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乐观 » 法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乐观全文在线阅读

《法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乐观》第四章 享受自由: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张开翅膀快乐飞翔

关灯直达底部

1.女孩可以穿妈妈的高跟鞋,涂妈妈的口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也有这样一种心理倾向,特别是女孩子,爱美是她们的天性。

你是否注意过:当你在镜前梳妆打扮时,你的女儿正偷偷地打量你?你有没有发觉:你衣柜里的高跟鞋和裙子被“动过”?不要惊讶,也许你孩子才2岁,也许你觉得她还不懂事。其实这和年龄大小无关,爱美是女孩的天性,就像人们喜爱美食,欣赏美女一样,是不由自主的,是一种条件反射。

女孩子的爱美天性在童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当你的孩子越来越多地停留在镜子前,当你的孩子在乎她穿的衣服好不好看,她已经对美有所要求了。

不得不承认,女孩子天生喜欢漂亮的衣服,喜欢可爱的洋娃娃,喜欢美丽的花朵,喜欢悦耳的钢琴曲,这些都是她们爱美的表现。

有位法国全职妈妈发表过这样的文章:

我是一位全职妈妈,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女儿身上,她还是个不到3岁的小孩子。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么小的孩子,爱美之心就已经展露无遗了。看来“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这话一点儿都不假。

每天还不到洗澡时间,女儿就开始提醒:“妈妈,我该去洗澡了,身上好臭啊!”然后我就准备热水给她洗澡,孩子还不停要求用牛奶味道的沐浴露,头发洗好必须要吹干,然后扎起小辫,戴上她的蝴蝶结发卡。

不仅如此,女儿对她要穿的衣服也有很高的要求,例如穿裙子,一定要配浅色上衣,而且她最喜欢的就是红色皮鞋。每次逛街,女儿的眼光总是“瞄”那些漂亮衣服,有时甚至还会拿起来在自己身上比划,常惹得店员们哈哈大笑。

每次穿好衣服,女儿总喜欢在镜子前照来照去,转个圈啊,还经常问我:“妈妈,你看我漂亮吗?”

“漂亮,女儿真是太美了!”几乎每次我都这样回答,然后就能看到女儿脸上挂满灿烂的笑容。

有时候,女儿在街上看到那些穿漂亮衣服的姐姐们,她也会情不自禁赞叹:“瞧,那位姐姐真漂亮!”语句里满是羡慕。

正是受女儿爱美的影响,连我这个平时不怎么注重形象的全职妈妈也开始追求起时尚来。如今,我们母女已成为家里的一对“姐妹花”。

在我们中国,和文中法国妈妈允许孩子“爱臭美”的事情并不多见。很多中国家长总会找借口阻止孩子臭美,认为小时候就如此,长大了还得了?其实这样只会造成孩子的审美观念停滞不前,还很有可能对孩子日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她们对美丑极其敏感,希望自己是最美的女孩,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而美,能让她们找到自信,对生活充满希望。

允许孩子臭美,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允许孩子发展天性,因为爱美就是女孩的天性。法国家长很理解孩子,他们尊重孩子,允许孩子自由发展,展现天性,女孩可以公然穿妈妈的高跟鞋,涂妈妈的口红。

正是因为法国家长不压抑孩子的个性,对孩子进行疏导,顺着孩子的特性让其发展下去,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加以正确地引导,所以法国女孩普遍都有着极高的审美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小,爱美的心可以理解,但有时候对美的认识却不是那么客观和正确,甚至不懂什么叫真正的美。

美不仅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它还是一种内在的气质。美是客观存在的,同样也是可以创造的。女孩子穿漂亮衣服是美,帮老奶奶推车也是一种美。

因此,家长应该学会引导,教孩子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让孩子知道,美有很多种,呼吸新鲜空气,这是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真心待人,赢得尊重,这是生活美。当然,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心灵美,让你的孩子成为内外兼修的“小美人”。

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引导孩子美的观念呢?

