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全文在线阅读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第二章 Be Smart——读书越多就越聪明吗? 第四节 你能分清原因和结果吗?

关灯直达底部

这个标题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不服气,原因和结果,这是小孩子都能分清的啊!天上下雨地下湿,当然下雨是原因,地湿是结果啦,难道还能反过来?!

可是你再想想,真的不能反过来吗?如果一开始地上没有水,天上的雨又是哪里来的?古人只知道“黄河之水天上来”,现代人却知道大气层里存在水汽的循环,天上下雨和地表水蒸发,这就是“互为因果 ”或者“对立成因 ”的关系。

当然,并非所有原因和结果都是双向的,比如太阳把石头晒热了,就不能反过来说石头变热会对太阳产生什么影响。但以上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很多乍看毫无疑义是原因的东西,其实很有可能从某种意义上同时也是结果。正所谓“艺高人胆大”,也可以反过来说“胆大艺更高”,这就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

曾有人研究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他们说,每天清晨会给伴侣一个吻的人,收入会比没有这种亲密表现的人高出20%~30%,不仅如此,他们的平均寿命也会多五年,遭遇车祸和患上职业病的可能性也更低。然而,你冷静下来想想,早上一个吻,固然能增进夫妻感情,改善精神面貌,进而间接地有助于事业发展,可是说到提高收入、延年益寿,这也太夸张了吧?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收入较高的家庭,本来就比较容易有闲有钱维护亲密关系,本来就更有条件远离职业病和车祸这样的不幸?这个反过来的因果关系,反倒是更符合常识。

再举个例子,经常有社会新闻说,年轻人因为失恋之类的小事就自寻短见。很多人因此感慨说,这是因为年轻人个性冲动,遇到情感挫折很容易想不开,等年纪大一点儿就好了,你什么时候看见老年人为了谈个恋爱寻死觅活的?这个说法,当然很有道理。时间和历练的确会让一个人性格更成熟,遇事更沉稳。但是你再想想,除了因为“年纪大,所以变沉稳”是结果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比如说,个性太冲动的人,年轻时但凡遇到点儿破事,都会拼个鱼死网破、不死不休,这种人活到年纪比较大的可能性,是不是会相对较小?再比如,个性沉稳的人,在年轻时通常都不太显眼,反倒是越老越显出这种气质的可贵,所以具有代表性的老年人大都风格沉稳,而引起关注的年轻人,则大都个性比较张扬。

所以你看,这里存在两个因果性的方向。前一种解释,“年纪大”是原因,“个性沉稳”是结果;后一种解释,“个性沉稳”是原因,“(活到)年纪大”,或者说“成为你所关注的年纪大的人”则是结果。两种解释都具有合理性,而人们往往会忽略后者,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的重灾区,就是网络上经常会看到的、各种号称来自“权威研究”的生活指南,这也是很多标题党吸人眼球的路数。比如说,有一则曾经流传很广的帖子,叫作《揭秘长寿十大要素》,其中一条就写着,“晚育”能延年益寿。

理由听起来很过硬。说在新英格兰地区有一项针对百岁老人的研究显示,如果一个女性是自然怀孕,而且是在40岁之后才生孩子,那么她比普通的女性活到百岁的可能性会高出4倍。可是你反过来想,那些女性之所以长寿,真的是“因为”她们在40岁之后才生孩子吗?原因很可能刚好相反:女性的晚婚晚育,和学历、收入、社会地位、身体健康都是正相关的。别的不说,单说40多岁还能怀孕生子,那她的身体,应该本来就很好才对吧?所以,才不是什么在40多岁怀孕的女性会更容易活到百岁,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学历、收入、社会地位都高,而且身体健康,本来就能活到百岁的女性,才会更多地在40多岁的年纪才生孩子啊!

