:指“优柔”而言。

46 献:进酒。酬:答酒。

(二)

若夫尊贵差序,则肃以节文1。战国以前,君臣同书;秦汉立仪2,始有表奏;王公国内,亦称奏书;张敞奏书于胶后3,其义美矣。迄至后汉,稍有名品4:公府奏记5,而郡将奏笺6。记之言志,进己志也。笺者,表也,表识其情也。崔寔奏记于公府7,则崇让之德音矣;黄香奏笺于江夏8,亦肃恭之遗式矣。公幹笺记9,丽而规益,子桓弗论10,故世所共遗;若略名取实11,则有美于为诗矣12,刘廙谢恩13,喻切以至;陆机自理14,情周而巧15:笺之为善者也。原笺记之为式16,既上窥乎表,亦下睨乎书17,使敬而不慑18,简而无傲,清美以惠其才19,彪蔚以文其响20:盖笺记之分也21。

〔译文〕

至于尊贵有别,就须严肃地合于礼仪。战国以前,君臣上下都用书;到秦汉时期确立仪法,臣下对帝王开始用表奏;在诸侯王国中,也称“奏书”;如西汉张敞对胶东王太后的奏书,其意义是美好的。到了东汉,逐渐有了名位等级的不同:对三公上书称“奏记”,对郡守上书称“奏笺”。“记”是言志,就是对上表达自己的情志。“笺”就是表,就是表明自己的情志。东汉崔寔给大将军梁冀的奏记,则是崇尚谦让的好作品了;黄香给江夏太守的奏笺,就是严肃恭敬的遗范了。汉末刘桢的笺记,写得华丽而有益于规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没有论及他的笺记,因而一般人都不知道;如抛开名称而看实质,刘桢的笺记更美于他的诗篇。三国时刘廙的《上疏谢徙署丞相仓曹属》,所用比喻极为确切;陆机自辩其枉罪的表笺,说理周密而文辞巧妙:这可算是笺表的佳作了。查笺记的格式,上和表奏接近,下与书记相似;要像表奏那样恭敬,但没有畏惧的表示;可以像书札那样从简,但不能表现得傲慢无礼。用清丽的文笔以施展其才能,借光华的盛采以加强其感人的力量:这就是笺记的基本特点。

〔注释〕

1 节文:调节礼仪。本书《章表》:“肃恭节文。”

2 秦汉立仪:即《章表》中说的“秦初定制”、“汉定礼仪”。仪:法度。

3 张敞:字子高,西汉宣帝时为胶东相。胶后:胶东王刘寄之母王太后。张敞任胶东相期间,王太后数出游猎,张敞有《奏书谏胶东王太后数游猎》谏止。见《后汉书·张敞传》。

4 名品:名位等级。

5 公府:三公之府。奏记:呈报三公之文为奏记。西汉已有此用法,如丙吉的《奏记霍光议立皇曾孙》(见《全汉文》卷二十九),霍光于武帝末拜大司马,是三公之一;杜钦的《奏记王凤理冯野王》(见《全汉文》卷三十一),王凤于成帝时为大司马;郑朋的《奏记萧望之》(见《全汉文》卷四十八),萧望之于宣帝时为太傅,也是三公之一。

6 郡将:即郡守,以太守兼领军事,故称。奏笺:指上郡守之文,汉以后一般用于对上的书牍常称笺。在东汉也不限于郡守,如崔骃的《与窦宪笺》(时宪为侍中),皇甫规的《与刘司空笺》等。

7 崔寔(shí实):字子真,东汉政论家。公府:崔寔曾做大将军梁冀的司马,故曾“奏记于公府”。文不存。

8 黄香:字文强,东汉文人。官至尚书令。江夏:郡名,在今湖北省黄冈西北。黄香是江夏安陆人,《后汉书·黄香传》说:“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他奏笺于江夏之文今不存,可能即上太守刘护之笺。

9 公幹:刘桢的字。他是汉末文家学,“建安七子”之一。刘桢有《与曹植书》、《谏曹植书》、《答魏太子丕借郭落带书》等,见《全后汉文》卷六十五。

10 子桓:曹丕的字。弗论: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没有论及刘桢的奏记,只说:“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11 略名:指不计名称。名:文体之名。《通变》:“诗、赋、书、记,名理相因。”