第一,家长要树立“孩子爱美不是罪”的观念,从心理上接受孩子各种臭美行为,甚至和孩子一起臭美,要逐渐认识到爱美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要鼓励孩子天性的发展。

第二,尝试做孩子爱美的“指导老师”。这一点尤其是针对青春期比较叛逆的女孩,她们往往因为爱美会尝试大胆、开放的发型和衣服,如果家长接受不了,与其对孩子进行无效地批评教育,倒不如放低家长的姿态,走近孩子的心理,成为孩子穿戴和形象设计的指导老师。

第三,引导孩子学一门艺术,例如美术、音乐等,这些是逐渐提高孩子的审美标准和鉴赏能力的好帮手。特别是美术,色彩能激起孩子对美的追求,而作品鉴赏则是培养孩子认识真正美的有效手段。

第四,教孩子认识到其他方面的美,例如美德和人性的光辉美。让孩子认识到美不仅是外在的,还可以逐步由外往内深化的。让孩子认识到亲情、友情和爱情之美,认识到大自然之美、思想和心灵之美。

快乐妙语

美是一种感官上愉悦的体现,是视觉的心理冲击行为。美是大多数人追寻的目标,大家都喜欢美的事物,尤其是女孩子。

法国家长允许孩子“臭美”,因为这是女孩子的天性,他们尊重并支持孩子的天性发展,所以允许女孩穿妈妈的高跟鞋,涂妈妈的口红。

瑞吉欧人曾说过:“与其牵着儿童的手,倒不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腿站着。”因此家长不要以孩子年龄小为借口,不尊重孩子的天性发展,或者对孩子正常的天性行为过分干涉,继而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天性发展有很多好处,可以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日后才可能成为具有“天性”的优秀人才。

要注意的是,家长要学会正确引导孩子的爱美观念,不能让孩子爱美观念有失偏颇,甚至是以丑为美,让天性顺其自然发展。

想让你的孩子更懂得欣赏美吗?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优秀人才吗?那就向法国父母学习吧,不要限制孩子的天性,爱穿高跟鞋就穿,想涂口红就涂!

2.尊重孩子的隐私,不偷看他的日记

中国的孩子一般没有隐私权,父母可以随意干涉孩子的隐私,随便进孩子的房间,偷看孩子的日记。若有人提出抗议,想必父母还会振振有词:“孩子是我生养的,我看一下怎么了?他有什么可向我隐瞒的?”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森林里,有一只老虎,闲来无事,便在山洞中小睡。突然,一只讨厌的苍蝇跑到它的脖子和耳朵边“嗡嗡嗡”地叫着,将熟睡中的老虎从梦中吵醒。

老虎很不情愿地爬起来,由于苍蝇打搅了它的美梦,老虎非常愤怒,于是便到处寻找苍蝇,但搜遍了整个森林,却不见苍蝇的踪影。

这时,一只路过的狐狸看见了,对老虎说:“你是一只了不起的老虎,难道也怕一只小小的苍蝇?”

老虎说:“我并不是怕苍蝇,我只是恨它太亲密而无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隐私,如果父母为了表示亲密而不时去“侵犯”孩子的领域,妨碍孩子的自由,绝对会让孩子感到不愉快,因为未获对方同意,父母的侵犯便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很多法国父母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家长要干涉孩子的自由?

法国父母认为房间是孩子自己的领域,即使是有什么事情需要进去,他们也会事先敲门,征得孩子的同意后方可进去。

这是因为法国人在住宅内讲究个人活动空间,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和领域。

不仅如此,法国父母还很注重孩子的喜好和自由,所以孩子的房间是什么颜色,或者如何在房间内玩耍,父母都不会干预孩子,孩子拥有绝对的主导权。

一位法国妈妈曾分享过她和女儿的交流:

我的女儿罗拉读初一了,她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并且还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

我非常尊重我的女儿,对于她的私生活从不干涉,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她总是闷闷不乐,所以我必须得知道她到底怎么了?是与同学相处不顺?还是学习压力大?或者是感情受挫了?

正巧,这周末女儿没有和朋友出去玩,我知道她把这些都记在了日记里,我想了很久,决定趁此机会好好与她谈谈。

“咚咚咚……”我敲了几下女儿敞开的房门。

“谁啊?有事情吗?”罗拉说。

“我是妈妈,我可以进来吗?”我答道。

“可以,请进吧!”罗拉一边答应,一边把日记本合起来。

我没有直入主题,而是说了句:“又在写日记啊?”

