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凤眼菩提 » 凤眼菩提全文在线阅读

《凤眼菩提》胸怀千万里

关灯直达底部

一个人若能常想:今天有没有比昨天有智慧?比昨天更慈悲?比昨天更自在?比昨天更好的道德?比昨天更接近于心性的完美?这也就非常的不易了。

有一部《老女人经》记载了一个年老的女人向佛陀问法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因为老女人所问的问题,差不多是我们都想问的问题,在下面,我把老女人的第一个问题保留文言,其余的译成白话。

有一天,一位贫穷的老女人来到佛陀面前向佛陀顶礼后说:“我想要问一些问题,不知道可不可以?”佛陀说:“好呀!你可以问任何问题。”

老女人问说:“生从何所来?去至何所?老从何所来?去至何所?病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死从何所来?去至何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从何所来?去至何所?眼、耳、鼻、口、身、心,从何所来?去至何所?地、水、火、风、空,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佛陀回答说:“善哉!问是大快。生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老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病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死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眼、耳、鼻、口、身、心,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地、水、火、风、空,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诸法皆如是:譬如两木相揩,火出还烧木,木尽火便灭。”

佛陀在这里讲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生的诸相并没有来的地方,也没有归往的所在,就像钻木取火一样,两枝木头生出火来,火烧起来时烧掉了木头,当木头烧完后,火自然就灭去了。

说了这个答案,佛陀反问老女人:“从木头生出的火,是从哪里来的?又往哪里去呢?”

老女人回答说:“因缘合,便得火;因缘离散,火便灭。”

佛陀说:“对了,一切世间的相法也是这样,因缘合乃成,因缘离散而灭;法亦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这就像眼睛看见东西就生出意念,意念和东西都是空的,并没有所谓生成,也没有所谓灭。”

佛陀接着又解释说:“譬如一面鼓,不是一个东西就叫作鼓,有了鼓皮,有了撑鼓皮的木头,还有人持着鼓槌,鼓就有了声音。其实这鼓声的本质是空的,未来的声音并不存在,过去了的声音也不存在。鼓声不是从鼓皮出来,不是从鼓木出来,不是从鼓槌出来,也不是从人的手出来,而是会合了这几种事物而成为鼓声。鼓声从空生出也在空灭去,这就像云上起了阴雾就会下雨,雨不是从龙身上出来,不是从龙的心中出来,而是因缘而生成的。所以诸法亦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

这一个故事很清楚地说出佛教对人生的重要观念,就是人生诸相是由顺缘所合成的,我们身体固然是因缘所合成,我们的生命与命运也是,甚至于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心动念所有的一切,何尝不是因缘所作呢?

佛法虽然是求出世的慧解,却对人生也有极智慧的看法,不知的人常常产生一些疑惑,就如同故事里的老女人一样。佛教对人究竟有什么基本的看法呢?我想,佛教对人生的看法说起来并不复杂,第一、人生是因缘合成的;第二、人生是容易堕落的;第三、人生是无常的;第四、人生是苦的;第五、人生是烦恼的;第六、人生是有限的。

因缘合成的人生

因为佛教对因果、业报、轮回的看法,常被误以为佛教是定命论或宿命论,是消极的宗教。

其实不然,佛教阐明因果、业报、轮回的必然性,但它是站在一个因缘的基础上。

因缘是什么呢?

佛教讲缘起、讲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人生三世(包括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就是十二因缘的循环。

我现在用一个简单的图表来说明:

人的生生死死无不是如此,因为过去的烦恼与业报而投胎到应生的地方,出生以后一方面领受以前的因所生的果,一方面造新的因埋下未来的果,因果循环,无穷无已。

这里面,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是前定的,无法更改了,就像我们幸而出生为人,幸而六根具足,然后出生什么家庭,家庭的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前半生,都是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做主的。

但是,从爱、取、有,到生、老死,则是我们可以依心念做改变的,一念不贪爱、一念不取着,就改变了我们的来生,或者改变了今生未受的果报。举例而言,例如谷种(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虽然埋在地中(无明、行的业种),如果不遇到雨露(爱、取、有的因缘)的滋润,也无法发芽成长(生、老死的感果)。

这才是人生因缘的实相,一切法虽由因缘的和合而生,因是本来就有的,如果缺缘,果就永远不能显现,宿命论者只看到了因果之必然,而忽略了因缘的偶然,就像只见到苹果的种子可以长苹果树,而不知道苹果若种在非洲则必然凋零一样。

我们的过去已经历历,我们的未来似乎也有一定的轨迹,在这样的因缘里要如何改变呢?最好的方法是多给人生一些清明的雨露,滋润那逐渐在改坏的种子。

从堕落里超拔

中译的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里,在第四部十一章,佛陀说:“夫与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译成白话是:“修学佛道的人,就像一双负载重物的牛,走在很深的污泥里,虽然疲倦到了极点,也不敢左顾右盼,要一直走出污泥,才敢松一口气休息。出家人观照情欲,比污泥还要厉害,唯有一直心念于道,才可以免受陷溺的痛苦。”

我是生长在乡下的孩子,第一次读到这段经,就浮现出小时候赶水牛过泥河的情景,只有步步留神才不至于失足落入河里,人生也是这样,人是那么容易在世间情欲中堕落,那是由于人的本身与环境都埋藏了许多令人堕落的因素。

佛经里讲过许多人堕落的原因,也说要使自己不堕落是非常困难的,佛陀就说过:“一个人战胜一千个人一千次,还不如战胜自己一次来得可贵。”

什么容易使人堕落呢?

