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 » 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全文在线阅读

《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第一章 独立意识:尊重孩子的想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关灯直达底部

1.不买电视,让孩子学会集中注意力

如果你到美国家庭做客,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客厅里通常不会有电视机,反而是把书架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原因何在?

《美国小儿医学期刊》曾做过一项调查:他们认为电视会过度刺激儿童的脑部,改变正在发育中的大脑结构,看电视时间长的孩子注意力会不集中,且行为冲动,常常会显得焦躁不安。

所以,美国家庭对电视机是敬而远之的。即使是有,他们也会严格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更懂得怎样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启发孩子。

黛西是一位拥有两个孩子的中年妈妈,儿子乔治读八年级,女儿安娜才读一年级。结婚时,黛西和丈夫买了一台电视机,两人经常挤在沙发上看电视。但是自从儿子乔治出生后,黛西和丈夫就将电视机送给了别人。

后来有了女儿,乔治渐渐长大,家里新添置一台电视机,孩子喜欢看儿童节目,所以黛西和孩子商量制定了看电视的“约法三章”。

第一条:乔治和安娜每天放学后可以看半小时的儿童电视节目,但是半小时后必须关掉电视;第二条:看完电视后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或者发表一些看法,多多益善;第三条:看电视时音量不能太大,以免损伤听力,更不能躺着或歪着看电视,会影响脊椎发育。

上述若有一条违反,就会取消第二天看电视的权利。

乔治和安娜不愿意失去看电视的机会,所以一直严格遵守和妈妈的承诺。因为每天只有半小时的看电视时间,所以他们看得很认真,通常会提很多有趣或值得思考的问题,收获很多。

相反,中国孩子看电视就没有这么多规矩,通常都是放学后回家,书包往沙发上一扔,搬个凳子坐在电视机前或者躺在沙发上看,有时候连饭都懒得吃,更别提时间观念了!

与看电视不同的是,美国家长反倒很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认为阅读和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且只有通过培养孩子批判式阅读能力,孩子才可能拥有批判式思维能力。

基于这样的观点,美国孩子一般在6~9个月就开始阅读了,4岁后基本上就能独立自主进行大量阅读了。相比而言,中国家长则不够重视,中国的孩子普遍是2~3岁才开始阅读,独立自主的大量阅读恐怕是8岁以后才能做到的事情。

美国人重视阅读,在全世界都是享有盛名的,不仅家长如此,学校老师也一样。如果去参观美国孩子的教室,相信最吸引你的就是教室里的图书馆了。

其实这个所谓的“图书馆”就是一个小小的书橱,但是却有很多书,像作文选或者类似于成人化的读物。最可贵的是,有很多书都是学生自己捐赠的,他们愿意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看过的好的书籍。

虽然美国的课本插画比较多,但通常都很厚,因此有人曾开玩笑说:“美国的课本拿不动,必须抱着看!”说起来也不算夸张,美国课本确实如此!

苏珊是美国一所高中的音乐老师,她有一位中国朋友叫李梅,李梅去美国考察,苏珊带李梅去了她所在的学校。

苏珊上课去了,无聊的李梅在操场上看到一个大眼睛的漂亮美国女孩抱着一本像中国字典的书在读。

李梅很好奇,就走过去,问是什么书,怎么这么厚?

大眼睛漂亮女孩抬起头,看了李梅一眼,回答说是英语课本。

李梅更疑惑了,问英语教科书为什么这么厚?

漂亮女孩说她们的课本都是这样,要花大量时间去阅读。况且英语是母语,书自然会更厚了。

听到这里,李梅唏嘘不已,只是耳闻美国重视阅读,没想到连教科书都这么厚!

这还不算什么,有资料显示,美国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一课就有六七页,内容大多是小孩子的故事,或者是名人的诗歌等。上到四年级,学生就开始阅读中篇小说了。

纽约州曾有过这样的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还有人做过调查,美国一个大学生的周阅读量是600页。可想而知,中国学生在阅读方面有多少差距。

因为有如此惊人的阅读量,所以美国学生的阅读速度也是令人惊叹的!初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为每分钟80~158个单词;中年级学生为175~204个单词;高年级学生为214~1250个单词。

在美国,语言阅读课非常重要,不像我们中国课上过多讲语法和语言理论,或者是老师讲解,然后逐字逐句分析。美国学生的阅读往往与写作联系在一起,通常是,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必须要写读书报告。

这是他们启发式的思维教育,主要是自己探索,理解。而在中国,往往是老师将固定答案灌输给孩子。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孩子不如美国有创新能力的症结所在。

