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知识 » 国学知识全文在线阅读

《国学知识》您读对《论语》了吗?

关灯直达底部

在“传统文化热”“国学热”的当下,儒家经典《论语》成为人们的首选,其读者数以亿万计:中国人读,外国人也读;成年人读,未成年人也读;大学里开设《论语》研读课;中小学也将其列为必读书。随着读者数量的巨增,一些《论语》解读著作也大量出现,但就解读质量来看,良莠不齐,有些甚至存在较多的错误,对广大读者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令人担忧。

我们是如何误解《论语》的

某书,将《论语》中的很多“不”字都释为“丕”,即“甚大”义。据此义,把“君子不器”释为“君子大器”,“三月不违仁”释为“三月丕违仁”,“述而不作”释为“读同丕作,是详加释义”,“门人不敬子路” 释为“同学们非常尊敬子路”,“不念旧恶”释为“是丕念是反复地念旧恶”,“执德不弘” 释为“执德丕弘,是坚持他正直无私的善行,并能尽力发扬光大”,“信道不笃”释为“信道丕笃,是由衷行善道,又能任重道远地持之以恒”。“不”字本来是否定副词,而该书将其解为肯定副词,由否定变为肯定,完全颠覆了《论语》相关词句的基本意义。

某书,将“窃比于老彭”之“老彭”误解为“老马”(传统解释为“老聃和彭祖”);将“君子先难而后获”之“难”误解为“‘戁’。戁,敬也,先敬人而后获”(正确的解释应是:“先经受劳苦之难,然后获得。”与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义近);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误解为“食不合精,肉不合细’,谓‘食米不当精,脍不当细’”(正确的解释应是:“饭食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做得细);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利”误解为“‘赖’……祭祀必先赖有祭器”;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有”误解为“‘佑’,助也。何有,犹言何助,……我、義二字相通假,……‘何有于我哉’,疑即‘何助于義哉’”。

书,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误解为“学问,适时习用它,不也讲说吗?从远方结伴来求学,不就是喜好这学说吗?别人不知道,自己倾囊讲授,不也是君子行径吗”;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误解为:“才质胜过名声,则在野;名声胜过才质,则在朝”(正确的解释应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未免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未免显得浮华”);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误解为“做官做得好,就是学;学得好,就是为政”(正确的解释应是:“官做得优秀,还要继续学习;学习优秀,就可以去做官”);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误解为“既要厚待自己,也要厚待别人”(正确的解释应是:“厚责己,薄责人”,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这样的说解,富含精义的儒家名言被解释得精深义全无,精辟性尽失。孔子师徒倘若泉下有知的话,也难免要问:“我们说过这样的话吗?”当然,学术界对古代经典存有不同理解,是很正常在现象,创新又是学术发展的生命动力与总趋势,但是,违背“实事求是”治学基本原则的所谓创新研究,得出的结果往往是与所作的努力恰恰相反的。

正确解读《论语》首先要选对书

对于广大读者而言,阅读《论语》时应首先选择质量高、声誉好的《论语》注解本。古今《论语》注解著作数不胜数,如何选择?建议参考“伯鸿书香奖——《论语》十大好书”。2014年,中华书局联合其他单位设立“伯鸿书香奖”,旨在向读者推荐佳作。2016年3月,由杨牧之等专家组成评委会,评选出“伯鸿书香奖——《论语》十大好书”:

《论语义疏》,(梁)皇侃撰,高尚榘点校,中华书局出版

《论语集注》,(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论语正义》,(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中华书局出版

《论语集释》,程树德撰,程英俊等点校,中华书局出版

《辜鸿铭讲论语》,辜鸿铭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语译注》,杨伯峻撰,中华书局出版

《论语新解》,钱穆撰,三联书店出版

《论语今读》,李泽厚撰,中华书局出版

《丧家狗——我读论语》,李零撰,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孔子评传》,匡亚明撰,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论语》解读、孔子研究方面,比较而言,这些书无疑是古今较好的读本,享有颇高的声誉。当然,还有一些:诸如钱逊《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孙钦善《论语本解》(三联书店)、杨朝明《论语诠解》(广陵书社)、金池《论语新译》(人民日报出版社)等,这都是可靠的读本。还可以参考周远斌《论语校释辨正》(人民出版社)、高尚举《论语误解勘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两部书对历代《论语》注释著作中的错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清理,并予以审慎的纠正。

明辨才是自学法门

《论语》中的章句,大多通俗易懂,可以说中学生都能读得通。只是少数疑难词句,有些阅读障碍。这些疑难词句,即使是我们推荐的上述“好读本”,其解读也难免存在错误。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不盲从,审慎分辨,力求做到正确理解。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该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语,古今注家有的解为“犬马养人”,有的解为“人养犬马”。皇侃《论语义疏》曰:“犬能为人守御,马能为人负重载人,皆是能养而不能行敬者,故云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也。”朱熹《论语集注》曰:“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曰:“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

“犬马养人”说、“人养犬马”说,都是对本章的误解,正确的解释应是“人和犬马皆能相养”。清李光地《读论语札记》曰:“旧说犬马能养,则引喻失义,圣人恐不应作是言。且‘能’字接犬马说,似非谓人能养犬马也。盖言禽兽亦能相养,但无礼耳。人养亲而不敬,何以自别于禽兽乎?”李光地“相养”说是正确的。乌鸦反哺其母之佳话以及动物中众多相养的真实例子(某记录片:一只老海豚病弱得不能游动,小海豚就伏在老海豚腹下,背驮着老海豚慢慢地游,恰似年青人搀扶老人,其动人场面令人类汗颜),证实禽兽确实能做到长幼间的相互养活。人在赡养老人时倘若体现不出“敬”来,那与禽兽有何区别?关键要看这个“别”字,孔子强调的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人能相养,动物也能相养,作为人,倘若在“养”的同时体现不出“敬”来,那与禽兽有何区别?孔子主张 ,“孝”不能停留在禽兽的水准上,只做到“养”是不够的,还要做到“敬”。这与曾子所说的“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义近:孝的最高境界是尊敬父母;其次是修养自身,不给父母落骂名;至于赡养老人,供给老人吃穿,那是孝的底限。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名家的《论语》注释著作也存在少量解读错误。若按皇侃、朱熹、杨伯峻的解释,不仅未能形成人与禽兽的明确对比,也远未达到孔子的孝道境界。因此,我们在阅读《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时,要锻炼辨析能力,要有自己的判断,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求真务实,确实能把经典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吃透,正确理解,正确接受,以达修身治学之境地。(高尚举 作者原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