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 » 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全文在线阅读

《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第二章 动手能力:自理才能自立,教会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关灯直达底部

1.父母前面走,孩子拎箱后面跟

许多初到美国的中国人会发现,在美国随处可见这样一种现象:小孩子拉着各式各样笨重的小箱子,跟在父母身后走,而他们的父母则背着自己的包,气定神闲地走在前方,偶尔才回头看一眼跟在后面的孩子,并且很随意地说道:“快点,跟上……”

在国内,这种情况恐怕很少见,多是一些家长等候在学校门口,然后背起孩子的书包,牵着孩子的小手,急匆匆地朝前走。

小妍是国内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曾于去年赴美国参加了中美高中生交换计划,在加利福尼亚某高中学习了一年。初到美国,她在美国同学的邀请下去观看了一场小学生棒场比赛。这时她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棒球比赛开始前,一些穿着统一赛服的七八岁的小孩子们背着重重的背包,匆匆从车里出来,跟在父母们的身后。他们的父母两手空空地走在前面,并未回头看他们一眼。

小妍看到这种场景,很是感触,在中国,这种角色恐怕是要调换过来吧。

无独有偶,和小妍一道来美国作交换生的中国同学子宣也有同样的感触。她告诉小妍,在机场时她就注意到了,外国小孩通常拉着小拉杆箱在前面走,父母跟在后面,或走在前面,边走边聊天,对小孩手中的沉重拉杆箱视而不见。在中国,这种情况极为罕见,父母恨不得什么都帮孩子代劳了,更别提去帮忙拉拉杆箱了。

在美国,父母们在为如何让孩子尽早独立方面下过很大工夫。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出生没多久后就让他们独宿一室,不与父母同住;天气很冷了,让孩子们穿着短裤,在宽阔的草地上奔跑玩耍,他们则站在一旁微笑观看,一点都不担心孩子会被冻着;孩子跌倒了,他们一般也不会主动跑上前,而是等着孩子自己站起来。美国父母很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因此让几岁的孩子自己拉着小旅行箱四处跑,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对1000多名超常儿童进行长期的追踪调查,在30年后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20%没取得什么成就与20%取得成就的人相比,最明显的差异不是在智力方面,而是在个性与品质方面。一个具有独立性、自制力、有毅力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对父母来说,如果不在幼儿时期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不但以后会对他们的事业造成影响,还会惹出不少麻烦。

很早以前,网上流行一篇帖子,叫做《脏衣服一打包,发个邮包给老妈洗》,说的是一位在外地读书的大学生由于自理能力较差,便将脏衣服寄回家,让妈妈洗,妈妈收到了,洗完之后,又给他寄了回来。这种例子让人看后哭笑不得,中国孩子怎么会被娇惯到了这种地步呢?

现在的大部分“90后”被认为是“温室”中养大的一代,没有责任心,独立能力差,似乎随时会垮掉。但实际上,不是这些孩子们没能力,而是做父母的舍不得让孩子受苦,习惯了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什么事都为孩子做好。

父母以为这样便是爱孩子的表现,其实是在剥夺孩子自身锻炼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机会,是一种“伟大”的犯罪。

心理学家曾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的支持时,幼儿就会表现出自尊、高兴、自豪等自我肯定的情感与态度,反之,则会出现自我否定的情感与态度。

在美国,一个孩子从出生时起,就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父母往往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八九个月大的孩子能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时,父母就会称赞他,亲吻他,夸他真是个出色的好孩子;五六岁大的小孩子调皮,爬上一棵小树,父母在判断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若无其事地在一旁观看,而不是像中国父母那样惊慌地让他赶紧下来。

想让孩子在未来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与自信。如果父母总帮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就会使孩子内心畏畏缩缩,缺乏勇气,也会使孩子有不安全感。孩子成年之后,便会与父母有隔膜与不信任感。

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亲子之间的纠纷,大多源于子女过于依赖父母,当子女们成年后,发现自己的一些要求没能得到满足,便会埋怨父母无能。这项研究很好地解释了中国目前的“啃老”现象,说穿了,便是由父母自己所造成的。

要想让孩子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父母就必须“放手”,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自己分内的事。关在笼中的小鸟,时间长了,翅膀便会退化,习惯了慵懒的生活,以后再把它放出来,它就无法展翅高飞了。“爱”与“害”,有时只是一线之差。

智慧心语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首先就要从让孩子背自己的书包、拉自己的拉杆箱做起,因为自己的东西自己拿,是最基本的一种自理能力。

不要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他在做的过程中得到鼓励后,就会感到“我行”,就有了自信,体会到了自我满足感。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它能成为孩子养成独立性的一种动力,而只有孩子在生活与心理上独立了,他才能成为一个人格独立、性格健全的人,才能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未来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2.不肯吃饭,那就活该挨饿

美国家长在教育孩子吃饭这件事上,体现了美国教育的一个目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吃饭,一切要由自己决定,自己想吃什么,吃多少,是不是吃饱了。如果在该吃饭的时候,因为贪玩而错过吃饭时间或者是不想坐下来好好吃饭,那他就会挨饿。大人会吃光所有的食物,成心让孩子饿着。家长会让孩子明白:不吃饭是自己的选择,要为此付出代价,只有知道后果,下次才会改正。

有个在美国上学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留在了美国,还娶了一个“洋媳妇”叫莉亚,不久后,他们生了一个可爱的混血儿杰瑞。留学生的妈妈利用暑假时间来看望儿子一家,作为孩子的奶奶,老人自然对孙子十分疼爱。可没过多久,这位中国婆婆和洋媳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

一天中午,杰瑞闹脾气,不好好吃饭。妈妈莉亚责备了他几句,杰瑞生气地将自己的盘子推翻在地,食物洒了一地。莉亚看着杰瑞,认真地说:“你不想吃饭对吗?那你听着,从现在开始,直到明天早上,你都不能吃饭。”杰瑞小脑袋一扬,肯定地说:“不吃就是不吃。”奶奶听了不禁笑了起来,打趣地说:“你们母子俩的脾气都挺大。”

晚上,莉亚和婆婆商量,做一些中国菜。婆婆很高兴,她知道孙子爱吃中国菜,看来,莉亚是觉得孩子中午没吃饱,晚上想让他吃好点。

婆婆做了杰瑞喜欢的油焖大虾、宫保鸡丁,还有家乡的特色菜——凉面。每次杰瑞吃奶奶做得凉面时,都会美滋滋地吃上一大盘。开饭时间到了,杰瑞蹦蹦跳跳地来到餐桌旁,准备开动。这时妈妈莉亚走了过来,拿走了杰瑞的盘子和叉子,坚定地说:“杰瑞,你忘了我们的约定了吗?你答应过到明天早上都不吃饭的。”杰瑞可怜巴巴地望着妈妈,大声哭了起来,“妈妈,我肚子饿,让我吃饭吧。”“这可不行,你是男子汉,说过的话要算话。”莉亚说到做到,毫不留情。

婆婆开始以为莉亚只是吓唬吓唬孩子,没想到动真格的了。杰瑞在饭桌旁看了半天,莉亚就是不让他吃。婆婆心疼孙子,用盘子盛了点饭菜,端给孙子。

莉亚看到了,马上制止,“您不能这样,是他不想吃饭的,晚上也不吃。这个约定他一定要遵守。”

婆婆听了,有点不满,说:“警告一次就行了,饭也不让吃,这不是虐待孩子吗!”