不仅如此,除了课内阅读量很大以外,课外阅读量也十分受重视,老师布置在两个月内朗读几十本书是常有的事情。

美国在教育孩子读书上花了很多心思,甚至有些学校还别出心裁地制定阅读积分制度,即学生可以在教室的计算机上选择点击要看的书,然后去学校图书馆取书。书读完了,再去教室的计算机,回答有关这本书设置的问题。如果准确率比较高,所累积的分数也相应增高,以此来激励学生读书。

美国图书馆很多,已经遍及到社区,而且图书馆的设施很完善,从幼儿读物到老年书籍,应有尽有,甚至是报刊、杂志和计算机。开放式的图书馆安静、舒适,看书只需要办一个借书证即可,很是方便。

美国重视阅读,学生读书面也很广,涉猎文化、社会、文学、历史、政治、科技等等。美国的教育研究者认为,阅读能让人变得更聪明,因为读得多,理解能力就好,理解能力好,就越喜欢读,喜欢读,就读得多,读得多自然知道得多,当然就会变聪明了。

有研究指出,如果孩子小时候读书少,想的东西少,就会影响大脑的发散思维。所以,想要孩子变得更聪明,就一定要多读书,这样既可以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又能增强理解和概括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而阅读恰恰是开拓思维的好办法。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拥有比别人更高的智力,就从阅读开始吧!

智慧心语

美国人喜欢读书,特别是教育类书籍。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的育儿专家出版了上百种育儿书籍。美国人为自己的育儿经验感到自豪,更对把它写成书籍而乐此不疲。在这种大环境下,美国的孩子受大人们的影响,也非常喜欢读书,这对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有很大帮助,也是美国孩子思维活跃的原因之一。

2.开家庭会议,人人得发言

美国家庭的教育方式非常注重民主平等,父母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家庭成员看待。换句话说,如果是开家庭会议,人人都有发言权,包括孩子。

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人的价值观决定的,他们偏向于理性,并以理性的基本原则对待家庭成员问题。孩子拥有发言权、参与权,甚至是决定权。家长犯错,家庭会议中孩子同样可以指责过错,并实施公平合理的处罚措施。

格林夫妇有四个孩子,大儿子吉姆读九年级,二女儿琳达读七年级,三女儿珍妮读三年级,小儿子杰克还在上幼儿园。

格林先生很尊重孩子们,每个周末都会开一次家庭会议,内容包括野炊、饮食、家庭制度等事宜,当然,零用钱的分配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和睦的大家庭里,格林全家人都有权利参与家庭章程的建议和制定,并严格履行这些条例。如果谁违反了,也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美国人讲究民主和公平,无论是谁,只要犯错误,都要受到惩罚。这一点,与中国的道德理念和尊老爱幼的传统思想便有些矛盾了。

一次考试,珍妮因为“玩过了头”而耽误了考试,成绩下来后,只有满分的三分之一,其实在美国考试不及格不算什么,但重点是,她明明是因为迟到导致的试题没做完,所以她很心虚,到回家以后,珍妮编了一个理由,说自己用的笔在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坏掉了!

之所以编出这样的谎言,是因为“因贪玩而到迟到”违反了家庭制度中的条款,是要接受惩罚的,所以,珍妮临时编了这样一个由头,企图瞒天过海。没想到最终还是被格林夫妇发现了。

格林夫妇上周末才重点强调了诚实的可贵品质,没隔几天,珍妮就犯如此严重的错误,所以珍妮必须要受到惩罚。

家庭章程明文写着惩罚措施:第一种是打扫一周房间;第二种是取消一周的领用钱;第三种是在屁股上狠揍两下。

最终,珍妮决定接受第三种惩罚。为此,大儿子吉姆和母亲格林夫人成了“监刑官”。事实上,一家六口人,除了珍妮其他五个都是见证人。

事情大概过去一个月了,格林先生因为工作太忙常常焦头烂额,晚上时常睡不好。给珍妮开家长会那天居然睡过头了,导致迟到!珍妮学校的老师问怎么回事,格林先生随便找了个借口,没想到却被当众戳穿了!

格林先生很尴尬,对自己的撒谎表示非常抱歉,对老师一番解释后,又跟珍妮郑重道歉。珍妮表示原谅爸爸,但撒谎就要受到惩罚,所以说道:“我接受你的道歉并原谅你,但是为了让你吸取教训,所以家庭制度中有三个惩罚措施你必须选一个!”