12 美于为诗:刘勰对刘桢总的创作才能评以“情高以会采”(《才略》),对其诗作则只评以“偏美”二字(《明诗》)。

13 刘廙(yì意):字恭嗣,三国时魏国文人。谢恩:指刘廙的《上疏谢徙署丞相仓曹属》。《三国志·魏书·刘廙传》载,廙弟有罪,当相坐诛,曹操不问廙罪,并任为丞相仓曹属,刘廙上此疏谢恩,其中有“扬汤止沸,使不燋烂;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等比喻,所以下句说“喻切以至”。

14 陆机:字士衡,西晋文学家。自理:《晋书·陆机传》载:“(赵王)伦将篡位,以(陆机)为中书郎。伦之诛也,齐王冏以机职在中书,九锡文及禅诏,疑机与焉,遂收机等九人付廷尉。赖成都王颖、吴王晏并救理之。”“自理”和“救理”相对而言。陆机得释后,在对司马颖、司马晏的《谢吴王表》、《与吴王表》、《谢成都王笺》中,都对他的被疑受诬有所申辩,表笺均见《全晋文》卷九十七。

15 周:周全。

16 式:模式,规格。

17 睨(nì逆):斜视。“睨”和上句的“窥”,都喻指近似。

18 慑(shè社):畏惧。

19 惠:同“慧”,引申为施展其才智。

20 彪蔚:文采明盛。文:文饰。响:声响,指作品对读者所起的作用。

21 分(fèn奋):素质,本分。

(三)

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1;笔札杂名2,古今多品3。是以总领黎庶4,则有谱、籍、簿、录;医历星筮5,则有方、术、占、试6;申宪述兵7,则有律、令、法、制;朝市征信8,则有符、契、券、疏;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牒;万民达志,则有状、列、辞、谚:并述理于心,著言于翰9,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10。

故谓谱者11,普也。注序世统12,事资周普,郑氏谱《诗》13,盖取乎此。

籍者14,借也。岁借民力15,条之于版16,《春秋》司籍17,即其事也。

簿者18,圃也19。草木区别,文书类聚;张汤、李广20,为吏所簿21,别情伪也22。

录者23,领也24。古史《世本》25,编以简策,领其名数26,故曰录也。

方者27,隅也28。医药攻病,各有所主,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

术者29,路也。算历极数30,见路乃明;《九章》积微31,故以为术;话南《万毕》32,皆其类也。

占者33,觇也34。星辰飞伏35,伺候乃见36,精观书云37,故曰占也。

式者38,则也。阴阳盈虚,五行消息39,变虽不常,而稽之有则也40。

律者41,中也。黄钟调起42,五音以正43;法律驭民44,八刑克平45。以律为名,取中正也。

令者,命也。出命申禁46,有若自天;管仲下命如流水47,使民从也。

法者48,象也49。兵谋无方,而奇正有象50,故曰法也。

制者51,裁也。上行于下,如匠之制器也。

符者52,孚也53。征召防伪54,事资中孚55。三代玉瑞56,汉世金竹57,末代从省58,易以书翰矣。

契者59,结也。上古纯质,结绳执契;今羌胡征数60,负贩记缗61,其遗风欤!

券者62,束也。明白约束,以备情伪。字形半分,故周称“判书”63。古有铁券64,以坚信誓;王褒《髯奴》65,则券之楷也66。

疏者67,布也。布置物类,撮题近意68,故小券短书69,号为疏也。

关者70,闭也。出入由门,关闭当审71,庶务在政72,通塞应详73。《韩非》云74:“孙亶回圣相也75,而关于州部76。”盖谓此也。

刺者77,达也。《诗》人讽刺78,《周礼》三刺79,事叙相达80,若针之通结矣81。

解者,释也。解释结滞82,征事以对也83。

牒者84,叶也。短简编牒,如叶在枝;温舒截蒲85,即其事也。议政未定,故短牒咨谋86。牒之尤密,谓之为签87。签者,纤密者也88。

状者89,貌也。体貌本原90,取其事实。先贤表谥91,并有行状92,状之大者也。

列者93,陈也。陈列事情,昭然可见也。

辞者94,舌端之文95,通己于人。子产有辞96,诸侯所赖,不可已也97。

谚者98,直语也。丧言亦不及文99,故弔亦称谚。廛路浅言100,有实无华,邹穆公云101,“囊满储中”102,皆其类也。《太誓》曰103,“古人有言,牝鸡无晨”104;《大雅》云105,“人亦有言106,惟忧用老”107:并上古遗谚,《诗》、《书》可引者也108。至于陈琳谏辞109,称“掩目捕雀”110;潘岳哀辞111,称“掌珠”、“伉俪”112:并引俗说而为文辞者也。夫文辞鄙俚113,莫过于谚,而圣贤《诗》、《书》,采以为谈,况逾于此,岂可忽哉!

