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暗网:日常与疯狂,只隔着一道深不可测的暗网 » 暗网:日常与疯狂,只隔着一道深不可测的暗网全文在线阅读

《暗网:日常与疯狂,只隔着一道深不可测的暗网》第一章 揭开网络引战的面纱

关灯直达底部

在生命之树的顶端没有爱,只有幸灾乐祸。

——匿名网友

一场生活的灾难

“嗨,/b/!”萨拉半裸的身体上写着这样的小标语:“2013年8月7日,晚上9点35分。”这是向臭名昭著的讨论区/b/的几百名甚至上千名登录匿名用户传达的信息——她要“直播”了。对此十分热忱的用户们直言不讳地向萨拉提出各种色情要求,萨拉会根据这些要求进行表演、拍照然后上传。

这个毫无下限的/b/区来自图片分享网站4chan。在4chan里,有针对不同主题的板块区,像是漫画、DIY、美食、政治和文学等等。然而,每个月浏览4chan网站的这两千万人中,大多数是为/b/区(又称“灌水区”)慕名而来。在不断涌向/b/区的各种奇葩以及色情图像构成的信息网络里,萨拉的照片只是不起眼的一角。在这里,没有自我节制,几乎每个人都是匿名发帖。不过,它还是有一些松散的规则的,这就是/b/区的用户们,或者说是/b/区的这些“流氓”们制定的《网络的47条规则》,包括:

规则1:不要讨论/b/

规则2:不!要!讨论/b/

规则8:其实也没有什么发帖的规则

规则20:认真你就输了

规则31:要么露胸,要么滚,选择全在你自己

规则36:世上永远都有比你眼前看到的更操蛋的事

规则38:这里没有适用的条条框框——你想上天也没人拦着

规则42:在这里,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b/区的用户们为了博人气出位,在这个匿名而又不受审查的世界里创造了数量庞大的原创内容,搞笑且没有下限。你有没有点开过YouTube的链接却突然跳出里克·阿斯特利1987年的大热单曲《对你永不抛弃》?没错,那就是/b/区的杰作;或是收到一些搞笑的猫的照片,还夹带着各种拼写错误的文字?这仍然是/b/的恶搞;叫“匿名者”的黑客组织?不用我说了吧。

但是匿名也有不好的地方。这里女性用户少得可怜,且习惯性地被人忽视和侮辱,除非她们上传自己的照片,或者像萨拉一样当个“女主播”。这些途径总是能让女性轻易获取/b/区“流氓”们的关注。4chan网站有个关于视频的板块区,叫作/soc/,用户可以在这儿好好地打赏女主播。每天都有几十位女主播在/soc/上线,然后进行表演。不过,偶尔还是会有些姑娘傻乎乎地误点进/b/区。

上传完第一张照片后,大约过了20分钟,有个评论说让萨拉在身上某个地方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拍一张裸照。不久,又有一个评论说,让她拿着她现在在吃的任何一种药物,再拍一张裸照。萨拉都照做了,没想到却铸成大错。

匿名评论: 我靠,希望不会有人人肉她,她竟然跟着做了!看着是个好姑娘啊!

匿名回复: 我天,冷静冷静,她写了自己的名字、医生的全名,甚至她住的小区的名字!她是想上热搜吧!

匿名回复: 她是新来的吧,摆出这种姿势还在身上写名字的,一看就是新人,她们真不知道自己摊上事儿了。

萨拉神经大条地暴露了相当多的信息,多到足够让那些看客去人肉搜索她到底是谁,/b/区的“流氓”们对这种事十分敏锐,迅速地加入了这场闹剧。在4chan,人肉女主播是一种罕有的乐趣。没过多久,那些人就定位到了萨拉所在的大学地址、她的全名、住址以及电话。接下来,他们搜到了萨拉的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萨拉在电脑屏幕前,呆滞又无助地看着这一切发生。

匿名评论: 别搜了!正经的!你们这些死宅!

匿名回复: 萨拉,看到你还这么镇定我就放心了,对了,别客气啊!

匿名回复: 嘿……萨拉,我能加你脸书好友吗?开玩笑的,快把那傻逼照片删了吧,别等发到你朋友手机里再后悔!

匿名评论: 我在刷照片的时候,她把推特账号设为隐私了,妈的!

匿名回复: 她删了也无所谓。我正在统计她通讯录里的人,还有她们的好友关系,一会儿就发她裸照!

匿名回复: 哈哈哈哈她把脸书账号删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删除好友关系。

匿名回复: 呃,保存好她的名字。只要这个事一过去,她肯定还用这个号,然后再被评论炸一次。反正现在是不得安宁了,她怎么好意思跟爸妈交代啊。

匿名评论: 你们这群混蛋真去看她的脸书了?真他妈难以置信。只是一个把照片传在这破网站的女孩子,就被你们这些傻逼人肉了?去你妈的/b/!

匿名回复: 楼上的白莲花快滚出去!!

匿名回复: 你们在这浪费多少时间了?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匿名评论: 上传裸照的人不应该被伤害。

匿名回复: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楼上是新来的吧?开不起玩笑啊!

匿名评论: 我不想在这充好人,然而已经是了。就想知道为啥/b/区会干这种事,她就露了个胸,然后“我们”就这么对她??真是网络暴力的最佳证明。

匿名回复: /b/区女主播(2004—2013)节哀顺变。谢谢。

匿名回复: 让我吃惊的是,你们还在说“如果再人肉她们就没什么主播可看了”这种话!你们叨叨十年了吧!

匿名评论: 总之,这是她所有脸书好友的名单,你们可以发给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然后只要跟萨拉有一点点关系的朋友们就都会知道了。

匿名回复: 已经有人发给她朋友和家人了吗?还是从我开始?

匿名回复: 应该没人发吧。不排除有回复的人一边唱红脸,一边在旁边看着,让你以为有人已经发了。

匿名回复: 快发快发快发。

有人在脸书注册了小号,把萨拉的照片拼接成一张大图,发给了她的亲朋好友,附上这样的消息:“你们认识萨拉吗?这个可怜的小可爱做了不可告人的事哦。这都是她发到网上的照片,是‘任何人可见’的!”仅仅几分钟内,萨拉社交账号里的每一位好友都收到了照片。

匿名网友: ×××××,是她的电话,确认了,是真的。

匿名回复: 刚刚给她打电话,她一直在哭,伤心得像是啜泣的鲸鱼。

匿名回复: 有人一直在打(电话)吗?