“是啊,不准偷看哦!”罗拉撒娇说道。

“傻孩子,妈妈不看,这是你的隐私。其实妈妈小时候也像你一样,喜欢写日记,还会拿个小锁把日记本锁住。”我抚摸着罗拉的头发说道。

“那你的日记里写了什么?你担心有人会偷看你的日记吗?”罗拉好奇地问我。

“就是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例如学习、感情方面的,我日记本上虽然有锁,但你外公外婆也很尊重我,所以我知道他们不会偷看,一点儿也不担心。”我笑着对罗拉说。

“可是我的日记里有好多不快乐。”罗拉对我说。

“我知道,其实妈妈很希望能分享你的忧愁。不过妈妈会尊重你的意愿,不会偷看你的东西!”我对女儿说。

没想到,我刚说完,罗拉反而不避讳了,她说:“妈妈,我不快乐,你愿意分享我的忧愁吗?”

“当然,妈妈愿意。”

就这样,罗拉给我读起了她的日记,我发现孩子确实有很多不开心的地方,于是,我对她进行疏导,罗拉的“阴影”很快就消失不见了。

相反,中国父母并没有法国父母那样尊重孩子,别说给孩子自由或者是进屋前敲门了,大多数父母都会干涉孩子的隐私,并有偷看孩子日记的习惯,完全不在乎孩子的感受。

在某心理咨询室,一个男孩这样说道: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经常在家里写日记,我的喜怒哀乐全都会写在里面。可以说,日记是我的另一种发泄方式,也是我的另一个“生命”,它装载了很多我的生活记录,所以我并不想让别人看到。可是我的妈妈似乎总是会偷看,因为我常常发现放在抽屉里的日记本有被挪动的痕迹。

有一次,我正写日记,妈妈连门都没敲,直接闯进来,然后一把将我的日记本拿走,顿时我觉得受到了侮辱。我觉得委屈,跟她争辩,但是她却不以为然,说生养了我,看看日记本有什么?

我不懂为什么她每次都有那么多理由,难道就因为她是我妈妈就可以不顾及我的感受,随意翻看我的日记吗?

上述中国妈妈的做法就很不可取,日记是一个人独立思考,是孩子表达感情或自省其身的一块天地,父母怎么能随意翻看呢?更何况,还那么理直气壮。

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隐私权,需要空间,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小秘密”,有不想被别人发现的快乐或者悲伤。如果父母总是以自己是长辈或者以对孩子的关心为由,去偷看或者用野蛮的方式翻看孩子的日记,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反感,甚至是心理上的反抗情绪。

孩子和大人一样,是有自尊心和人格的,也应该有自己的自由或秘密。如果父母任意为之,侵犯孩子的隐私权,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亲爱的父母,请不要轻易去触碰孩子的底线,粗暴干涉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样只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父母不如换种方式,走近孩子,多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解决他们的烦恼,还给孩子一片快乐纯净的心灵乐土!

家长该怎样尊重孩子的隐私呢?

第一,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短信、通话记录等,除非在经过孩子允许的情况下方可为之。如果家长随意翻看孩子这些东西,这种不尊重孩子的做法,一定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严重的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无意间窥探到了孩子的隐私时,要懂得理解、尊重孩子。即使是看到了孩子的隐私,也不能随意打压,着急给孩子下命令,不允许孩子做一些事情等,这是错误的做法。父母可以找孩子聊天,用一个朋友的口吻和心态去了解、关爱孩子,让他们感觉到其实父母是可以信赖的朋友。

第三,在尊重孩子隐私的情况下,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虽然孩子的隐私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如果发现孩子的隐私是阻碍其发展,对他的成长极为不利的话,家长一定要学会引导。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等还很模糊,并且缺乏毅力,是非观念也不强,很容易迷失自己而误入歧途,所以家长要学会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

快乐妙语

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不喜欢别人窥探他们的隐私,如果家长总是窥探孩子的隐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时刻被监视的,这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相信周围的人。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人格,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能随意窥探。孩子房间的门即使是开着,也不能随意进出,更不能翻看孩子的东西。有些家长进孩子房间前不敲门,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不尊重。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孩子只能对父母产生反感,彼此之间距离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父母和孩子感情的培养。所以中国的父母们,向法国父母学习吧,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他们自由自在地飞翔!

