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很值得称道的是濒危物种在野外的种群恢复,朱鹮是鸟类的代表,麋鹿则是兽类的佼佼者。
麋鹿起源于距今200多万年前,但在距今约3000年的商周时期以后却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后绝迹。
多数麋鹿专家认为,麋鹿绝迹的重要原因是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大量猎捕,造成了麋鹿种群灾难性的减少。同时,各地许多沼泽或近海低洼荒地被开垦成为农田,使只适于在沼泽地带栖息的麋鹿没有了容身之所,成为平原地区生态灾难的牺牲者。
野生麋鹿的最后栖息地是长江口附近沿海地区,它们十分喜爱温暖湿润的沼泽水域,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位于长江入海口以北的南黄海湿地。
一种叫“长角血蜱”的寄生虫威胁麋鹿种群健康,每年初春保护区都会放火灭蜱。
半散养区是麋鹿重回大自然前的热身场所。
入冬后的天气说变就变,可对于观察兽类和在长江中下游越冬的水鸟来说,却是极好的时节。鄱阳湖、升金湖和盐城、连云港四地的天气预报随时都在更新,任何一地对我来说都有足够的吸引力。
于是,每到周五,我和死党们都是查了几地的天气预报才确定目的地。
赶到保护区时,天已黑了,一边吃饭一边谈定次日安排:早6点起床,拍过半野化麋鹿后吃早饭。
去住地的路上,星光穿透没有边际的夜,我们料想第二天一定是好天。这次赌赢了。
极乐鸟不是鸟,是“鸟人”,观鸟爱好者们很乐意互相这么称呼。天刚蒙蒙亮,他拍着麋鹿已经舍不得移步了,眼看着太阳升起,还未到最理想的拍摄点。我一再催促,终于又向半散养区深处进军,经过水塘附近时,一个大黑影从头顶飞过,鹗!
我连拍数张,才发现没有曝光补偿。鹗也很给面子,兜了一圈儿,又从头顶飞过,还不屑地低头观察我们这些不速之客。
麋鹿们从大麦草中钻了出来,站在远处的小路上,气定神闲地看着我们,一只黄鼠狼从它们脚下嗖地溜过,那景象真是滑稽。
对食物丰裕的食草动物来说,冬季的毛色着实好看,浓密而有光泽,一些雄鹿的大角还没有脱落的话,入镜是最美的。若是到了春天,换毛时麋鹿身上会变得“千疮百孔”,就不那么讨人爱。
离开半散养区,我们沿着海堤公路走,想碰碰运气。
这张照片用彩色负片拍摄,我挂在客厅中格外珍视。大丰是我远行的起点,更重要的是,我内心深处对这里的野外工作人员充满敬意。
川东闸是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就在海堤公路边,工作人员每天都要骑摩托车到这里观察自1998年起陆续野外放生的几批麋鹿。
据说天气晴好时,大约每两天就能观察到一次野生麋鹿,因此看到麋鹿的几率还是挺大的。隆冬时节,夜里的温度在零下5摄氏度左右,它们白天的活动会频繁些,如果运气好,还能看到麋鹿在没有大麦草的光滩上晒太阳取暖。川东闸大麦草高1米多,成年麋鹿身高约1.3米,往往只能看到头部,运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三四十只。
风从海上来,眼前只有两色:天的蓝、草的黄。穿过一大片盐蒿,走上常有麋鹿出没的光滩,低洼处的水刚刚干涸,泥地里留下了很多野生动物的脚印。
"你看这麋鹿的蹄印还是新鲜的,有昨天的,有前两天的,也许是水源没了,它们又找到新的觅食地,大概有四五头。"保护区技术员解生彬带着我识别起动物的留痕——这些洞眼都是招潮蟹留下的,涨潮时,每只蟹都会切一小圆块泥带回自己的洞穴。它们钻进洞中,放下泥块当盖子盖住洞。气泡被密封在洞里,蟹就呼吸其中的空气。水退前丹顶鹤也来过,你看有这么深的趾印,应该有成年丹顶鹤,这里有它们爱吃的小型贝类。我用手指比画了一下,趾印比中指还长些。你看牙獐的蹄印就比较尖了,还留下了粪便。
我们在川东闸守候了一下午,未果。正准备返程时,小解在路基的坡面上发现了麋鹿的脚印,他又发现了海堤公路对面的水塘,“很可能是前天它们没有找到水源,夜间在没有人活动时穿过了公路取水。没有更新的脚印说明它们找到新的、更安全的水源了。”小解说。
初春,麋鹿正在脱毛,新的鹿角是年龄与力量的标志。牛背鹭则是麋鹿躲避蚊虫的帮手。
黑翅长脚鹬。
