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 » 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全文在线阅读

《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第十五章 康熙初年的武术世界与政治版图(1662年—1674年)

关灯直达底部

陈永华建立天地会

当郑成功从南京撤回南方海上时,他或许已经预感到自己将来不会再返回大陆。不过他仍然在大陆埋下了重要的政治遗产,这一遗产在某种意义上比台湾这一根据地还要重要。成千上万郑成功在17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江湖豪杰仍然潜伏在中国本部的辽阔疆域内。郑成功本来希望这些第五纵队能够在自己展开北伐战役后发起暴动,为推翻清王朝而效命。虽然北伐的计划不得不放弃,但郑成功却逐步将这些本来分散而无组织的武术家、盗匪和流亡知识分子们纳入一个有系统的全国性组织中。此即天地会的建立,其实际创建者即郑成功的谋臣陈永华。

陈永华出身自一个福建的士大夫家庭,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他的父亲在1648年死于清军的屠杀。陈永华此后一度行踪不明,在1656年再次出现时,他已经具有了相当高超的武术水准。是年他拜谒了郑成功并且得到了他的欣赏,被他聘请为参谋。234不久后他开始奉后者之命在各地奔走,以“陈近南”的化名联络当地的武术势力和江湖盗匪。陈永华具有令人敬畏的武术造诣,他的知名武技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使血液凝固的神奇之爪”。但他为人很具有亲和力,因此很快有这样的说法流传:如果你不认识陈近南,那么你在武术世界就不配享有令人尊敬的地位。235

在1659年的南京战役后,郑成功着手准备进攻台湾的战役。而陈永华则奉命组建一个清统治地区的地下反清组织,即天地会。由于其秘密性质,关于这一清代之后最重要帮会的起源缺乏详细资料可考,但可以知道与南少林武术的传承不无关系。

在清军进入福建后,不可避免地与当地的武术势力发生激烈冲突。南少林寺遭到践踏,甚至据说被焚毁了。大量南少林的弟子投身在郑成功麾下,除了上面提到的刘国轩外,还有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与李式开等人,在天地会正式创建之前,他们已经以福建漳浦为基地,建立了秘密组织,称为“洪门”。这一组织成为天地会的雏形。蔡德忠等武术家后来被尊称为“少林五祖”,但由于彼此不服而有诸多纷争。陈永华则以更高明的武术造诣赢得了他们的尊敬,被他们奉为首领。

随着1663年厦门基地的沦陷,大批郑成功的遗留军人转入地下活动,建立更完善的组织形态就成为摆在面前的任务了。1663年,陈永华和南少林武术家们在福建漳浦县一个叫红花亭的地方聚会,创建了天地会。天地会后来的暗号“地振高冈,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就是对当地地形的描绘。236而红花亭则成为其核心的象征。陈永华还为天地会设计了入会仪式和会规,这些规范较之丐帮之类的传统帮会要严密得多。天地会首先分为五房:长房莲花堂经营福建,二房洪顺堂经营广东,三房家后堂经营广西,四房参太堂经营湖南和湖北,五房宏化堂经营浙江。这样就涵盖了整个中国华南地区。

天地会不仅是抗清组织,也仍然是台湾郑氏集团走私贸易网络的一部分,其主要资金来源也在于此。通过贿赂清朝边防将领,中国的茶叶和瓷器得以从秘密渠道运到台湾,再卖给西方的商人,台湾方面由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天地会也从中汲取了成长的动力。在17世纪60年代后期,天地会的势力进一步向北方和西南拓展,陈永华因而又设置了新的五个分支机构,称为后五房,按照五大元素的顺序排列:青木堂经营江苏,赤火堂经营贵州,西金堂经营四川,玄水堂经营云南,黄土堂则经营河南。237