观此四条114,并书记所总115: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异;或全任质素,或杂用文绮116。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117,句长一言则辞妨118;并有司之实务119,而浮藻之所忽也120。然才冠鸿笔,多疏尺牍,譬九方堙之识骏足121,而不知毛色牝牡也122。言既身文123,信亦邦瑞124,翰林之士125,思理实焉126。

〔译文〕

书记的内容十分广大,它包括各种各样的事体。笔札的名目更为繁杂,古今门类甚多。关于总领百姓事务的,则有谱、籍、簿、录;关于医药、历法和星象占卜的,则有方、术、占、试;关于申明法令和讲兵法的,则有律、令、法、制;关于朝廷和商业方面讲求凭信的,则有符、契、券、疏;关于各种官吏之间询问事情的,则有关、刺、解、牒;关于百姓表达情志的,则有状、列、辞、谚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从内心出发来叙述事理,在笔札上写下言辞;虽然是各种文辞的下品,却是处理政事的要务。

所谓“谱”,就是普。编著世代相承的统系,必须完整普遍,汉代郑玄为《诗经》编的《诗谱》,就是取这个意思。

所谓“籍”,就是借。古代每年借用百姓的劳力,要记在简板上;《左传》中所说“司晋之典籍”,就指此事。

所谓“簿”,就是圃。和各种草木分别种植于园圃一样,有关文案也是分类汇集在文簿里面。汉代的张汤、李广,都曾被官吏按簿问罪,就是为了辨别真伪。

所谓“录”,就是领。如记载古史的《世本》,就是编成简策,总的记录诸侯大夫的户籍,所以叫做“录”。

所谓“方”,就是隅。用医药治病,各有主治之疾,用药的人也专精某个方面,所以称用药之术为“方”。

所谓“术”,就是路。要用最精的技术推算,道路才看得清楚;《九章算术》积聚了数学的精妙,所以称之为“术”。淮南王刘安的《万毕术》,也是这方面的著作。

所谓“占”,就是觇。根据星辰的变化来占验往来升降的吉凶,要通过观察才能看清;古人是登上观台进行观察而书写云物气色的变化,所以叫做“占”。

所谓“式”,就是则。天地之间阴阳五行的消长盛衰,虽然变化无常,但考察其变化是有一定法则的。

所谓“律”,就是中。乐律由黄钟起调,五声都据以正音。用法律来治理百姓,根据周代所制八法就能处理公平。用“律”这个名称,就是取公平中正之意。

所谓“令”,就是命。发出命令,申明禁戒,有如从天而降。管仲说下令如流水,意思是使百姓顺从。

所谓“法”,就是象。军事上的谋略没有一定,但战术的奇正有一定的兵法,所以称之为“法”。

所谓“制”,就是裁。由上而下贯彻执行,犹如工匠依照规矩制造器具。

所谓“符”,就是孚。为了防上征聘召集的虚伪,就依靠出自内心的诚信。夏、商、周三代用玉制的信物,汉代用铜虎和竹箭代替,魏晋以后从简,就改用书翰了。

所谓“契”,就是结。上古时期的人很质朴,以结绳为契约;至今羌人胡人验数,以及商贩记钱的办法,大概就是古代结绳为契的遗风吧。

所谓“券”,就是束。明确的约束,是为了防止虚伪。剖开约券上的文字各执一半,所以周代称为“判书”。古代还有丹书铁券,用以确保信誓。汉代王褒的《僮约》,可说是约券的楷模了。

所谓“疏”,就是布。布置陈列事物,只是摘要写明其大意,所以对短小的字据叫做“疏”。

所谓“关”,就是闭。进出都要经过门,关闭就必须慎重。各种事务决定于当时的政局,政局的顺利或阻塞是应该详细了解的。《韩非子》中曾说:“公孙亶回虽然是圣明之相,却起于地方官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刺”,就是达。《诗经》的作者写诗以讽刺统治者,《周礼》中说断狱要向三种人逐一询问。这种依次到达的方式,就像用针的刺通到底。