莉亚还是十分坚持,“不是我们不让他吃,是他不愿意吃,他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中国儿子此时也劝妈妈:“妈,我看您还是别管了,莉亚这样做,是在教育孩子,不是教训。”

婆婆还想为杰瑞求情,看见儿子一直对她使眼色。她想起以前儿子和她说过,在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时,不喜欢别人插手,即使长辈也不行。婆婆很无奈,只好作罢。那顿饭,可怜的杰瑞坐在地板上玩了半天玩具,看着大人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可口的饭菜。

婆婆此时也明白了莉亚让她做中国菜的目的。下一次,杰瑞要是再闹情绪扔饭碗时,就会想起自己饿着肚子看着爸爸妈妈和奶奶享用美味的情景。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啊,看着别人吃的感觉更不好受!

睡觉前,婆婆和莉亚安排杰瑞睡觉,杰瑞还是撅着小嘴问:“妈妈,我饿,我想吃奶奶做的凉面,可以吗?”莉亚笑着摇摇头,表示还是不可以。杰瑞很无奈,又问:“那明天一早起来总可以吃了吧?”“嗯,当然可以了。”莉亚温柔地说。

这以后,杰瑞每次吃饭都很积极,他可不想因为罢餐而饿肚子。婆婆想起自己老家的外孙女,像杰瑞这么时,每次吃饭,好几个大人端着饭菜在她屁股后面追着要喂她,她还是不吃,每次吃饭都和大人谈条件,先买玩具再吃饭。

美国人认为,犯错误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于儿童尤为重要。美国教育告诉人们,孩子将来必定要自己走路,过自己的生活,无论何时,他都要独立。所以有必要趁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此截然相反的是,中国家长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生活经验,有些事必须父母拿主意。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中国父母会捧着饭碗,在孩子屁股后面追着喂饭。

孩子挑食,大人就或哄或逼一定要求他吃下去;孩子不吃了,大人会要求他再多吃一点。如此一来,一顿饭往往会耗去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闹得大人孩子都吃不好。不难看出,中国的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想法来定义孩子。

美国妈妈才不会“关心”孩子吃饱没吃饱这个问题,到了吃饭的时间,把饭菜摆上桌,孩子吃不吃由自己,吃成什么样也不管。吃饭时间结束了,会马上端走食物。美国家长这样认为,如果这顿不好好吃,等到孩子尝到饥饿的滋味后,下一顿就绝对会乖乖吃。

不能娇惯他们的性格,让他们随心所欲,这是美国人教子的方法。孩子必须要明白,什么时间就该做什么事,吃饭时间就得吃饭,错过了就要饿肚子。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养成按时吃饭的习惯和正确的生活方式。

美国家长这样做,就不担心孩子的身体吗?其实,美国家长当然关心孩子的饮食,但和中国家长相比,有很大差别。

美国家长不会强迫孩子吃饭,更不会想到让孩子吃高级营养品。比起那些,他们更愿意在食物和烹调方式上下工夫,他们也不希望孩子吃那些没有营养的零食。

在美国,从孩子会拿餐具那天起,大人就不再喂他们了,而是让孩子自己吃,即使吃得满脸都是,弄脏了衣服,大人也不会责备。而且,美国的孩子自从上学以后,一般会在学校解决午饭,不会像中国一样,家长下班给孩子做饭或者去学校送饭。孩子在学校吃了什么,有没有吃饱,美国的家长不会过问。

家庭贫困一点的孩子会带午餐到学校,但他们带的饭很简单,有时是三明治,有时是汉堡。家长不会阻拦,也不操心。

美国家庭的餐桌上,虽然食物量不大,但种类很多,孩子们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很多孩子不爱吃青菜,但家长从来不强迫他们吃。孩子只要说吃饱了就可以离开餐桌,去做自己的事了。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美国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了解自己该做什么。他们对自己很自信,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独立性都很强。

智慧心语

孩子的教育,从吃饭开始。美国妈妈让孩子吃饭,不会采取强迫,而是会多花一些心思在孩子的饮食上。例如改变餐厅的环境,把餐桌布置得生动有趣,增添饮食气氛,变换食物种类,把食物做成美丽的图案,让孩子觉得吃饭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这样,在每次吃饭时他们都会期待妈妈做的美味。

3.球鞋穿反了,自己来改正

美国当代名师莎伦·德雷珀说:“犯错误其实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美国的父母也是这么做的,看到孩子犯错后并不急于制止,这和中国父母截然不同。

中国的父母常常教育孩子要少犯错误,并认为不犯错误的孩子才算是好孩子。

在一个国际幼儿园,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每当下午放学,家长们都要来到学校接孩子回家。一天,家长们照常来接孩子,此时几个孩子正在沙坑里玩沙子,旁边有小卡车、桶、铲子、漏斗和瓶子等。

两个家长走了过来,一个是美国小孩的妈妈,一个中国小孩的妈妈,不同国籍的两个妈妈在指导孩子的方式上,此时有了不同的表现。

美国小孩想把沙子放进瓶子里,他先用小铲子把沙子放进漏斗里,然后再把漏斗连同里面的沙子移动到瓶子里,可是在移动漏斗的过程中,沙子已流失了大半。于是他不得不加快速度,此时,他的妈妈站在一旁什么都没有说也没有做,只是看着。

孩子反复试了几次之后,终于发现了奥秘,他这次先把漏斗对准瓶口,再用铲子装沙子,果然,用这个方法很快就装满了一瓶沙子,美国妈妈高兴地拍手称赞孩子。

一个中国小孩也同那个美国小孩一样,先忙着往漏斗里装沙子再往瓶子里灌。但不同的是,他的妈妈看到孩子手里的沙子一会儿就漏光了,忍不住直接上前去,教孩子把漏斗先对准瓶口,再装沙子。

这样,孩子没有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就学会了正确的方法,孩子玩了一会儿他就不玩了,因为总是这样灌沙子也没什么意思,貌似事情一经简化对孩子来说就没什么乐趣了。

两位母亲的教育方式显然不同,中国母亲的做法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得孩子出现害怕犯错的情绪。美国母亲则认为,孩子本应该独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会养成遇到任何事情要依靠自己的探索去解决的习惯。

孩子的亲身经历越多,经验越丰富,也就越聪明。

丽丽作为交换生,2006年来到美国学习,同托马斯一家住在一起,托马斯夫妇有个可爱的儿子叫卡顿,丽丽非常喜欢他。在这里,丽丽和他们一家生活得很愉快,同时也让她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孩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新的认识。