3.西点师、皮具设计师、陶艺师、星空观察家,你自己选

纪伯伦曾说过:“理想与热情是航行的灵魂的帆和舵,假如你的帆或舵被破坏了,只能漂流在海上。”

有一个哲学家,他外出散心,不知不觉走进一家成人画室,看到一群正在为孩子、老年人和青年人画自画像的年轻人,这位哲学家便走过去,问这几位年轻人在干什么。

第一个为老年人画自画像的年轻人回答:“这是我的工作,不为别的,养家糊口混口饭吃。”

这位哲学家又走到第二个年轻画师身边,问了同样的问题,第二个画师说:“我在做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为他们留下美好的容颜。”

哲学家走到第三位年轻画师面前继续问同一个问题,这位年轻人答:“我正在画世界上属于我的第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

这三个年轻画师,虽然做着同一份工作,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也可以看出,人生目标的不同,人生境界也不尽相同。

同样的道理: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优秀,希望孩子每次考试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其实,虽然孩子学习成绩重要,但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要比成绩更重要。

中国的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就是家长不重视为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甚至是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和目标前进。可结果呢?大多数家长发现,孩子不仅信心全无,还主动放弃,果真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

相反,法国父母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法国父母善于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并且支持鼓励孩子,尽一切可能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很多法国父母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父母把孩子一天到晚关在家里,不让孩子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这样的孩子怎么能进步呢?

法国父母注重培养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他们认为有理想才有人生的奋斗目标,有了奋斗目标,人才能快乐地生活,才会觉得幸福。

法国父母常常教育孩子说:“理想人人都可以拥有,在理想面前人人平等,理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西点师、皮具设计师、陶艺师、星空观察家……你自己选。”

法国父母尊重并鼓励孩子的任何或远大或渺小的理想,他们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认为孩子的理想太远大而劝孩子学会务实,并质疑孩子是空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他们相信平凡可以成就伟大,并不是只有伟大人物才能拥有远大理想。

在一所中学里,班主任上了一堂政治课,政治课的主题就是:你的梦想是什么?

在写下这个题目之后,班主任老师从班级里的最后一名同学开始,一直到第一名同学结束,问了个遍。

中间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比较平庸的梦想和职业,例如老师、医生,少数同学选择了画家、作家、科学家等。

班级里只有一位同学说:“老师,我的梦想是当国家主席。”可想而知,这位学生话音刚落,全班响起各种嗤之以鼻的怪声。这位班主任也忍不住笑了,接着又说了很多“劝告”的话,大意是要切合实际,不要异想天开。

在中国,大多数父母的做法就是和这位老师一样,不鼓励支持,甚至还有意打破孩子的梦想。无独有偶,一个去法国游玩的女士,曾耳闻目睹到法国父母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布拉格是法国某市一个小镇上的孩子,他非常懂事,学习成绩很好,但不幸的是他患有先天性失明。

布拉格平日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他常常凭自己的感觉和爸爸口中的描述画那些天上飞的鸟儿,水里游的鱼儿,尽管儿子凭想象画得和实际有很大差别,但布拉格的爸爸从来没有说他画得不好,反而总是鼓励他。

有一天,布拉格起床后突然对爸爸说:“爸爸,我将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盲人画家!我要画出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最漂亮的动物。”布拉格的爸爸听后很激动,他认为儿子一定能做到,并表示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会给予布拉格最大的支持!

先天性的条件不足,也可以拥有远大理想,这就是法国人和中国人对待孩子的区别。法国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肯定,但并不是让孩子盲目自大,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告诉孩子一些现实的东西和将要努力的方向,让他们相信一切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像中国家长那样直接否定。

确实,理想是高于现实的东西,然而要将理想变为现实,是需要努力和积极奋斗的。法国父母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甘愿做孩子的领路人。

法国的家庭教育也是民主的教育,法国父母尊重子女选择的权利。生活中,子女与父母会产生很多分歧,例如,晚饭吃什么,房间怎么布置,学习计划的制订以及思想上的不同。

与孩子有不同见解时,法国父母会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并让他们自己选择这些事情应该怎么做,如果自己的权益被孩子剥夺了,他们也不会无动于衷,而是和孩子商量,在亲切的交谈中判定出各种方案,从中取优。