《杂阿含经》中举了五十几项使人堕落的事件,称“堕负门”,是相对于“胜处门”的,堕负门也就是“使人堕落和失败的门”,因为原文很长,我只选择现代人容易堕落的十项列在下面:

爱乐恶知识,不爱善知识; 欲恶不欲善,斗称以欺人。 博弈耽耆酒,游轻着女色; 常乐着睡眠,怠堕好嗔恨。 多财结朋友,酒食奢不节; 求珠当璎珞,革屣履伞盖。 受他丰美食,自吝惜其财; 若父母年老,不及时奉养。 于父母兄弟,槌打而骂辱; 有财而不施,无有尊卑序。

看起来,世间令人堕落的事物实在不少,我们可能无法改造拯救这个世界,唯一的方法是使我们自己不堕落,从堕落中超拔出来。《四十二章经》里有个故事:有一个人因为不能停止自己的淫乱冲动,想要砍断自己的阴部,使自己不再堕落于淫乱,佛陀听到了就开示他说:“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让心灵清净不堕落,才能从堕落的人与环境中得到安宁与解脱。

在这无常的人间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八章: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数日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饭食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呼吸间。”

佛曰:“善哉!善哉!子知道矣!”

佛陀认为人生的短暂与变化是快速的,一如呼吸一样,一口气呼出去,吸不进来,就是下辈子了。这是人命的无常,也是人命的实情。此外,佛教里认为世间一切法一切相都是无常,并无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所以佛陀说:“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无常是人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无常不是贫者才能感受,也不是富者所专有,权势再高的人,自认为可以控制一切的人,最后也要在无常中俯首。在这个世界,每一生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分钟每一秒,乃至每一万分之一秒,都是无常。

看清楚人生的无常,是一个人能否生智慧的开端——观照天地是无常的,世界是无常的,只有观照自己的心性,在无常中觉悟,才能迅速地证得圣道,就是这个道理。

说明无常的快速,和无常的普遍,佛陀在《坐禅三昧经》里有一段非常生动的比喻:

如鹿渴赴泉,已饮方向水; 独师无慈惠,不听饮竟杀。 痴人亦如是,勤修诸事务; 死至不待时,谁当为汝护。 人心期富贵,五欲情未满; 诸大国王辈,无得免此患。 仙人持咒箭,亦不免死生; 无常大象蹈,蚁蛭与地同。

无常的快速就像一只口渴的鹿跑到泉水边,才向着水想喝的时候,就被无情的猎人射杀了,竟不让它喝完最后一口水。

因五欲而想追求富贵的渴望,连大国王都不能免;天上的仙人虽会念咒,同样不能免除生死;可是当无常的大象走的时候,国王、仙人、蚁蛭,都和土地没有什么差别呀!

无常也是佛教见到的人生实相,面对无常,唯一的方法是警觉到这无常的可怕,让恒常的真我——佛性——从长睡中醒来。

冲出痛苦的重围

因为无常,人生里就少有长久的快乐,在短暂的人生快乐中,背景正是长期的人生之苦。

人生为什么是苦的呢?

早在佛陀还是王子的时候,他从南门走出,看到许多容貌憔悴的老人,步履蹒跚,非常痛苦;他走出东门,看到许多生病的人在路边呻吟、辗转反侧,非常痛苦;他从西门走出,看到有人死了,其家人哀哭悲痛,神色凄惶,非常痛苦。这些,使他警醒到人生是苦,出离修行,希望能找到一条脱离苦的道路,后来他先找到老、病、死的原因,就是出生。

佛陀在证道以后,把生、老、病、死当成人生身体上基本的苦,再加上爱别离(和所爱的有生离死别)、怨憎会(与所恨的人偏偏相聚)、求不得(想要的东西求不到)、烦恼炽盛(被烦恼之所燃烧)四种精神的苦,称为“人生八苦”。

这八种苦,只要是投生为人就不能避免的了。

也许有的人比较迟钝或比较有福报,感受到比较少的苦,但苦的本质是一样的,人生里当然也有一些乐的成分,却因无常使得快乐不能长驻,快乐的消失也是一种苦。

所以在苦的层次上又分成三种,一是苦苦(就是任何人都感受到的苦,像前面的八苦);二是乐苦(就是快乐败坏的痛苦);三是行苦(警觉到人生是苦的修行生活也是苦)。把这三个层次放在人生的层面,则没有人能有真正、永远的快乐。