每天早上,妈妈准时把早餐往桌子上一放,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托马斯的孩子小卡顿醒来后,会自己刷牙洗脸,然后爬到桌椅旁吃早饭,吃完后就跑向衣柜找衣服、鞋子,自己穿好。

小卡顿只有3岁,穿衣服分不清正反面,鞋子也分不出左右脚。有一次,小卡顿把裤子穿反了,丽丽刚想上去帮他换过来,却被托马斯太太制止了。托马斯太太说:“他要是感到不舒服了,就会自己换过来,如果他觉得舒服就让他这样穿着,不用管他。”结果一整天,小卡顿都是这样反穿着裤子,他的妈妈仿佛没有注意到一样。

有一次,小卡顿又穿反了裤子,并且跑出去找小伙伴去玩,但不一会儿他就回来了,用疑惑的表情看着妈妈问:“妈妈,梵妮说我把裤子穿反了,真的吗?”梵妮是卡顿的玩伴,比他大两岁。

妈妈笑着说:“是啊,那你要不要换过来?”

“嗯。”小卡顿点点头,马上脱下裤子,又仔细看看,才重新穿上。

从这以后,小卡顿再也没穿反过裤子。而这样的事在邻居格林家里也曾发生过。

有一天,丽丽去格林家做客,看见他们的孩子安迪正在门口处穿球鞋,准备出去和伙伴踢球。丽丽看见他的鞋子穿反了,就提醒他:“安迪,你的鞋子穿反了,过来,我给你穿。”

孩子妈妈随即说:“随他去吧,用不着管他。”孩子也没理会,就跑出去玩了。也是没过多久,安迪就跑了回来,说:“妈妈,我的鞋子有毛病,穿着太难受了!是不是要再给我买一双?”

妈妈问他:“真的是鞋子有毛病吗?你把约翰叫进来,看看你们的鞋子有什么不一样。”

安迪就把约翰叫了进来,仔细端详了一通,终于,安迪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原来,约翰的鞋尖是向里面弯的,而自己的鞋尖是向外弯。孩子指给妈妈看,妈妈示意他把两只鞋子换回来试试看。

安迪马上脱下鞋子,调换左右脚后再次穿好,他告诉妈妈这就舒服多了,这才明白不舒服原来是因为鞋子穿反了。穿好后,安迪拉着约翰一蹦一跳地跑了出去。丽丽问安迪的妈妈:“鞋子穿反了,你告诉他换过来不就行了吗?干什么要浪费这么多时间?”

安迪妈妈说:“这可不一样,穿衣穿鞋是他自己的事,穿错了也是他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得自己解决,无论做得好还是坏,别人都没法代替,只有自己尝到苦果了,他才能长教训,下次才不会犯错。

这次鞋子穿反了,如果你直接指出来,下次他还是不会重视。只有他自己感到不舒服了,摔跤了,知道痛了,才能让他记住穿错鞋的滋味,从而下次他便能够格外注意。

后来听安迪妈妈说,安迪不仅穿鞋更加注意了,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好好想一想是否正确,从而能够主动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在中国,家长总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孩子做错了,就责怪孩子没用,处处要父母操心,一方面,又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全部答应,替孩子做好一切。

而大部分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打骂,用说服教育;不给钱,要花钱自己挣;不干涉,想做什么自己去实现……也就是说,他们觉得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想爱就爱,想骂就骂,他们会平等地对待孩子。

伴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孩子从一岁以后开始,就能表现出强烈的“自己来”的欲望,其中包含着好奇心、探索力以及独立性等。但是,限于孩子年龄较小这个因素,他们会经常出错,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是直接给孩子指出事情如何做才是对,而是让他们自己经历一段探索对错的时间,这样孩子才会对事情了解得更加深刻。

所以,当有一天你看到孩子把鞋子穿反了,你的反应应该是:“你会自己穿鞋子!”而不是:“喂,你把鞋子穿反了!”鞋子穿反了顶多摔个跟头,但这个跟头会给孩子一个提示:我的鞋子好像有问题。这次经历便会让他在下次穿鞋之前,提早做好准备,重新试穿鞋子,改正穿反鞋子的错误。

有人觉得,孩子这么小,何必要为难他们呢?出错了,大人帮他们改正过来就行了,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受些挫折,实则不然。

美国人的观念是,孩子自己的路终归要他自己走,即使跌倒、犯错,也应自己体会并改正,这样才能变得更加独立。

智慧心语

英国作家尼尔在他的著作《夏山学校》里这样描述:“在家里,孩子做什么都显得很被动。因为家里总会有个大人去教他怎么玩电动火车。当孩子想要看墙上的东西时,就会有人立刻将他抱起来。不知大人感觉到没有,在你教会他玩电动火车时,是不是也剥夺了他战胜困难和发现乐趣的机会呢?而这恰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父母是时候改变了,父母要懂得,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错误才能越来越少。

4.练胆教育,效果真不错

美国的小孩胆子都非常大,做事有条理,遇事不慌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有着和大人一样的沉着和冷静。

他们不怕一个人在家,不怕一个人外出,也不怕天黑;他们做事有主见,善于交际,敢想敢做;没有大人在旁边,他们也能“化险为夷”。

而其他国家的孩子在这些方面就比不上美国孩子,这和美国父母平时对孩子的练胆教育息息相关。

有二十多年教育经验的日本儿童教育家冈崎喜子专门对美国200个家庭做了调查。调查发现,这些美国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并经常鼓励他们认识新朋友。

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提出了一个教育观点,听起来很有意思。他认为,教育孩子有三个原则,原则一:别管他;原则二:别管他;原则三:别管他。

劳伦斯的这种教育方式被称为“放任式”教育,建议父母别对孩子的成长施加过多压力,让孩子自由成长。当然,放任并不是真的不管不顾,只是相对那些将孩子束缚太紧的父母来说。

美国有部儿童喜剧片——小鬼当家。故事讲述了一个不到10岁的小男孩,他的家人坐飞机去巴黎过圣诞,却意外地把他留在了家里,他只好一个人过圣诞。更复杂的是,他的家还被两个劫匪盯上了,然后展开了一场小鬼与两个劫匪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你的生活中,作为父母,你敢让孩子一个人在家待上一整天吗?你敢让他一个人从陌生的地方乘坐地铁回家吗?

