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月菩提 » 星月菩提全文在线阅读

《星月菩提》纯想即飞,纯情即沉

关灯直达底部

要解决情海的流转,得到解脱的道路,并不那么容易,但一天比一天多一些思想、多一些智慧,也不会是太难的事。

在《楞严经》里,当佛陀开示了众生本来具有圆满妙明真净的妙心之后,阿难站起来顶礼发问:“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牲、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如果这个灵妙光明真如清净的心,是本来遍满圆明,甚至如大地草木,一切含灵的动物,都是真如本元的变化作用,也是和佛成正觉时的自性同体。佛的体性既然不变,又为什么会有地狱、饿鬼、畜牲、修罗、人、天的六道轮回呢?这些不同的种类,到底是本来自然就有的呢?或者是一切众生的虚妄习气所生起的呢?)

阿难的这个问题真是大哉问,问出了佛教思想最根本的所在,因为佛的教化里讲因果不昧、讲六道轮回、讲净土或地狱虽都有一个实际的对应,但是在大乘佛教的心法里,佛陀一再教化我们,心、佛、众生无二无别,而自性的圆满光明能遍满一切国土。那么,地狱是怎么来的?是不是也是真如的一部分呢?地狱是有一定的处所?或者只是因个人业力不同的自然感受呢?

佛陀给阿难的一段回答,是经典里最明确记载了轮回升沉的成因的部分,也解开了一个几乎人人都会有的迷团,佛的弟子固然对净土地狱的形成有着迷惘,一般人何尝不想知道天堂地狱是怎么进去的呢?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一切众生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妄心带来的知见而有虚妄的习气,这虚妄的习气又分成内分和外分。所谓内分,就是众生分内的事,由于众生爱染一切而生起妄有的情意,情意累积不休,就会分泌爱水。所以众生心里想到好吃的东西,就流出口水,心里想念故人,或怜爱或愤恨,眼泪自然盈眶。心里贪求财宝,内心就生出爱涎,使身体光润不比寻常。心里想着淫欲,男女二根自然流出液体。以上这些爱的心理虽然不同,但流出爱水,心中的结不能开解则是相同的。一旦被爱水润湿,就难以升华,久而久之,自然从此坠落,这叫做内分。)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所谓外分,就是众生分外的事。因为渴望仰慕各种外务,发生一些虚妄的想念,想念累积不休,就会产生一些强盛的气。所以众生心里守着清净的戒律,全身都会轻安清快。心里持着神咒手印,就有了顾盼自雄的气概。心里想要升天,梦里就觉得已经飞举。心里存念诸佛国土,圣境就会突然出现。一心事奉善知识,就能牺牲自己的生命。以上这些想望的心理虽然不同,但使身心轻安远举是相同的。想念一直向上飞动就不会下沉,久而久之,自然超越自我,这叫做外分。)

在这两段话里,佛陀说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使众生往下坠落及往上飞升的两种习气。使我们坠落的是我们的爱欲,使我们飞升的是我们思想的向往。相对于自性的本体,“爱欲”与“思想”都是虚妄不实的,但是这虚妄不实的东西,累积起来对人的身命却带来升沉的染着。当然,这种染着对于众生的轮回,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思想与情欲的交缠

接着,佛陀就说出这种作用:“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一切世间的生死相续,活着的时候是顺着习惯在生活的,死的时候也是随习气的源流变化。当一个人生命要终了的时候,他还没有舍弃暖的感触时,他一生所做的善恶行为会一起出现,生死顺逆两种习气,会在一起交战。)

交战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我们可以料想到,善和恶的行为交战,善的行为占了上风,自然在临终时能轻安离去,而恶的行为如果战胜,则就不免挣扎沉沦了。这使我们知道生时的习气和行为,对于临终的最后一念有决定性的影响。

佛陀对于善恶交战的结果,有非常精辟的说法,这一段是对于轮回投生最根本的见解: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生前纯粹思想的人,死后神识就会上升,必然投生到天上。如果在升华的心识里还兼有福德智慧,以及有清净的愿行,死时就能心境豁然开朗,可以见到十方诸佛,便可以随着愿力往生任何一个净土。)

思想多而情欲少的人,虽然一样会上升,但不会很高远。死后就会成为会飞的仙人、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等,游行于日月所照临的天下,没有障碍。其中如果曾发善心善愿,护持佛法,或护持戒律与守戒的人;护持神咒及持咒的人;护持禅定保卫法忍等等,就能在佛的座下当护法。