一个教师说的话: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教过无数个学生,其中有一位男生让我印象深刻,他非常优秀,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很大特点:无论什么事情,尽管刚开始和父母意见有分歧,但最后都是他自己拿主意。

这个优秀的男孩是我当时所带班级里的班长,还是校学生会主席并担任广播站站长等职务。正因为如此,他父母还为此来找过我,说孩子高三学习紧张,希望我们给孩子卸掉这些职务,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的备考中。

通过和孩子的一番商量,他不同意,说自己很喜欢这些职务,他不能因为高考就成为学习的奴隶,所以不想卸任。他的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还为孩子下一届的竞选出主意。

这位男孩的父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虽然是我们的,但他毕竟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未来的路应该由他自己走。当然,我们会给孩子诸多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权在他手里。”

是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更不能替孩子做决定,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但大多数中国父母却不是如此,小到孩子的穿衣吃饭,大到上学、择业,父母都要给孩子安排好,事事都替孩子做决定,根本不管孩子喜欢什么。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更多的是按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来指引的,而不是从孩子自身的素质、兴趣出发,而孩子也很难做到自己做主。

久而久之,孩子就如同被人宰割的羔羊,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机会,承担不起挫折和风雨的打击,造成很多孩子长大后只能依靠父母的建议来解决问题。

法国孩子有独立自主的选择权,法国父母给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间。就像法国的小学里,孩子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玩,到了中学,才慢慢开始发掘并培养他们的兴趣,大学之后才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学习。

法国这种教育模式不同于我们国家,但是毕竟是值得借鉴的。孩子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未来。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假期,一位中国妈妈带孩子去法国巴黎旅游。

一天,她带着孩子到法国朋友家做客,热情的巴黎朋友很客气地招待了他们。正餐后,法国妈妈问这位中国妈妈想喝点什么?

“什么都可以的,随便吧!”中国妈妈说道。

然后,法国女客人又问孩子:“小家伙,你想喝点什么?”

孩子还没张口,这位中国妈妈就回答道:“和我一样吧,不用问他。”

法国朋友很不理解,于是说道:“还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吧,他喜欢喝什么自己知道。”但是,这位妈妈还是固执地替孩子做了决定。

孩子喜欢喝什么这样的小事情,应该由他自己来选择,这是他们的权利,也是孩子的自由,但大部分中国家长都像文中的妈妈一样,想当然地为孩子作决定,而不理会孩子的感受。

孩子虽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即使不是那么成熟,但却是孩子的意愿,所以家长应该尊重并不剥夺孩子的权利。

如果家长从小就限制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权利,长大后就容易成为优柔寡断、遇事不知该如何处理的人,并且这样的孩子性格也会很懦弱。相反,如果家长给孩子足够的选择权,孩子会逐渐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变得越来越自信。

家长怎样科学对待孩子选择梦想的权利?

第一,家长应该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孩子想做什么就让他去做,不要对孩子存有怀疑,或者直接说“你不行”这样的话。

第二,在尊重孩子选择梦想的权利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取舍,学会择优。

第三,孩子在做出选择后,如果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和阻碍,家长不应指责孩子当初选择的盲目,而是鼓励孩子,有意识地告诉孩子既然做出选择就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培养孩子勇于承担的勇气。

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孩子总要长大,前面的路途还未知,亲爱的家长,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吧,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让孩子独立面对未来!

快乐妙语

有人说,志向像一簇火种,能点燃拼搏进取的火焰;志向是一盏明灯,能照亮人生奋斗的历程;志向是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同样,选择人生理想也极为重要,法国家长注重孩子的选择权,兴趣爱好、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鼓励他们自己做主,从不剥夺孩子这方面的权利,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

而中国家长总喜欢替孩子做决定,这是家长不信任孩子的开始,是对他们能力的质疑。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失去独立思考和独立作决定的机会,遇到困难时总喜欢依赖别人,这样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社会的。

4.大声哭出来,你可以自由表达悲伤

哭是人的一种本能,是表达和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然而,很多中国父母在孩子哭泣时喜欢大声斥责孩子,使孩子吓得不敢哭出声来。

其实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害的,如果孩子经常处于这种状态,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失衡,而一旦孩子得不到积极的调整就会因此而情绪低落,并且会找寻其他方式来发泄心中的苦闷,严重了甚至可能会危害社会。