所谓“解”,就是释。解释凝结积滞的问题,证验有关之事加以核对。

所谓“牒”,就是叶。用短小的竹简编成碟,就像树枝上的树叶;汉代路温舒截断蒲叶编成牒,就是这种事例。议论政事尚未作出决定,便用简短的牒文相商议。牒文中更为细密的一种叫做“签”。所谓“签”,就是细密的意思。

所谓“状”,就是貌:描述其本原,采取其事实。古代贤人死后,要给他追赠谥号,同时写一篇死者生平事迹的行状,这是较重要的一种状文。

所谓“列”,就是陈。把有关内容一一列举陈述出来,问题就显而易见了。

所谓“辞”,就是口头上的言辞,由自己转达给他人。《左传》中说,郑国于产善于言辞,诸侯都全靠它,可见言辞是不可没有的。

所谓“谚”,就是直质的话。丧弔父母的话不能有文采,所以弔辞也叫“谚”。民间的谚语,也是有实无华的。春秋时邹穆公说的“口袋虽漏仍在其中”,就是这类话了。《尚书·牧誓》中说,“古人有言,母鸡不司晨。”《诗经·大雅》说:“人亦有言,因忧而老。”这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谚语,《诗经》、《尚书》所引用过的。至于陈琳在《谏何进召外兵》中说的“掩目捕雀”,潘岳在哀弔之作中用的“掌珠”、“伉俪”等,都是引用民间俗语写成的。文辞的鄙俗,没有超过谚语的了,可是古代圣贤在《诗经》、《尚书》中,也采为言谈,何况不如谚语鄙俗的种种书记,岂能忽视呢!

上述六类各四条,都包括在书记之中:其中有的本是相通的,但文意各不相同;有的完全用质朴之辞,有的则杂以文采。应根据情况的不同来确定体制,而以精当简要为贵。意思缺少一字就会不全面,一句之中多一个不必要的字也有防害。这都是各级官吏必须实行的,而为追求浮华藻饰的作者所忽略。但有的作者其才气虽为巨著之冠,却常常疏于书札小文,这就如善于相马的九方堙,虽能识别千里骏马,却不能辨别马的毛色和雌雄。文辞不仅可以美化作者自身,也是一个国家的光彩;因此,文坛之土,应该考虑从事实务。

〔注释〕

1 衣被:覆盖。

2 札:书信。

3 品:种类。

4 黎庶:百姓。

5 历:指历法。星:以星象占验凶吉的方术。筮(shì誓):用蓍草占卜。

6 试:一作“式”,据下文“式者,则也”,应为“式”。

7 申宪:明法。

8 朝市:朝廷与市肆。

9 翰:笔,指笔札。

10 先务:首要事务。

11 谱:按事物的发展系统分类编制的表文。

12 注序:指编写。世统:世代相承的发展系统。

13 郑氏:指汉代郑玄。谱《诗》:郑玄为《诗经》作《诗谱》。

14 籍:名册之类。

15 岁借民力:《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孔疏:“公田藉而不税者,谓民田之外,别作公田;一井之中,凡有九夫,中央一夫以为公田。藉之言借也,惟借八家之力以治此公田,美恶取于此,而不税民之私田。”

16 条:条列记录。板:简板。

17 《春秋》:指解释《春秋》的《左传》。司籍:主管簿籍。《左传·昭公十五年》载,籍谈(人名)说他的高祖“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

18 簿:记事的册子,文书。

19 圃(pǔ普):园子。这里取园圃为汇聚事物之所的意思。刘勰常用同声字解释文体名称,有的很勉强,这是一例。

20 张汤:西汉酷吏。李广:汉武帝时为右北平太守,号飞将军。

21 为吏所簿:《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卫青)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对簿、上簿,指听审。《史记·酷吏列传》:“天子果以汤怀诈面欺,使使八辈簿责汤。”簿责,按文簿责罪。