在这一时期天地会和丐帮的结盟是一项重大的成就。这一历史悠久的帮会在明代中期被解氏家族垄断,从而逐渐衰落。无论是南方新型帮会还是北方盗匪集团的兴起,事实上都在削弱丐帮的基础。在明清战争中,丐帮组织被严重摧残了。在17世纪60年代中期,丐帮改名为“兴汉丐帮”,以表示其复兴汉族的志愿。但丐帮仍然无望恢复昔日的强盛。此时陈永华与丐帮主动结盟,吸纳了许多丐帮的人才加入天地会。连城门著名的吴六奇(1607年—1674年)是一个例子,此人在明代末年被赶出丐帮,此后投奔满清,成为一名清军将领,被封为广东提督。但他最终被丐帮原同僚所打动,秘密地为汉人抵抗运动效力。在陈永华的劝导下,他也加入天地会,成为了洪顺堂的名誉香主。

另一项成就是和反清的知识分子建立了同盟。南方的一些著名知识分子,譬如顾炎武(1613年—1689年)、黄宗羲(1610年—1695年)和吕留良(1629年—1683年),一直都以遗民的身份计划复兴明朝。在1663年的庄廷鑨明史案(见下节)后,鳌拜派遣亲信对顾炎武等人进行监视和抓捕,这一行动被天地会发现,陈永华解救了他们,此后,天地会获得了他们的衷心支持。顾炎武等人一直奔走四方,在知识分子中扩展天地会的影响力。238

在清代初期,门派政治早已成了明日黄花。武当和少林已经各自为政,往来不多。武当派的云鹤修士和云雁修士正为真武观的归属而激烈地内斗着,对此外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嵩山少林由精明的晦聪方丈执掌,不仅和南少林的反清武术家们保持距离,而且和世祖的佛教导师玉林琇有密切联系。华山派方面,穆人清将赌注完全压在李自成一边,事后证明是完全错误的。他也因此引咎退隐,在几年后就去世了,掌门人由大弟子黄真担任,但并无多少权威。他的同学归辛树甚至根本不接受他的任何命令。其他许多传统门派,譬如昆仑和峨嵋,已经只有武术流派的意义,而不可能再作为政治实体出现。它们培养的武术家们也被一个个帮会或会党所吸纳。

因此,在新建立的天地会与古老的丐帮结盟,以及争取到遗民知识分子的支持后,武术世界的新主流势力几乎完全成为帮会导向的。并且随着丐帮的日渐萎缩,天地会占了主导地位。这一伟大的帮会,及其各种变体将在此后的两个多世纪中与满洲人缔造的征服帝国进行不懈的抗争。

鳌拜的专权;庄廷鑨与苏克萨哈案

当清圣祖玄烨在康熙元年即1662年即位时,清帝国所面临的形势看上去是令人鼓舞的。经过十八年的漫长战争,南明的势力已经被扫除殆尽,永历帝被生俘后处死,而一向是麻烦的郑成功也死于海外的遥远岛屿。各地猖獗的叛乱分子一一销声匿迹,和平的时代似乎已经降临。

然而这只不过是表面的现象。帝国在深层结构上依然矛盾重重。在满洲和汉族人之间的仇恨只是被压制了,却从未消失。民间新生的天地会组织正悄无声息地在各个省份生长蔓延,筹划着下一次暴动。在帝国内部,十多年来对南明政权的战争催生出了若干手握重兵的汉族王侯,主要是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广西的平南王尚可喜和福建的靖南王耿继茂。他们都曾是明朝时期的武将或其子嗣,和满洲的统治者之间相互猜疑。而诸多南方省份就控制在这些军阀的手上,中央政府对这些省份的管理往往不得不通过委托他们来进行。只要他们愿意,帝国的南端领土几乎可以立刻脱离北京政府的控制。