法国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父母不允许孩子哭,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尽相同,悲伤时表达的情感方式也不可能相同,有的孩子喜欢放在心里,有的孩子喜欢大声哭出来。

与中国家长不同的是,法国父母允许孩子自由表现他的悲伤。孩子哭泣时,法国父母从来不要求孩子憋住,也不会去劝阻,他们认为一个人尽情哭过之后,情感的郁闷就会随之发泄出来,这样才可以重新恢复平静。所以,孩子可以自由表达悲伤。

法国父母认为,当孩子哭时所表现的不理智行为,家长不要随意干涉或者粗暴指责,而是通过其他方式为孩子提供帮助,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

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会使孩子不能自由地表达悲伤,心中的不快不能发泄,这对他来说是一种伤害,无论从心理上还是情感上。

小翔的妈妈得胃癌去世了,在妈妈的葬礼上,小翔居然一滴眼泪都没掉。去参加葬礼的亲朋好友都觉得很奇怪,谁也不知道这个小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孩子,想哭就哭出来吧!”身边的阿姨说道。

“我不能哭,我答应过妈妈,要不然她不会安心的。”小翔竭力控制住自己的眼泪。

据小翔的奶奶说,他是一个聪明、善良、心思细腻的孩子,从他妈妈生病,他一直听从妈妈的嘱咐,从来不哭,还把妈妈的去世归到自己身上,他觉得妈妈是因为照顾他而累病的。

一个10岁的孩子,在妈妈的葬礼上,牢记对妈妈的承诺,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压抑自己内心的悲伤和痛苦,不掉一滴眼泪,这是一个成年人都很难做到的事情。

“我想哭,可我不能哭。”这是小翔对身边阿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其实,小翔如此压抑自己的悲伤反而不好,严重的话会影响他的健康成长。有关专家指出,孩子竭力克制自己的情绪时,如果他的承受力不足以抗压,很有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扭曲或做出出格的事情来。

流泪可以减轻痛苦、释放压力,大哭一场反而是一种解放。所以家长不应该阻止孩子哭泣,而应该让孩子尽情地表达悲伤。

某小学家长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个俱乐部,他们经常在这里进行交流活动,一起聊孩子和在教育孩子中的困惑。

“我的孩子听不得别人的批评,稍微说重一点儿,她就绝食抗议。”小云妈妈先挑起了话题。

“这是很正常的,别说这么小的孩子了,就连我已经读中学的儿子,也不懂得情绪宣泄。”小晨爸爸附和道。

这时候,一位比较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妈妈问道:“平时孩子想哭的时候你们都是怎样对待的?”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后结果统一起来,无一例外地都是对孩子进行训斥,不允许他哭,更不允许孩子大喊大叫。

“这就是症结啊,问题就在这里。孩子哭和大喊大叫是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这是孩子在排解压力,你们不允许孩子如此,他们自然学不会怎样宣泄情绪了!”这位心理咨询师妈妈有经验地说道。

的确,绝大多数孩子不懂得怎样去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常听到很多人说自己孩子不爱哭、很少哭,但是却没有人思考过孩子为什么不哭呢?是不喜欢哭还是不敢哭呢?家长允许他哭了吗?

中国父母在孩子哭泣时,总是对孩子实行限制原则,不准他们任意哭泣,不准有情绪,父母经常强迫孩子收起悲伤,因而造成了很多孩子不会宣泄自己情绪,给他们心理、生理上造成了伤害。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不明白,不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误导”,等于间接告诉孩子,你的情绪是坏的,是不被允许的,是错误的。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绪发泄不被允许,他们就无法面对失望和挫败,很可能会因此一蹶不振。

法国父母就懂得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他们愿意倾听孩子的情绪宣泄,允许孩子大声哭出来。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脱离负面情绪的信心,并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些负面情绪的办法。

最可怕的是:如果一旦有了负面情绪,孩子就会紧张和内疚、手足无措,甚至不敢哭,故作坚强,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没有益处的。

孩子也是人,和所有大人一样,随时会出现不良情绪,他们时刻需要发泄,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口——大声哭泣。