以上这种陷阱,就是一个典型“因果倒置 ”的谬误。简单来讲,就是对于两个相互关联的现象,错误地把它们之间的原因与结果给弄颠倒了 。明白了这个概念,你再去看网络上的很多信息,特别是那些披着科技外衣的热门帖,就能知道其中的问题在哪里了。比如有一则新闻,标题是“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体罚可能影响孩子智商”,说的是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针对806名2岁至4岁儿童,以及704名5岁至9岁儿童,进行了四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前一个年龄组中未遭体罚过的儿童,智商平均得分比经常挨打者高5分;而后一组中,这一差距为2.8分。研究人员因此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打不得。

像这类的新闻,乍听之下很有道理,结论也符合常识,所以一般人听了,很容易相信。但是当你懂了“对立成因”和“因果倒置”的道理之后,就要再仔细想想,之所以有这个结论,究竟是因为打小孩会比较容易让他变笨,还是因为笨小孩会比较容易挨打呢?如果没有排除后一种可能性,研究人员又怎么能说他们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呢?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打小孩是对的,而是提醒大家,不管结论多么显而易见,也要对推理的过程心存警惕,小心弄错了因果关系。特别是在这个似是而非的信息满天飞、到处充斥着什么“英国研究”“美国专家”的时代,我们实在有必要学会一套推理技巧,好让自己不至于轻易地被那些断章取义的热门帖给带跑。

在此,教你一招很简单的秘诀,可以用来快速检测那些所谓的“研究结论”可信度高不高。那就是,每当你一见到某个证据确凿、貌似合理的结论时,永远都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结论,可不可以做实验来验证?什么意思呢?还是拿体罚与智商的关系来说,“被打”和“智商低”,这是两个被观测到前后出现的客观现象。但是请注意,这只是“观测”,而不是“实验”。观测只能告诉你两件事前后发生,实验才能在控制和排除所有无关因素之后告诉你真实的因果性是什么。

所以,真要做实验,就要像对待小白鼠那样,把总共1500多个小孩关在一起同吃同住,并且随机分成两组。对其中一半小孩不管乖不乖都要打,对另外一半小孩不管乖不乖都不打,这样才能排除所有无关因素,以及“因为聪明,所以比较能够避免挨打”这样一种可能性。四年后,再来看他们在智商发育上的差异。你当然会说:这不可能!是的,这个疯狂的想法本来就不可能。正因为如此,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几乎永远不可能避免“对立因果”,而一旦忽视这一点,就很容易“因果倒置”,把结果当成原因。

最后,出一道思考题让你自测。

知名学术期刊Plos One 刊登出一项研究说,在考察了超过130万人的健康记录后发现,被猫咬而接受治疗的人群中竟然有41%同时被诊断患有抑郁症,其中86%被猫咬且被诊断为抑郁症的人群为女性。这项结论,如果拿给那些喜欢哗众取宠的媒体,肯定能得到一个类似于“震惊,一般人不知道的养猫风险!”或“你还在养猫吗?当心抑郁缠身!”之类的标题。

但聪明如你,现在,已经不会轻易掉进这种推理陷阱了。因为,第一步,先去想:这玩意,能不能做实验?第二步,再去想:针对这个“被猫咬伤的人,有四成患有抑郁症”,除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外,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参考答案:

1.患有抑郁症的人群更倾向于养猫,因为养猫可能会对猫主人的心理带来真实的或感受上的健康益处。因此,他们被猫咬的概率也比那些不养猫的人相对较高。

2.抑郁症症状越重的人,越倾向于与猫黏在一起。当然也就更容易被咬。

3.猫咬的伤情有时会相当严重,这部分归咎于猫齿尖而长,可能造成难以清洗的深度刺穿伤,且容易感染。严重的感染或伤情可能促进抑郁症的发生。

4.有的动物在主人精神状况和相应水平发生变化时会更倾向于咬人。猫会与人类的目光互动,而抑郁症患者可能更少与猫进行视线接触。

5.抑郁症患者的行为方式或许会激怒猫。例如,他们可能更容易忘记给猫喂食。

6.抑郁症患者对健康的焦虑感更强,被猫咬伤后,会比一般人更倾向于去医院寻求治疗。

7.有时候,被猫咬伤的情况发生在主人试图阻止众猫打架的过程中。根据研究,抑郁症患者更有可能养好几只猫,从而增加了以这种方式被猫咬伤的概率。

8.就算全世界都没人爱你,至少你还有只猫……怀有这种想法的人一旦被心爱的猫咪咬伤,势必遭受沉重打击。这令本已抑郁的人症状更加严重。

9.抑郁症患者有时可能不愿承认自残,而将责任推卸给猫。

……

发现没?掌握了“对立成因”这个观念,是不是看世界就没有原来那么简单了?

TIPS:

小学问:因果关系往往是相互的,甚至是跟表面上相反的,如果忽视“对立成因”的可能,就会犯“因果倒置”的错误,被似是而非的统计数据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