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阴肺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到肺,从肺系横出胁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肾内骨上廉,入寸口,上鱼际,出大指之端,少商穴止。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之端,次注于手阳明大肠经。每日寅时,周身气血俱荟萃而注于肺。手太阴肺经,多气而少血。)
肺主气,上连喉系,下通心肝之窍,司呼吸出入。居上以镇诸脏,而压糟粕,以行于大肠,出纳清气,以出浊物。所受者太阳之阴,以固阳气。所司者太阴之阳,以行阴物。又与足太阴脾,同行气以给众脏,故亦名太阴。其属则位西方金,其配则为秋令。秋则气化清肃,万物赖以成遂。金则为水之母,其气恒下行,静时下澄于肾宫,与水相通,经所谓母隐子胎是也。但肾为真水,天一所生,肺既为其母,故居华盖之顶,犹据天河之上源以注昆仑,而入龙门以汇于海也。其输精脏腑,犹在天之雨露,广沛群生也。然尝病燥与寒热,以输精布众,或太过未及滋化,或邪乘不得行令,故反病燥(宜滋燥饮),反病寒热也(寒宜紫苏饮子,热宜泻肺汤),古人娇脏之名所由来矣。夫肺主皮毛,而皮毛则纯属太阳之部,太阳之伤风伤寒,汗出中风,与形寒饮冷,皆能伤肺,故其现证,如鼻塞、声重、喘咳、气逆、肩背痛、嚏喷、胸满、烦心,亦与太阳同。五志之火上炎,阴虚内烁,肝火挟心而刑金,亦能伤肺,故其现证,如肺萎、肺痈、痿躄、吐血、声嘶、息有音、鼽衄、掌热、喘不休、口血出、皮毛焦,皆由火燥焦卷之故。若虚,则有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诸证。而此诸证,或由外伤,治与足太阳所感病同法。或邪盛郁塞,必于足太阳泻之。若伤于内者,正气衰,金被残贼,必于足少阴养之,使子能助母,而金气不至耗泄,于足太阴培之,使母能生子,而金气得以涵育。昔人云:补水培土,是养金善法,洵有然也,抑犹有进者。金性下沉,隐于子胎,肾家水火两病,肺俱能受其害,故有时肾水上泛为痰,肺受之,则喘壅而嗽。有时肾火上凌其母,肺受之,则喘息而鸣。皆肾气上逆而为病也。要不外足太阳、足太阴、足少阴三经,从而治之。
〔脉法〕 《脉经》曰:肺伤者,其脉细紧浮数,其人劳倦咳唾血。
〔肺病证〕 经曰:风寒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又曰:大骨枯,大肉陷,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与之期日。注曰:肺之脏也。《难经》曰:外证,面白善嚏,悲愁欲哭;内证,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而寒热也。《灵枢》曰:肺气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咳,胸频伸息。
〔肺病间甚〕 经曰: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肺病治法〕 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注曰:此肺气有余也,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又曰:肺病禁寒饮食,寒衣。
〔肺绝候〕 经曰: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伤,皮节伤则爪枯毛折。毛折者,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又曰: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返。一云口鼻虚张,短气。仲景曰: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绝。
〔肺气滞涩保养法〕 《保生秘要》曰:凡人气旺则血荣而润泽,气绝则血枯而灭形,故气虚弱滞涩而成病。如涩于肺,则肺气不清,液凝滞而为痰。诸痰膹郁,皆属肺。上焦之疾,或传于大肠。秋月金旺,宜常呬吸,以和其气,慎勿用诸肺,则不厌其魄。时秋初夏末,热气酷甚,宜少贪风凉(一切行立坐卧饮食衣服,皆慎之),免伤背之腧穴。中风之证,盖感此也。肃杀之天,杀中有生。秋分之日,戒伤生命。大抵时至万物收敛,人心更要持守,勿为驰逞发扬,以散其气。
肺胀 肺家气分病也。仲景曰:咳而上气烦躁者,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自愈。又曰: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又曰: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加石膏主之。丹溪曰: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宜养血以流动乎气,降火疏肝以清痰,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之类。据二家说,可知肺胀本为肺经气分之病,故宜以收敛为主(宜诃子青黛丸、清化丸)。即挟痰挟血者,亦不离乎气,不得专议血,专议痰也。