所以,作为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孩子悲伤、孤独时,给孩子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立刻反对他的情绪,不准哭、不准发泄等等。相反,如果家长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认为你说得对,会信任和感激你。

事实上,孩子的哭泣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家长能看出来或者感受到的,而有些则是不容易看出来的,家长应该通过对孩子哭泣的表现找出更深一层的原因,对症下药。例如,孩子不小心摔倒后哭泣,这个时候的“哭”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家长就不应该阻止,而是让他自己将摔倒之后的疼痛情绪释放出来。

同样,如果孩子的心理受伤了,也会产生委屈的情绪,委屈之后需要释放,而释放之后,继续坚强,这时家长就更不应该阻止孩子哭泣了,否则会使孩子心理产生极度不平衡的情绪,造成性格上的偏差。

孩子有悲伤情绪时家长应该怎么办?

第一,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他们悲伤时也许只是需要一个好的听众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孩子的悲伤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家长只需要静静地听孩子讲述就可以了。

第二,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随意打断或者评论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不是什么不可解决的困难。

第三,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的悲伤情绪,及时给孩子做出指引。孩子悲伤情绪达到一定极限时,家长要告诉孩子方法,让他们懂得怎样去缓解或控制情绪,不能因为自己的不良情绪给他人带来不便。

快乐妙语

孩子和大人一样有感情,有情绪状态,有恐惧、喜悦、悲哀、愤怒等心理,当他们觉得委屈后,就会选择一种情感发泄,而哭则是孩子最原始,也是最擅长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父母要尊重孩子,允许孩子表达悲伤的情绪。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那这个人只能是麻木空虚的人,是没有感情的人,更是不利于身心发展的。

当然,如果孩子在情绪发泄时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感同身受”的心情理解孩子的情绪,并从中指导、鼓励孩子,早日走出悲伤的不良情绪。

5.零用钱让孩子自己支配

众所周知,法国是个富有浪漫气息的国家,美丽的塞纳河两岸、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等等,无一不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然而,除此之外,法国还是个崇尚消费的国家。

大街上,你可以看到很多法国女性,她们穿过一条又一条街道,在服装和化妆品柜台前驻足,刷卡的金额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女性。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法国人在教育孩子上也非常开明,零用钱都是让孩子自己支配。有人说,法国孩子的零用钱是其他国家孩子的几倍,这一点儿都不夸张,法国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同父母一样,有着很高的消费欲望。

虽然法国父母零用钱让孩子自己支配,但是他们也绝不是让孩子成为拜金主义者,而是让孩子懂得怎样去自主安排自己的金钱,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如何去认识和运用金钱,去创造财富。

中国父母一般不给孩子零用钱,他们生怕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所以通常会帮助孩子花零用钱或者直接限制孩子花钱。其实这样做不仅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初衷,往往还会导致孩子对金钱的欲望更加强烈。

法国父母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父母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他们认为孩子虽小,但也有消费的需要,因为孩子也需要交朋友,和成年人一样需要开销,父母应该予以尊重和支持。

但是中国的父母一般认为孩子还小,没有理财观念,也许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所以他们通常由自己来代劳,为孩子管理零用钱。中国父母喜欢为孩子做好一切,小到铅笔、橡皮,大到升学、结婚,他们总喜欢替孩子做决定,所以一切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下,孩子怎么可能会学会理财呢?

即使是交朋友需要,中国父母也不重视,认为会耽误孩子学习,是孩子成长的阻碍。但在法国父母看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法国父母不仅让孩子独立消费,甚至还会专门为孩子在银行设立账户。一般来讲,法国父母在孩子升入小学时就开始为孩子设独立账户了,而且这笔独立账户的数目也非常可观,绝不仅仅只是区区几百法郎而已。

有一对年轻的法国夫妇,他们生活在浪漫之都巴黎,他们相恋6年,第7年时终于修成正果,不久后就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夫妇俩决定为儿子设立属于他自己的“独立账户”,决定为儿子存入5000欧元。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转眼间儿子已经读三年级,由于他有属于自己的账户,所以这些零用钱自然由他自己支配。

一年过去了,这对法国夫妇得到银行方面发来的信息,得知儿子的账户上还有3000欧元。尽管儿子的消费观念并不合理,但这对法国夫妇并没有因此批评儿子,他们对孩子的消费做了更详尽的统计。虽然儿子的消费有“超前”行为,但是生活的总体质量还不错。