这个故事值得父母们思考,不仅告诫父母对子女不要过度保护,还告诉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怎样鼓励孩子独立起来。

2008年,纽约一位叫苏珊的母亲就把“小鬼当家”的故事搬到了现实生活中,让孩子从一个陌生的地方独自坐地铁回家。

苏珊给了只有9岁的儿子利奥地铁车票、一张地图,还有20美元,让他在纽约来一次大冒险。临走时,苏珊连手机都没给儿子留下,只给了他几个25美分的硬币,告诉他如果真的找不到家,可以用公用电话给家里打电话。

结果,聪明勇敢的利奥乘地铁、倒车,终于安全地回到了家。

这件事在美国社会引起了轰动,人们争议的焦点就是让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独自在外面活动,会不会让孩子受到危险,比如被骗、被拐、交通安全,甚至是被谋杀。

利奥的妈妈却不这么认为,她说不该让孩子看到社会黑暗的一面,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反而会增加他们对社会的恐惧。

苏珊说,她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度过的,他们一家生活在郊区。从小时候开始她就自己上学、下学,有时也独自乘车去市里观看棒球比赛或者歌舞表演。赶上一家出去玩时,爸爸妈妈只是在旁边看着她玩,不会寸步不离。

这是她那个时代的生活,父母经常鼓励她勇敢面对生活和困难,在磨炼中提高勇气。

当代,有不少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是出于责任,让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保护伞下,其实,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脆弱。

为什么今天的父母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对孩子就是不放心?也许是父母变得太脆弱了。

而苏珊作为一位母亲,她保护孩子的方式则是,让孩子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才是真正地保护孩子。

要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父母一定要对自己的教育目标充满信心,而不是放纵孩子。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培养一匹“脱缰的野马”,也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机器人。父母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以便对人生做好选择。

很多中国父母认为美国教育是一种放任式教育,其实不然。美国人也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只不过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表现在外面,尽量不让孩子受到一丝伤害;而美国父母对孩子的爱则多表现在内心里,他们的眼光更长远。

美国父母认为,孩子要是从小便胆小怕事,将来肯定会一事无成。所以,他们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胆量。每个孩子一出生胆子都很小,但此时正是改变他们最有效的时候。

美国小孩的“练胆教育”从小就开始了。在孩子刚一岁时,就与父母分床睡;孩子三四岁时,知道害怕了,父母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会给他们买一些毛绒玩具,让孩子在睡觉的时候抱着,临睡前,父母还会给孩子一个吻,和他道声“晚安”。通常在美国家庭中会亮着灯睡觉,孩子的卧室更是如此,以便给孩子安全感。

此外,美国父母不像中国父母,时刻围着孩子转。美国孩子六七个月时就自己抱着奶瓶喝奶,稍大一点时自己用勺子吃饭,即便吃得一塌糊涂,父母也不会帮忙。七八岁的孩子在妈妈的带领下就是个小厨师了,可以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参加Party,这在中国却很少见。

除了家庭以外,美国父母也特别重视孩子的社交,让孩子一个人去认识新伙伴,练练胆。外出游玩时,让孩子充当先锋,为其他孩子做“领袖”。路上遇到困难时,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判断危险源,让他们化险为夷,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美国社会还提倡培养孩子各种生活技能,比如,生活、做饭、辨别方向等,所以一些五六岁的孩子就可以参加夏令营,独自在野外生活一周。

父母外出旅游或是出差,就把很小的孩子“扔”给祖父母,或是寄放在别人家里,期间只是打几个电话。

“练胆”的意义是希望孩子更独立,脱离软弱的性格,而不是让孩子变得“胆大妄为”、“胆大包天”。而中国一些家长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竟做出了不合理的行为,逼迫孩子虐待兔子、金鱼等小动物。这样练胆的方法并不可取,虽然胆量大了,但容易带来不良后果,让孩子误入歧途,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容易产生暴力倾向。

小动物也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像孩子一样可爱,如果让孩子亲手扼杀它们,不仅残忍,也会给孩子留下负面的阴影。不过,对于社会上那些拐骗、诈骗、抢劫等一些犯罪暴力活动,可以教会孩子一些防卫措施,让孩子真正勇敢起来。

你若希望孩子独立、自信、坚强、勇敢,就要给孩子独立的机会,让这些小鬼也当回家。为孩子插上翅膀还不够,还要为他们松绑,他们才飞得更高!

智慧心语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独立性的发展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不要再做母鸡,将孩子保护在自己的翅膀下。

父母可以把孩子当小鸡看,但要换一种方式。就像养鸡场养小鸡一样,让小鸡在栅栏内自由活动,吃食、玩耍。没必要让小鸡在母亲的翅膀下见不得一点危险,反而在遇到危险时,小鸡们却不知所措,应勇敢地让孩子面对挫折。

5.“家务清单”,孩子手中有一份

美国父母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成为一个自立而又自强的人,他们不会把10岁的孩子当2岁看,而是把2岁的孩子当10岁看。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会采取各种办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粉刷墙壁,喂养猫狗,刷洗盘子,修剪花草等。即使家庭条件再好,也不会让孩子坐享其成。孩子必须明白,要想生存,就必须自食其力。

美国一些中学为了锻炼学生独立走向社会,还要求学生身无分文地独自生活一周,只有完成这个任务才允许毕业。

在美国流行一种社会习惯:花钱必须得靠自己劳动所得!不管父母长辈给自己创造了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孩子们在12岁以后只有靠劳动换取报酬而获得零用钱。孩子可以在家里打工也可以外出打工,帮人打扫庭院、铲除积雪、送报纸或者送牛奶。

美国父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孩子能养成独立生存的能力,吃点苦算什么呢?孩子被大人溺爱,这才是最糟糕的事。

美国父母从培养孩子的谋生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育是“放手但不是放任”。

所谓放手,是指孩子从小开始,就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给他们安排一些劳动任务。一般美国家庭的孩子比较多,他们在家里各有各的职位:13岁的女孩可以在妈妈的指导下烘烤出美味的点心;10岁的男孩在周末要和父亲一起修剪花园的花草;8岁的妹妹可以在晚饭开始的时候为大家摆上餐具。

不过,孩子小小年纪是不是要承担家务,中国家长和美国家长意见不同。

陈大妈的女儿大学毕业以后就和男友迈克尔在美国结了婚。陈大妈十分想念女儿,好在女儿几年之后,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到中国定居发展。这可把她高兴坏了,但没想到的是,因为洋女婿迈克尔,她的烦恼也来了。

陈大妈的女儿有两个孩子,一个是6岁的小男孩阿康,一个是只有4岁的小女孩阿美。这两个小混血儿长得既漂亮又可爱,陈大妈喜欢得不得了。想想这两个孩子远离爷爷奶奶,做外公外婆的当然把最好的都给他们,想吃什么,想玩什么,都满足。

可没想到,女婿迈克尔却不领情,他认为这样下去孩子会被惯坏,应该让他们真正地领悟生活,而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有劳动、工作才有收获,不劳不得,少劳少得。

陈大妈虽然觉得迈克尔说得有道理,但还是认为孩子这么小根本用不着理解生活,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谁知,迈克尔见丈母娘老两口对孩子依旧十分溺爱,就给孩子们制定家务计划。