22 别:辨别。情伪:真伪。

23 录:记载。

24 领:统领。《后汉书·章帝纪》:“(牟)融为大尉,并录尚书事。”李贤注:“武帝初以张子孺领尚书事,录尚书事由此始。”这里“录”指总领记载之文。

25 《世本》:史书名。《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有《世本》十五篇。战国时史官所撰,记黄帝以来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里等。原书已佚,清人有辑本。

26 名数:《汉书·高帝纪》:“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师古注:“名数,谓户籍也。”

27 方:药方,医方。

28 隅:角。

29 术:指有关数学方面的著作。

30 极:终极。数。技术。

31 《九章》:指《九章算术》,我国古代重要数学著作。微:精微。

32 淮南:淮南王刘安。《万毕》:即《万毕术》,又称《万毕经》,传为刘安所著,是有关历算方面的著作。

33 占:视,指观察征兆以知吉凶之辞。

34 觇(chān搀):看,窥视。

35 飞伏:汉儒占验吉凶的概念,指往来、升降、盈虚之理。见西汉京房所著《京氏易传》。

36 伺(sì寺)候:候望,观察。

37 精观书云:《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春分、秋分)、至(冬至、夏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必书云物(云气物色),为备故也。”精观:范文澜注“当作登观”。

38

式:同栻,古代占时日用的器具,后世称星盘。这里指占时日的记载。《周礼·春官·大史》:“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时。”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大出师,则大史主抱式以知天时,处吉凶。”贾公彦疏:“抱式者,据当时占文谓之式,以其见时候有法式,故谓载天文者为式。”

39 阴阳盈虚,五行消息:二句本《周易·丰·彖辞》:“天地盈虚,与时消息。”盈虚:指大自然虚实消长的变化。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消息:指生灭,盛衰。古代思想家认为五行有互相促进又互相排斥的作用。

40 稽:考察。

41 律:指刑律条文。

42 黄钟:古代乐律十二调之一。《汉书·律历志上》:“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九寸为宫,或损或益,以定商、角、徵、羽。”

43 五音:宫、商、角、徵、羽。《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六律:十二律中奇数的各律,黄钟是六律之一。

44 驭:驾驭,统治。

45 八刑:传为周代统治者对八种罪人的刑罚。《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平:公平。

46 申:表明。

47 管仲:名夷吾,春秋初齐国政治家。下命:一作“下令”。如流水:《管子·牧民·士经》:“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

48 法:指兵法方面的著作。

49 象:《尚书·舜典》:“象以典刑。”孔传:“象,法也。法用常刑,用不越法。”

50 奇正:古代兵法术语。《孙子·势篇》:“三军之众,可使必(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孙子十家注》引曹操注:“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李筌注:“当敌为正,傍出为奇。”

51 制:指军事上的法令。《礼记·曲礼下》:“大夫死众,士死制。”孔疏:“大夫死众者,大夫职主领众将军,若四郊多垒,则为已辱,故有寇难当保国,必率众御之,以死为度。士死制者,制谓君教命所使也,虽不得率师,若君命使之,则唯致死。”

52 符:符合,这里指有关凭信的文件。

53 孚:信用。

54 征召:征聘召集。

55 中孚:《周易》中有《中孚》卦。孔疏:“中孚,卦名也,信发于中谓之中孚。”

56 玉瑞:周代做信物的镇圭、桓圭等玉器。《周礼·春官·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郑注:“人执以见曰瑞,礼神曰器。瑞,符信也。”

57 金竹:指铜制和竹制的信物。《史记·孝文帝本纪》载,文帝二年“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集解:“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张晏曰:符以代古之珪璋,从简易也。”

58 末代:指魏晋以后。

59 契:契约。

60 征:证验。

61 负贩:负货贩卖。缗(mín民):穿钱的绳子,一千为一缗,这里指钱。

62 券:契约的一种,分割字据为两半,各执一半为凭。

63 判书:《周礼·秋官·朝士》:“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郑注:“判,半分而合者,故书判为辨。”

64 铁券:即丹书铁券,也称丹书铁契,帝王用以赐给有特殊功勋的人,可据以世代享受种种特权。《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王先谦补注引《通鉴》胡注:“以铁为契,以丹书之,谓以丹书盟誓之言于铁券。”

65 王褒:字子渊,西汉辞赋家。《髯(rán然)奴》:指王褒的《僮约》(见《全汉文》卷四十二),其中说王褒“从成都安志里女子杨惠买亡夫时户下髯奴便了(奴名),决贾(价)万五千”。髯:两颊上的须。