并且,对儿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儿子并不算花钱多的,这又让这对父母放心很多。

这对法国夫妇根据孩子的不同消费观念,提供了合理的消费指导,他们认为,超前消费固然不可取,但是不懂享受生活质量的节俭也是不可取的。

最后,这对法国夫妇总结了一个观点,让孩子明白:要学会做金钱的主人,而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法国父母为孩子设立账户不仅仅是给孩子消费提供方便,更是让孩子在消费中学会科学、理性的理财方式,由此可见一斑。

确实,正确培养孩子的消费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但是在中国,对于不爱花钱的孩子,父母大多数会夸赞鼓励孩子节俭。虽说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并不是正确的消费观念,不值得提倡。如果孩子只知道省钱,却得不到享受,体验不到花钱的乐趣,也锻炼不了他的消费能力,甚至还有可能会变成传说中的“守财奴”。

在法国,孩子得到的各种奖励金钱都由自己支配,无论是买头饰还是买电动玩具车,都是孩子们自己说了算。但在中国,即使是孩子春节得到的压岁钱,很多父母都想方设法从孩子手里“骗”过来。

中国父母这样的做法虽说是“防患于未然”,但未必是好事,一味限制孩子合理使用零用钱的话,那么,孩子该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管理金钱呢?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不懂得合理支配金钱,父母在一定地“放权”之后,孩子得到的却是无穷的益处。

下面这则例子就很好地论证了这个观点:

小新是个很会理财的孩子,他的父母从小就为他设了“独立账户”,上面所有的钱小新都可以自由支配。

尽管刚开始小新看到自己的“独立账户”时有点儿自我膨胀的感觉,也买了不少玩具枪和零食,但当他看着账户上的钱一点点少去后,小新便主动反思起来了,他想起妈妈告诉他的“消费要适度”。

小新自己也感觉到消费有些超前了,而这些被花掉的钱似乎大部分没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所以小新决定“痛改前非”,开始认真审视自己哪些钱是合理消费,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

经过一番研究,小新总结出了自己的那些无谓的“浪费”,开始设定目标,然后一点一滴地去执行。一段时间下来,果然减少了不少支出。

而这些经验也让小新慢慢懂得了怎样合理消费以及怎样理财的乐趣。

所以说,父母应该适度放权,为孩子的合理消费提供实习机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从中锻炼孩子对金钱的支配能力。

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

第一,定期给孩子零用钱,让孩子自由支配,自主管理。父母应该放权,让孩子自主打理零用钱,在消费中懂得钱的价值和用处,懂得金钱的概念。

第二,让孩子学会花钱,并养成随时记账的习惯。华尔街的金融大亨摩根就是一位记账的高手,目的就是为了解自己的消费用途,随时检查消费偏差,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消费。

第三,培养孩子的存钱观念,为孩子设立一个理财模式。让孩子学会存钱,是为了激励孩子的储蓄观念,避免过度、不合理地消费。

第四,用金钱来作为赏罚的工具。例如孩子做了家务,并完成得非常好,适当给孩子一些金钱上的奖励,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劳动是可以挣到钱的。相反,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作为惩罚,也可适当扣除孩子的零用钱,目的是让孩子明白,犯错误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第五,适当让孩子体验金钱带来的快乐。例如可以带孩子去消费,买他喜欢的玩具,满足孩子的消费欲望。父母正确引导,让孩子从小拥有赚钱的观念,并为此奋斗。

第六,父母要以身作则,在金钱方面为孩子做个好榜样,正确、合理地消费,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

快乐妙语

父母要灌输给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如果孩子很难或者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零用钱,孩子可能会试着采取非正规的手段来获得金钱,这样孩子很可能会误入歧途。

如果父母放纵孩子,也会让孩子养成在生活上挥霍无度,不会合理利用金钱,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金钱和消费观念。

中国父母应该多向法国父母学习,教会孩子合理花钱和储蓄,让孩子懂得金钱的价值,培养孩子对金钱的使用技巧、正当投资以及金钱和人格的关系。孩子有了良好的金钱意识,将来才有可能成为有精明的经济头脑和管理能力的人。孩子会花钱,才能享受到驾驭金钱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