格林先生犯了难,首先,如果取消他的零用钱,他甚至连上班都困难,所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其次,他最讨厌打扫卫生了,一周的值日对他来说是一份压力巨大的工作,所以最后考虑再三,他也决定执行第三种方案——打屁股。

到了周末家庭会议举行的时候,珍妮宣布了父亲所犯的错误,格林先生也自觉接受了惩罚。作为一个父亲,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打屁股,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正如故事所描述的,在一个家庭里,设置各种各样的制度和惩戒措施,家长和孩子都有发言权、参与权和决定权。无论是谁,犯了错误就要勇于承担。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家长似乎永远都占有主导权。“平等”这两个字,深深根植在美国人的血液中。孩子可以参与家庭事务,和父母一起分担家务,也可以在家庭会议中占有一席之地。

孩子们通常把父母当作好朋友,而不是像中国的孩子一样惧怕父母。这和美国父母主张开放式教育有很大关系,他们更注重实际锻炼,认为在实践中培养孩子比说教更有意义。

美国的民主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因为孩子在家有发言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后,他们的主动性就会增强,进而增加自己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培养自信心和责任心。相比而言,中国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较少会有发言权、参与权。因为中国父母始终没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希望孩子做出一些不合“规矩”的事情。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这样评价过中国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训练孩子,把他们训练成一个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从小灌输‘要听大人的话’这样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像爱因斯坦那样‘离经叛道’。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

是的,中国孩子的选择权、自主权较小,家庭会议不过是家中父母二人的会议,与孩子没有什么关系,孩子只需服从会议下达的指令即可,导致孩子的想法直接被剥夺。由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在中国家庭,父母扮演的往往是“大人物”或者“权威”,根本不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

这一点,必须要像美国父母学习,美国人讲求民主,在父母尊重孩子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会干预孩子的私人事情,最多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不管孩子多小,都视他为家庭中重要的一份子。因此,美国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定期开家庭会议,让所有家庭成员都参与进来,每个人都要为建立理想的家庭而奉献力量。

压抑会阻碍孩子的创造性,也会束缚其个性发展。美国父母不会压抑孩子的个性,更不会像中国父母一样刻意给孩子背上压力的重担。相反,他们会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宽松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美国父母深知这一点。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所以,在家庭会议上,孩子拥有绝对的发言权。

智慧心语

要想培养孩子独立的思考能力,就不能过分去干涉或者支配孩子的行为,要尊重孩子,允许他们有个人的想法和见解,坚决不能扼杀孩子创造力的天性。而开家庭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孩子的机会,所以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孩子积极加入进来!

3.不急于对孩子的想法说“不”

美国人喜欢标新立异的孩子,他们认为那是一种创造力。美国的父母,尤其支持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去实践。比如孩子想拆卸新买的玩具,父母会表示支持,只要孩子尽力再把它们组装回去就行。

在中国,这样的事情就很少见。一般来讲,中国父母是不允许孩子拆新买的玩具的,如果孩子“不听话”,还会因此受到斥责。

乔治今年5岁了,是个淘气的小男孩,他才刚刚学会爬树,就经常去家门前的鸟树上去掏鸟蛋,得手后再将鸟蛋安全放回去。因为爸爸经常教导他,鸟是人类的好朋友,不能伤害他们,乔治因此谨记在心。

乔治是一个有爱心的小男孩,但同时也是满脑子装了稀奇古怪问题的小家伙,这常常让他家的保姆,来自中国的张阿姨感到头疼。

有一天,乔治把妈妈买给他的玩具车拿出来,又到工具箱里找来螺丝刀和一些拆卸机械的器具。张阿姨看到后,问乔治想干什么?乔治说他要把玩具车拆了。张阿姨一听,看到玩具车是崭新的,就连忙制止了乔治的行为。

这时,乔治的爸爸回来了,知道情况后,笑呵呵地同意了乔治的要求,让他把新买的玩具车拆了。那时,初到国外的张阿姨很不解,心想:这美国人还真是奇怪,好好的东西怎么说拆就拆了呢!

没过几天,乔治又提出想拆家里的电视机。张阿姨听后觉得这孩子太胆大了,才5岁,就要拆电视机,在中国简直是无法无天啊!而且,拆电视机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张阿姨以为这次乔治的父亲不会再让他胡来了,而且说不定,还会好好教育这顽皮孩子一番。可没想到,乔治爸爸不仅不斥责,还夸乔治有想法,当然,乔治爸爸并没有让乔治去拆家里的电视机,而是帮他从旧货市场买来一台电视机,任由乔治拆卸,并在一旁不时地给他提出一些拆装的建议!