66 楷:模范。此文以诙谐讽刺笔调写成,首尾有作者与卖主和被卖者的生动对话,显然不是真的卖身契约。但本文对当时买卖奴隶的事实,有生动而深刻的反映。

67 疏:分条陈述,这里指市场交易用的简要文券。

68 撮(cuō搓)题:摘记要点。撮:摘取。近意:浅近之意。

69 小券短书:《周礼·地官·质人》:“凡卖儥(卖)者,质剂焉:大市以质,小市以剂。”郑注:“质剂者,为之券藏之也。大市,人民马牛之属,用长券;小市,兵器珍异之物,用短券。”

70 关:指官府之间互相质询的关文。

71 审:慎重。

72 庶务:各种政事。

73 通塞:政事的顺利与险阻。《周易·节卦·系辞》:“不出户庭,知通塞也。”孔疏:“知通塞者,识时通塞,所以不出也。”详:视听,了解。

74 《韩非》:指战国末年思想家韩非所著《韩非子》。下面所引是《韩非子·问田》中所记徐渠问田鸠的话。

75 孙亶(dǎn胆)回:《韩非子》的原文作“公孙亶回”。人名,不详。

76 关:经由。《汉书·董仲舒传》:“大学者,贤士之所关也。”颜师古注:“关,由也。”州部:指地方官吏。《韩非子·显学》:“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77 刺:古代有名刺、爵里刺,近于后世的名片。《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注引《世语》:“宾客百余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也。”

78 《诗》人:指《诗经》的作者。讽刺:《毛诗序》:“下以风刺上。”刘勰解“刺者,达也”,正取此意。风同讽。

79 《周礼》:战国时人编写的儒家经典之一。三刺:《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郑注:“刺,杀也。三讯罪定则杀之。”

80 叙:次第。

81 结:终结。

82 结:凝结。滞:积留。

83 征:证验。对:核对。

84 碟(dié蝶):小简,用于小事的公文。

85 温舒:路温舒,字长君,西汉人,官至临淮太守。截蒲:《汉书·路温舒传》:“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颜师古注:“小简曰牒,编联次之。”

86 咨(zī姿)谋:商议。

87 签(qiān千):签注处理意见的一种公文。

88 纤密:细密。

89 状:陈述事实的文辞,如行状、诉状等。

90 体貌:指尊重,和《时序》篇“体貌英逸”的用法相同。

91 谥(shì试):古代给帝王或大臣死后追赠称号叫“谥”。

92 行状: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

93 列:列举事理以说明问题的文字。东汉王符《潜夫论》中有《卜列》、《巫列》、《相列》、《梦列》四篇。如《梦列》篇,首先列举“梦有直、有象、有精、有想、有人、有感、有时、有反、有病、有性”等,然后再逐一加以阐述。六朝人常称诉辞、供状为“列”,如任昉《奏弹刘整》:“齐故西阳内史刘寅妻范诣台诉,列称:出适刘氏二十许年,刘氏丧亡,抚养孤弱。叔郎整,常欲伤害……辄摄整亡父旧使奴海蛤到台辩问,列称:整亡父兴道先为零陵郡,……”前一“列称”为诉辞,后一“列称”为供状。

94 辞:泛指一般言辞。

95 舌端:《韩诗外传》卷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96 子产:公孙侨,春秋时郑国执政者。有辞:《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叔向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放弃)辞也。”有辞:善于言辞。

97 不可已:不可止,指不能没有言辞。

98 谚:民间谚语。

99 丧言:丧亲之言。《孝经·丧亲》章:“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yǐ以),礼无容,言不文。”邢注:“不为文饰。”

100 廛(chán蝉):古代城市平民住的地方。

101 邹穆公:春秋时邹国的国君。

102 囊满储中:满应为“漏”。贾谊《新书·春秋》:“邹穆公有令:食凫雁者必以秕(bǐ彼),毋敢以粟。于是仓无秕,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秕。吏……请以粟食之。公曰:非,去,非而所知也。……汝知小计而不知大会。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弗闻与?”囊漏贮中,囊虽漏而仍储其中。贮:积储。

