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乐观 » 法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乐观全文在线阅读

《法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乐观》第一章 营造氛围:为孩子准备最好的土壤,培植快乐

关灯直达底部

1.当着孩子的面,拥抱彼此

歌德曾说过:“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而我们应该明白,和睦不仅只代表不争吵,它应该教人学会乐观,懂得爱。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新生的幼苗,对于孩子来说,家庭就是有爸爸妈妈,让自己成长的地方,他想了解家里的每一个秘密,包括偷窥父母。

不少父母在家亲密的时候都会自觉地躲起来,免得被家里的“小鬼”抓住。一旦被发现,他们不是羞红了脸,就是要极力为自己申辩一番。更要命的是,这要是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怎么办?

若是听到这些,一定会令法国父母诧异,他们会摇着头说上好几个“不!不!不!”因为法国父母对此表现得相当乐观:爱,就大大方方地表现出来,何必躲躲闪闪!孩子不需要偷窥,我们会当着他的面拥抱。

法国父母认为,父母之间相亲相爱,反而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有帮助,甚至是有益的。父母大可以放心地在孩子面前“秀恩爱”,对孩子来说,这也算是“爱的教育”。

事实上,法国人在教育孩子上极具浪漫色彩。如果他们想在家里跳上一段舞或者高歌一曲,不必小心翼翼地保持“良好形象”,完全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想唱就唱,想跳就跳;如果他们情不自禁地想让爱人拥抱一下,亲一下面颊,也不会刻意躲避,他们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有多么相爱。对他们来说,展现自己热情、乐观的一面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有义务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爱”。

对于孩子而言,习惯了父母间的亲密和关爱,会使他和周围的小朋友相处得更加融洽,也更加感到快乐和幸福。

如果通过观察父母,在年幼时就明白“爱”的含义,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这说明父母确实带给了孩子快乐。相反,如果孩子年幼时没有得到这些,那么在他长大后,会受到社交上的困扰。

苏菲和路易斯是法国一对普通的年轻夫妇。拥抱,在他们之间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凯斯说:“我的儿子叫马修,我很爱他,我也很爱我的老公。我和老公拥抱一般不会背着孩子,我觉得只要不是过于亲密的行为是可以做的,我想让孩子知道我们是多么相爱,难道这样不好吗?”

苏菲还说:“有的时候,我和老公也会故意拥抱引起马修的注意,我们有时会大声说‘亲爱的,拥抱我一下’,然后相互抱在一起,再偷偷看着阿隆。每当这个时候,马修就会大叫一声,扔下手里的玩具,飞快地跑到我们身边,把我们分开,先让我拥抱一下,再让爸爸拥抱一下,然后才心满意足地走开继续他的游戏。”

苏菲这样解释:其实,拥抱不仅是一种礼仪,更多地传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包括爱情、亲情、友情,让孩子从小就理解什么是“爱”,这很正常。如果你在孩子面前故意拘谨,说不定孩子还会怀疑,难道爸爸妈妈的感情出现问题了吗?其实,让孩子看到我们表达爱的行为,这可以增加孩子的幸福感。

不过还是有不少家长会担心,孩子真的能理解大人之间的感情吗?孩子那么小就接触拥抱啊,亲吻啊,会不会学坏呢?

其实,孩子越小,感情越单纯,反而能自然地接受父母之间的亲密行为,更不容易感到好奇和不理解。孩子的心灵是那么纯净,父母的亲密举动,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没什么与众不同的。

父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拥抱彼此,不过可以顺便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相爱的,相爱的人是可以拥抱的。当然,你也可以拥抱你爱的人,比如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或者是你喜欢的小朋友。

这样得体的语言,不知不觉就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埋下了“拥抱表达爱,爱才会拥抱”的种子。如果懂得了这些,孩子会感到很开心,很快乐。不过,由于不习惯父母突然变得“开明”,有的孩子不但不能接受还要制止。

艾玛是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妈妈,曾就读于法国梅斯大学,留学回来后,就和恋人结婚并有了宝宝珍妮。受到法国浪漫气息的感染,艾玛在教育孩子上也喜欢用“法国式教育”,珍妮在她的培养下,就像一个小公主。

一天,珍妮见爸爸拥抱妈妈,还亲了一口,顿时“醋意大发”,用力扒开爸爸,并大声喊叫:“起来,不许你抱妈妈!”一边狠狠地瞪着爸爸,一边紧紧地抱着妈妈。

艾玛安慰着小家伙,心里同时感慨:原来在教育孩子上还是过于保守,看来要改变一下策略了。

艾玛的策略就是每天上班前,和老公拥抱说“再见”,下班后和老公依偎在一起看电视。而珍妮每次看到都要把他们分开,有一次还委屈地哭闹不止。艾玛就耐心告诉她:“爸爸妈妈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的呀。如果爸爸妈妈都不相爱了,那谁还给你‘爱’呢?”不管珍妮是不是真的明白,她以后都要解释一遍。

不久,珍妮还真有了变化,对爸爸妈妈的行为习以为常,有时看到他们亲热还会捂着小嘴“嘿嘿”地笑,然后坐到爸爸腿上,让他也亲亲自己,甚至会主动地和艾玛说:“妈妈,快过来,你们抱着,我来给你拍张照!”