在北方,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敌人:来自莫斯科的双头鹰与中国龙第一次面对面接触了。成吉思汗的子孙对俄罗斯的统治已经在十六世纪终结,在“雷帝”伊凡四世时期(1530年—1584年),俄罗斯人建立了自己的铁血帝国,随后越过乌拉尔山脉向远东扩张。在17世纪50年代一群哥萨克骑兵侵入黑龙江流域,被清军击退。但不久后他们卷土重来,在1665年左右占领了雅克萨,修建城堡,命名为阿尔巴津。以此为基地,俄国人对满洲和更南方的中国本部虎视眈眈。在中国,蒙古人西征的往事已经被遗忘,没有人知道这些红头发和白皮肤的怪人来自何方,中国人怀着恐惧,以谐音称呼他们为“罗刹鬼”。

帝国的西部边疆也并不太平。虽然在东部的蒙古人已经归附清朝统治,但在西部的新疆地带,仍有被称为卫拉特人的蒙古部落在清朝的势力之外。其中的一支准噶尔部在17世纪30年代迅速壮大起来,将天山南北纳入自己的控制,建立了准噶尔汗国。由于虔信西藏佛教,准噶尔和西藏的格鲁派喇嘛之间往来密切,逐渐结成紧密的政治联盟。准噶尔汗王们梦想着夺回蒙古故土,对于新崛起的清朝态度敌视。

最大的问题仍然在帝国中枢。在世祖失踪后,汉化改革被遏制了,权力再度回到满洲亲贵们手中。因为新皇帝仍然年幼,四位满族的重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四位大臣之首的索尼(1601年—1667年)是一个多病的老人,苏克萨哈因为曾经是多尔衮的部下而被孤立,懦弱的遏必隆则听命于鳌拜,最后导致了权力逐渐向鳌拜一边倾斜。

自从1637年的皮岛登陆之后,鳌拜以其非凡的勇力在多次重大战役中都立下了卓越的功劳,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他最大的功绩是在四川战场上亲自斩杀了与李自成齐名的大西王张献忠。239鳌拜持反多尔衮的立场,因此世祖在掌权后就将他视为可靠的忠臣,让他进入权力中枢,并让他升任镶黄旗旗主。但反讽的是,在被提升为辅政大臣后,鳌拜却迅速收揽了帝国的行政权力,变成了另一个多尔衮。

和其他辅政大臣一样,鳌拜致力于打压汉族官员的权力,而巩固满洲贵族的势力,但他的作法比其他人更为极端。在1663年鳌拜进行了臭名昭著的庄廷鑨一案的审判。庄廷鑨是浙江南浔镇的一个富有的盲人和历史爱好者。在顺治时期他买到了一部关于明朝历史的残缺手稿,但由于眼盲无法亲自审阅,遂请来一批知识分子加以补充和修订,想要纂修一部权威的明朝史。对庄廷鑨来说不幸(或者幸运)的是他在这部著作得以出版前就病死了。他的父亲以他的名义出版了这部遗作,并且由于文化水准低下而没有发觉其中的政治问题。这部由南方汉族知识分子纂修的著作中沿用了南明叛逆政权的年号并且对清朝有许多攻击,因而在汉人知识圈中流传,最后被一名叫做吴之荣的地方官员告发。

吴之荣的告密最初毫无反响,因为汉族官员们普遍对此同情而加以庇护,但事情最终被鳌拜所知,他发现这对于压制汉族官员是一个极好的契机,于是对有关人员进行了残酷的惩罚。不仅庄氏家族被满门屠杀,而且参与编撰的人员、刻字的工人乃至买书的读者,只要被发现的都被斩首。大约有七十多人死于这次迫害,许多涉案的汉族官员也被撤职和判刑。