103 《太誓》:即《泰誓》,《尚书》中的一篇。下面所引二句见《尚书·牧誓》。

104 牝(pìn聘)鸡:雌鸡。不晨:不晨鸣。孔疏:“牝鸡之鸣,喻妇人知外事,故重申喻意,云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

105 《大雅》:《诗经》中的一部分。

106 人亦有言:《大雅》的《荡》、《抑》、《桑柔》、《烝民》等诗中,都有此句,但无“惟忧用老”句。

107 惟忧用老:《诗经·小雅·小弁》中有“维忧用老”,但无“人亦有言”句。《抑》中的“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桑柔》中的“人亦有言,进退维谷”等,都是很好的古谚。这二句可能是刘勰的误用。

108 《诗》:指《诗经》。《书》:指《尚书》。可引:一作“所引”。

109 陈琳:字孔璋,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谏辞:指陈琳的《谏何进召外兵》。

110 掩目捕雀:《后汉书·何进传》:“(袁)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何)进然之。主簿陈琳入谏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

111 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哀辞:潘岳哀弔之作甚多,如《金鹿哀辞》、《阳城刘氏妹哀辞》等,见《全晋文》卷九十二、九十三。

112 掌珠:掌上明珠,喻极其珍爱。潘岳哀辞中用“掌珠”的话今不存。西晋傅玄《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中珠。”南朝梁江淹《伤爱子赋》:“曾悯怜之惨凄,痛掌珠之爱子。”可见是当时常用的“俗说”。伉俪(kānglì抗利):夫妻。潘岳《杨仲武诔》的序中说:“而子之姑,余之伉俪焉。”(《文选》卷五十六)《悼亡赋》中也说:“且伉俪之片合,垂明哲乎嘉礼。”(《艺文类聚》卷三十四)

113 鄙俚(lǐ里):鄙俗。

114 四条:黄叔琳注疑为“数条”,范文澜注疑为“六条”,杨明照、王利器校,据《檄移》篇“凡此众条”等认为当作“众条”。按,《练字》篇有“凡此四条”之说,《指暇》篇有“略举四条”之说。本篇的“四条”不误。上文说“笔札杂名,古今多品”,则以上六类属“多品”,每类各四名,即“四条”。下文说“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异”,正指每类之内的四条而言,如“律”、“令”,“契”、“券”等,就是相通而各异的,各类之间就不存在这种情形。“四条”当是“各类四条”之省。

115 总:汇聚。

116 绮(qǐ起):有花纹的丝织品,这里指文采。

117 阙(quē缺):同缺,指意义不完善。

118 长(zhàng丈):多余。

119 有司:各有专司的官吏。司:主管。

120 浮藻:文采浮华。这里是指追求浮藻的人。

121 九方堙(yǐn因):春秋时善于相马的人,也叫九方皋。《吕氏春秋·观表》、《列子·说符》、《淮南子·道应训》中都有关于九方皋相马的记载。骏足:良马。

122 不知毛色牝牡:《淮南子·道应训》曰,秦穆公使九方堙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马矣,在于沙邱。’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牡而黄。’使人往取之,牝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问之曰:‘败矣,子之所使求者,毛物牝牡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堙之所观者,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

123 身文:有彩于自身,《明诗》篇曾说:“吐纳而成身文。”

124 邦瑞:国家的吉祥。《程器》篇曾说:“岂无华身,亦有光国。”

125 翰林:文人荟萃之处,犹后世所谓“文坛”。

126 理:治玉,这里有从事,实践的意思。

(四)

赞曰:文藻条流1,托在笔札2。既驰金相3,亦运木讷4。万古声荐5,千里应拔6。庶务纷纶7,因书乃察8。

〔译文〕

总之,文章的各种支流,都容纳在笔札之中。有的要驰骋文采,有的则运用朴质。优秀的书札使作者声名显扬于万古,影响很快就传遍千里。众多纷杂的政务,就靠书记得以明察。

〔注释〕

1 条流:枝条,支流。

2 托:寄托,引申为容纳。

3 金相:喻文采之美。王逸《楚辞章句序》:“屈原之辞,……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

4 木讷(nè呐去):指质朴。《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王注:“木,质朴;讷,迟钝。”

5 声荐:声名显扬。荐:进,举。

6 应拔:迅速响应。拔:疾。这两句以“声”、“应”对举,有声气相应之意。

7 纷纶:众多纷杂。

8 察: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