如果父母不在孩子幼儿时大方地表达感情,却要等到孩子上了小学或初中而表现得亲密,反倒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识,产生好奇、害羞或者厌恶等不健康心理。

因此,父母们千万别小看在孩子面前的这种真情流露,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间的感情,而发自内心地感到“爱”是广博的、美好的、健康的。而父母之间的爱是家庭关系的调和剂,真正体现了家庭的和睦,这种教育无形中会渗入到孩子的生活中。

在气氛和睦的家庭中,孩子不仅充分感受着父母对他的爱,还感受着父母之间相互的爱。生长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渐渐就会懂得人和人之间应建立的感情联系。他们还会学着如何去爱别人,并充满爱心。

家长的担心和顾虑是可以理解的。的确,中国式教育比较含蓄和保守,西方教育相对来说就开明得多。拿法国和美国来说,法国的启蒙教育曾对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另一方面来说,父母的亲热举动正是对孩子的精神培养,给孩子以安全感,让他明白拥抱和接吻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感情表达方式,这样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更幸福。

以下给父母提出几点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一,父母首先要改变观念,没有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秀恩爱这一说。相反,家长适时不过分地秀恩爱也是演绎温馨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温馨,能让孩子懂得如何与人为善,置身在爱的环境里,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父母在孩子面前秀恩爱时,最好适时地亲吻一下孩子,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被忽视,同时也会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这不仅让孩子和父母更能融洽地相处,还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亲子关系。

第三,找适当的时机对孩子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包括表达这种情感时需要怎样的方式,以增强孩子对人性和父母之爱更深层次的理解。

快乐妙语

一个人,只满足吃饱穿暖的物质享受是不够的,还会渴望精神上的“爱抚”。身体接触是表达爱的最直接方式,因此父母需要用自身行动展示给孩子,滋润孩子的心灵。

父母之间拥抱还不够,还要给予孩子一个拥抱。美国心理学家实验发现,常被拥抱的孩子会变得更坚强、更乐观。所以,在孩子面前大方表现“爱”时,也不妨对孩子说:“亲爱的,过来,让爸爸妈妈也拥抱你一下!”

2.苍蝇会放屁,法国父母用幽默“装饰”家庭

法国是一个充满幽默、诙谐的国家,幽默细胞无处不在,渗透在社会、生活和个人中,可以说,法国人的幽默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与其他国家想比,法国是那么的“另类”。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法国人也不忘发挥他们的幽默本性。

法国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像其他国家的人那么刻板,更没有一套固定的“育儿模式”,他们更喜欢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粗放、随机、自由式的教育,让孩子在幽默的气氛中自然成长,并以轻松的心态进行学习。幽默,在法国家庭中是一道生活调味剂,或者是一种装饰品。

生活里要是缺少幽默,就像菜肴里没有盐、春天里没有花朵一样。法国人把幽默发挥到了极致,将其展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独特的幽默教育法,使孩子们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法国人教育孩子,特别注重的是强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不拘泥于买几本育儿书,或是翻来覆去地每晚给孩子讲述同一个故事,因为这样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帮助并不大,而是选择开放式的教育,让孩子在幽默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中国人都爱面子,自尊心很强。但家长要知道,自尊心不只大人有,小孩也有。当孩子做错了事情,比如在床单上画了张“大地图”,那么,父母逢人就免不了说上孩子几句,让孩子自尊心受伤,颇感尴尬。

那么,如果遇到面子问题,法国父母是如何为孩子开脱的呢?

一位中国老师到她的法国朋友家做客,女主人给这位老师准备了一些亲手制作的点心。不过老师还没来得及品尝,就发现盘子里的点心少了一些。这时,老师发现朋友的孩子文森嘴角边挂着蛋糕渣,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面对此情形,女主人并没有直接责问孩子是不是偷吃了给客人准备的点心,那样会让孩子感到难堪,孩子在情急之下,还很有可能会编造谎话来为自己辩解。

所以,女主人笑着对孩子说:“文森,你看,为客人准备的点心怎么少了呢?是不是你的小熊艾米偷吃了呢?”

文森听后便脸红了,不好意思地说:“对,一定是它,它最喜欢吃点心了。”

女主人没有着急,继续温和地对孩子说:“好孩子,帮我告诉艾米,它想吃点心,我下次也会为它准备一份的!”

孩子“嗯”了一声,笑着跑开了,大概是向他的小熊汇报去了吧。

在这段幽默的问话中,女主人既在外人面前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从侧面对孩子进行了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法国的教育方式,在幽默中还有固有的浪漫之情。

小孩都比较贪玩,没有时间概念,不善于安排自己的生活,让人很头痛。如果看到孩子沉迷动画而无心学习时,家长会怎么办呢?也许会说:“去,给我写作业去,写完了就给你买玩具!”“不听话我就‘家法’伺候了”……这些话我们经常能从中国家长嘴里听到。让我们看看法国父母的做法吧。

布朗有个淘气的儿子,最喜欢和小伙伴在野地里追着风车奔跑,由于玩的时间较长,他常常忘记写作业,此外,他的生活也没规律,总喜欢赖床不起。

为了让儿子明白时间的宝贵,布朗带他来到一片树林,走了好一会儿,他们才停下来,呼吸树林里的新鲜空气。布朗问儿子:“告诉爸爸你都看到了什么?”