板块/b/将其称为“生活灾难”——恶意的网络霸凌,为的是让受害者长期且持续地处于痛苦和不安之中。这已经不是板块/b/第一次人肉搜索女主播了。其中一个参与的网友对此扬扬得意,还开了新帖,分享之前诸如此类的经典“灾难”事件的过程和截图,以庆祝胜利。例如,他/她讲到照片中的某个女生,脸书账号被盗,登录密码被篡改,但是她曾在板块/b/发布的照片,却显示在脸书的时间轴上。

匿名网友: 有点替她难过,其实她挺性感的,也很可爱。只是有点蠢,竟然暴露了个人信息,哎。不过人嘛,有时候运气不好是难免的。

匿名回复: 如果她足够机智,早就滚出去了。既然不走,就得承担后果呗。

匿名回复: 我才不管呢,她都有男朋友了还在这卖弄风骚,不是贱人是什么!

骚动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没过多久,讨论就此结束,萨拉也被人们忘在脑后了。

“人肉”女主播只是人们在网上对他人霸凌、恐吓、挑衅、激怒或蓄意引战的行为之一,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名人、记者、政治人物、体育明星,学者专家——没错,几乎每个在公众面前亮相或者网络上粉丝众多的“网红”——都会经常遭到陌生人的骚扰、恶评甚至是威胁。2011年,肖恩·达菲因在脸书发表不当言论被捕,其中一例是他曾嘲讽过自杀的15岁青少年。2013年,知名媒体人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等人发起过一项行动,让“简·奥斯汀”的头像登上了新版十英镑的纸钞。但此举让她被推特匿名网友的恶评骂惨了,更有甚者向卡罗琳本人寄出了炸弹和死亡威胁信,最后情况严重到警方都建议她暂时先搬到更为安全的地方。英国剑桥大学的古典学者玛丽·比尔德在BBC《质询时间》节目亮相之后,就收到了一封性骚扰的私信。2014年6月,作家J. K.罗琳因向反对苏格兰独立的“在一起更好”行动资助一百万英镑,遭到了网友们极为恶毒的诋毁和攻击。

网络空间的每个角落,都充斥着某种形式的引战行为。YouTube、脸书、推特,每个平台都有独特的引战模式,且每种模式为适应平台的环境而不断演进,就像达尔文雀的演化过程一样。MySpace的引战有固定的语言套路和引战语气,这些套路特别容易激怒怀有梦想的青少年歌手们;混迹于业余色情影片网站的键盘侠们,也都知道针对影片主人公的吐槽套路是什么;一些大名鼎鼎的新闻网站评论区,也经常充斥着戾气满满的恶意言论。

在过去的五年里,发生这类行为的频率急剧上升。2007年,英国和威尔士地区的498人因使用电子设备发送“恶意攻击、不当、猥亵或威胁语气”的信息被判刑;截至2012年,因同类言行被定罪的人数增至1423人;这意味着英国18到24岁的人口中,几乎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人认识遭受网络匿名恶行的受害者。除此之外,在一项涉及2000人的调查中,有2%的人表明他们曾在网上以某种形式伤害过他人,由此推算,仅在英国就有近百万人参与过网络引战。

如今,“引战”(Trolling)已经成为任何“性质恶劣且具有威胁”的网络行为的代名词了。但是,除了恶意侮辱这个层面,“引战”本身还具有更多意味。扎克,30岁出头,说话带有轻微的泰晤士河地区口音,参与网络引战长达十余年。作为老手,他坚持认为:“‘引战’不是欺凌别人,而是一个‘解除’的过程,解除旧有的情境,开创新的局面,打破束缚,想法付诸实践,计算出触发对方反应的最好方式。在推特上威胁要强暴某个人可不算‘引战’,那只是威胁要强暴某个人而已。”

扎克费时数年优化自己的“引战”策略,他表示自己最喜欢的套路是这样的:先加入一个论坛,发言的时候故意写错几个字、犯些语法错误等人来找碴,然后把话题引向政治层面,让对方陷入困境。扎克给我看保存在电脑里的近期战果:他在一个热门右翼网站上发布了一条看似平淡无奇、错误满篇的评论,嘲讽右翼分子肚子里墨水太少。之后,有一名被激怒的用户开始反击,发布了一张扎克在某个小论坛里以相同的昵称上传的裸照。

鱼儿上钩了。扎克立刻开始回击:

“别装了,既然这照片让你这么想撸,那你就撸吧!如果你觉得力度不够,我还能多给你发几张——还是说你更喜欢露屁股的?你乐意的话,我们还能聊聊为什么落后的思想对人们有害,以及为什么思想落伍的人难以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而乐于接受进步思潮的人们却生活得如鱼得水?”

扎克一个接一个地上传视频,内容是他处于各种兴奋状态时的生殖器,视频里不时出现对右翼分子的恶言恶语,还夹杂着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名言。在给我看这些视频之前,扎克贱贱地说道:“睁大眼睛看好啦!”

对扎克来说,胜负差距实在太过悬殊。他的批判因为回复数激增被‘和谐’了,这些回复占据了网站评论区热门长达数小时。“他太弱鸡了,怼我的逻辑一点都不通顺,以为发几张黑历史的照片就能羞辱我,告诉你,我可没那么好欺负。”

“但这有什么用呢?”我问道,“我以为你是针对右翼团体的。”

“对,而且上传裸照可以吸引全网站的眼球,这样才是‘引战’——你只有搞点事情才能让更多人反思热议的话题。”

“那你认为达到这个目的了吗?”

一阵沉默。“不知道,但这很好玩。就算没有讨论出结果也没关系。”

扎克认为,网络引战是一种艺术、科学、玩笑和政治行为的混合体,但绝不止这些。他表示:“‘引战’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思考模式。”而且自网络诞生之时它就存在着。如果我想知道这些貌似现代产生的问题从何而来,就必须从源头开始说起。

Finger程序

互联网的先驱——阿帕网,直到1980年都是一小群学者和政府精英的保护区。然而,这些“阿帕网用户”发现,网上闲聊跟共享数据集一样有趣。此后的四年里,阿帕网的聊天功能(其原本是辅助研究内容传送而开发的附加功能,用途类似于便利贴纸)占据了四分之三的全网流量。聊天功能的出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是后来电子邮件的雏形,也就是我们说的“E-mail”。只要坐在办公室部门的电脑终端前,就能立刻实现多人即时对话,无须面对面沟通。这项新技术带来的机遇,有时会刺激这一小群世界级的学者们表现出古怪的一面。