原来,在冬季的白天,麋鹿最近也要在距离海堤公路200米以外的地方活动,春夏季路基附近的草很嫩,就在50米开外觅食,但它们对人还是很警觉。
麋鹿一度在野外绝迹,因何重现黄海之滨?这得回到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从英国伦敦动物学会七家动物园和公园挑选了39头麋鹿赠送给大丰,麋鹿的再引入从此开启,我从麋鹿专家丁玉华那里得知了不少故事——
二十多年前国内几乎没有养护麋鹿的资料,起初为这39头麋鹿分别准备了棚舍,但它们情绪烦躁,不吃不喝。工作人员思来想去才意识到麋鹿是群居动物,不能彼此分开。
要让它们重新适应自然,得有个过程,保护区圈出了足够大的林地和沼泽,让麋鹿在半散养的环境下过渡。冬季可食食物很少的时候,它们能够找到吃的,结冰时能找到水源,遇到寒流刮西北风时,麋鹿头对着西北风,风都顺着毛刮过去,保温效果就很好,如果背对着风,毛被刮起,皮肤就暴露在寒流中了。
到了1998年,大丰麋鹿总数达到354只,恢复野生种群、进行野外放归的条件已经成熟。11月5日,保护区挑选了8头麋鹿进行试验,这是一百多年来麋鹿第一次走出围栏,回到野外。
一只较强壮的公鹿带着的无线电颈圈源源不断地发回信号,工作人员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遥感跟踪,确定它们的活动范围。
经过一冬一春的考验,1999年3月上旬,其中一头母鹿在野外产了第一头母鹿崽。但母鹿怀孕时还是在半散养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母鹿性成熟要2年,2001年它性成熟后发情交配,2003年3月3日在野外又成功分娩,这才是真正的“野种”。
这一天,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没有野生麋鹿的历史。
自1998年麋鹿首批野外放生后,保护区研究人员每天都要在野外观测,如果连续三天在外围看不到麋鹿,他们就要结伴进入滩涂深处,在大麦草、芦苇中步行寻找野生麋鹿的踪迹,“顺利的话两小时左右看到麋鹿就能出来了,入冬以来最长的一次找了7个小时。”研究人员说。
小解早已习惯了这苦差事,没有任何代步工具,为了防止陷入沼泽,每次寻找麋鹿都要两人以上同行,带拐杖、穿胶鞋,还得携带干粮以备不测,“我们还得带着镰刀割下芦苇、大麦草,一边在沼泽里铺路一边走,一不小心陷进去就要拉半天,最后带着一身泥巴回家。”
但小解更愿意向我描述野外观察的乐趣:夏天水鸟多,在麋鹿中穿来穿去;每年11月前后最美,满地火红,是盐蒿的色彩。
母鹿分娩前,总会找一处安静的庇护所待产。
鹿角年年落而复生,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
生物词典
麋鹿是我国特有物种,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又称“四不像”。因人类不断杀戮和挤占其栖息地,麋鹿曾在中国本土灭绝。当英国鹿科爱好者贝福特公爵于20世纪初,将散落于各国的残存麋鹿收集起来时,全球只剩18头了。经过人类约一个世纪的努力,这个即将灭绝的物种又恢复到了近4000头。我国的麋鹿主要分布在北京大兴南海子麋鹿苑、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拍摄宝典
在保护区的麋鹿半散养区,有机会拍到很近的麋鹿,光线和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注意观察麋鹿的行为,比如幼崽间的打闹、公鹿之间的较量……都是极为有趣的场面。
刚出生的幼崽,会被误以为“梅花鹿”。
散养区中的母鹿。
灰头麦鸡。
攻略
前往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麋鹿园可观赏半散养的麋鹿,景区收取门票,票价随淡旺季调整。旅游配套设施完善,为观赏麋鹿和鸟类提供了保障。海堤公路川东闸一带有野生麋鹿出没,随着种群不断扩大,遇见率逐年提高。
官网 www.chinamlw.org
电话 0515-83391912
驾车沿海高速、宁靖盐高速等均可间接到达,可访问保护区官网“景区服务频道”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