儿子说:“我看到绿草、鲜花、树林、松鼠,还有穿过树林的阳光,掉落的羽毛……”

接着,布朗让儿子把眼睛闭上,静静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儿子闭上眼睛努力地听着。

“亲爱的,你听到了什么?”布朗又问儿子。

儿子回答:“我听到了流水声、鸟叫声、风吹树叶的声音,还有远处缥缈的人声、车声……”

儿子把能听到的声音都说了一遍,但父亲继续追问他:“还有呢?”

儿子抓着头发想了半天,回答不上来。

最后,父亲轻轻在他耳边说:“你听,时间在‘滴答滴答’地走着。它穿过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在人的脸上和身体上留下岁月的痕迹。你若是仔细聆听,就能听到时间流逝的声音。”

这是多么幽默而又浪漫的教育方式啊!不得不让人称绝。孩子真的听到了时间的声音吗?并没有,但他感悟到了时间的可贵,从而才懂得珍惜时间,这比真正听到“嘀答”声更加有意义。法国人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他们很容易就将生活和教育联系在一起。

在幽默氛围中长大的法国孩子,当然也是个十足的幽默大师。

一天,谢里尔一家人和他的朋友开车去野外游玩,途中,谢里尔放了一个屁,虽然大家心知肚明,但没有人不识趣地说出来。

但过了一小会儿,谢里尔又放了一个屁,这时他的小儿子亚尼憋不住了,他用手捂着鼻子大声嚷嚷道:“这是谁放的?好臭!”然后动手去开车窗。

顿时,气氛变得非常尴尬,大家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这时,谢里尔的大儿子伊万打破了僵局,他指着窗户说:“爸爸,这上面趴的是什么呀?”

谢里尔看了一眼说:“是苍蝇啊。”

“啊?不会吧,原来苍蝇也会放屁呀!”伊万说着还做出一副惊讶的表情。

他的这番话让全车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尴尬的气氛顿时烟消云散了。

提前设想的幽默台词反而显得拙劣,突发奇想的幽默往往更加有意思,让人从尴尬中解脱出来,还能开心一笑。这样的幽默多一些,生活会更有情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其实在很久以前,法国人在教育下一代时,就很喜欢“连哄带骗”。他们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和传说,让孩子不禁浮想联翩。

小老鼠的故事

小老鼠是一种神奇的小精灵,它们个个都非常有钱,专门帮助那些掉了乳牙的小孩。每当有小孩的乳牙脱落了,它们都会跑过来搬走这颗牙齿,然后在小孩的枕头底下再放一枚硬币。谁也不知道它们要这些乳牙做什么,想必是在盖高楼吧。

鞭子老人

圣诞老人和鞭子老人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圣诞老人慈祥又可爱,鞭子老人却又脏又丑,所以他经常蒙着面。他的任务不是发放礼物,而是教训人,哪个小孩要是不听话,他就用鞭子惩罚他,有时候,他还会给不讲卫生的孩子留下一块香皂。

食手怪物

食手怪物很恐怖,它通常会藏在阴暗的角落,有时是地窖,有时是床底下……晚上不按时睡觉的小孩就会被食手怪物带走。

玫瑰和白菜

法国小孩在问爸爸妈妈“自己从哪儿来”这个问题时,他们早就有了应付办法。如果孩子还小,他们就会用花园的植物来比喻:女孩是从玫瑰里生出来的,男孩是从白菜里生出来的。

癞蛤蟆

小孩不可以自私,不然肚子里就会生出可怕的癞蛤蟆,癞蛤蟆会把他吃下的食物都吃进肚子里,所以小孩子要学会与人分享。

这些幽默的小故事体现了法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

家长应该怎样在家里传递幽默呢?

第一,父母要充实自己,多看一些幽默的笑话,只有具备了幽默细胞,跟孩子说话时,才会有底气。时不时展现一下自己的幽默,让孩子在生活中开怀一笑。

第二,父母要有乐观的精神,要对理想有坚定不移的态度,因为这不仅对自己形成幽默感有所帮助,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有深远影响。

第三,生活中,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应该抓住某些小细节,用比喻或者夸张的手法表现事物有趣的一面,给孩子一个幽默的家庭氛围。

快乐妙语

4月1日是愚人节,西方的传统节日,其发源地就是法国。

1582年,国王主张以1月1日为新的纪元法,改变4月1日为新年的开端,但一些守旧派仍坚持己见。

因此,一些滑稽的人就送给守旧者一些假礼品,故作嘲弄,并把上了当的守旧者称为“四月傻瓜”。从此以后,4月1日这天,人们开始互相愚弄,而后逐渐演变成法国的节日。

由此可见,法国人骨子里天生就有幽默感,他们把这种幽默感用在教育孩子上,让孩子们个个看起来活泼开朗,极富创造力。

3.家里只有个头高低之分,没有尊卑之别

托·杰弗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认为这是不可言喻的真理,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这是法国《人权宣言》里倡导的理念。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从法国的蓝、白、红三色国旗就能看出,他们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

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尊卑之分,这种理念在法国的家庭教育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法国父母的眼里,孩子和大人一样是平等的,他们不仅拥有独立的人格,也同样具有绝对的人权!