其中有个研究小组,于1976年成立,负责邮件标题的内容选择。他们自称为“标题怪人”,并且创建了一个自由讨论的聊天室来探讨这个主题。这个聊天室因尖锐强硬的对话方式而声名远扬(或者说臭名远扬)。在聊天室里,争论大于一切。肯·哈伦斯腾,聊天室的创建人,他事后将这些组员形容为“一群精力旺盛到能把死马撕成碎片的打手”。

1979年,另外一组团队的学者们,在研发一项名为Finger的新功能,这项功能可以让用户得知其他用户登录或者退出系统的时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艾弗·德拉姆提议增加一个小工具:如果用户想保有隐私,隐藏网上的活动痕迹,可以选择小工具退出Finger功能的追踪。整个团队针对功能的利弊展开了多次讨论,但有人将这次(内部)讨论内容泄露至阿帕网,全网可见。德拉姆遭到了全美学者无情的抨击,因为他们认为,“小工具”会让阿帕网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大大降低。

大多数学者是相互熟识的,这多多少少缓和了网络论战的氛围,毕竟双方极有可能在下个计算机科学大会上碰面,那就尴尬了。尽管如此,误解和义愤填膺的人们仍然遍布整个阿帕网。一位曾参与过Finger事件的当事人认为,网络中“戏谑式”的评论通常会被误解,于是提议在这些讽刺性的评论后面,加入一种笑脸状的标点符号;-),避免读者曲解含义。但是史上第一个表情符号收效甚微,因为他们在阴阳怪气地贬低嘲讽时,再故意接上一个笑脸,结果让人更为恼火(妈的,这个混蛋竟然还跟我抛媚眼?)。阿帕网的用户们担心网络空间会迅速成为一个野蛮人的聚集地,因此对网络新手们发布了上网礼仪指南,其中提到,尽量避免讽刺和幽默的语言风格,因为“一般人难以通过电脑屏幕理解这类语气,且有时会被看作无礼和轻蔑的表现”。

战火蔓延的BBS论战

1978年,沃德·克里斯坦森和兰迪·苏斯发明了拨号电子布告栏系统(BBS)。只需一个调制解调器(俗称“猫”)、电话和电脑,任何人都能建立或连接进入BBS发送消息。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BBS就成为许多人网络生活的初体验。

之后的一年里,在电子布告栏上攻击陌生人慢慢成为众所周知且被接受的BBS文化。针对Finger和“标题小组”的内部争论不过是学者之间的小打小闹,更多是以讨论为主。但在BBS,人们加入不同的群组和板块,就是为了掐架。这就是“论战”:惹恼路人,闯入其他群组捣乱,为了好玩故意制造矛盾。最高级的论战形式像是精心设计过的:含蓄婉转,机智高明,又话中带刺。精于引战的人(通常都使用化名发言)在网上还颇有名气。网友们迫切地等待他们发言,甚至把其中的名言佳句存下来。论战不仅仅是简单的恶意攻击,对于多数的引战喷子来说,这是一个实验、打破束缚、得以让大众阅读和评价他们成果的绝佳时机。一位知名的引战高手曾发布过《奥托的1985年BBS论战指南》这样一篇文章,建议想涉足论战圈的人们,要尽可能地发表争议性的言论,因为“想让人们阅读你的观点,这是唯一的途径”,他还写道:“毕竟人们很难忽视遍及整个群组或者遍及全网的论战。”

热衷于此的人们开始讨论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掀起论战。1987年,一位名叫乔·塔尔梅奇的BBS用户发布了另一版指南《引战十二戒律》,指导引战新手和老手们如何确立自己的风格:

第12条戒律:存有疑虑时,开骂。如果你记不得前面11条,记住这条就够了。在你辉煌的引战生涯里,毫无疑问,总有一天你会深陷某场苦战,而对手比你更强……此时,你只需做一件事:骂死这个渣渣!“哦,是哦?快看你妈拿着黄瓜在干吗!”

BBS的群组由系统管理员控制,管理员有权限开放或者禁止用户发言,也会在论战影响受害者之前删掉发言内容。管理员经常被称作“审查管理员”,他们也时常成为恶意论战的攻击对象,这种论战称为“虐待型攻击”——攻击者会以恶语辱骂、无意义的灌水内容等任何他们能想到的方式来折磨管理员。有时攻击者和引战网民会利用网站漏洞让群组陷入瘫痪状态,或者把木马病毒伪装成盗版游戏的链接,让不明真相的用户们下载。另一种方法是在发言里多次提及盗版,促使主管部门追查对此毫无防备的管理员们。

Usenet论战

在BBS面世的同时,杜克大学的两位学者立下了更有野心的目标。汤姆·特拉斯科特和吉姆·埃利斯对阿帕网自带的精英属性和其高昂的费用愤愤不平——每年约10万美元的用户使用费——因此,在1979年,他们创办了一个全新的网站Usenet,借此他们希望打造一个任何人都能进入并使用的网站。(“任何人”指的是拥有一台计算机且可以接入UNIX操作系统的用户,然而实际上这种人人数极少。)

Usenet可以说是现代网络引战的发源地。Usenet的用户们,其中有一小部分学界人士、学生、阿帕网用户和一些宅男宅女。他们会用昵称,然后加入全都是陌生人的“新闻组”。就像BBS一样,任何人都可以新建不同话题的Usenet讨论组;但与BBS的管理模式不同,负责运营的管理员有一些管控权,能决定哪些群组可以存亡。网民之间和平共处的希望几乎立刻就破灭了。Usenet用户与自大的阿帕网用户之间就“游戏规则”的制定并没有达成共识,其中更有甚者说Usenet的“垃圾们”既无知又没什么经验。通常情况下,连一个简单的拼写错误都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用户之间长达数月的相互攻击与谩骂。

Usenet的用户们让管理员十分头痛。1987年,Usenet的运营团队强制把所有杂乱无章的群组分为七大类,也就是所谓的“大换名行动”,分别是:comp(计算机)、misc(其他)、news(新闻)、rec(休闲娱乐)、sci(科学)、soc(社交)和talk(聊天室)。在这七大类别之下,用户可以创建相关的子群组。命名子群组时,需要先选择它的主要门类,然后再进一步添加更细的分类即可。约翰·吉尔摩,1992年他与蒂姆·梅和埃里克·休斯共同发起了“赛博朋克”(Cyberpunks)运动,在此之前,他也曾创建过关于药物的子分组“rec.drugs”(休闲娱乐-药物),然而他的请求被管理员拒绝了。

