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人帮”兴亡 » “四人帮”兴亡全文在线阅读

《“四人帮”兴亡》成为梁实秋的部属

关灯直达底部

青岛是镶在黄海之滨的一座美丽城市,碧绿的海水有节奏地拍打着米黄色的沙滩。一群红瓦别墅掩映在绿树丛中。这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

国立青岛大学在当时刚刚创立不久,坐落在万年山麓。那里过去是德国的万年兵营。五六座楼房,便成了这所新建的大学的校舍。校门口,高悬着蔡元培题写的“青岛大学”四字。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在教育界颇有声望。他那时担任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也住在青岛大学内,所聘教师,不少来自北大、清华,如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等。

国立青岛大学第一任校长是杨振声(又名杨金甫),教务长便是赵太侔[5]。

■ 作家、教育家杨振声

梁实秋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江青在梁实秋手下担任图书馆助理员。

对于江青来说,她在青岛大学所受到的影响,深刻地决定了她此后的人生道路。她曾这么自述:

1931年的初春[6],我来到青岛。寒冷的大雾和港湾里带着盐味的海风,多奇妙啊!我从前的一位姓赵的老师,也是我的一个街坊(他曾任山东实验剧院的导演),现在是青岛大学一个学院的院长,同时也在文学系任教授。既然有这层关系,他就安排我到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

在一张青岛大学图书馆馆藏的1931年全馆工作人员合影中,既有戴眼镜、穿棉袍的馆长梁实秋,也有穿西式大衣、打扮入时的助理馆员李云鹤(见后面)。

根据江青的回忆,维特克在《江青同志》一书中这么记述:

虽然赵先生的邀请使她的心情轻松些,但是要搬到青岛这个完全不熟悉的环境,仍使她感到不适意。为了鼓励她,赵先生应允在大学里建立一个她感兴趣的艺术系,而且答应支付她的青岛的旅费。她的那些实验艺术剧院的同学们都极力主张她接受邀请。最后她同意了。

“实际上赵先生属于国民党的改良派。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观点与胡适的那些观点很接近。我曾很欣赏资产阶级的观点和意识,”她带着一丝笑容进一步地说,“那时胡适的那个团体的成员为数不少,这些人当中包括梁实秋和闻一多等。他们试图把我拉到他们那边。闻一多是我青岛大学的一位老师。我旁听了他的许多门课。”

“我们最大的反面教员的例子就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沈阳事变’以后,我国东北三省(满洲)被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我们绝不能容忍这样的事实。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外国的奴隶。就我自己而言,我非常强烈地反对日本人的侵略。到那时,全中国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个高潮。许多学生举行罢课,或者到政府权力机构请愿,而且得到了工人们的支持。这场运动吸引了广泛的各阶层人民。

“这种形势唤醒了我,于是我对赵老师说,‘我想参加请愿活动。’他把我顶了回来,‘那么你也想惹麻烦吗?’我被吓得哑然,几乎没有说出任何反驳的话。于是我调转身走开了。我完全清楚,他对我的行动感到极为不快。我独自走上了一座小山,在树林中徘徊,深深陷入思想混乱之中。按照他说话的含义也就是学生的爱国运动是‘制造麻烦’。最后,我终于认识到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我决定在青岛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

“在青岛大学,有大量学生抵制上课和考试。在这种情况下,我拒绝了我老师给予我的更多帮助。于是我加入了大学的教职员工队伍,成为一名图书馆职员,我的工作就是填写卡片。与此同时,我还继续旁听大学课程。每个月我可挣到三十元钱(约合九美元),并给我母亲寄去十元。由于青岛的生活费用非常高,所以我留下的二十元钱是不够我花销的。正如你们所知,我不能只养活我自己,我还必须掏腰包为抗日救国运动支付演出费用──没有人在经济上给予我们帮助。当我们把演出送到工厂或农村时,受到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和帮助。但是他们也很缺钱,不可能给我们更多的经济援助。在那时,我并不可能知道解放全中国必须依靠穷人才能夺取胜利。”

■ 1931年在青岛大学做图书管理员的江青(左三),图中戴眼镜者(右三)为梁实秋先生。

梁实秋也曾忆及他的部属江青。1981年1月13日台湾《中央日报》所载报道《梁实秋先生今庆八秩华诞》,有那么一段:

席间欢然道故,谈到在大陆惨死的小说家老舍……由老舍又谈到正在北平受审的江青,江青曾是梁氏的部属,时在五十年前梁氏担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长,当时叫李云鹤的江青,是图书馆中的办事员。根据青岛大学同仁名册上的记载,馆长月薪四百元,江青的薪水是三十元,有人说:“难怪她后来要造反。”

据梁实秋夫人韩菁清女士从台北来沪时对笔者述及[8],梁实秋一边看公审江青的电视,一边说过:“当年,在青岛大学,她忽地向我借两角钱。我问她干什么用,她说买酒心巧克力吃。她借了钱,到现在还没有还我呢!”梁实秋说罢,大笑不已。