看过这样的一个场景:

一对中国夫妇带着儿子小亮去法国朋友家做客。主人很热情,满面笑容,招待得很细心,端茶、倒水、切水果,大家有说有笑。

其间,法国朋友问:“小亮想吃什么水果?”

还没等孩子开口,中国夫妇几乎异口同声道:“不用麻烦,跟我们一样就可以了!”

这让法国朋友很诧异,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家长可以替孩子做主?难道因为孩子小就不被尊重吗?

在中国,这样的事情随处可见。但是在法国人眼里,就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就是大人,有独立的人格,应该被尊重,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家里只有个头高低之分,没有尊卑之别,这是法国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他们教育孩子时也是本着平等和尊重的原则。

如果孩子不小心做错了事,法国父母第一时间是问清事情的原因和经过,包括孩子的想法;中国父母第一时间则是“问罪”,不由分说地埋怨孩子。

“哐啷”一声,橱柜里的碟子掉地上了,丹尼尔站在橱柜前,手里拿着昨天新买的皮球。

妈妈朱丽叶听到响声,疾步向厨房走去,看着丹尼尔一脸木然地站在橱柜前,她蹲下并关切地问:“能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吗?”

丹尼尔低着头,对妈妈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并为他的调皮和不小心道了歉。朱丽叶觉得情有可原,便原谅了丹尼尔,然后让他负责将摔碎的碟子处理掉。

如果是在中国,孩子受到的必定是一番呵斥,这是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其结果往往是,孩子可能认识到了错误,却因为被责骂感到委屈,而且不知道如何去改正错误,教育目的也没有达到。

法国父母对待孩子就像对待大人一样,给孩子解释和辩驳的机会。若是孩子有错,听完解释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

这种区别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方式,能更好地让孩子和父母形成良好的关系,同样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法国父母也会采取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例如和孩子对话,通过对话让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然后主动去做。

法国父母从来不强迫孩子去做事情,他们不喜欢要求孩子“你应该这样做”,而是起一个引导作用,最后的主意让孩子自己拿。

法国父母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完全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想法,但绝不是将孩子提升到凌驾于父母之上的地位。同样,在法国人眼中,孩子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不能一味迁就。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是一位中国妈妈讲述她眼中的法国教育,文章很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让人受益匪浅。

我的孩子出生于法国,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我是经常要把孩子抱在怀里的。但是,自从被一位法国朋友看到后,和我说了一些他们法国人的教子经验,我就开始不再经常抱着孩子了。

起初,当法国朋友问我为什么总是抱着孩子时,我还有些奇怪,难道孩子不应该抱着吗?如果不抱着他,又该怎样呢?

这个法国朋友说:“我们法国的父母并没有经常抱孩子的习惯,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几个月大的时候,我们就会把他安置在一块比较安全的区域内,让孩子自己玩耍。”

她继续说:“孩子虽然需要照顾,但不要过度照顾,父母也有一些其他事情,不能一味地娇惯他们。况且,经常自由活动的孩子长大后肌肉更灵活,个性也更独立。”

我听到后很吃惊,但是认为这个法国朋友说得很对,于是,我也开始学着法国人的方式,不再经常抱孩子。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好带了。

法国的这种教育,让孩子在从小就被人尊重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别人。说到以尊重孩子为前提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

那是一个非常明朗的下午,我下班回到家中,隔壁2岁半的迈克正连比划带说地与他妈妈“交谈”,我一心要和迈克妈妈打招呼,然后向她诉说一下那天发生过的一件事情,但是,还没等我开口,迈克妈妈就说:“抱歉,稍等一下,我在和迈克交谈!”

我当时很不好意思,忙说:“对不起,你们先说。”并在一旁听着他们的对话,迈克妈妈像在与一位同龄朋友交谈一样与孩子交流着,耐心地听着孩子说话。

事后,我与迈克妈妈聊起此事,她解释说,孩子和大人一样,要平等对待,对孩子不能迁就,也不能强制,这样才显出彼此间的尊重。

相较于中国而言,法国父母更加倾向于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不像中国父母,用传统的观念看待孩子,认为他们什么也不懂,从而忽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

正是因为中国父母的错误观念,不允许孩子平等参与家庭事务,使得孩子没有发言权,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不被重视、不被尊重的,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孩子性格方面的缺陷,甚至还会造成孩子对家庭的事与人总是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会越来越内向,容易滋长悲观情绪,感觉不到快乐,还会对父母产生误解,甚至是反感。

要平等对待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了解孩子。了解是对一个人认识的开始,只有先了解孩子,才能正确认识孩子,从而平等对待孩子。

第二,在给孩子人身自由方面父母不应该过多限制。就人身自由而言,是每个人享有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这份权利。从另一个角度讲,不限制孩子也是父母对孩子信任的开始,同样也是平等对待孩子的开始。

第三,不要对孩子实行暴力打压政策,而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孩子和父母一样,也需要被重视,他们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与父母有共同的话题,才能更加愿意和父母沟通。

亲爱的家长,想让你的孩子更乐观吗?那就平等对待孩子吧,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跟法国父母好好“取经”吧!