于是,吉尔摩和另外两名经验丰富的Usenet用户共同创建了他们自己的门类,这个门类可以免于管理员的审查,他们称之为“alt.”,是“alternative”的缩写(也被认为是无政府主义者、精神病和恐怖分子的聚集地)。Alt.板块上的引战气息十分浓厚,口出恶言的用户们穷尽创造力与想象力,享受着欺凌他人的快感。上世纪90年代有一位叫“梅肯”的引战高手,活跃于Usenet,经常发表1500字的史诗级言论来回应论战,这些天马行空的言论是他多年来积累的成果——“你这罗圈腿流浪汉和染梅毒的骆驼生的野种,还没说你装扮奇葩在奇怪的地方染上污渍了呢……”1993年,有位名叫摩比的用户在群组alt.tasteless向他人请教,自己因为一对处于发情期的猫咪,感情生活搞得一塌糊涂。此番举动收到了各方轰炸式的回复,然而解决方法一个比一个荒谬:亲手把猫给阉了;把猫一枪毙了;焚猫。十有八九会出现这样的回复:跟猫做爱。

在Usenet以及BBS上面,新的流行语和规则层出不穷,这个世界即将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所淹没。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互联网用户增长迅猛,许多新用户会直接奔向最为活跃、有意思的网络平台“alt.”。面对突然涌入的大量网络“移民”,Usenet的“原住民们”十分不爽,费尽心思想把他们赶走。1992年,在群组alt.folklore.urban(都市传说)中,一种针对“新人”的网络骂战的形式首次露面——引战(1) 。“引战”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新手发起进攻”:经验老道的用户们会发布关于Usenet的迷信说法或都市传说,希望激发出新手们各种震惊的反应,凸显出他们的无知。“看,吓到你了!”之后,这些反应过度的新人就会遭到无情的嘲讽。

这些潜在目标的数量之多,使得“引战”开始肆虐全网,愈演愈烈,发展出了各种花样。以“引战”为目的的若干个群组在alt.板块建立起来。1999年,一位名叫卡比·汉普的用户在群组alt.中列出了6种引战的方式,分别是:直截了当开骂式引战(据卡比·汉普说,这种方法极易上手,“只要在光头党群组(alt.skinheads)里打出‘你这个有种族偏见的马屁精去吃屎吧!’的标题,就绝不出错!”);无头苍蝇菜鸟式引战;打完就跑旁观式引战;胸有成竹策略式引战;一箭多雕创意式引战;拉帮结派团伙式引战。

“喵族”(meowers)就是其中臭名昭著的引战团伙之一。1997年,哈佛大学的一群学生加入了一个废弃的叫作“卡尔·莫尔登鼻子的粉丝”的Usenet群组,上传一些学校里的新鲜事。随后,他们开始悄悄对其他Usenet群组的用户进行言论攻击,按其中一位成员的话来说,目的就是为了“惹怒一群傻子”。马特·布鲁斯是哈佛群组的一位成员,他提议将目标锁定为喜爱卡通电影《瘪四与大头蛋》的alt.tv.beavis-n-butthead群组的人们。然而,alt.tv.beavis-n-butthead的人们也不是好惹的,面对这些傲慢的大学生,他们也开始进行言论反攻。其他群组的成员们也纷纷揭竿而起,攻击的言论如此泛滥以致最后哈佛的学生们放弃了自己的领地,那些喜爱《瘪四与大头蛋》的群组成员们入侵成功,取而代之并自称为“喵族”,假意向一位名字缩写为“猫”(C.A.T)且总在发言最后署名“喵”(meow)的哈佛学生致意。“喵族”之后又建立起各式各样的新群组(包括以外星人和吸血鬼为主题的群组alt.alien.vampire.flonk.flonk.flonk,以毫无逻辑胡说八道为主题的群组alt.non.sequitur,还有以愚蠢为主题的群组alt.stupidity)。在这些群组里,他们通过发布一些蒙提·派森式的荒谬段子攻击其他组的成员,借此阻断他们参与讨论或者发言的机会。这种技巧后来被称为“垃圾灌水”,现如今在网友中也颇受欢迎。1997到1998年间,“喵族”继续秉持垃圾灌水的风格,逐个击破Usenet的所有群组,他们称之为“Usenet行为艺术”。对于反击的个人用户,喵族会用隐藏寄信地址的方式发送匿名垃圾邮件进行狂轰;除此之外,波士顿大学的邮件系统在此次行动中也遭到了喵族的蓄意破坏,这场喵族的狂欢运动持续了至少两年。

引战小组alt.syntax.tactical则是以“一箭多雕”的引战模式扬名在外。群组成员会把某个群组认真写好的帖子(例如摘自吸烟主题相关的群组alt.smokers)保留原始邮件地址,以匿名邮件的方式转发到另一群组,而这一群组通常是他们的死对头(例如支持禁烟的小组alt.support.non-smokers)。这样一来,在双方毫不知情自己被卷入论战的情况下,引战已悄然发生了。alt.syntax.tactical的攻击策略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并且他们还会采取栽赃陷害、假冒身份、双重间谍的手段参与引战。类似于alt.syntax.tactical成员的的网络菜鸟们并不喜欢速战速决,他们更希望事件能够引起轩然大波。这也是他们一直坚称的,所谓引战(trolls)与论战(flames)的不同之处。论战,通常是指铺天盖地的辱骂诋毁,尽管两者的概念之间有重合的部分,而引战常常指代“更谨慎、更细致、更具想象力”的网络行为。一位活跃于群组alt.troll的匿名用户这样形容引战:“引战重在‘克制’,高手们懂得‘蓄势待发’,才能给一记响亮的耳光。”而且耳光越响,效果越好:

进入棒球主题的群组rec.sport.baseball,高喊“棒球垃圾”,这种事人人都能做到。但是策划一个“长线”的网络大战,则需要高超的技巧和自律。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不过,要想成功,只有依靠天赋,以及与之匹配的天时地利才能做到。我们只需把这些会动脑子引发骚乱的盟友领进门即可。

alt.syntax.tactical的群组成员们对自己的目标十分清晰:

  • 登上拒读名单
  • 群组常客禁止踏足被入侵的讨论组
  • 收到大量恶意邮件

随着引战行为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菜鸟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恰在此时,对于回复形式的“业界标准”也逐渐建立起来:“不要理会引战喷子!”一条标语让众多网络菜鸟做出更加极端且可怕的行为。上世纪90年代晚期,网络引战越来越无底线,且一发不可收拾。当时的网友们形成了一套不成文但被广泛接受的行事准则:“引战就是斗心眼……”1999年,一位alt.trolls的匿名用户写道:

这场比拼只限于Usenet这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人们在Usenet上面发表言论,是十分公平的。但在现实中,如果不使用真实姓名(或名字太普通且无法被追踪)的人调查某个用真实姓名发言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不管对方是谁,这都是不公平的。

然而,对于新一代网络用户而言,数字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两个长期霸屏且臭名远扬的事件彻底推倒了网络与现实世界的壁垒:在专注名人绯闻八卦的群组alt.gossip.celebrities里,两位发帖者玛丽安娜·基欧和杰夫·博伊德之间的小争吵急剧恶化成一场论战。基欧觉得博伊德一直在群里发些无意义的消息灌水,于是就向老板发邮件,请求老板惩治博伊德。而博伊德,这个可恶的网络菜鸟,现实中却是一位思路清晰的电脑工程师,且最近刚当上爸爸;另一边,游戏研发工程师德里克·斯马特因为1996年开发了饱受大众诟病的网络游戏《战略巡洋舰:公元3000年》,而遭受了无数的谩骂攻击,影响之大使得这场论战可能是互联网史上周期最长的引战事件。斯马特通过邮件告诉我:“他们就是那种普通的不合群的反社会分子,如果他们碰到像我这样不在意别人说些什么的人,一个个就都没电了。”这款游戏刚刚上线的时候,Usenet上的争论就不绝于耳,舆论之所以愈演愈烈,部分原因也在于斯马特采取了“反引战”的策略。“当时,”他坦白道,“这种事确实挺闹心的。”直到2000年,大多数关于斯马特的评论都是议论他的个人生活以及职业资质,而这些信息大部分来源于一位名叫比尔·霍夫曼的人,他自称“德里克研究学家”,同时还担任加利福尼亚州一家软件公司的经理。斯马特也曾被一个声称自己持有枪支的16岁青少年跟踪。于是,斯马特向法院申请了限制令,也向摸不清楚状况的警方递交了投诉状。整个事件起源于霍夫曼之前创立的一家网站,纷纷扰扰直到2013年才得以平息。

网络世界的领地逐渐被新来的用户们所占据,Usenet上与引战相关的所谓行为规范也渐渐失去了意义,然而,事情却没有好转的迹象。

美国黑人同性恋协会和Goatse网站

上世纪90年代末,就有人担忧没完没了的引战事件将会毁掉Usenet。然而最终,却是创新的浪潮将Usenet拍在了沙滩上。随着上网的门槛降低,网络下载速度(以及更为重要的上传速度)的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用户得以在网上发布更多样化的内容,比如图片和视频。Usenet,具有与许多新颖且富有吸引力的科技相同的命运,走进了历史。

千禧年的到来,促使网络菜鸟将引战战场从Usenet搬到了新的地盘:这里不受拘束、以用户为本,也没有审查制度。之后,这种网站统一被贴上了“工作不宜”(Not Safe For Work,简称NSFW)的标签,且常常是由一些学生和青少年创立的。例如:SomethingAwful.com,Fark.com和Slashdot.com等。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媒介,这些网站是由故事、各种超链接以及来自读者的建议和评论组成的。不管故事是什么内容,只要阅读量高、分享次数多就可以在排名系统中上榜,也就意味着人气的高低,在于是否能抓住社群内读者的眼球,而不是由编辑的管控权决定。这跟线上许多以内容为主的媒体一样,用户自然而然就想发布耸人听闻的消息,妄图一夜爆红。越是低俗、粗暴、奇葩、戾气重的故事,人气就越高。Fark网站在开站的第四年(2) ,访问者人数突破100万人,对当时的互联网市场而言,这个数字极为抢眼:要知道,2000年使用互联网的网民仅有3亿6000万人。

泡在这些新网站的网友们继承并发扬了前辈们的引战哲学:憎恶审查制(审查已被视为模拟信号时代的老一套)以及看待网络的态度——认真你就输了。网络世界中的“幽默”至今仍是网络文化的代表特色:抽象,自我参照,动不动就炮轰他人。

网络引战将“惹怒他人”作为具有幽默感的表现,且经常都是以脑洞大开而又令人恶心的方式。Goatse是Goat sex(山羊的性爱)的缩写形式,同时也是1999年创立的一家网站的名字(建议你不要去搜索比较好)。主页上是一张裸体的中年男子撑开肛门的照片,好事的网友们喜欢用这个网站来玩“偷梁换柱”的把戏:他们会发布一条看似安全的网络链接,实际上点开以后跳转的是Goatse网站。这类恶作剧也被称为“休克引战”(shock trolling)。2000年,Goatse网站的链接不停地被抛在奥普拉脱口秀的“心灵故事”的讨论区,同时还附有误导读者的信息:“最近过得很糟糕,链接里是我写的一首诗。”这一举动惹怒了不少奥普拉的粉丝,甚至于讨论区一度被关闭。在背后参与这场恶搞的SomethingAwful的用户们,则为他们掀起全网风波的成果而欣喜若狂(3) 。

美国黑人同性恋者协会(The Gay Nigg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以下简称“GNAA”),创办于2002年,正是以上述极端的引战手段而出名。一进入他们的主页,便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是同性恋吗?你是黑人吗?你是黑人同性恋吗?如果答案皆为肯定的,GNAA就是为你而生的!”

据传GNAA的创始人是一群极为优秀的工程师,他们花费了巨大的心血来策划吸引眼球且毫无下限的内容,目的是惹恼那些人气博主、名人、热门网站以及他们视之为眼中钉的任何对象。这些人经常会“灌水洗版”整个网站,就是用各种无聊的废话填满留言板,正如十几年前“喵族”的所作所为,此外,他们也会黑掉热门网站篡改其信息。GNAA把他们的目的定义为“埋下扰乱互联网的种子”,然而最终他们又成立了一个网络安全组织,对各种网站进行黑客攻击,彰显自家的实力。他们把组织命名为“Goatse安全网”,组织的信条为“暴露网络安全的大漏洞”。尽管组织成员曾以非法黑客入侵的罪名遭到FBI(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然而“Goatse安全网”的确为数个互联网主流产品及软件识别及修复了一系列安全漏洞。扎克是GNAA以及Goatse网站早期的支持者之一,他说道:“人们都是自愿被Goatse这种东西调戏的;惹恼这种自愿上钩的人很有意思,如果他们真的中计了,就越发证明你的判断是对的,这是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