迈克尔把计划单贴在墙上,规定如下:每天自己穿衣吃饭、叠被子、收拾玩具;每天早晚各清扫一次地面;晚餐主动为大家摆好碗筷;自己的袜子、手绢自己洗;一个星期内喂一次鱼、浇三次花……还请阿康和阿美认真对待自己的任务。

除此之外,他们额外的家务还有帮外公取报纸,帮外婆择菜、洗菜,甚至还有给父母擦皮鞋,叠衣服。不过,孩子为大人做些事,可以得到劳动报酬。

“孩子怎么能做这些?”看了这份计划,陈大妈忍不住对迈克尔说,“这些事我们做就可以了,孩子太小,做不了。”

“这是他们的义务,每个人都是家里的一分子,他们也一样。”迈克尔并没有心软,还振振有词,“小孩子也有义务承担家务,不能光享受,不独立,以后是没法融入社会的。”

陈大妈还是不赞同迈克尔的做法,去找女儿理论,结果女儿和迈克尔早已达成了统一战线。无奈,家务计划还是摆在了孩子们的面前。看到它,两个孩子并没有推脱反而很感兴趣,这让陈大妈感到很吃惊。他们欢天喜地地争抢家务劳动,谁也没有偷懒。阿康大一些,还赚取了一些劳动报酬。

两个孩子的表现虽然可喜,但在陈大妈看来,还是不忍心他们做这么多,生怕他们累了,每当迈克尔外出时,就事先做好他们的家务,让他们少做一些。毕竟还是小孩嘛,两个孩子也接受了外婆的帮助。

一天,陈大妈正在擦地板,迈克尔突然回来了,见丈母娘此举,立刻明白了怎么回事。他当时就把正在上班的老婆叫了回来。陈大妈十分不明白,就这么一件小事,女婿为什么要如此“小题大做”,以至于把女儿也叫了回来。为此,陈大妈对洋女婿感到很不满,见到女儿马上和她抱怨起来。

“这是他们的任务就要负责到底啊,您都替他们做了,会让他们养成不负责的习惯。”

陈大妈并不同意女儿的观点,“他们还只是孩子,这些事长大了再做不行吗?”

迈克尔见两母女争执起来,就把爱人拉到一边,叽里咕噜地说起来。不一会儿,女儿对陈大妈说,如果再这样下去他们就要回美国了。陈大妈万分委屈,急得直跳脚,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拍着胸脯保证以后不会插手他们的育儿之事了。

而两个孩子也对陈大妈说:“外婆,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很喜欢,有能力完成。”陈大妈突然觉得自己确实“管”得太多了,便下定决心让孩子做家务。

孩子们刚开始学做家务时,美国父母不会安排孩子独自完成什么,而是指导他们一起做,享受劳动的快乐,也不是把劳动当成一件苦差事,巧妙地把劳动变成一场活动。比如擦地板,分成两个组,妈妈和儿子一组,爸爸和女儿一组,各组擦不同的房间,最后比一比看哪组擦得最干净。

很多劳动都可以这么进行,然后问问孩子最喜欢哪项劳动,为什么喜欢。如果碰上一项孩子不喜欢的劳动,比如倒垃圾,那么,父母会开个家庭会议,问有谁愿意倒垃圾,如果没有人愿意,只好每个人轮流倒。

接下来,父母会顺势教育孩子:无论什么时候,人都会面临推卸不掉的责任,既然如此,那就只好去迎接。总之,在美国家庭中,无论大人孩子,会充分体现民主,没有高低之分。

同时,美国父母绝不吝惜赞美之词,当孩子用劳动证明自己的进步时,“赞美”对于促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再重要不过了。做得不好父母也不会批评,而是细心分析孩子的能力,让他们明白,世上并不是所有事都要靠智力,凭借双手和一股力气也能很好地完成一些事情。这样,做家务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大多数美国孩子会通过做家务为自己赚取零花钱。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家庭也不例外,两个孩子要靠打工养活自己,有次奥巴马访问回来,大女儿笑着对他说:“你还没有付我10美元的劳动费呢!”在美国,父母和子女的账算得很清楚。

劳动中,父母会把生活中的技巧教给孩子,大多数孩子的劳动通常有帮助父母安装或修理电器、更换保险丝、修补破损的门窗、缝补衣裳、打扫庭院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能学到不少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

智慧心语

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也要做家务,而且不能偷懒和应付。孩子做完了家务,别忘了对孩子说声“谢谢”,还要告诉孩子,他的帮助对你有多么重要,要对孩子充满感激,发自内心地感谢孩子,会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

6.动手学用工具,啥都不求人

美国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孩子认识各种工具,然后根据孩子的具体年龄,教孩子适当使用工具,如剪刀、螺丝刀、刨子、锉刀、手锯、钳子等,同时,父母还会教孩子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以及懂得必要的操作要领。

如果孩子的某件物品坏了,父母会引导孩子自己修理,当然,如果孩子的手艺很精湛,家里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孩子修理的对象。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家里多一个小小“修理工”。

美国的父母也很大方,如果像洗衣机、电灯或是其他一些家电出现故障时,他们也敢于让孩子动手修理,并不怕后果会越来越糟糕,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能够亲自动手尝试修理,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各种工具对孩子来说都有一定的危险,这也是中国父母们普遍顾虑的一点,所以导致父母不愿意让孩子接触这些东西。但是在美国,父母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与工具的简易程度,让孩子安全地去接触工具、使用工具。

就拿用铁锹来说,在孩子很小时候,父母就会为孩子准备一个符合年龄的小铁锹,带孩子去沙地里玩耍,让孩子将沙子铲到小桶里,或是用铁锹给沙子做各种造型,如此反复,孩子就对铁锹很熟悉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要用铁锹劳作的时候,孩子便会首当其冲,弄伤自己的几率也会很低。

在美国,不仅父母对孩子动手使用工具这件事情很重视,在学校也是如此,老师们经常组织学生参与锻炼动手能力的活动。

美国的住房条件比其他国家要好一些,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屋子,这个屋子就好像是自己的私密处所,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装饰屋子。

汤姆是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班级在学校的号召下,举办了一次动手设计家装的竞赛活动,内容为“设计自己的小空间”。起初他听完老师宣布这个消息后,立即兴奋了一把,因为他对自己的小屋子很不满意,早就想重新装饰一番。但是,只有能进入比赛前三名的学生,才真正能享受竞赛基金,把装饰房子变成现实。

虽然之前和妈妈商量过要装饰房子,妈妈也答应过这个要求,但最后却因为汤姆犯了一次恶劣的错误,导致妈妈一气之下拖延了装饰时间。所以汤姆听老师说完,高兴得都要跳起来了,忍不住说道:“我的运气太好,这次我一定要将屋子装饰满意!”