对于清朝来说,这次案件是自顺治时期以来满洲和汉族官员斗争的继续,鳌拜的铁血镇压为他在满洲强硬派贵族中争取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在1666年鳌拜要求更换自己的镶黄旗和苏克萨哈的正白旗在北京附近的地产,这一要求并非没有理由,因为在多尔衮时期因为偏袒正白旗而给了他们更好的地皮。不过在二十多年后要更换数个县的地产不可避免会引起大量纠纷。鳌拜强制进行了地皮更换,并处死了数名反对的官员。在1667年,辅政大臣之首索尼也死去了,从而无人再能制衡鳌拜。苏克萨哈在恐惧中请求辞职,但鳌拜不打算放过他,他胁迫圣祖对苏克萨哈进行审判,并很快将后者及其家族全部处死。因此,在1667年后,日渐长大的圣祖发现本应该辅助自己的鳌拜却是自己掌握实际权力的巨大障碍。

鳌拜的覆灭与桂太监的崛起

从1667年开始,圣祖在名义上已经亲自处理帝国政务,但他发现自己被鳌拜的私人集团重重包围。不仅其政府中的主要大臣都向鳌拜低头,更致命的是鳌拜身为领内侍卫大臣,执掌了宫廷的侍卫系统,从而将禁宫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鳌拜甚至不允许皇帝系统地学习治理国家所必须的知识。圣祖唯一可以信赖的是来自后宫的支持。久经风云的孝庄太皇太后教给他政治的诡谲,她的亲信侍女苏麻拉姑教会了他书写满洲文字,而他从几名太监那里学会了书写汉字。240

伪太后亦即毛东珠,与圣祖之间也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毕竟此时她是圣祖名义上唯一的母亲。圣祖从她那里学到了一定程度的自卫武术,以及对武术世界和历史的初步知识。毛东珠的真正意图是掌握皇帝以扩展自己的权力,但同时也与圣祖之间建立了类似母子的情谊。另外,此时后宫的首领仍然是孝庄太皇太后,而毛东珠已经越来越察觉到宫廷中另有一股武术势力在阻碍自己,因而她在宫廷中的处境也是相当危险的。当然,她本人并不知道潜伏在宫廷中的那位武术高手就是海大富,否则后者会立即被她用管理权铲除。

无论如何,圣祖所实际拥有的资源仍然是极为可怜的。看上去他已经对鳌拜屈服。在1667年秋,鳌拜被封为一等公,第二年进一步被加上了“太师”的头衔。圣祖似乎也对繁琐的政务感到厌烦,而迷恋于在竞技场上和侍卫们练习摔跤。他甚至荒唐到选择了几个未成年的小太监,在大臣启奏政事的时候也摔跤为乐,这一点显然令鳌拜十分满意。241

1669年6月14日,鳌拜面见圣祖时看到十几个小太监在练习摔跤,他对此并未特别留意,但突如其来地,这些小太监偷袭了他,按住了他的四肢,而皇帝亲自施展学到的武术,在他背后捅了一刀。鳌拜在挣扎中杀死了多名太监,庆幸的是皇帝因为有一定武术造诣而安然无恙。最终鳌拜被抓住并捆绑起来。圣祖随即召来了几个被鳌拜打压的大臣——最重要的是索尼的儿子索额图(1636年—1703年)和代善的孙子康亲王杰书(?—1697年)。圣祖命令他们撤换侍卫和逮捕鳌拜的小集团。由此鳌拜的庞大势力在一天之中就被消灭了。242

圣祖的这一行动,虽然在形式上只是皇帝对叛逆大臣的惩罚,但实际上不啻于一次政变,索额图和杰书等人很可能参与了前期的谋划,另一方面,也可能有毛东珠的保护,目前她和圣祖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鳌拜的铲除也就意味着她能够通过皇帝取得比之前大得多的权力。

当鳌拜倒台后,他的家产被索额图查抄。身为镶黄旗旗主的鳌拜吞并了正白旗旗主苏克萨哈的《四十二章经》,这些经书被深谙内情的毛东珠所得到。另外需要任命新的领内侍卫大臣,圣祖任命了正白旗的多隆阿(Doronga),此人因为曾隶属苏克萨哈而被鳌拜所打压。而副总管则在毛东珠的授意下由正红旗的瑞栋(Reydon)出任。瑞栋很快以行动回报了太后:他从镶红旗的旗主和察博那里取得了另一部《四十二章经》。