就是要逗你玩

在某种意义上,扎克、GNAA以及其他打着“工作不宜”旗号的网络菜鸟们高呼自己才是“受害者”,他们认为属于“自家地盘”的网络空间正受到营销专家、名人、大型企业、政府机关以及万千普通人的入侵。1993年,Usenet网民们也曾感受过相似的境况。

那些新来的网民,都太把网上的信息当回事了。在这种情势下,克里斯托弗·普尔,一名年仅14岁的SomethingAwful网站狂热粉丝,发现了日本一家图片分享网站“Futaba”,这个网站可匿名发布任何内容。虽然NSFW的网站十分吸引人,但有一点,用户的身份信息是可以辨认的,且网站本身也经常受到管控限制。

Futaba网站的匿名用户创意十足,言行十分冒失且完全不受控制。此网站充斥着学生屠杀老师的血腥暴力小说、动漫成人电影以及各种不可描述的内容,引发许多道德层面的争议,网站也因此名声扫地。Futaba网站的地址是www.2chan.net,以此致敬与其内容十分相似的网站2channel。于是在2003年,普尔决定创立一个英文版的“Futaba”,命其名为“4chan”。被问及原因时,他以“穆特”的昵称发言称:“这是他妈的2chan再乘以2!”

扎克立刻表示入伙:“我们就想打造属于自己的地盘,我们自己的网络空间。”半强制的匿名性使得/b/区自然而然变成了滋生网络菜鸟的温床。/b/区的引战十分普遍,且花样百出,有数十种类型。黑客组织“匿名者”的成员都是/b/区的忠实用户,自称是“/b/区的流氓”(4) ,并以此地为据点,计划并开展他们的行动。此组织成立以来的首个大动作,针对的就是山达基教会(又称“科学教”)的“山达基教计划”,起因是教会试图将著名教徒汤姆·克鲁斯的宣教视频在全网下架。尽管“匿名者”有话要说——对审查制及事件的透明度的质疑,但除了正式的示威行动和黑客行为之外,打爆山达基教会的热线电话、散布源自4chan的抗议标语、发送数百张“黑色传真”(5) ,也都是他们的所作所为。

强制匿名的特性、PK掉其他用户的竞争心态、以“反审查制”为幌子实为侵犯他人的心理,这些特点聚集起来便组成了/b/区的引战核心——“就是要逗你玩”。如果菜鸟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那么他们所有的行为都将以此为基准。但是问题在于,按扎克的话说,这种“乐子”就像是毒品:为了保持同样的快感体验,你得不断增加剂量。而引战,很有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失去控制。著名的社交及新闻分析网站Reddit曾组织一个名为“引战游戏”的活动,规则很简单:如果你在Reddit上成功激怒了某个人,前提是对方并不知道这是在“引战”,就可以赢得一分;相反,如果你的“菜鸟”身份被揭穿,就会丢掉一分。得分最高的参赛者将会荣登排行榜。其中一位参与者进入了一个Reddit的热门板块,并发表了一个杜撰的故事,吐槽他/她与同事之间发生的矛盾。之后他/她又佯装是这个故事中的同事,要求发帖人道歉,然后开始哭诉自己并没有什么朋友。有不少Reddit的读者们被故事深深吸引,甚至有人要主动给“被欺负的同事”送花安慰。所有人都上当了。“场面很壮观。”一位目睹事件全过程的当事人回忆道。最终,“引战游戏”被Reddit叫停。这对于向来标榜自由言论的主办方来说,确实有些反常,但另一方面也证实了Reddit的网络菜鸟并不是少数群体。

不顾一切进行辱骂和挑事的引战竞赛,常常会导致令人毛骨悚然的极端后果。2006年,一位住在明尼苏达州的15岁少年米切尔·亨德森,使用其父母的来复枪自杀。米切尔的同学在社交网站MySpace上为他举行悼念仪式,并为他写了一篇简短的悼文,其中多处将米切尔称为“英雄”:“他如同一位英雄,在扣动扳机的瞬间,离我们而去,上帝啊,我们真希望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语法错误再加上将自杀行为“英雄化”,这在4chan的网友中间炸开了锅。得知米切尔在自杀不久前曾丢过一个iPod,/b/区的那些“流氓们”又坐不住了,PS了众多米切尔和iPod的照片。甚至有人在其墓前拍了一张iPod的照片,寄给仍处于丧子之痛的米切尔父母手中。在米切尔过世后的两年间,他的父母仍会陆陆续续接到一些匿名电话,声称他们找到了那台iPod。

初遇菜鸟

找到现实中的网络菜鸟并不简单。毕竟许多人会用代理服务器来隐藏IP地址,此外,也有不少人有数个账号,在不同平台使用的登录名都有所不同。万一被某个网站封号,只要用新的名字重新注册即可。不过就跟以前的“喵族”一样,如今的网络菜鸟们十分享受跟其他同好扎堆的感觉。许多史上最为恶劣的网络引战活动,都是通过隐蔽或秘密通道与聊天室紧密相接才得以进行。

扎克同意向我透露他的藏身地之一,邀请我进入一个他两年以来经常造访的秘密通道。这是一个隐藏于知名社交媒体网页的私人群组,扎克形容这里为“网络菜鸟的海盗基地”,群组主页——也就是一般用户都能看到的页面——是一组自慰的照片,扎克告诉我:“这只是做个样子,就是为了吓跑那些蠢货。”要想打入内部,必须得到现任群组管理员的许可,才能拿到权限,进入群组内部的邮件系统。进入群组之后,才发现内部混乱不堪:每天都有持续不断、长篇大论的争辩及忍俊不禁的讨论,有的讨论甚至会引来20名管理员一齐加入,他们当中有些人是相互熟识的,有些人则并不熟悉。群组成员都使用假名,因为每个人都曾被网站封过号,所以我的存在并不显眼,毕竟我可以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这里时时刻刻都上演着彼此间的“引战”,然而大多数的言论都令人捧腹,且内容极为尖锐。按扎克的话来说,其中至少有两位参与者是大学教授。这个群组就像是网络菜鸟训练营,成员之间可以彼此操练新的战术、打擂作战,同时也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另外还可以在此休息,与同辈一起放松释压。

在秘密群组内部卧底期间,刚好有位臭名昭著的菜鸟成了群组管理员。扎克告诉我,这哥们管自己叫“非单”(incel),意为“非自愿单身”。他在引战圈可是小有名气,原因是在博客中事无巨细地阐明过为何政府该为自己寻找一位女性性伴侣;他还吹嘘自己实在太过饥渴,甚至曾经想过要睡自己的妈妈。“我想上谁就上谁”,“政府有义务支持我这么干”,“反正所有女的都是贱货”,当他在群组说出这些话时,没人能搞清楚他是为了引战而这么说,还是他的真心想法就是如此。总而言之,网友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开始打探起他来,玩起了反引战套路:

网友1: “非单”你恐同吗?假如咱俩在一个屋子里,我和某人开始接吻,你是什么感觉?如果气氛上来了,我一边揉捏他软软的小屁股,一边把舌头伸进他的喉咙,你会有什么意见吗?