情欲与思想均等的人,死后神识既不飞升也不坠落,就投生在人间。思想清明的生为聪明的人,情欲幽重的生为愚钝的人。

情欲多而思想少,死后神识流入畜牲,重的成为毛群等牲畜,轻的成为有羽翼的禽族。

七分情欲三分思想,死后就沉过水轮,生在火边受烈火的烧炙,或身为饿鬼,时常被饥火焚烧,不只是火,连水也能伤害他,这样没有饮食的度过百千劫时间。

九分情欲一分思想,就会更坠过洞火轮,迸入风火交会的地狱,欲轻的生在受苦有间断的地狱,欲重的生在受苦无间断的地狱。

(完完全全情欲而没有一点点思想的人,死后就会落入最苦的阿鼻地狱。如果在下沉的心识中,还有诽谤大乘佛法、毁坏佛的禁戒、以狂妄不实来演说佛法、虚贪他人的信仰与布施、滥得他人的恭敬。加上又犯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种罪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等十种恶事的人,就会一再转生于十方阿鼻地狱。这些所造的恶业,虽然是自己的业力所招致,但在共同的果报里,兼有各自不同的境地。)

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我们现在仔细地读过《楞严经》这一段,就知道了轮回一些基本的看法。在佛教的许多经典都讲到因果报应,但仍然是对现象的,没有触及内部思想与情欲的分野。我们可以如此简别地说,思想所导引的事物通常能使人走向好的、善的、清明的、有智慧的道路;而情欲所驱迫的事物却使人走向坏的、恶的、污浊的、愚昧的地域。——在生前的时候固然如此,即使是死亡的那一刻,也一样导引了投生的方向。

事物的本身没有善恶,在清明的思想中就善,在污秽的欲望里就恶。例如金钱,在清明的人手中,可以用来布施救济,在恶人手里就用来行恶了。例如核子可以发电也可以毁灭人类,都是如此。

佛陀讲到轮回的实相,可以回答我们一些疑惑,例如有人问过我:“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宗教信仰,他生前做了许多善事,那么死后究竟到哪里投生呢?”前面就有很好的答案。

也有人问我:“为什么有人生来聪明,有人生来愚笨?”前面也有答案。

但是,还有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人如果信仰了宗教,可是一方面为恶,他死了是能依宗教而生在天堂呢?还是因为恶事而沦落呢?”当然,宗教不是上升的保证书,有的宗教里宣扬,一信了这个宗教就能“天堂挂号,地狱除名”;有的是一旦信仰就“办理业障归零手续,死后保证升天”。这些保证都不可靠,可靠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与情欲。

我们回观自我,平常我是常用思想生活,还是顺着情欲的推动呢?

其实,上升与坠落都是靠自己。

我们是要乘着思想的翅膀飞翔呢?或是挂着情欲的铜锤下坠呢?

接下来,佛陀很详细地说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道的景况。更重要的是他告诫我们,一个菩萨应该如何避开情欲,锻炼思想与智慧。他说:

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菩萨见嗔,如避诛戮。 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 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以上十种能造十种恶习因缘的欲情,都是做一个菩萨应该见离的,唯有离开了欲爱的火坑、贪念的毒瘴、傲慢的泥潭、嗔恨的杀伤、欺诈的豺狼、谎言的蛇虫、怨怒的毒酒、虚妄偏执的悬崖、冤枉打击,乃至对一切颠倒覆藏的事,就如同头顶着高山,在巨大的海洋行走一样。

身心轻安,翩翩飞起

头顶着高山,在巨大的海洋行走的人,不坠落的有几人能够?

我们读的这一部《楞严经》,说法因缘是由于阿难到城中乞食,中途路过妓院,被摩登伽女所惑,差一点破了戒体,幸好佛陀以神通闻之,派遣文殊师利菩萨前去解救。佛陀为了慈悲众生,才从人生而宇宙,由精神到物质,从现象到自性,一一开演,说出了这一部伟大无比的经典。

“食”与“色”实在是人生的一大苦恼,在芸芸众生里,多的是在情欲波涛中流转不息的人,哪一个不是阿难与摩登伽女呢?

要解决情海的流转,得到解脱的道路,并不那么容易,但一天比一天多一些思想、多一些智慧,也不会是太难的事。

佛陀为我们指出了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生固然是因为识的作用而有,但要灭除虚妄,应该从色相开始。从理上说,人的心性可以顿悟,在顿悟时色、受、想、行、识的虚妄都会随着消除。但是从事上说,色、受、想、行、识不能一次顿灭,要从色相开始,接着才是受想行识,依照次第地来除尽它。

除掉五阴的虚妄,就是解开了使我们下沉的情欲,使我们能身心轻安,翩翩飞起,这时不要说死后,就是在生前,佛菩萨的净土也清明如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