伪太后权力膨胀的另一个的征兆是海大富之死。在鳌拜被抄家的当天深夜,海大富离奇地死在太后所居住的慈宁宫前,显然是被毛东珠所杀死的,但她成功地将这件凶案压制了下去。海大富的死亡终结了毛东珠在后宫最大的威胁。但是对于毛东珠来说,麻烦仍然存在:此前海大富的一名随从此时正是内廷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这就是著名的桂太监。

桂太监,后来称为韦小宝或鹿鼎公爵,是一名大约十四岁的少年太监,在擒拿鳌拜的事变中立下了重大功勋。据说正是他在鳌拜的眼中洒了一把香灰,才使得这位著名的大力士束手就擒。243此人出身于扬州的妓院中,是一名韦姓妓女的私生子,被海大富在1667年带入宫廷,但据说并未通过通常的阉割程序。他与闻了海大富的许多秘密,海大富似乎通过他与皇帝建立了某种联系,使得制服鳌拜成为可能。圣祖非常喜欢这位比自己小两岁的同龄人,在鳌拜被下狱后就封他为六品太监。海大富死后,桂太监并未受到牵连,反而接替了他在尚膳监的地位。在几个月后,他奉皇帝的命令,秘密处死了鳌拜。

但是不久后事情出现了离奇的进展,大约在1669年底,桂太监被天地会掳掠,此后发展为天地会的成员,掌管北京的青木堂。据称这是陈永华亲自作出的安排,他本人也拜入陈永华的门下。对天地会来说,在皇帝身边安插自己的一枚棋子,利益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方面,作为曾经被多铎残酷屠杀的扬州人后裔,桂太监在扬州时曾经帮助过一名叫做茅十八的反清分子,他加入天地会也有其理由或把柄。不过桂太监本人从未发展出其他天地会成员对满洲八旗的仇恨,相反他周旋在皇帝与天地会之间,毫无廉耻地致力于令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时代的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在写给路易十四的信中如此形容他:

鹿鼎公爵最初是后宫中一名低级太监,在上面所说的摄政大臣被逮捕后他迅速被晋升为内廷中的高级官员,不久后皇帝又让他脱离太监的职司去掌管御林军。他受到如此提拔据说是因为具有高明的格斗术亲手擒拿了那位摄政大臣,但我认为这纯属胡说。鹿鼎公爵只是一个瘦小的男孩,以至于许多人认为他是用自己的身体获得了皇帝的欢心。不过在我看来此人长袖善舞的交际手腕也是其成功的要诀之一。鹿鼎公爵拥有阿多尼斯的容貌,但他的目光让我想起黎塞留,他善于使用丰厚的贿赂去巩固自己在帝国官场的地位,但从其他人手上收取更多。人们惋惜地认为,对此人的过于宠爱,是康熙这位贤明君主一生中极少的污点之一。244

海大富查到了世祖在五台山的清凉寺修行。毛东珠在他死前得知了这一重大机密,并传回神龙教,而西藏的格鲁派喇嘛们从神龙教那里得到了这一消息。因此对于清朝中枢来说,现在一个甚至比鳌拜专权更大的危机出现了:谁掌握了这位“已故的”皇帝,就能给北京政府以巨大的压力,甚至能令它听命于自己。

圣祖在几个月后才从桂太监那里得知这一消息,并且也依稀知道了太后对自己的威胁。为了弄清楚这件事,他命令桂太监去五台山秘密寻访世祖。之所以秘密进行显然是因为圣祖不希望引起地方上的谣言和骚动,但这一决定未免过于冒险了:此时神龙教和西藏格鲁派双方的大批力量已经向五台山方面开拔。