快乐妙语

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法国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懂得和孩子建立平等关系,他们非常尊重孩子的小世界,这也是他们的家庭关系如此融洽、和谐的原因。同样,孩子因为得到了尊重,也会更加尊重父母。

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总是以高姿态示人,又怎么能得到孩子的尊重呢?因此,要想拥有和睦的家庭氛围,一定要像法国父母学习,尊重孩子的意见,多考虑孩子的感受,平等对待他们。

4.家庭联欢会,人人都要表演节目

生活不能没有乐趣,就像春天里不能没有鲜花,家庭中的每一分子,需要有充分的互动,才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就像花园里蝴蝶和蜜蜂的嬉戏,更能够将整个花园烘托得生机盎然一般。

家庭是孩子的快乐之源,活泼温馨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们心里充满阳光地互动交流,可以使孩子拥有更多的欢乐,更能感受到幸福。法国人深深懂得这些道理,并将其渗入到家教的点点滴滴之中。他们不像中国的父母,只是买几本故事书,然后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述同一个故事,结果只能让孩子感到无趣。

法国父母的教育趋向于在生活中随机教育,在各种活动聚会中开阔孩子的视野,锻炼孩子的思维,学习常识的同时使孩子养成乐观的性格。

小冯在法国参加了一个法国邻居的小型家庭聚会,聚会开始前,他们对家庭做了精心布置,而且这些布置,不仅是大人的功劳,孩子们也付出了很多心血,把整个氛围烘托得温馨而欢快。

聚会中最精彩的环节就是表演节目,所有孩子都献上自己的创意节目,有的让大家捧腹大笑,有的让大家感动得落泪,虽然孩子们的才艺一般,但能够看出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让小冯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还针对中国的猜谜做了一档节目,让小冯倍感亲切,并感动不已。孩子们的职责分配得很到位,喀什负责念,其他人抢答,所有听得懂的人都抢着举手等着说答案,时不时从嘴里“蹦”出几句不标准的汉语,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同样让小冯惊喜的是,大人们也都准备了节目,他们有的和孩子一起搭档表演,有的是自己编的创意节目,还饶有兴致地玩起了抽签表演的游戏。

具体规则是:抽到的纸条上写什么就要表演什么。例如:喀什的爷爷表演了模仿动物的动作——大猩猩的招牌亮相;叔叔表演了舞蹈——迪斯科;爸爸抽到了讲故事,讲了法国大革命等,让演员和观众都笑成了一团。

那一刻,小冯觉得所有人都像孩子一样,欢快而自由,所有人都因为自己与众不同的亮点得到大家真诚地赞美而感到骄傲,每个人都是那么开心、满足。

在法国的家庭聚会里,不分年龄大小,也不管你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要参加。无论你表演得好坏,同样会得到大家的赞美。

法国父母的参与教给孩子这样的道理:孩子会感到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它对别人做出贡献。所以,他们会与孩子们一起互动,就如小冯参加的家庭联欢会一样,人人都参与,都要精心准备要表演的节目。

家庭联欢会,人人都要表演节目。而反观我们的孩子,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有才艺的孩子乐意上台展现自己,因为那样会得到大家的夸赞和奖励;而有些孩子总是看着别人表演,却不敢站上舞台表现自己。

究其原因,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使然。也许曾经他们表现得不够完美,没有从父母那里受到肯定和赞美。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信心大大受挫,萌生了自卑心理,导致以后再也不敢上台。

我们中国有很多孩子都是如此,他们不敢上台表演,是因为当他们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父母便会表现出不愉快的神情,甚至说一些贬低孩子的话,久而久之,他们会自卑,会害怕再次受挫。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多鼓励孩子,一次不如意,并不代表孩子以后也做不好;孩子若是自信心十足,下次一定能够表现得更好。

拿破仑曾说:“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相信自己,那么,一切困难都将不会是困难。因为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必备的、重要的心理素质。”

因此,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任何表现,让他们参与到每一个活动中,即使不是主角也要积极享受参加活动带来的乐趣。哪怕孩子并不是多才多艺,父母也要试着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赞美的话语来鼓舞他们,给他们自信,让他们勇于表现自己。

父母要循循善诱,发掘孩子的天赋,并悉心地培养,让他们在乐观的心态下能够更好地成长。不仅孩子如此,父母也要如此,要给孩子做好表率,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不要把表演节目当成是小孩子们的“弱智”游戏,从而不愿与孩子一起互动。

相反,父母要充分拿出童心,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来,本着“平等对视”的态度,在游戏中和孩子互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并在一种欢快融洽的家庭氛围中获得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重视父母的榜样作用,和孩子一起成长,尊重、信任孩子,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同时让自己也精神放松,何乐而不为呢?

父母怎样鼓励孩子表演节目呢?

