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记载的事情发生很久之后,1999年秋,《全球评论》(Whole Earth Review)杂志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描述了“虚拟现实”一词在当时的广泛使用,它用于指代很多事物。我摘录了以下内容,稍微进行了修改:
几十年前,我将一种计算机用户界面技术称为“虚拟现实”。社会和躯体两种特质共同创造了与孤独的虚拟世界完全不同的事物。虚拟现实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间隔或连接,这个角色之前只能由物理世界担任。“现实”这个词很恰当。
当意识相信它所感受的事物持久存在时,就会产生“世界”。当意识相信存在其他意识与它共享这个世界,能够进行沟通,产生共鸣时,就会产生“现实”。之后再加上身体部分。意识可以占有世界,但身体生活在现实中,VPL的人体界面,包括手套和服装,既是为身体,也是为意识打造的。
流行文化幻想曲
我们现在不考虑实际技术,跟着流行文化幻想曲这个比喻,跳出实验室,进入宽广的世界。虚拟现实的隐喻潜力无穷,我们几乎无法跟踪得到。
以下是截至1999年夏,对目前使用情况的不完整统计:
• 违反真相的犯罪行为:在上次总统大选中,4位全国候选人[3]中的每一位都曾指责对手“活在虚拟现实中”,这还是他们的委婉说辞。在其他时候,他们用的是“过家家”这种更过分的词。“虚拟现实”指的是不够友善和聪明,是一种错觉,而不是操纵。
• 一次创造力的全面胜利:弗兰克·西纳特拉(Frank Sinatra)的CD(高密度光盘)封面上吹嘘“弗兰克唱歌时创造了虚拟现实”。这个词后来在小说、电影和唱片的大肆宣传中反复出现。
• 普遍异化:技术文明使人与自然现实之间产生距离。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讲的与工作疏远,个人还因大众媒体和其他普遍技术的极度混乱疏远了自然生活。曾有人给我一个伪X世代中期的冰箱贴,冰箱贴上恶意书写的“虚拟现实”一词覆盖了诺曼·洛克威尔(Norman Rockwell)家族。在这里,虚拟现实在本质上被憎恨和恐惧电视的人视为电视的终极形式。
• 技术带来的狂喜或顿悟:《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第一个关于虚拟现实的封面故事,竟然将其称为“电子迷幻药”。
• 技术带来的超越视角:好莱坞剧本经常将虚拟现实作为赋予人物、观众知识优势的设备,认为带着护目镜的人会看得更远。在早期的《割草人》(The Lawnmower Man)中,知识常常用于统治世界或破案,而在最近的作品《黑客帝国》(The Matrix)中,英雄使用逃脱虚拟现实的能力,成为佛祖或基督式的人物,比普通人更聪明的人物。
隐喻核心的模糊性
为什么关于这种用户界面技术的隐喻会有如此多流行的引申含义?我认为原因是虚拟现实让人想起了计算机和数字化产品地位方面的未解之谜。
计算机科学家可能会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大型计算机或算法有机体集合,如树木或人类的集合。他们向公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实和一台很好的计算机之间是否存在根本区别?
他们用流行隐喻的方式解释了虚拟现实的两面性。虚拟现实是超越的,因为如果现实是数字化的,就可以被编程,一切都会成为可能。你可以享受像梦想一样多元的宇宙,并与其他使用设备的人共享,而不是困在自己的头脑中。在相互关联的人们眼中,一棵树可以突然变成闪闪发光的瀑布。
另一方面,如果现实是数字化的,一切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并无两样。幽闭恐惧很快就会到来:比特就是比特。当你看到树变成瀑布,你会意识到无论比特是树或者是瀑布,无论你是不是你,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