这就是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差异所在。美国人尊重孩子的所有想法,他们不会在孩子想做什么时急于说“不”,就像文中所说的孩子拆玩具甚至电视机一样,看似很“不可理喻”的事情,但在美国人眼里却很平常。这正是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不同之处。

美国父母尊重孩子的一切想法,先听孩子说,从不急于否定孩子,就比如,文中的美国孩子乔治对家里的东西进行“破坏性”的拆卸,父母却没有说一个“不”字。

美国父母从不强迫孩子做什么,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引导、帮助他们去做想做的事情。如果乔治再长大一些,他想要开飞机,我想乔治的父亲也不会阻止的,虽然明知有危险,父亲仍会请专业的飞行员来教孩子。也许中国家长认为这是件很令人惊讶的事情,但这就是美国人的教子方式。

无论做什么,美国父母都会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哪怕是一件错误的事,他们也会让孩子去尝试,亲自尝到失败滋味的孩子自然会记住教训。

这样的教育方式既满足了孩子的愿望,也让孩子在实践中明白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能做,这比直截了当地和孩子说“不”说服力强多了。

孩子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思维也很开阔,没有思想束缚,时常会冒出许多奇怪的想法。这个时候,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需要父母的重视与保护,只有这样,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美国,父母带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主人会拿出食物招待孩子。如果是在中国,父母通常会摆摆手,说“不吃”、“不要”之类的话,这种表现在美国是很不礼貌的,因为大人并没有权利决定一切。

他们认为,孩子想得到什么、想做什么,是理所应当的,这是孩子的需要和想法,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剥夺。

无论父母、长辈或老师都没有特权去为孩子决定一切,更不能做出限制他们行为的事情。特别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谁都不能替代他们做选择,只能给予孩子充分的建议,这样,孩子才能够感觉到自己是个有发言权、有地位的人。

除此之外,美国人还反对父母在别人面前否定甚至是训斥孩子,尤其是当着别人的面指责孩子“你不对”或“不争气”等,这些话会深深刺痛孩子的自尊心,把孩子抨击得一无是处。

著名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若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子女会把自己的名誉看得很重,因而会小心地维护别人给自己的尊严;若父母当众揭发他们的过错,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会觉得自己颜面扫地,维护自己自尊心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事实证明,受父母尊重和理解的孩子,大都通情达理,和父母关系融洽,在大人面前说话没有局促感,喜欢和大人合作,自我独立意识强。

美国父母还特别注意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方法。孩子和大人说话,大人不仅要仔细聆听,还会蹲下来和孩子保持“齐平”,给孩子平等的对待,避免让孩子有“低人一等”的感觉。美国人不喜欢用负面语言评价孩子,也不会吓唬小孩。

孩子心灵脆弱,承受能力差,大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会引发他们为此胡思乱想。所以,父母和孩子说话时尽量使用正面语言,让孩子在放松的环境下,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一口一个“不行”、“不许”。

孩子是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中学,再进入大学,最后走向社会,这一路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最后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家长对孩子进行太多阻止,不但压抑了孩子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还会打消孩子对生活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从而出现消极生活的态度,严重了还会影响孩子最终走上歪路。

智慧心语

孩子想做某件事,父母要全力支持,不能断然否定与阻止。倘若孩子的想法注定是个错误,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利弊,给孩子建议,引导孩子不去犯错。但是,若孩子非要一意孤行,父母不妨给孩子一个失败的机会,孩子亲身尝到苦果以后,这件事物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在孩子尝到苦果以后,家长不要对孩子进行挖苦。刺耳的话只会将父母拒之心门之外,就算孩子有想法也不愿意说出来。

4.玩游戏,没有“包办式”指导

在美国街头,你随处可以看到玩滑板游戏的孩子,这些孩子喜欢在街道、广场上“横冲直撞”,在几尺高的台阶上忽上忽下,让人不禁为他们捏一把汗。不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几乎没有中国孩子,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家长喜欢包办式教育,在孩子玩的问题上,也会做出一定的“包办”指示:这个不许玩,那个不许动。在他们的传统意识里,孩子玩这种游戏是很危险的,他们担心孩子会摔坏,因此不主张,甚至反对孩子玩。

相反,美国家长对待孩子游戏的态度很乐观、积极,他们觉得玩游戏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创造力。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美国家长在任何事上都不喜欢包办,而在中国,就连玩游戏,孩子也摆脱不了家长的控制。