评比的标准有以下几项:设计图纸要清晰明了、装饰概念要新颖、预算要实际。显然,想要拿到竞赛基金并不容易,但汤姆依旧充满信心。

汤姆想好好把握这次能够改变小屋面貌的机会,他先认真地进行室内设计“画图纸”这项工作,虽然画得很一般,但是能够看出来灯要装在哪里,床是什么样式的,放在哪里,墙壁、窗帘颜色是什么,书桌、书架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分别放在哪里等。

画好图纸,汤姆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其他同学一起去了家装市场,对想要的产品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做出预算。经过两天对家装市场的走访后,终于将设计预算做出来。在他的预算中,没有不切实际的奢华,只有恰如其分的所需。

最后,汤姆如愿赢得了竞赛基金,拿到钱以后,汤姆就邀请老师,和他一同去家装市场购买物品,当这一车物品运到汤姆家门口时,汤姆的妈妈简直惊呆了。在之前,她并没有听汤姆提过此事,最后汤姆妈妈说了句:“天呐!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在装饰屋子的时候,汤姆是主要劳动力,爸爸、妈妈和老师是他的“副手”,最后,在四个人的努力下,房子如料想那般装饰好了。

汤姆一家邀请老师留在家里吃晚饭,老师高兴地答应了。

在饭桌上,老师对汤姆超强的动手能力表示赞扬,并且问汤姆怎么对钉子、锤子、钳子和螺丝刀等工具这样熟悉。

原来,爸爸之前经常带汤姆到距离家里不远处的建材城购物,所以工具对汤姆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汤姆爸爸从小就让汤姆接触这些东西,汤姆已经当爸爸的“副手”好多年了,而这次,是爸爸第一次当他的“副手”,这让汤姆得意极了。

从陌生到熟悉这个过程并不遥远,中间只隔着一个“实践”,美国父母大胆让孩子尝试,给孩子动手机会,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也起到积极的作用。要知道,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能够自己设计自己的屋子,并且参与到实际装饰中来,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在中国,六年级的孩子恐怕很少有这么大本领的,别说是孩子,就算是家长也会自愧不如。中国很少有人购买需要自己拼接的家具用品,如果购买,自己进行拼接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就算有人去购买,通常都会带安装工人到家进行安装。因为在中国,人们普遍缺乏动手能力。

对于望子成龙这件事情,中国的父母表现得更加强烈,为了让孩子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上,父母对孩子本应由自己动手的活动进行代劳,这样极端又单一的教育方式是值得反思的。父母希望孩子好是理所当然的,但却因为“爱”做出了本末倒置的事情。

中国的孩子在这种教育下,普遍表现出“懒”的特性,孩子大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服没洗过,家务没做过,长时间这样,孩子的惰性会越来越强烈,很多本应该有的自立能力都被扼杀在摇篮里了,造就出很多“玻璃娃娃”和“温室花朵”。同时,懒惰的孩子一般都有些小脾气,通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小皇帝做惯了,稍有不顺心,就闹皇帝脾气,惹得全家人都跟着不高兴。

想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父母要懂得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孩子小时候培养起,不要等到孩子大了,还是什么都不会,这样,孩子一出家门,父母就开始为其担心,这是不对的。中国父母要向美国的父母学习,多多鼓励孩子动手学用工具,想必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有个心灵手巧的孩子。

路易斯是个乖巧的小男孩,他已经14岁了,虽然他不善言谈,性格也比较内向,看起来是个很“静”的男孩,然而,他的手可不喜欢“静”,恨不得总是有东西可以让他去摆弄。他不仅是家里的“修理工”,还是学校的“修理工”。

虽然路易斯很小就开始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是帮助爸爸做一些有难度的事情,但路易斯是在6岁的时候才真正走上了“修理工”之路。6岁时,路易斯的变形金刚在玩耍的过程中丢了一个零件,导致变形金刚左臂的零件散落一地。

路易斯很喜欢这个变形金刚,这可是妈妈在他生日的时候送他的礼物,所以,他决定把变形金刚修理好,只是,自己能力有限,他便拿着零散的变形金刚找到爸爸,让爸爸帮忙修理。可不巧的是,爸爸正在忙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没有办法帮助路易斯。

求爸爸不行,路易斯又找到妈妈,想让妈妈帮忙,可是妈妈对变金刚并不感兴趣,她也没有信心能够修理好,但是细心的妈妈却在扫地的时候,找到了掉落的那个重要的螺丝钉。虽然没有帮路易斯修理变形金刚,路易斯也很满足了。

接下来,路易斯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专心修理起了变形金刚,他回想着变形金刚在没坏前的样子,一次又一次地安装、组合,但是零散的部件有些多,他总是不能装好。

路易斯也有些泄气了,难道真的不能修好吗?他问自己,可是,就这样失败了,又不甘心!路易斯清醒了一下头脑,又对自己鼓励了一番,就向妈妈平时鼓励他一样,自己喊道:“路易斯,你是最棒的,你可以!”

然后继续埋头苦干。果然,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将近两小时的组装,他真的把变形金刚还原了,当他修理好之后,激动得拿着变形金刚跳了起来,他欢呼着跑出屋子,跑到妈妈面前,给妈妈看自己的成果,妈妈也非常为他高兴和自豪。

这次组装变形金刚给路易斯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此后,不论家里是桌椅坏了,还是拖把扫帚坏了,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家用电器坏了,路易斯都积极参与修理。他很喜欢这项工作,虽说有些难度大的活他只是起到协助爸爸的作用,但他也十分乐意。

爸爸为了更多满足路易斯的修理欲望,平时一有修理工作,就叫着路易斯一同参加,有时候就在一旁看着,给路易斯做指导。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异常迅速,很多新事物层出不穷,很多机器代替了人手去劳作的现状,使得人们的动手能力正在逐渐退化,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在美国,即使科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依旧如往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孩子勤于动手,而不是帮助孩子去做事情。

孩子需要从小认识一些必要的工具,并在父母的教导下,知道那些工具的用途,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再遇到一些玩具坏了,或是其他一些东西坏了时,孩子想到的就不是“让父母帮忙修理”,而是“自己解决”了。

智慧心语

孩子需要有自立能力,能够使用工具就是锻炼自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服务,为他人服务,当出现有玩具或是其他任何物品坏了时,孩子要凭借自己的能力,直接自己解决问题,尽量不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先想到让别人帮助,而使自己丧失这方面能力。

不仅是认识工具,只要是能够动手的机会,父母都不要忽视孩子的存在,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这些事情和他有直接关系,父母不要剥夺孩子这方面的权利。

7.不管父母多富有,也要当个“割草工”

广东电视台的《梦想成真》节目,有一期里,一名20岁的男孩参加节目,他的梦想就是打工周游整个世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男孩做了许多年的准备,为了帮他圆梦,电视台节目组为他找一名外国搭档。可是,男孩的妈妈却坚决反对,无论别人如何劝说,她就是不松口。其实,男孩的妈妈也有一个梦想。她的梦想就是为儿子找一个安安稳稳的工作,然后成家生孩子,之后她会一直帮着儿子,含饴弄孙,尽享天伦。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中国父母都有这样的梦想呢?无可否认,国内的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他们总是喜欢把孩子拢到自己的翅膀下面,不舍得让孩子出去打工,只想为孩子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只要好好学习就好,等孩子将来毕了业再好好工作就可以。