五台山之役:西藏、少林与清廷

在十四世纪末,宗喀巴大师(1357年—1419年)进行宗教改革,开创了藏传佛教的格鲁派,他的两名弟子被认为可以在人间不断转世,因此形成了达赖和班禅两个世代相传的活佛系统。格鲁派的影响迅速扩大了,但在此后几个世纪内,这一改革教派并未掌握西藏的大权,反而经常受到其他宗派的打压。五世达赖罗桑嘉措(1617年—1682年)秘密地请求青海的蒙古和硕特部落进入西藏,推翻了当时的噶玛政权,在1642年建立了一个新政权,由格鲁派的主要活佛和在西藏的蒙古汗王共同统治,新政权的首都重新回到了松赞干布时代的都城拉萨。245

在1652年,西藏和中国本部开始以更紧密的方式联系起来了。此时清帝国已经巩固了它在中国本部的统治,因此五世达赖认为有必要与这一新政权建立和睦的关系。当年年底,五世达赖进行了长途旅行,到北京朝见世祖,皇帝亲自出迎,以极高的典礼接待了他。五世达赖在北京渡过了几个月的愉快时光,然后在第二年离开北京返回拉萨。但吸引了大批信众并留下了一些西藏僧侣在北京的庙宇里。

五世达赖年轻的弟子和卫士桑结嘉措(1633年—1705年)曾随同他一起前往北京。北京的繁荣与富丽给了这位后来西藏最高行政官以很大的诱惑。桑结嘉措敏锐地感到,虽然满洲人已经在中国大部建立了统治,但其中仍然危机四伏。可能从这一时期起,桑结嘉措就萌发了对中国的野心。

桑结嘉措出自西藏古老的仲麦巴家族,他在青年时代就表现出聪明好学的天赋,在天文、医学、历史和佛学方面有广博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萨迦派失落已久的武术技能,因而被五世达赖所器重,以至于有谣传说他是五世达赖的私生子。246在17世纪60年代,在五世达赖的支持下,桑结嘉措拥有了越来越大的权力,他建立了被称为铁山(Chags‐po‐ri)的医药学院,这一学院在学习医学的同时也研究武术,为他培养了一批西藏的本土武术家。桑结逐渐将他手下的武术精英派遣到中国本部的各喇嘛庙宇,为他建立起了一张庞大的情报网络,同时他也和云南的吴三桂及准噶尔王子噶尔丹(Galdan,1644年—1697年)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后者在17世纪60年代在西藏求学时,曾是他的同学和好友。

当世祖在五台山的消息被北京的喇嘛达合尔侦知后,桑结嘉措建立的情报网络终于派上了重要的用处。消息飞速地被传回拉萨。桑结嘉措暂时无法离开西藏,遂命他的部下巴颜前往五台山,和在当地的胜罗陀上师和自北京增援的达合尔的人马会合,去清凉寺挟持世祖,于是以寻找被拐带的喇嘛为借口,清凉寺被团团围困,地方官员认为是教派纠纷,因为惧怕得罪西藏喇嘛而不加理会。

桂太监以韦小宝的世俗身份前往五台山,但途中受到神龙教的拦截。当他终于到达了五台山时,正好与喇嘛们相遇。最终他得以与世祖及其师傅玉林琇会面。桂太监打算动用自己的权限调动地方驻军,但玉林琇阻止了他。事实上,清凉寺方面并非毫无防范,很快,一批来自少林寺的武术精英出现了,经过短促的交战,击退了挑衅的喇嘛,于是世祖暂获安全。247

少林之所以介入这次争端并非偶然。在世祖决意出家之时,玉林琇就发现这既是机遇也是极大的难题。他不愿放弃把握皇帝的机会,同时也清楚自己并没有能力在各大势力的觊觎中长久地控制皇帝。因此,他迅速找到了少林寺一方作为盟友。这一显赫的武术寺院正因莆田南少林的叛乱分子而受到清廷的猜疑,其主持晦聪很快意识到了一位甘愿成为僧侣的清朝皇帝的价值。