中国家长在子女教育上采用包办方式由来已久。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我们的孩子只是在学习成绩上很好,但是,若和外国孩子比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我们要差很多。

家长不但要放手让孩子玩,还要陪孩子一起玩,如果事事干预,全权指导,那么,孩子的玩耍就会失去意义。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中国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学这学那,上各种辅导班。而家长总认为孩子背会了唐诗三百首、会弹钢琴就是好样的,殊不知,在美国,孩子上幼儿园的任务就是——玩。

当然,玩肯定不是瞎玩、傻玩。老师会在恰当的时候教孩子知识,让孩子乐在其中。比如,一个小男孩把一个装有虫子的瓶子带到幼儿园给同学们观看,幼儿园老师不但不会批评他,还给孩子们讲起了“虫子变蝴蝶”的过程。

以这种方式来向孩子传授知识,孩子们会对此印象深刻。

其实很多时候,中国家长也可以尝试新事物,让孩子自主玩,不但可以让他拥有无穷的乐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从而获得自信。家长也可以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引导孩子游戏。但切记是引导,而不是接管,引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不要代劳,否则,游戏也就白玩了。

珍妮弗几年前随老公选择了在美国定居,还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大女儿5岁,小女儿1岁,十分可爱。一天,她的一个朋友去看望她,却表现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朋友向珍妮弗大倒苦水:“我那孩子让我觉得很累,我每天都要围着他转,一会儿要冲奶粉,一会儿要换尿布,要是他哭了,我就更着急,束手无策,躺着不是,坐着也不是。总之一句话,养孩子就是累!”

珍妮弗听她说完后,就让她看看正趴在地板上自己玩的两个孩子。朋友很惊讶,说:“你怎么能让孩子随便趴在地上自己玩呢,这样很不卫生,还可能让孩子着凉!”

珍妮弗摇摇头,笑着说:“我们就是这样养育孩子的,让她们尽情玩游戏,而不是每件事都替她们做好。我们有时外出,就会把两个孩子放在汽车后面的椅子上,系好安全带,一路颠簸着就到了乡下的婆婆家。然后大家一起喝酒聊天,给孩子们几块饼干,孩子吃完后,会向我们要。平时,孩子吃饱后,姐妹两个就在地板上玩,大人时不时地看上几眼就行了。要不就把她放学步车里,爱去哪去哪。”

朋友接着问:“孩子要是哭了呢?”

珍妮弗接着回答:“她要是哭,我就让她哭上一会儿,不会马上去哄她,等我忙好了手上的事,再去给她换尿布,抱到地上,让她自己在地上爬,她马上就破涕为笑了。并且大她4岁的姐姐,总会陪她一起玩,两个孩子嘻嘻哈哈的,哭的时候也比较少。”

珍妮弗还告诉朋友,他们不是在照顾孩子,而是教育孩子。比如小女儿,虽然只有1岁,可是她见到别人会主动说“你好”;分别时知道吻别;自己想要什么,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然后说“谢谢”等。

两个孩子平时喜欢到处乱画乱摸,珍妮弗并不会管。她们喜欢用橡皮泥捏东西,想捏成什么样就捏成什么样。所以,并不用操太多心。

玩,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可就是这样的小事,造就了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在独立性和个性上的截然不同。中国家长什么都替孩子想好了,时刻做好准备,遇到一点问题,家长就会挺身而出。但是在美国,没人会替你解决一切问题。所以,中国的家长同样要学会:把玩这件普通的小事变成了不起的大事。让你的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更多。

一位中国父亲带着5岁的儿子在公园玩耍,儿子在旁边摆弄他的纸飞机。过了一会儿,儿子跑了回来,手里还拿着一辆玩具小汽车。父亲问他:“这是从哪来的?”儿子很自豪地说这是他用纸飞机和一个外国小朋友换来的。

这位父亲很惊讶,怀疑儿子在说谎,因为纸飞机一文不值,而这个小汽车却价格不菲,谁会这么傻做这笔交易呢?

于是父亲带着儿子去找那个外国小朋友。在不远处,那个美国小孩正兴致勃勃地玩着纸飞机,他的母亲就坐在旁边看着他玩。通过交谈得知,这两个孩子的交易是心甘情愿的,而且这位美国妈妈就是见证人。

男孩的父亲不理解地问这位母亲为什么不干预呢,这位母亲说:“这是孩子之间的事,应该由他们自己做主。小汽车和纸飞机是孩子自己的,他们想交换就交换。”

这位父亲更不理解了,惊讶地说:“可是这明显是个吃亏的交易啊!”