第一,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陪孩子多看一些儿童节目,孩子在看到别人表演的时候能够激发自己想要表演的欲望,通过模仿,再加以创新,就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为表演打下基础。

第二,孩子表演节目时,父母要对孩子的表现多加夸赞,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孩子也会愿意展现自己。

第三,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表演节目,不管是参演怎样的角色,都积极参与到孩子的世界中,跟他们融合在一起,家庭生活才能更和谐。

第四,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儿童游戏,让孩子在与同龄人接触的过程中,放开自己,无所顾忌地玩,大大方方地表演。

快乐妙语

法国人喜欢让孩子展现优秀的一面,他们鼓励孩子自由表演,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在与别人共同努力之下,创造的最真诚的快乐,这样,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法国人喜欢创建快乐的家庭氛围,他们认为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享有为别人带来快乐的义务,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要积极为家庭的和美做出贡献。

正是因为这种平等待遇,不受限制和快乐表演的方式,法国的孩子才会比其他国家的孩子更乐观,也更有创造力。

5.家庭会议上,孩子既要参加又要发言

如果你还在抱怨孩子不理解你,老跟你作对,那么请先想想自己是否理解和尊重过孩子?家庭会议,你会让孩子参加吗?即使是参加了,你有没有给他发言权?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缺乏民主意识,不给孩子发言权。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插嘴”等等。

教育家陶行知说:“若把小孩当小孩,你比小孩还小孩。”孩子再小,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血、有肉、有思想。

在法国,父母会倡导孩子积极参与到家庭事务的讨论中来,他们会像对待大人一样看待小孩。法国人认为,只要是家庭中的成员,即使年龄再小,也有权知道关于自己以及这个家的每一件事情,并有权参与家庭事件的讨论与决定。

法国的家庭会议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家人坐在一起,共同探讨某件事,大人和孩子都会把各自的观点阐述出来,父母会把意见耐心地告诉孩子,让孩子进行思考和判断,然后再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置于孩子的思维高度上,最后在尊重每个人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下面的事例就展现了法国父母是怎样尊重孩子的:

一天,克拉拉放学回到家,正准备看动画片,忽然想起昨天的课堂作业还没有完成,于是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本写了起来。

可没写一会儿,她就从书桌旁站了起来,对她的妈妈说:“我不要再写作业了,我太累了。”

克拉拉的妈妈并没有直接拒绝孩子,她回答道:“我能看出来你很累,你学习一直很努力,当你休息好了,准备好了,再来写作业。”

克拉拉的妈妈非常尊重孩子的情绪,也许这种做法会让中国父母很诧异,但是在法国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下面是丽莎家的一次家庭会议:

丽莎的孩子珍妮在家庭会议上提出抗议,说:“为什么我放在冰箱里的奶酪会不翼而飞?”

丽莎的家人都很喜欢吃奶酪,但是因为奶酪容易发胖,所以每个人在一周时间里只许吃3块。丽莎家有5口人,所以冰箱里通常会放15块奶酪。珍妮说:“我总是无法得到属于我的那3块奶酪,每次想吃时,打开冰箱却没有了。”

丽莎全家认真地听着珍妮的阐述,他们夫妻俩和另外两个女儿都发表了意见,商讨一番后,他们决定,在每块奶酪上贴上属于自己的标签。如果谁先吃完了自己的奶酪,就只能等到下周再吃。

这件事情解决后,小女儿萝拉又提出一个议题:快到暑假了,暑假的睡眠时间和上学时间应该有所区别,因为她要在晚上多玩一会儿,第二天早晨多睡一会儿。

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需求后,丽莎夫妇认为这个要求很可行,因为暑假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她们有权为自己的暑假争取“特权”。不过,丽莎夫妇也有要求,在其他姐妹睡觉之后,不管是谁都要保持安静,不能打扰其他人休息。

三个女儿慎重考虑后,一致认为父母的要求理所应当,便痛快地答应了。从此,这一方案便在家里实施起来。

法国人就是如此民主,这样的民主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并能有效提高孩子判断事物对错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

在法国,即使是一个2岁的孩子,父母也要问他是要半杯牛奶还是要一满杯牛奶;即使是一个6岁的孩子,也能自己选择他的袜子、鞋子、裤子的款式等。

但在中国,孩子们通常没有这样的选择权。中国的家庭很少召开家庭会议,就算是召开,孩子也是不允许插嘴的。经常听到父母这样对孩子说:“家里的大小事务由父母决定,你们只是小孩子,懂什么!”

中国父母总是站在教导者的立场上说话,喜欢把孩子的思维理解为成人的思维,最后,对孩子命令,或是训导。

当孩子在学业或交友上遇到困难,向父母诉苦并希望得到心理安慰时,父母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要么是轻视,要么是怪罪。

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

有位母亲在女儿面前,总摆出一副“说教家”的架势,唠叨个没完没了,说女儿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完全没有从女儿的角度理解问题。

久而久之,这个女孩便不再向母亲诉苦了,转而把精神寄托在朋友身上。后来,朋友突然离开她,女孩觉得自己很孤单,无依无靠,没有能理解她的人,最后,居然出现了自杀倾向,这时母亲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其实,如果这位母亲多倾听孩子的话,让孩子把心里话都说出来,倾诉一下苦恼,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这样的消息:某某孩子离家出走了,可孩子为什么会离家出走?

有调查表明,大部分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在家没地位,没有发言权。孩子也有思想,他们和大人一样,把发言权看得十分重要。然而父母却自以为是地轻视孩子,让孩子丧失对各种问题的发言权,孩子也因此产生了逆反心理,想要逃离父母,或是跟父母对着干。

有些父母从来不去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只顾着自己希望孩子怎样,于是任意安排孩子的生活,让孩子跟着父母的“步调”走,甚至孩子每天该吃什么,什么时间睡觉这种再小不过的事情,父母都帮其做决定。

然而,父母却还为自己这种“独裁式”的安排沾沾自喜。

但在法国,孩子完全可以对自己的事情做出决定,比如家庭作业、就寝时间、选择朋友、穿衣等等。如果在看待事情上,孩子与父母有不同看法时,他们通常会坐在一起好好商量,以求达成共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写过一篇文章,叫《商量,商量,再商量》,也论述了父母和孩子的商量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商量是父母与孩子间的互相商议,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本着“民主”的前提,商量不是迁就,而是父母与孩子对话、沟通、相互了解,最终达成双方都可接受的意见或办法。

虽然很多时候父母会认为孩子的想法很幼稚,但是孩子自有孩子的道理,为什么不给孩子张口说话的机会呢?