在晦聪的安排下,世祖并未被带进少林寺内,这一做法无疑过于冒险了,并且会使少林寺成为众矢之的。相反,皇帝被安置在了五台山清凉寺。这一曾经著名的寺院在明清战争中已残破不堪,僧侣流散,少林遂得以安插武术精湛的少林僧人澄光担任其主持,实际上将其变成了自己的分部。世祖遂落入少林的掌控中。如果这一秘密被发现,世祖既可以作为其保护伞,如果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作为人质。

因此少林拒绝了官方保护这一点也就不足为奇。无论是来自西藏的桑结嘉措部下还是神龙教,其在内地都难以侵入少林寺的范围。但如果北京政府介入,少林自身的地位会立刻被边缘化。凭借世祖这张王牌,少林寺就能左右逢源,从清廷那里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也可以要挟清廷不得翻脸。

韦小宝回到北京后,就向圣祖禀报了五台山所发生的事变。皇帝看来充分明白了少林方面的潜台词,他在1670年派遣韦小宝前往少林寺,赐予了晦聪方丈以“护国佑圣禅师”的崇高封号,确立了少林的光荣地位。同时还给予了后者另一份殊荣,即让韦小宝作为自己的替身,在少林寺成为一名正式僧侣。248在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先例,譬如曾代替世祖出家的宦官吴良辅。然而皇帝的意图与佛教无关,而在于在少林内部安插自己的棋子,以便将对世祖的控制权至少部分转移到自己手中。在皇帝的这一策略面前,少林不得不接受妥协,晦聪方丈史无前例地代替自己早已死去的师尊收韦小宝为弟子,从而让后者形式上具有了和自己同等的地位。

韦小宝在少林寺呆了几个月,很快被赐予了“辅国奉圣禅师”的尊号,并被皇帝任命为清凉寺的新主持。韦小宝带领数十名少林武术精英前往清凉寺,一般情况下这些人手已经足够保证世祖的安全。但此时桑结在得知失败的消息后也孤注一掷,从西藏调派了三千多名喇嘛围攻清凉寺。于是发生了激烈的五台山战役。

当圣祖得知这一情报后便迅速作出反应,以进香的名义亲自率领数万御林军前赴五台山,对喇嘛们加以歼灭。这一行动是成功的,所有的喇嘛都在猝不及防中被杀死或抓获了。圣祖随后派遣了一名亲信的军官察尔珠为五台山大喇嘛,并让手下的数千名汉军官兵以喇嘛的身份驻守五台山上的西藏佛教寺庙。这样一来,圣祖终于全面控制了五台山,也保护了世祖的安全。但这样大的行动不可能全面保密,他不得不付出秘密外泄的代价。流言纷纷,虽然当时无人敢于公然讨论,但诗人们仍然以诗歌的形式隐微地透露了世祖为了爱妃之死在五台山出家的秘密。

八极何茫茫,曰往清凉山。

此山蓄灵异,浩气共屈盘。

能蓄太古雪,一洗天地颜。

日驭有不到,缥缈风云寒。

……

路尽逢一峰,杰阁围朱阑。

中坐一天人,吐气如栴檀。

寄语汉皇帝,何苦留人间。

烟岚倏灭没,流水空潺湲。

回首长安城,缁素惨不欢。

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

惜哉善财洞,未得夸迎銮。

惟有大道心,与石永不刊。

以此护金轮,法海无波澜。249

五台山之役后,圣祖没有对少林寺加以追究,毕竟后者庇护了他的父亲而并无叛乱的举动,并且少林武术家们帮他挡住了一次极为可怖的刺杀(见下节)。此后他也同样默许了韦小宝带去的少林僧人留在五台山。世祖一直留在五台山上直到多年后去世。玉林琇则不愿意受到官方的管束,也可能是害怕其诱惑皇帝出家的行为被追究而设法逃离了五台山,返回中国南方。他在1675年凄惨地死于淮安的一座小庵堂。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