美国妈妈依旧很坦然地说:“没关系的,你孩子喜欢,这个小汽车就归他了。等一会儿,我带我儿子去玩具店,让他自己看看小汽车值多少钱,他以后就知道怎么办了。”

这个案例中的美国妈妈很聪明,深知育儿之道。她亲眼看见了两个孩子之间的“不平等交易”,却没有进行阻止,而是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把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这比直接教育孩子要好得多。

中国家庭中的这种“大包大揽”源于过分的溺爱,以及过高的期望值,中国家长往往对此采取了不科学的教育方式,最终使一厢情愿的理想破灭。

玩游戏不只是光玩不想,游戏中同样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家长如果能改变“包办式”方针,做出正确的指导,对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比如孩子在雨天踩水、雪天玩雪、海滩铲沙子等中国人认为“有损于”身体健康的事情,家长都不要过多干预,让孩子自己去玩、去思考。即使孩子有些事做得并不对,家长也要学会给他们亲身经历的机会,孩子在碰了壁、吃了亏之后,就会主动避免再犯。

智慧心语

在中国,孩子摔倒了,家长怨天怨地。在美国,孩子摔倒了,谁也不怨,只是简单地自己爬起来。

如果中国妈妈对孩子摔倒了还“不闻不问”,大家会认为这不是个好妈妈。其实,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中国妈妈担心孩子受到伤害,而美国妈妈考虑更多的是孩子的将来,如果每次跌倒都是被扶起来的,那孩子长大成人了怎么办,一摔倒就等着他人来扶吗?

5.你的兴趣,你来做主

若问中国的孩子:你长大以后想当什么?孩子们多半会回答:我长大要当科学家,我要当老板,我想当官……要是问美国的孩子长大后想当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想当调酒师,有的想当农场主,还有的想当棒球手、司机、消防员等。

在中国家长看来,像农场主、司机、消防员等志向,都是没出息的。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在中国,没有远大理想的孩子不会有好前途。但是,美国人可不这么想。他们认为:“不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

美国父母平时只注意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中的事情,不管是学习还是玩,都由孩子自己做主,孩子喜欢什么就做什么。

美国孩子从小就很独立,自己收拾房间,自己购买物品,一个人在屋里写写画画等,父母不会代替孩子做任何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情,最多只是给他们一些建议。在平时,父母会让孩子参与家庭会议,决定家庭中的一些事宜,比如如何装修房屋、购买什么样的汽车等,父母会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

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都很强,如果他们喜欢大人干的活,大人也不会阻止,比如打扫屋子、刷碗、擦汽车等。不过一旦决定做这些事,他们就必须遵守承诺,认真去完成,有时还得和父母签个协议,只要做到了,妈妈便不会多说什么。

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父母更不会干预,不会强制孩子做什么,而是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无论选择什么兴趣技能,父母都会大力支持,请家庭教师给孩子进行辅导。

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持乐观态度,他们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当然也是不同的,这是人的个性。没有兴趣的事情,硬着头皮去做不会有意义。孩子的道路应该他自己去走,大人不能为他决定一切。父母应该做的是,拿出充分的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进行交流,对孩子的想法给予肯定。

莱特斯是厦门某大学的一名普通外教,工作职位虽普通,但他却毕业于美国一所重点大学的法律系,并在学校期间是个高材生。他的同学,如今有的做了大律师,有的进入商界,但是,他并不羡慕,只觉得自己过得非常快乐。他说,他的快乐源于爸爸对他的“零要求”。

高二的时候,莱特斯说自己不想上学了,想去流浪,就把这个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想了一会儿,说:“好吧,你想做什么就去吧。”但流浪也需要资金投入,莱特斯想动用自己的大学教育储蓄。爸爸说:“可以,但你只能用掉三分之一,以后还要赚钱补上。”

就这样,莱特斯拿着不多的钱去流浪了。一年以后,他回到家中,家人并没有过多询问,亲戚朋友以为他回来是要找个工作。但莱特斯却说想上大学,因为经过流浪以后,他觉得知识很重要。他问爸爸:“我应该学什么专业呢?”爸爸很平静地说:“随你,想学什么都行。”

莱特斯觉得学哲学很酷,就选择了哲学。只上了一年半,他觉得没意思,就和爸爸说:“我不想学哲学了,想换个别的专业,您觉得呢?”