其实,很多大人的事小孩都是可以参与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大人一味地阻止他们发言,会导致孩子逐渐丧失主见。父母不要总是埋怨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自己沟通,而是要先反思自己是如何让孩子“闭口不谈”的。父母要打开孩子的心,就要先将自己的心打开,对孩子以诚相待,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孩子才会对父母推心置腹,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孩子无尽地抱怨根本无济于事,父母需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让他们有开口说话的机会,有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凡事要与孩子多商量,卡耐基曾经说过:“对待杀人犯,还该讲三分道理哩。”

而开家庭会议,就是给孩子说话机会的一个很好途径,父母不妨向法国人学习,也时不时开个家庭会议,让孩子多阐述观点,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重要的一分子,拥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同时,让孩子为家庭的美好发展尽心尽力。

父母怎样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呢?

第一,鼓励孩子阐述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即使错了也不要紧,你可以大胆表达。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增强自己说话的欲望。

第二,激发孩子想说话的兴趣。例如,父母可以在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上与他们沟通,多用“你觉得怎么样?”这样的反问语句。孩子有了感兴趣的话题,总会愿意参与到其中的。

第三,要及时肯定孩子的想法和观点,目的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想说话的兴趣。

第四,父母要和孩子多说话,尤其是幼儿时期的孩子,即使孩子不会说,他们也会听,听得多了,自然能为日后的说打下基础。

第五,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父母要认真听,然后付诸行动,不能因为是孩子的想法就一笑置之,不放在心上。

快乐妙语

法国父母民主,体现在他们会给孩子更多的尊重、更多的话语权上。法国父母尊重孩子,会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在法国父母看来,孩子都是独立的人,任何事物都不能勉强,只有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才容易出成绩。

孩子需要发言权,如果父母盲目阻止孩子表达的欲望,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同时也会造成性格方面的悲观。所以,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尽情表达,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6.父母即便“被加班”,也从不抱怨

每逢节假日,加班便成为人们讨论的重要话题。半数以上的父母,在假期即便可以不用考虑工作的事情,但却会遭遇不同程度的“被加班”。加班内容就是照顾孩子、陪孩子游戏等,这就是父母“加班的主旋律”。

为此,很多父母抱怨,原本工作时压力就很大,好不容易盼到周末,却还要拿出很多时间用在陪孩子上,实在有些辛苦。这种不情愿的“加班”,让父母的内心很纠结,不仅自己劳累,还会将不好的情绪感染给孩子。“平时上班,节假日要被孩子加班,真的是太累了!”这是中国父母总是抱怨的一句话。

法国父母正好相反,他们被孩子“加班”不但不会抱怨,反而感到很荣幸。他们认为这种抱怨会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况且,他们不认为这是“被加班”,因为在娱乐孩子的同时,自己的身心也得到了放松。

法国父母在陪孩子玩时,通常把他们当作伙伴,而不是像中国父母那样“高高在上”,或者只是为了实现“陪孩子”这项工作而已。

法国父母是怎样对待与孩子一同玩耍这件事情的呢?

某论坛上,看到一位法国妈妈发表了一篇题为《怎样陪孩子玩》的文章:

我的女儿叫贝蒂,她天生爱玩,而我,也非常喜欢陪她一起玩,我们一起玩耍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局限于玩玩具、下各种棋类游戏、打电玩等。我们有属于自己的“平凡的”娱乐方式。

不管是在假期,还是在平日里,我都可以陪她一起玩。例如:我正在看报纸,她就会笑嘻嘻地走过来捣乱,这个时候,我就会对她说:“妈妈正在阅读报纸,不如,你也加入阅读的行列,我们坐在一起,我看报,你看书怎么样?”女儿听后会立即跑去把她的书拿来和我一起阅读。

我和女儿在一起,经常会想出“鬼点子”,我们经常商量着要怎么玩才能尽兴,并不只是单调的“老一套”的玩耍方式。

我想说的是,父母陪孩子一起游戏的方式有很多种,父母要充分将生活中的“资源”利用起来,如果父母实在没有时间,不妨想一些其他办法!如:你正在做三明治,可以边烤火腿边让孩子帮你洗生菜,这就是关于“合作”的游戏。

有时候我不想动,但是女儿又很想和我一起玩,虽然我很累却不想拒绝她,而是选择一些不让身体劳累的玩法。如:我躺着,让女儿给我讲她知道的故事,像这种并不费体力的游戏,其实有很多。

所以,父母们不要一想到和孩子玩,就认为是件心力交瘁的事情,也不要认为一定会消耗多大体力,从而对和孩子游戏这件事情产生抵触心理,觉得是件“工作”,从而有“加班”的感觉。