非单: 没有。

网友2: 非单,你妈漂亮吗?十分算作满分的话,你妈有几分?有七分以上吗?我只是好奇你泡妞的那套是不是也适用于你妈……

非单: 嗯,是啊……除了呵呵我还能说什么。

群组的其他人还在默默观望,寻找他的弱点,好有机可乘。这种情形就叫作“高手对高手”:没人能够确定谁才是上钩的那一方。此时输或赢并不是关键,双方更像是相互试探比画。老霍尔本因其无数次的网络恶行,被《每日邮报》称为全英国“最卑鄙的菜鸟”,其中之一便是恶言侮辱1989年希尔斯堡惨案(6) 遇难者的家属。老霍尔本经常使用推特和博客发表言论,用盖伊·福克斯面具(7) 隐藏自己的面孔。然而摘下面具的他,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可怕:是个穿着考究、语速偏快、来自埃塞克斯的中年男子,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电脑工程师及人事专员。他对我说:“你可以骂我蠢,”喝完一口咖啡继续说道,“我一直都是这样,反对权威。”不仅如此,他还是小政府主义者,主张尽可能缩小政府的权力及角色,“我们只需有人来保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至于其他的事,我们自己都能搞定。”总而言之一句话:“政府应该少管我们的闲事。”网络引战就是他反抗体制的一种表现,“我想成为政府后背挠不着的痒痒,卡在收割机里的那粒沙子。”2010年,老霍尔本在剑桥参加议员竞选,他戴着面具签署了更名函,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老霍尔本,这一举动令选举委员会头痛不已。同一时间,他还以曼彻斯特的一处警察局为终点进行游行示威,同样戴着面具,还提着一个装满五英镑钞票的箱子。游行目的是为了保释一名酒吧老板,他曾因违反2007年颁布的密闭公共场所禁烟条令被捕。老霍尔本说,这也属于引战活动。

在推特上辱骂希尔斯堡惨案遇难者家属,和小政府主义者似乎八竿子打不着,但其实,两者确实有联系的。老霍尔本心中有个自由无政府的乌托邦,在这里人们必须坚强、独立、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对沉默而又顺从的社会感到恐慌,认为如果社会大众处在容易被激怒的环境当中,人人将会走向自我审查的道路。老霍尔本将自己的角色使命定义为探寻激怒大众的底线,以使整个社会保持警觉。他之所以把目标锁定为利物浦队球迷的家属,正是为了“证明”他们有受害者综合征。跟Usenet菜鸟一样,他认为引战的成功关键在于对方的反应:“或许我的手段有争议性,但我就想证明他们喜欢当‘弱者’的感觉,他们的反应太赞了,有人威胁说要烧了我的办公室,烧了我家,甚至还有人要强奸我的孩子。哈哈!我没说错吧!他们的反应证明了我说得没错!”

然而最终,老霍尔本也因此遭到人肉搜索,距我们见面没多久之后,他就搬到了保加利亚南部地区,按他的说法,搬家是为了在那里可以安心地“全职找碴”。“我才是好人!”老霍尔本在咖啡馆里发出一声大吼,“我才是揭露虚伪、努力让社会更自由的那个人!”

菜鸟背后的真相

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心理学家开始关注电脑是如何改变人们的想法和行为这个议题。1990年,美国律师兼作家迈克·戈德温针对Usenet的行为模式提出了一条自然法则(也就是著名的“戈德温法则”):网络上的讨论持续时间越长,用户发言中将纳粹或希特勒作类比的可能性就越接近百分之百。换句话说,在网络上的发言越多,就越容易变得邪恶肮脏;如果上网聊天的时长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存在这种“恶性”。(时至今日,在大多数新闻报纸的网络留言板中仍可观察到符合“戈德温法则”的言论。)2001年,心理学家约翰·舒勒提出著名的“网络去抑制效应”,解释了这种行为的成因。他指出,有六种因素(8) 促使网络用户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法则和规范。舒勒认为,一方面我们无法了解也无法看到对方是谁(对方也是如此),双方的交流模式是即时性的,表面上毫无规则,也无须担负责任;另一方面,网络的一切都好像是一个新的现实世界,人们会做出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举动,舒勒称这种心理为“恶性去抑制化”。据其他学术研究成果表明,65%到93%的人际交流属于非语言类型:面部表情、语气和肢体动作等。简而言之,人类的大脑经历数百年的演变,会下意识地观察到这些“暗示”,因此我们得以更有效地解读彼此,产生共情。然而,通过电脑交流时,这些“暗示”通通被抹掉了,以至于人际沟通变得模糊且没有判断依据。或者,又正如连环漫画《便士游乐场》里提到的:“网络大笨蛋理论:正常人+匿名+观众=彻底的笨蛋。”

对付网络菜鸟,最简单的招数就是拿掉“匿名”这顶帽子,强制网站或平台规定用户以实名制登录。当然,这也无法避免网络的恶劣风气,不过至少可以迫使菜鸟能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或者提醒他们在口出恶言之前三思。然而取消网络匿名制也有它的弊端,匿名制并不是为庇护网络菜鸟而生的现代产物,而是提供一个手段,让大众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坦诚相待,无须顾忌身份。考虑到这点,取消匿名制会是很冒险的做法。

若想摆脱网络引战,我们可能也需要做出一些牺牲。犯罪、威胁、侵犯、讽刺之间的界限十分细微,像老霍尔本这样的网络菜鸟,有时的确能够透过他嘲讽的目光,瞥到社会妄自尊大的一面,同时也暴露出现代生活的错乱、道德恐慌以及过分夸张的24小时新闻文化的荒诞。网络菜鸟的众多派别中,有一群人叫作“安息悼念菜鸟”(RIP memorial trolls),他们的攻击目标,是在近期过世人物的悼念主页上发布信息的网友们。惠特尼·菲利普斯,是一位专注于网络菜鸟的学者,其博士论文也是以网络菜鸟为主题。据她而言,这群菜鸟的攻击对象是所谓的“悲痛访问者”:他们与逝者在现实世界中毫无关联,完全不会因为逝者过世而感到悲伤。“安息悼念菜鸟”表示,这些访问者做作又恶心,活该被人喷。GNAA(美国同性恋黑人协会)常常发表一些荒谬的新闻故事,希望懒惰无能的记者前来抄袭,他们的做法经常是:一篇来自GNAA的报道指控有黑人在飓风袭来之时强抢民宅,偷窃主流媒体版面曾多次报道过的宠物。这群菜鸟一致认为,现实中的引战天王非美国喜剧演员斯蒂芬·科尔伯特与英国喜剧作家克里斯·莫里斯莫属,两人都因善于嘲讽过度膨胀的政治家和名人而名声大噪。