人生是苦也是无可如何的真实,这种观点并不表示佛教是悲观的,而表示佛教能彻见人生的实相。

面对人生的苦痛,佛陀提出解决的唯一道路是苦(人生的本质上苦)、集(爱欲相应是苦的聚集)、灭(要离苦就要灭掉爱欲的染着)、道(这是解脱人生之苦唯一的道路),这称为“四圣谛”,也可以说是修行者的四个真理。

烦恼中生出的菩提

接着,人生的实相是烦恼。

佛经里常说:“人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也就是八万四千种尘劳,我们看到这个数目一定会心生惊吓,原来人生竟有这么多的烦恼,但这是指烦恼的种类。如果说到一个人一生所遇到的烦恼,那么,八万四千也只是个极小的数目了。

佛教因为这种种烦恼,也生出了八万四千种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来对治烦恼的。

八万四千的数目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佛陀一代教化共有三百五十法门,每一法门各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共有二千一百法门。这二千一百是各分为对治食欲、嗔恚、愚痴、等分(贪嗔痴平均的烦恼)四种,合为八千四百,乘以十,就是八万四千了。

八万四千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概数,是表示烦恼之多无量无极。但烦恼也可以大别为两种:一种是根本烦恼,就是能扰恼有情身心,使其颠倒的烦恼。一种是随烦恼,就是从根本烦恼的作用,产生反应的烦恼。

在“唯识”里,根本烦恼共分十种:贪、嗔、痴、慢、疑(以上五种是生活带来的烦恼)、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是知识带来的烦恼)。

随烦恼共分二十种:忿、恨、恼、诳、谄、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五种知识带来的烦恼,也是现代人多于古代人的烦恼,“身见”是对于自己四大五蕴假合的身心以为实有,产生我执的烦恼;“边见”就是偏见,有的人执著自己的身体不灭的常见,有的人执著死去后一切都幻灭的断见,偏见曾给人带来烦恼;“邪见”就是认为没有因果,以及违背正道的见解;“见取见”是执持自己的身见、边见、邪见而与人斗争的迷执;“戒禁取见”则是随着诸种邪见而产生的戒律之烦恼。

这么多的烦恼,使我们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烦恼,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悲辛,都是不能避免的。佛陀告诉我们,人生里的烦恼既是不能避免,唯一的方法就是“化烦恼为菩提”,不但不被烦恼所障碍,反而转烦恼为菩提,使自己在烦恼中觉悟。

在烦恼里到觉醒,才是人生里烦恼的真义!

无限的开展

关于人生是有限的,我想,到了中年的人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因为到了中年的人,至少都经验了人生的失败与人的死亡。人的死亡使我们知道了时间的有限,使我们“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人的失败使我们知道了环境与空间、机会的有限,使我们“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人生的有限,我们若从放大的观点来看,是无常的一种,是沧海一粟,而整个地球何尝不是有成、住、坏、空的过程呢?在《光明童子因缘经》之中说:“星月可处地,山石可飞空,大海可令枯,佛语诚无妄。”星月、山石、大海是可变而有限的,何况是人呢?

当人体会到人生有限,往往有两种非常不同的反应,一是贡高我慢,认为自己能掌握人生,更进一步掌握别人的人生;一是自暴自弃,对人生感到无望,以致放弃了人生。

这两种都是错误的人生态度,对傲慢的人,《法句譬喻经》里说:“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在《华严经》里形容,这就像一只老鼠,它手里拿满了东西,就向别人表示自己能拿很多东西,这不是很可笑的事吗?

对于自暴自弃的人,《百喻经》里有一个很好的故事,是说有一个养牛的人共有二百五十头牛,有一天被老虎吃去了一头,那个养牛的人很伤心地说:“我已经失去一条牛,已经不是全数,还要这些牛做什么?”然后把牛全部赶到悬崖,推到坑谷里,全部杀掉了。这不是很愚笨的行为吗?

因此,面对人生的有限,我们的态度应是不卑不亢,不忧不喜,坦然自在,佛教的目标是在教我们解脱人生的有限,从自我的佛性做无限的开展,唯有我们体证到壮大无畏的佛性,我们才能坦然面对有限的人生。

一般人要过佛教徒的修行生活自是非常困难,不过如果我们从人的立场来看,一个人若能常想:今天有没有比昨天有智慧?比昨天更慈悲?比昨天更自在?比昨天有更好的道德?比昨天更接近于心性的完美?这也就非常的不易了。

唯一的道路

人生,我们的人生,竟是这样在因缘中轮转!是这样容易堕落!是这样无常!是这样苦、这样烦恼、这样有限!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因此,我们对人生的改造,如果从外在、欲望、名利、世俗的成功开始,是非常靠不住的,唯有从心灵的改造,从寻找真我、觉醒佛性来改造,才是可靠的。

我们常说中国民族是“上下五千年,胸怀千万里”,胸怀千万里确是人生唯一的道路,当我们心胸完全开展、自性完全开悟,则因缘、堕落、无常、苦痛、烦恼、有限也都在我们的包容之中了。

一九八六年十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