在我精力充沛时,我会陪孩子滑旱冰、游泳、打球等,做一些体育运动,在愉悦孩子的同时也放松了自己。

我的女儿喜欢接受新事物,所以,除了一些常规游戏外,我还会带孩子去认识一些乐器,如小提琴。首先,我会将乐器介绍给孩子认识,然后拿一张小朋友正在演奏乐器的照片给女儿看,女儿就会自动效仿照片上的小孩子的动作,去拉小提琴。

周末的时候,我还会带女儿到大自然中去,例如,踏青、放风筝等等。相对于踏青而言,女儿似乎更喜欢放风筝。每到这时,都是我这个做母亲的最大的骄傲,我拉着风筝线,尽情地在郊外放飞,女儿跟着我一起跑动,边跑边追,欢声笑语在耳畔响起。

其实,放风筝对孩子是很有好处的,小孩子在奔跑的过程中,手、脚、腿等部位都会得到不同程度地锻炼。

除此之外,我还会经常带贝蒂去农场,因为那里有很多采摘的活动。农场是对外开放的,很多小朋友都会在这里采摘水果。农场里的孩子们因为长期生活在这里,更具有大自然的气息,更有野性,女儿很喜欢和这些小朋友一起玩。这种在农场的不一样的体验,会有助于拓宽女儿的视野,给她带来和城市生活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我们法国人都喜欢艺术,所以我也会带着女儿去音乐厅听一场音乐会,或者去剧场看一场儿童剧等。女儿如若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就会及时向我发问,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既增长了她的知识,还提高了她的兴趣。同时,还能经常感受剧场的气氛,对女儿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为了培养女儿的观察力,我经常会带女儿去植物园或是郊外观察动植物,在陪她观察的同时,会为她讲一讲动植物的特点。有时候也会在院子里或者阳台上种一些简单的植物。例如,绿豆芽。每天都让女儿观察豆芽生长的情形。

其实,很多父母不知道,观察真实的动植物,往往要比单纯地听讲述或者看连环画好得多,毕竟“活物”要更加真切,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过程中,我自己也感觉很轻松,像回到美好的童年一样。看到孩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我也很开心。

法国人很注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娱乐自己,他们认为陪孩子要懂得方法,所以通常都会找到让孩子有兴趣去做的事情。

法国父母从不抱怨,因为他们深知抱怨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危害。因为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抱怨的同时很可能是自己出了问题。

曾看过这样一篇小故事:

有一个学生向老师抱怨班里的某位同学很讨厌,无论什么事情总喜欢跟他比较,影响他的情绪,这让他很不高兴。

老师听后,想了一会儿,问这位学生:“你喜欢吃香蕉吗?”

学生很奇怪,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既然问了,肯定有老师的道理。于是回答道:“不喜欢吃香蕉,但喜欢吃橘子。”

“你不喜欢吃香蕉?”老师接着问。

“是的。”学生答道。

“那有没有人喜欢吃香蕉?”老师继续问。

“当然有啊,每个人口味都不同。”学生说。

“你不喜欢吃香蕉难道是香蕉的错吗?”老师又莫名其妙地问道。

学生笑笑:“当然不是!”

“那你不喜欢他是他的错吗?”

这位学生很愕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老师又接着问:“你喜欢吃橘子?”

“是的,老师!”

“如果是你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了,你会请他吃橘子吗?”

“会啊!”

“你怎么知道他爱吃呢?”

“我会问他!”

“既然你知道问他,就说明你懂得这个道理。不是每个人的爱好都和其他人是一样的。”老师笑着说道。

学生这才恍然大悟!

同样的道理:猫喜欢吃鱼,以为老鼠也会喜欢,所以把鱼当作大米放在老鼠洞口,老鼠却总是不上钩。于是猫开始抱怨:这老鼠是怎么回事呢?

也许你并不知道,当你抱怨别人的时候,可能是你自己出了问题。

父母对孩子付出了很多,喜欢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叮嘱、提醒,反复说自己有多辛苦多辛苦。这样发牢骚,会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所以,亲爱的家长,向法国父母学习吧,做不抱怨的父母,让你的孩子更加快乐地成长!

怎样才能做到孩子眼中不抱怨的父母呢?

第一,做乐观的父母,凡事想得开,培养自己宽容的心态,容忍孩子犯错误,要始终坚信只有在错误中才能培养出少犯错误的孩子。

第二,要树立起抱怨培养不出优秀孩子的观点,父母的抱怨只能让孩子厌倦自己,对孩子起不到任何实质作用,容易影响和损害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第三,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不是,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等等。因为这样,只能让孩子幼小的心理产生对未来人际关系和工作的恐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第四,在抱怨孩子的同时要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做到了。孩子小,很多习惯都是和父母学的。批评和抱怨孩子起不到任何效果,只能让孩子和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第五,可以试着和孩子做朋友,用另一种交流方式解决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不絮叨,不给孩子压力。

快乐妙语

有人说:“抱怨所能带给我们的只是黯淡的情绪。”同样,带给孩子的也是如此。多向法国的父母学习吧,让你的孩子多一些快乐,耳朵里少一些自己的牢骚!

父母如果不想为了孩子“加班”,就要自己寻找方法,向法国的父母学习,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孩子一起玩耍这件事,这样,不仅能够增进亲子间的关系,还能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并快乐成长,而家长自己,也同样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