扎克表示,他的所作所为也是有其价值和目标的——为公众利益而引战,揭露社会的虚伪和愚昧。为此他创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信仰体系,整合了以往数年的心血,将其作为一种引战工具使用,他称之为“自动说教式时空穿梭实用主义”,融合了荒诞的幽默、物理学知识以及各种源于其他信仰的元素。扎克用这套理论来攻击其他宗教及政治团体。“这种方法屡试不爽,他们根本不知道眼前说的东西是真是假,也看不出哪里是笑点,哪里是真话。”这套战术确实高超,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这将对现代神学的论争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嗯,你们中计了吗?)

尽管许多网络菜鸟的身份,只是闲得无聊又想搞点事情的中学生,但也有部分认真的菜鸟属于广义上的自由主义者。他们认为,生活在自由社会的前提之一,就是接受任何观点都可以受到挑战或讥讽,而对自由言论而言,没有比“伤不起”的心态更让人沉闷的了。网络菜鸟自互联网诞生之初便存在了,也从侧面表明了许多人内心都有探索人性黑暗面的欲望。我访谈过的每个菜鸟都坦言,他们的行为并不奇怪,挑战未知的极限,是人之本性。

然而这种挑战极限的哲学观点也有其弊病,用不好反而会被当成不顾一切霸凌及威胁他人的正当理由。当我问到扎克有时是否会玩得过火时,他点点头:“有啊,我猜应该有几个人被我逼得不想再上网了,还有一个都精神崩溃了。”

他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吗?

“当时我没什么感觉,我们都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虽然现在我没那么确定了。”

然而老霍尔本则是坚定不移地表示:“我的攻击对象可是精心挑选的,他们都活该。”但菜鸟的攻击目标并不总是有钱有势的人,更多的反而是像萨拉一样的弱势新人,毕竟他们是最容易下手的对象。/b/区的匿名用户们之所以盯上女主播,是因为她们的照片和相关话题人气最高,比一般的“/b/区流氓”话题要热门多了。最后老霍尔本选择跟/b/区站到了同一阵营:“你会跑到网上发布自己的照片吗?那为什么她要这么干?我不是要教她做人,但她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扎克则对萨拉的遭遇表示不安,不过最终还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她还是不该这么做,虽然后果对她而言太沉重了。”

对我来说,萨拉的人肉搜索事件是个残暴的恶行。而这群坏人却只想用站不住脚的言论为自己的行为洗白:“今晚那个贱货可是学到了她短暂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在网上发布裸照会是你一辈子的耻辱。”我深信她的确学到了痛苦的一课,但这仅仅是属于“生活灾难”的副作用之一:

匿名用户:我就是白莲花本尊。

人肉搜索萨拉没什么问题啊。

玩玩而已嘛。

生命之树的顶端没有爱(love),只有幸灾乐祸(lulz)。

不管这群网友的动机如何,即便是最恶劣的行径,我们也能从网络菜鸟身上学到一点东西。引战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b/区的恶霸到业余哲学家,从轻微的冒犯行为到非法犯罪,都属于引战的范围。我们对在数字世界得到赞赏的渴望日渐增强,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在网络上分享个人生活中最为隐秘的一面,且分享对象常为完全不相识的陌生人。个人的喜好、想法、下一处目的地,在网络中分享的个人信息越多,就越容易成为菜鸟的攻击对象。尽管社交媒体网站的信息管控更为严格,引战行为仍然随处可见。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引战便成为了网络生活的主要特色,从一个小众群体间电子信息交流过程中无意间诞生的衍生物进化、突变为现如今的主流现象。对于像扎克这样的高手而言,引战从一门创意十足的艺术行为堕落为充满挑衅和霸凌的胡作非为,这种转变让人十分沮丧,但他们也并不会因此罢休。无论我们是否欣赏,引战都是如今网络世界的一个特色。随着现代人对网络生活的依赖,网络菜鸟的存在,或许有助于我们认清这种行为的危害性,提醒自己多加小心谨慎,顺带把脸皮也练厚点。说不定有一天,还要因此而感谢他们呢。

后记

经过了萨拉事件饱受折磨的四天后,另一位/b/区女主播惨遭人肉,她的所有家人、老板以及男朋友都收到了附带信息的照片:你知道你女朋友在网上晒裸照吗?点击这里查看吧——

有人写道:“新的一天,又来一个残酷的现实。”

“她还会再回来的。”有人这么回应。

————————————————————

(1)  引战:troll这个词多用于指代钓鱼时的一种技巧,将鱼饵吊在鱼线上垂钓,看有什么会上钩。

(2)  鉴于在创站的前两年,Fark网站的内容只有一幅长着巨大生殖器的松鼠图片,这个数据在当时十分可观。

(3)  SomethingAwful的用户持续利用同样的招数攻击了不少其他板块及论坛,据传GNAA的前主席也曾以“Weev”的昵称参与黑客及引战行动。

(4)  译者注:/b/tards,谐音为“bastard”

(5)  “黑色传真”指的是一份满是黑色的传真,目的是浪费收件人的传真机墨水。

(6)  1989年,英国希尔斯堡体育场举行利物浦队对阵诺丁汉森林队的足球比赛时,发生踩踏事件,造成96位利物浦队球迷死亡。

(7)  形象特点为有着特大的笑容、微微上翘的八字胡,该肖像已成为各种各样抗议活动的象征符号,也是“匿名者”的代表符号。

(8)  舒勒提出的六种因素分别是:分离匿名性(dissociative anonymity,我的网络行为无法追溯到本人);隐身性(invisibility,没人知晓我的长相,或分辨我的语气);非同时性(asynchronicity,我的行为并不会即时发生);自我中心的内射(solipsistic introjection,我看不见其他人,只能猜测他们的身份和意图);分离想象(dissociative imagination,这不是真实世界,这些网友也并不存在);权力最小化(网络不存在权威式的人物,我可以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