爸爸还是那句话:“随你,你想学什么都行。”

后来,莱特斯又选择了法律系,这次他感觉找对了,因为喜欢,他学起来非常得心应手,他的成绩很优异,这让他爸爸妈妈非常开心。他们觉得莱特斯长大了,懂得如何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了。

特莱斯决定来中国做一名教师,爸爸还是重复了那句话:“随你,做什么都行。”

圣诞节的时候,远在中国的特莱斯收到了父母的电子邮件,上面只写道:“亲爱的,希望你过得开心,吃得别太多,也别太少。喜欢做什么就自己做主吧。”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一句“随你”真的是挺随便的,听起来好像对孩子不太负责似的。如果每个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都这么“低”,只有一句“随你,做什么都行”,这才做到了让孩子自己做主,做兴趣的主人。

美国孩子的独立性是一点点培养出来的,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会强化孩子的独立意识,很多事让孩子自己做主。学习、爱好、活动等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父母只是给他们一些小建议。喜欢音乐的就去学乐器,喜欢体育的就加入体育组,对植物感兴趣就去学生物,对化学感兴趣的就去做实验……

父母不会要求孩子处处完美,而是给孩子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因为他们相信,孩子的表现是自然流露,应该被重视、被发掘。

孩子的独立性往往反映在他的选择上,只是中国大多数父母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因为担心孩子的方向会错而不敢把选择权交给他们。所以,从来没有,或者是很少让孩子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教育下的孩子很难学会独立。

有一位美国父亲,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即使孩子的选择与自己背道而驰,他也绝不“纠正”。

他的儿子托马斯小学毕业后想填报综合学校。综合学校的先驱来自于德国教育。按父母的预想,孩子在这读完初中后,可以上文理高中或职业高中。学习期间,家长和老师会参照孩子的能力进行先观察后引导,然后把这些信息提供给孩子作为参考。当然,这只是父母的想法,真正的选择权在托马斯自己手里。

托马斯在为自己的人生做打算时,不用过多考虑“父母是否喜欢”,主要是自己喜欢就好,所以他可以为自己构想未来,并为想要的未来进行努力。

有的父母在让孩子做选择时,事先也会为他们分析各种情况和可能,并且告诉他不管选择的结果如何,都要接受、并为此负责。父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孩子选错了,也是一次经验教训。比如,有一位家长带孩子报兴趣班,本来他想让孩子学书法,可孩子却盯上了绘画。于是,家长放弃让孩子报书法班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孩子学习绘画必须要坚持。

父母和孩子的选择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父母没理由去扼杀孩子的选择。经常扼杀孩子的想法,否定他的选择,会使孩子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篮球名将乔丹的母亲曾经这样说过:“放手让孩子自己走时,最不放心的问题是,孩子做出的事关终身的决定与我为他设想的道路不同。”事实上,在选择前,父母可以做孩子的指导人,但切记不是领导人!如果孩子经过认真思考做出了决定,父母就应该支持他。

智慧心语

在美国,孩子要学什么都是按照自己的爱好才去学的,不会揠苗助长。中国家长担心孩子落后,让孩子学这学那,根本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还有些家长,把自己小时候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想而知,一个小孩子,他要肩负着多少期望!而他却没有自己选择兴趣的权利。

6.保持距离,各有各的空间

在美国,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搭积木或是看书,谁也不“理”谁,互不干涉,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就和妈妈分床睡,到两三岁后就开始有自己的卧室,这也是父母为他们准备的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不仅如此,父母常常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在情感上也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些问题。孩子每周都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固定的零用钱,买什么由自己支配。长大以后,孩子想要学什么、交什么样的朋友,甚至是结婚生子都可以自由选择。

“保持距离”,听起来似乎是对那些不亲近的人说的,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大人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不尊重他们的感情和空间,这会让孩子很受伤。有时父母过于关心孩子,反而遭到孩子排斥,认为这根本不是关心。

中国的父母有个习惯,每当孩子做作业时,总是喜欢在旁边观看,要是发现孩子做错了,会立刻指出来。看似自己做了件“好事”,但孩子并不领情,还一个劲儿地埋怨是家长害他做错了题,甚至和父母大喊大叫,赶他们出去。

父母也一定觉得自己很委屈,难道关心孩子有错吗?