许多中国孩子毕了业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往往是他人生当中的第一份工作。因为在他们未成年的时候,父母通常不会支持他们去打工。然而,在中国少见的未成年人出去打工的现象,在美国却是屡见不鲜。

美国孩子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无论父母多富有,美国孩子在12岁以后就会给自己家或者邻居家当“割草工”,赚一些零花钱。如此一来,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自立能力,还让他们认识到了劳动的价值,同时赚到了钱。

其实,除了父母以外,美国的学校也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美国南部的一些州立学校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虽然这个条件看起来有些苛刻,却使孩子受益匪浅。对于此项活动,父母们全力配合,他们之中没有人“搞小动作”、“走后门”或者“拖后腿”。

十几年前,宇铭硕士毕业后去美国读了博士,博士毕业之后直接留在美国工作,从事IT高层工作。现在宇铭早已成家立业,买了房子、车子,有一位全职太太,以及两个儿子。

在美国,从事IT行业的待遇非常好,相对的,行业压力也非常大,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平时,宇铭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会抽出时间去修剪草坪。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宇铭每天都早出晚归,根本就腾不出时间剪草,家里前后院早已是杂草丛生。

一次,宇铭无意中和上司提到他家杂乱的草坪,他抽不开身剪草,而且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南美洲民工来修剪。如果他家的草坪长时间得不到修剪,很有可能会收到卫生局的罚款单。

事实上,美国的每一个州都有专业的公司剪草,以维护花园的整洁,只是收费比较贵。宇铭觉得将大把的钱都用在雇人修剪草坪上无疑是一种奢侈。因此,宇铭平时都自己亲自动手,或者是请南美洲民工来代劳。当然他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请邻居十几岁的孩子来剪草。不管用了哪一种方法,收费都会低很多。

宇铭的上司听说宇铭没有时间修剪草坪的时候,马上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为他介绍了一位剪草经验丰富的14岁男孩。上司告诉宇铭:“你不用担心对方做不好。虽然那个男孩儿只有14岁,但是他已经有两个寒暑假的打工剪草铲雪经历了。我们家的剪草坪、铲雪,都是聘请他做的。”于是,宇铭便和上司约好,周六早晨6点半请那名男孩过去修草坪。

果然,周六早晨6点半,宇铭家的门铃响了。他打开门一看,却惊讶得半天合不拢嘴。因为,出现在他家门口的是上司用宝马M6送来的14岁儿子约翰。直到这时,宇铭才意识到,那天上司提到的剪草经验丰富的男孩原来就是他的儿子。

到了宇铭家里,约翰就直奔自己的工作地点了。修剪完草坪之后,宇铭将约翰迎到客厅,请他坐下,并请他吃了美味的点心。宇铭十分好奇,上司用宝马M6送未成年儿子来剪草,肯定不是为了钱,那么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约翰告诉宇铭:“我小学毕业之后,爸爸就开始让我修剪家里的草坪,修剪完之后会给我工资,我的零用钱就是这么来的。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修剪自己家的草坪,后来,我开始在邻居家当‘割草工’。其实,不仅仅是我,我们班上的许多同学都是靠剪草来挣零花钱的。”

听了约翰的话后,宇铭半天没有回过神儿来。虽然他在美国待了十几年,也知道,一些美国孩子会通过剪草来挣钱。但是,他一直以为穷人家的孩子才会这么做的,原来,不管父母多富有,他们的孩子也会出去打工挣钱。

现在,宇铭终于明白了,上司让自己的儿子剪草赚钱,并非是为了赚取最低工钱,而是为了培养儿子的自立能力。想通了这些,宇铭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儿子自小出生在美国,平时很少回中国。通常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宇铭才会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回去过春节。由于常年不见,宇铭的儿子在爷爷奶奶家特别受欢迎,什么也不用做。

而在美国,宇铭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也不舍得让孩子出去打工,并总是给儿子最好的。现在想想,如果儿子一直这么下去,肯定连最起码的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没有。

想通这些以后,宇铭决定不再宠着儿子,自从约翰在他家修完草坪以后,他便将修剪草坪的任务交给了两个儿子,让他们从当“割草工”开始,学会自立。儿子果真没让爸爸失望,当他们整理完草坪之后,宇铭去检查,发现儿子原来也可以做得很好,只是自己以前没有为他们提供机会罢了。

现如今,宇铭再也不用担心前后院的杂草了,因为两个儿子会帮忙整理。完事以后,宇铭会付给儿子工资,而他也可以好好工作了,真是各得其所。

在美国,有钱的父母竟然舍得让未成年的孩子当一名“割草工”,这在中国父母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在国内,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小皇帝”和“小公主”,无论家中的条件如何,父母从来不舍得让孩子当一名“割草工”。他们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孩子还小,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等他长大了,再让他工作吧;家里又不是没钱,如果孩子想要零花钱,给他就可以了,根本不用他出去挣钱。家里就这么个宝贝儿子,疼还疼不过来呢,哪里舍得让别人去使唤他啊……

在美国,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绝大部分的美国父母都把进入常春藤盟校作为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指标。常春藤盟校的入学条件非常苛刻,除了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外,还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其中,综合素质中包含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于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美国父母便开始着手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从简单的修剪草坪开始。

在国内,我们很少看到当“割草工”的孩子,看到的更多的是“割草机父母”。“割草机父母”在孩子还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便抢先赶到孩子前面,把他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通通清除掉。但是,不让孩子自己面对任何问题,对孩子过度保护,只会导致不良后果。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不仅没有自理的能力,甚至难以在社会上生存。

美国父母则不同,他们强调“要花钱自己挣”,他们把孩子推出去,让孩子当一名“割草工”,并不是不爱孩子。他们也爱孩子,正是因为爱,他们才更要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孩子走出家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最主要的是,美国父母相信,孩子完全可以当一名合格的“割草工”,因为他有这个实力。

智慧心语

美国有许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出生在优越的中产阶级家庭里,但是他们并未因此而成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因为,他们的父母给他们更多的是独立的教育和锻炼,而不是事事包办。

知识是什么时候都能够学习的,而独立的能力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才能够形成一种性格。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即便是富有的美国家庭也会把孩子推出去,让他当一名“割草工”。

如果对孩子太过溺爱,他们往往会长不大。无论如何,孩子最终都要融入到社会当中,尽可能早地让孩子锻炼,对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将来走上社会有着很大的帮助。

8.订机票、订酒店,全由孩子办

美国的父母经常给孩子布置力所能及的任务,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美国父母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时刻都要锻炼孩子,虽然不是要求孩子什么都会做,但是在每个成长阶段,父母都会给予适合他们的任务,让他们来完成。