肺萎 久嗽气虚而热在上焦病也。其证之发,必寒热往来自汗,气急,烦闷多唾,或带红线脓血,宜急治之(宜举肺汤、元参清肺饮),切忌升散辛燥温热。仲景云:或有患此证吐涎沫而咳者(宜生姜甘草汤),有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吐涎必温之(宜甘草干姜汤)。又有火盛者(宜人参平肺散),有喘急而面浮者(宜葶苈汤)。大约此证总以养肺、养气、养血,清金降火为主。若肺萎将变为痈,又必兼理脓毒(宜紫菀散)。
〔脉法〕 《脉经》曰:左寸脉数虚涩,肺萎也。
〔肺萎之因〕 仲景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萎。此从何得之?盖以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又曰:寸口脉数,其人渴,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此为肺萎之病。《脉经》曰:肺萎咳唾,咽燥欲饮水者,自愈。自张口者,短气也。
肺痈 肺热极而成病也。其证痰中腥臭,或带脓也(总治宜清金饮),皆缘土虚金弱不能生水,阴火烁金之败证,故补脾亦是要着。而其条治之法,如初起,咳嗽气急,胸中隐痛,吐脓痰,急平之(宜麦冬平肺饮)。或咳吐脓痰,胸膈胀满,喘气,发热,急清之(宜元参清肺饮)。或病重不能卧,急安之(宜宁肺桔梗汤)。或已吐脓血,必以去脓补气为要(宜排脓散),勿论已成未成,总当清热涤痰,使无留壅,自然易愈(宜金鲤汤)。凡患肺痈,手掌皮粗,气急脉数,颧红鼻煽,不能饮食者,皆不治。
〔脉法〕 《脉经》曰:右寸脉数实,肺痈也。但色白而脉兼短涩者生,色赤而脉兼浮大者死。
〔肺痈之因〕 仲景曰:寸口脉数,若口中辟辟燥咳,胸中隐隐痛,脉反兼滑,此为肺痈。
息贲 肺积病也,在右胁下,如覆盆状,令人洒洒寒热,背痛,呕逆,喘咳,发肺痈,脉必浮而长,皆由肺气虚,痰热壅结也(宜调息丸、息贲丸),当以降气清热,开痰散结为主。
【治肺病诸药要品及方五】
肺实宜降气清润
苏子 桑皮 天冬 贝母 枇杷叶 杏仁 前胡 白前 知母 瓜蒌根 竹茹 石膏 黄芩 麦冬 车前子 竹叶 桑叶 牛蒡子 葶苈
肺虚宜顺气清热
苏子 贝母 百部 沙参 枇杷叶 百合 桑皮 杏仁 天冬 五味子 麦冬 梨肉 柿子 无热可加人参
滋燥饮 〈肺燥〉
天冬 麦冬 生地 花粉 白芍 秦艽
加蜜、童便服。
紫苏饮子 〈肺寒〉
苏叶 桑皮 青皮 杏仁 麻黄 陈皮 甘草 五味子(各一钱) 人参 半夏(各六分) 姜(三片)
泻肺汤 〈肺热〉
山栀 黄芩 薄荷 枳壳 杏仁 连翘 桑皮 桔梗 甘草 酒大黄(各七分)
泻白散 〈肺实〉
地骨皮 桑皮(各二钱) 甘草(一钱)
或加知母、贝母、桔梗、山栀、生地、麦冬亦可。
补肺散 〈肺虚〉
阿胶(二钱) 牛蒡 炒糯米(各一钱) 马兜铃(七分) 杏仁(麸炒,九个) 甘草(五分)
【治肺胀方五】
越婢加半夏汤 〈总治〉
麻黄 石膏 甘草 半夏 姜 枣
小青龙汤 〈水气〉
桂枝 麻黄 干姜 酒白芍 炙甘草 细辛 半夏 五味子
四物汤 〈挟瘀〉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诃子青黛丸 〈收敛〉
诃子 青黛 杏仁 海粉 便香附 瓜蒌仁 半夏曲 姜汁
蜜丸,含化。
清化丸 〈总治〉
贝母(一两) 杏仁(五钱) 青黛(二钱)
姜汁、砂糖丸,含化。
【治肺萎方七】
生姜甘草汤 〈吐咳〉
生姜(五钱) 炙甘草(三钱) 人参(二钱) 枣(五枚)
甘草干姜汤 〈吐而不咳〉
炙草(四钱) 炮干姜(二钱)
人参平肺散 〈火盛〉
桑皮(二钱) 知母 人参 地骨皮 炙草(各一钱) 天冬 赤苓(各八分) 陈皮 青皮(各五分) 五味子(二十粒) 姜(三片)
葶苈汤 〈喘急面浮〉
炒葶苈为末,大枣十枚,煎汤去枣,调末二钱服。
举肺汤 〈总治〉
桔梗 甘草 天冬 竹茹 阿胶 沙参 贝母 百合
元参清肺饮 〈又〉
元参 柴胡 桔梗 陈皮 地骨皮 茯苓 麦冬 苡仁 人参 甘草 槟榔
加童便一小杯,冲服。
紫菀散 〈肺萎成痈〉
紫菀 人参 知母 五味子 桔梗 贝母 甘草 茯苓 阿胶 姜
【治肺痈方六】
清金饮 〈总治〉
苡仁 橘叶 黄芩 花粉 贝母 桑皮 桔梗 牛蒡 白蒺藜
麦冬平肺饮 〈初起〉
麦冬 人参 赤芍 槟榔 甘草 赤苓 陈皮 桔梗
元参清肺饮 〈吐脓〉
方详上。
宁肺桔梗汤 〈不卧〉
桔梗 贝母 当归 黄芪 枳壳 桑皮 防己 瓜蒌仁 甘草节 五味子 百合 苡仁 葶苈 杏仁 地骨皮 知母
咳甚倍百合,身热加柴胡,便秘加大黄。
排脓散 〈已成〉
人参 黄芪 白芷 五味子(等分)
金鲤汤 〈总治〉
鲤鱼重四两者,去肠,勿见水,入贝母末二钱缝好,童便半碗浸之,重汤煮至睛出,去鳞骨,将肉仍浸童便内顿热,一日分三次,便肉俱食之,其效至速。
【治息贲方二】
调息丸 〈总治〉
陈皮 蔻仁 射干 紫菀 桑皮 桔梗 石咸 海浮石 旋覆花
水泛丸。
息贲丸 〈又〉
川连(一两三钱) 厚朴(八钱) 干姜 茯苓 紫菀 川椒(各钱半) 人参(二钱) 桂枝 桔梗 三棱 天冬 陈皮 川乌 蔻仁(各一钱) 青皮(五分) 巴霜(四分) 茯苓(另研)
余为末,筛出,和茯苓末研匀,再入巴霜研匀,蜜丸,梧子大,初服二丸,每日加一丸,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两丸加服,积去大半,便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