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知识 » 国学知识全文在线阅读

《国学知识》吴澄的人学思想

关灯直达底部

吴澄,元代思想家,哲学家。字幼清,号草庐,世称草庐先生。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县)人。他在27岁前,生活在南宋,其后大半生是在元代度过的,是元代理学思想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5岁时,他厌科举,用心儒学。19岁时,作《道统图》,以朱熹之后道统的接续者自居。并为邵雍《皇极经世书》作续篇,称《皇极经世续书》。以后他还校定五经,授徒讲学。38岁以后,历任元朝江西儒学副提举、国子司业、翰林学士、国史院编修、太中大夫等官职。但“旋进旋退”,时间很短。其多数时间是僻居乡陋,孜孜于理学,“研经籍之微,玩无人之妙,”被称为“经学之师”。正如虞集(1272—1348)在《行状》中所说:“天生豪杰之士不数也。夫所谓豪杰之士,以其知之过人,度越一世而超出等夷也。战国之时,孔子徒党尽矣,充塞仁义若扬、墨之徒,又滔滔也。而孟子生乎其时,独愿学孔子,而卒得其传。当斯时也,旷古一人而已,真豪杰之士哉!孟子没,千有余年,溺于俗儒之陋习,淫于老、佛之异教,无一豪杰之士生于其间,至于周、程、张、邵,一时迭出,非豪杰其孰能与斯时乎?又百年而朱子集数学之大成,则中兴之豪杰也。以绍朱子之统而自任者,果有其人乎?”这说明吴澄的道统地位。卒后谥文正,封临川郡公。吴澄的主要著作有《五经纂言》、《原理》、《答问》、《杂识》等。清乾隆五十一年,万璜将其汇编为《草庐吴文正公全集》。吴澄的人学思想是以综合朱熹、陆九渊为基础而形成的。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太极,它是浑然完备,湛然纯善的,是人道的极至。在认识论上,他既不排斥朱熹的“格物”,也不排斥陆九渊的“本心”,而是提出了不同于二人的新的学说,从而为他重新解释“天地之性”、“气质之性”、“识仁”,“主一无适”等概念和范畴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总体上说,吴澄是较多地继承了朱陆思想而创新不多。但他却是宋代理学人学思想向明代理学人学思想过渡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也可以将其视作王阳明人学思想的元代萌芽。

(1)论天人 吴澄认为,人和宇宙的一切,如天地、日月星辰等,都是本于“一气”。他说:“天地之初,混沌洪濛,清浊未判,莽莽荡荡,但一气尔,及其久也,其运转于外者,渐渐轻清,其凝聚于中者,渐渐重浊;轻清者积气成象而为天,重浊者积块成形而为地。天之成象者日月星辰也,地之成形者水火土石也。天包地外,旋绕不停,则地处天内,安静不动,天之旋绕,其气急劲,故地浮载其中,不陷不堕,岐伯所谓大气举之是也。天形正圆如虚球,地隔其中,人物生于地上,地形正方如搏骰,日月星辰旋绕其外,自左而上,自上而右,自右而下,自下复左。”吴澄的目的在于说明他的天地观,但是,却无意中说出了他的人学思想。在吴澄看来,人是在天地形成之后出现于地上的,而天地又是本于“气”。这里,“气”显然是具有物质性的实体。因而,吴澄关于人的来源的解释,无疑是唯物的。因为人产生于天地之后,又生活于天地之间,因此,人道就是天道,就是天理,从而将人置于天理的主宰之下。他说:“气之所以能如此者何也,以理为之主宰也。理者,非别有一物,在气中只是为气之主宰者即是。”

(2)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吴澄继承了从张载到朱熹的关于人性的学说。认为人性得之于天,为本然之性(天气地性),全因人的气质不同而分善与恶。吴澄在《答人问性理》中认为,“天地之气”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因人而异,“或清或浊,或美或恶,分数多寡,有万不同”,所以使本然的天地之性(天理)“被其拘碍论染”而成为善与恶的不同,从而使人性出现千差万别。吴澄认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非有两等之性”,是不分开的。当湛然纯善的天地之性在母胎中凝聚之,因正在形成的人的气质的不同,有清浊之分,因而有善恶之别,这就是气质之性。吴澄并没有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对立起来,而是认为,即使那些因气质浑浊而性恶的人,在其本性中还是有“天地之性”即“天理”的。这样,吴澄就找到了善人、不善之人、恶人同为“人”的共同人性,也为恶人转向善人提供了可能性。

(3)反之于身知天与我 既然人人内心都有“天地之性”,这只是提供了人人向善的可能性,而没有指出实实在在的向善途径。所以为解决这个问题,吴澄就转向了陆九渊的心学,求助于“易简”之法。他说:“道在天地间,古今如一,人人同得,智愚贤不肖,无丰啬焉,能反之于身,则知天之与我者,我固有之,不待外求也;扩而充之,不待增益也。”他认为这就是“至简至易而切实”的方法。这种“至简至易而切实”的方法就是“反之于身”,也就是“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意思,是一种自省自思而达到自觉的方法。吴澄为了说明这方法的神圣性,不惜编造了一部“本心传习”史。他认为,自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颜、曾、思、孟等以至宋代的周、程、张、邵,都是以“本心”教人,即以内省的自觉来教人。所以《宋元学案·草庐学案》评价他的修养论是“天之所以与我,已所固有也,不待求诸外。”可见求“本心”就是通过自省而去掉人性中的“浊气”,从而达到向善人的回归。这样,吴澄借助于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又为恶人通向善人指出了一条通途。

(4)人之一心敬为之主 吴澄人学思想中,最主要的还是为主敬的修养论。他认为,人的修养主要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只是通过内心自省而体验到“仁”时,才是发现本心。他说:“人之一身,心为之主;人之一心,敬为之主。”又说:“夫敬者,人心之宰,圣学之基。”他说的“敬”不是无物空守,而是“必有事焉”。如“居处之敬”,“步趋之敬”、“如宾如祭”。其“要法”是:“凡所应接,皆当主于一心,主于一,则此心有主,而暗室屋漏之处自无非僻,使所行皆由乎天理。如果积久,无一事而不主一,则应接之处,心专无二,能如此,则事物未接之时把捉得住心,能无适矣。”可见“敬”就是使言行全部符合天理,这样就可以排斥外物的诱惑,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符合封建纲常的要求。他还说“体仁之体,敬为要;用仁之用,孝为首。孩提之童无不爱亲,此良心发见之最先者,苟能充之四海皆春。然仁,人心也。敬则存,不敬财亡。”在吴澄看来,敬就是发现良心,就是“存仁”;不敬则泯灭良心,就是“亡仁”。与“敬”相关联,吴澄还提倡“诚”的修养方法。他说:“人之初生,巳知爱其亲,此实心自幼而有者,所谓诚也。爱亲,仁也,充之而为义,为礼,为智,皆诚也,而仁之实足以该之。”他将诚说成是先天俱有的。诚的内容就是爱亲,就是仁,充实显露为义、礼、智。诚的具体的内容,是一种非宗教的神秘的境界。这种主诚的境界就是“不自欺”的仁、义、礼、智。可见吴澄的修养论在实质上仍是对孔孟儒家人学思想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