是,关心孩子没有错,只是方式不对,任何人都不希望被“监视”,在“监视”下的一举一动会很不自在,孩子需要自由的私人空间,有些事不需要也不喜欢大人插手,所以父母没必要无时无刻围着孩子转,和孩子保持距离会更好一些。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孩子都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家长要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去窥探孩子的日记、书信、通话记录等。

首先从生理上说,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不注意“规避”,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对性的认识比较超前,身体变化会令孩子感到害羞,所以家长应该多注意些。

另一方面,心理隐私更为重要。那些受了家长批评的孩子会因为自尊心受挫而大哭大闹,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不听话”,而不懂得宣泄感情的重要。还有些家长性格严肃,在孩子面前就像个心理学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骗不了我”等类似这样的话,用这些话硬生生地将孩子的想法遏制住,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父母虽然是成年人,也是孩子的监护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必须被父母掌控在手掌心,而没有自己的权益。孩子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当需要父母规避一下时,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意愿。

尊重孩子也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在父母是否尊重孩子个人空间这个问题上,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观念差距甚大。

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人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以前我觉得中国的小孩简直太聪明了!现在我才知道,他们聪明大部分源自于‘苦读’。中国父母的任务就是把子女培养成最优秀的人才,为此连孩子的假期都要剥夺。而美国的父母则不会这么做,在美国,孩子可以尽情地玩耍、交朋友、做喜欢做的事,他们有自己的空间,并且,我们也懒得管!”

还有一些嫁入美国的中国太太,对美国丈夫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大看法。其中,一位太太就说:“我丈夫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他的文学水平很高,但我们正在上小学的孩子的作文成绩却不怎么样。对此,孩子的爸爸竟然一点儿也不着急,还总劝我说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并叫我不要拿孩子和他进行比较。这一点我确实有些搞不懂,难道他忘了自己是孩子的父亲了吗?”

詹姆斯太太说:“我丈夫从来不帮孩子辅导功课,如果孩子做错了,他也不告诉孩子怎么做,总是让孩子自己想。他认为,人没有不出错的,有错误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提高,如果父母充当了老师的角色,那还要老师做什么?

克里斯太太说:“我老公每次见我批评儿子做作业不认真,就会马上帮孩子求情,并说儿子做得已经非常好了!我总是说美国小学的课程太简单,但丈夫听到后就反驳我,说儿子比他聪明多了。我的儿子每到周末都会被我送去学中文,至于学得怎样,他从来不管。他说不管怎么样,儿子已经牺牲了玩的时间去学习,实在是很了不起了。”

中国父母喜欢把孩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事无巨细,管得太多,只要没达到自己的要求,又不清楚孩子的正常水平,就要责备孩子不够努力,继而又常常自责,觉得自己教育失败。美国的每个学校,甚至每个班级都有华裔学生。

但是,华裔父母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和排名,以孩子的优异成绩为荣。如果学校组织父母和子女参加义工活动,华裔学生的家长总有缺席。也许正因为公益活动与成绩无关,所以华裔家长不是那么重视。这样直接影响到孩子与其他同学的正常交往,和对“美国文化”表现出轻视态度。

中国的孩子大多具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这样的人格特点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孩子在父母面前会谨慎而小心,在老师面前会乖巧而听话,在同学面前会高谈阔论……

正因为他们的个人空间太少了,他们只会随“大流”,在强烈的压抑和管制下,一旦有机会,他们就像出了笼的小鸟一样完全松懈下来,而这个时候他们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极为不利。

人们常说,中国孩子学习基础有多么牢固,美国孩子的数学成绩实在太差等。但是通过调查不难发现,进入美国学习的那些成绩优异的华裔孩子,长大后要么从事科研工作,要么做个高级白领,真正成就大事的没有几个。

美国社会专门出版了一种中文报刊,其中有个栏目是每期刊登一位表现突出的华裔学生,资料由家长提供。而不起眼的一份报纸,每期都会有无数报名者投稿。美国父母很少用成绩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相反,活动、运动中遇到的趣闻却经常是父母子女之间讨论的话题。

一个人最起码的权利就是自由,每个人都想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童年时期的孩子就应该尽情享受这短暂又美好的童年,但遗憾的是,中国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个人活动的空间实在是太少了。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父母“占用”了,孩子必须去完成任务,从而失去了自己的空间。

只有在自己的“空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的思维才能更广阔,独立性也会更强,从而最终实现自我的价值,过上自己想要的、不遗憾的人生。家长剥夺了孩子的时间和空间的行为,严重侵害到孩子童年的利益,剥夺了他们自然发展的机会。家长要知道,有独立空间的孩子,自信心更强,做事的效率更高。

智慧心语

和孩子保持距离,给他空间,才能更加清楚地看到孩子自主去努力的场景,而不是被逼迫着去努力。家长不要把孩子拴在身边,爱孩子就给他一定的空间。零距离,孩子只会被动地接受一切;保持距离,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学会自我管理和约束,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