2004年5月28日,笔者在旅美画家李斌、王亚卿夫妇处看到一帧从未见过的江青17岁时的照片:这是四人合影,李云鹤(江青)17岁(前左)。前右为邓宛生,后左为邓译生,后右为杨蔚。

■ 江青1931年秋在青岛的照片

邓译生和邓宛生为姐妹,青岛大学校医主任邓仲纯之女。邓译生又名方瑞,后来成为剧作家曹禺的夫人。杨蔚是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作家杨振声之女。

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为1931年秋,地点为青岛黄县路7号。那是一幢米黄色外墙、二层带阁楼的洋房,住着杨、赵、邓三家。杨即杨振声,赵即赵太侔,邓即邓仲纯。

当时,李云鹤住在赵家。

李斌先生告知,这帧照片是在香港邓宛生女士家翻拍而得。他当即致电83岁的邓宛生女士,征得她的同意,把这一珍贵的历史照片供我收入《“四人帮”兴亡》一书之中。

据江青自述,17岁的她一边在图书馆当管理员,一边在青岛大学中文系旁听。她很喜欢听闻一多的课。她曾向赵炳欧教授请教,学着写了一个剧本《谁之罪?》。她结识了沈从文的姐姐沈楚楚,常去看望沈楚楚,认识了沈从文。她写过短篇小说,向沈从文请教。沈从文曾经非常仔细地修改过她的习作,使她在写作上大有进步。她也写过诗,只是未敢拿出来请闻一多指点。生活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的她,那时很想在文学上有一番作为。

众所周知,从抗战开始,由于沈从文与左翼作家们的关系恶化,在“与抗战无关论”、“战国策派”、“反对作家从政论”、“自由主义文学”等一系列论争中,沈从文几乎每次都成为批判对象。1949年后沈从文一直处于逆境之中,只能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古代服饰。然而江青一直记得他。1973年,江青曾经特意安排沈从文在人民大会堂看演出,但是沈从文只愿意坐在一个角落里。

就在青岛大学,一个物理系19岁的学生,深刻地影响了江青的一生。

江青结识他是很自然的,因为他是赵太侔的妻弟。

赵太侔之妻俞珊,中国话剧界的明星,南国社的一员。

俞珊乃浙江山阴(今属绍兴市)人氏,望族名媛,1908年生于日本东京。俞珊少时就读于天津南开女中,后来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及南京金陵大学。她天生丽质,精通英语,才貌双全。

1929年,田汉带领南国社剧团到南京金陵大学演出话剧《湖上的悲剧》,发现该校女生俞珊有一双“金色的眼睛”,而且有演剧才华。应田汉之邀,俞珊加入南国社。当时,田汉正在筹划演出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名剧《莎乐美》—田汉早在1925年就翻译了《莎乐美》剧本,田汉聘请俞珊主演,自任导演。

21岁的俞珊初出茅庐,一炮而红。1929年7月29日至8月5日《莎乐美》在南京、上海演出,引起轰动。当时的评论认为,俞珊“容貌既美,表现又生动”。她那张求爱不得便割下所爱者头颅捧着亲吻的剧照,成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形象。直至2003年出版的《插图中国话剧史》一书,还把这张剧照作为标志性的画面用在封面和封底上。

1930年,俞珊又主演了根据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卡门》改编的同名话剧。《卡门》的改编者仍是田汉。她,成了名演员。就连著名诗人徐志摩也倾慕俞珊,在自己上海四明村的书房里挂起一幅俞珊在《莎乐美》中的剧照。

在俞珊的热心观众之中,还有梁实秋。《莎乐美》在上海首演时,梁实秋就是捧场者之一。梁实秋与俞珊相识。

就在俞珊在演员之路上登峰造极之时,遭到父亲俞大纯的激烈反对。俞大纯以为,女儿当戏子有损名家门,警告俞珊,倘若再上舞台,他就要登报脱离父女关系。俞珊无奈,只得遵从父命。

1930年,俞珊在上海患疟疾和伤寒。待身体稍好,医生劝她到风景宜人之处休养。正巧,梁实秋接受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邀请,到青岛大学执教,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青岛当然是风景宜人之地。于是,俞珊随梁实秋前往青岛,在青岛大学图书馆任职,权且休养。

俞珊的到来,引来赵太侔的追求。赵太侔与原配妻子离异,爱上比自己小19岁的俞珊,并与俞珊结婚。“蜚声戏剧界之名闺俞珊女士与赵太侔君新婚”,在当时的青岛,一时间成为新闻。

江青在青岛住在黄县路7号赵太侔家。江青翻阅着俞珊的剧照相册,对俞珊极为羡慕。虽然俞珊只比江青大6岁,但是江青称她为师母,而且喊得很亲热。

在赵太侔、俞珊那里,江青邂逅了俞珊之弟俞启威,陷入了热恋之中……

据邓宛生女士在电话中告知笔者[9],当时她还充当信使,在江青与俞启威之间传递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