美国父母坚信,孩子能不能自立,完全看家长如何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美国父母会派给他们诸如割草坪、打扫卫生、参与到农场劳作中等适合孩子的任务,当然,父母不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干活能手,而是让孩子在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分子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为自己更好地成长而多参加锻炼。

除了给孩子一些基础的任务外,美国父母为了凸显孩子的主人翁地位,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实际的办事能力,还会派给他们一些稍有挑战性的工作,如订机票、订酒店等任务。

订机票、定酒店这种任务,能够很好地考验孩子协调事物的能力、沟通的能力以及谨慎做事的能力等,同时达到锻炼孩子的效果,孩子在执行任务的同时,还能够真切感受到自己是被家人认可的,从而在做事情时充满信心。

约翰一家居住在纽约这个大城市里,爸爸是个建筑工程师,妈妈是个小学教师,由于爸爸的工作很繁忙,很少有时间陪约翰玩耍或学习,约翰可以说是妈妈一个人带大的,所以他跟妈妈要更亲一些。

妈妈茱莉亚是个善良的女人,面对丈夫为了繁忙的工作经常不回家这件事,茱莉亚虽然有些抱怨,但心里还是很理解的。但是在教育约翰这件大事上,她坚决秉承“男子汉就是要能够撑起家庭的这片天,不要单纯的因为工作就不管家里的一切事情”这一理念。也就是说,茱莉亚是不希望约翰长大像他爸爸那样。

约翰小时候脾气很不好,稍有不如意就哭闹一番,不仅如此,对自己的物品也表现出很不珍惜的态度,对于书本和玩具,只要他不开心就肆意糟蹋。平时跟邻居家的小朋友玩耍时,自己的东西不给人家玩,但经常去抢别人的东西玩。

茱莉亚认识到不能再让约翰这样下去了,因为长此以往,约翰一定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做事情不负责任的人。

起初茱莉亚在扭转孩子意识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成效,她给约翰讲了很多道理,也尝试着对约翰进行适度批评,但是都丝毫撼动不了约翰那颗顽固的心。没办法,茱莉亚向她的母亲求助,希望母亲能帮她想个办法。母亲听到茱莉亚的诉求后,直接告诉她:“给约翰点任务,让他尝试当个‘完整’的人,让他懂得为自己服务,懂得为家庭服务。”

茱莉亚在妈妈那里取到经之后,立即给约翰下达了任务,努力做到让约翰在执行任务的同时塑造、锻炼自己。

每天早晨,茱莉亚都让约翰帮忙将垃圾送到不远处的垃圾场里,第一次,约翰透露出很不乐意的情绪,但当他把垃圾处理好后,得到了妈妈茱莉亚的夸赞时,心头猛然生出一股荣誉感,他甚至有些得意,因为平时的恶劣行径使得他几乎没有得到过什么夸奖。

以后的每天,约翰都不忘将垃圾拿到垃圾场里。

看了约翰的表现后,妈妈又相继给约翰布置了一些其他任务,如帮妈妈打扫卫生、去超市购物等,最重要的,约翰在8岁时,自己的所有事物都能够自己解决了,还能够为自己的前途作重大决策。

随着约翰年龄的增长,茱莉亚给约翰的任务越来越有难度和挑战性。在约翰12岁时,爸爸得到了一个长假,他决定带着茱莉亚和约翰去欧洲旅行,那么,对于订机票、酒店以及对想要去的景点进行询问等事宜,都由约翰主要负责,爸爸妈妈起协助作用。

这个任务对很多12岁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的,但是对约翰来说,虽具有挑战性,但是他很有信心能够做好,因为多年的历练,已经让他对自己在应对任何事情这方面,有了很大的信心,他相信自己能做好!

约翰的出色表现很好地分担了茱莉亚和丈夫的负担,他也承担了这个家庭的很多责任,他已经是个很有主见的“小大人”了。

茱莉亚在平常的日子里,却交给了约翰看似平常、实则很不平凡的任务。倒垃圾这件事情虽然很小,但却使约翰凭借实际行动而得到了向往已久的夸赞,从而走上了一条“自主成长”的路线。

美国父母会尽可能多地给孩子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让他们从小就有自立自强的意识。他们认为,孩子虽然小,但是有独立的人格,然而具有自立能力,才是有独立人格的具体表现。美国的孩子都很有主见,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学会为自己负责,知道自己要长成什么样的人,而不是让父母来帮助寻找生活的方向。

然而,父母要注意的是,既然给了孩子执行任务的机会,就要有承担后果的心理准备。孩子若是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父母切记不要打骂、指责孩子,这样只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什么事都不敢做,甚至根本不想去做。

艾玛是个16岁的女孩,她在家里排行老大,还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由于是家里的“大姐”,弟弟妹妹都还小,爸爸工作忙,而妈妈照顾弟弟和妹妹也很劳累,所以很心疼妈妈的艾玛,主动承担起家里很多事情。

有一次,艾玛的爸爸要去趟加拿大,想让艾玛帮忙给他订一张机票。由于之前没有定过机票,所以艾玛对订机票这件事感到十分陌生。她在网上查了很久,看到有人推荐一个买机票很便宜的网站,于是点进去看,发现果真是这样的。

经过和网站管理者的联系,艾玛帮爸爸订了一张飞往加拿大多伦多的机票,价格很便宜,这让她兴奋了很久。

在网上付款成功后,网站管理员让她等待3小时后给她最后的答复,但是,3小时过去后艾玛并没有得到回复,她便找管理员询问,谁知,管理员不再理会她了。艾玛这才发现是上当了,那是骗人的网站。

艾玛赶紧和爸爸说了情况,并表示非常懊恼,对于损失的那笔机票钱,艾玛心疼不已,并不断地自责。

但是爸爸并没有丝毫怪罪艾玛的意思,他抚摸着艾玛的头,安慰道:“艾玛已经做得很好了,因为你已经有帮爸爸省钱的意识了,这真的很难得。这次被骗其实是爸爸不好,爸爸没有提前告诉你要到哪家网站去购买,所以不要在意,下次咱们就知道了!”

最后,艾玛和爸爸一起报了警,举报了这家黑网站。

艾玛为了省钱,找到一家骗子网站给爸爸订机票,最后被骗了钱,但是爸爸并没有怪罪她,还夸奖她时刻为爸爸考虑问题,这是美国教育很有意思的一方面,这也是中国父母非常欠缺的一方面。

智慧心语

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通常情况下,孩子在2岁的时候,就可以学着收拾自己的玩具和衣服,到了3岁能够帮妈妈取家中的物品,4岁可以做简单家务,5岁学着打点自己的事物……

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能够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起初是简单的家庭事务,而后是较为复杂的社会事物,这些,都能够培养的孩子的自立能力。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小,就不舍得交给孩子任务,这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懒,也越来越没有责任心。

孩子最终都是要离开父母自己生活的,如果从小没有得到过这方面的训练,那么等真的离开父母之后,麻烦就会接踵而至,想必任何一个家长都不想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