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拈花菩提 » 拈花菩提全文在线阅读

《拈花菩提》梦非梦·病非病

关灯直达底部

我们不要说人生是真实的,我们所经历过的人生,现今何在?我们未来要经历的人生,又在哪里呢?这不是梦吗?人生的梦已经是不实了,何况是人生梦里所做的梦?只有大悲心才能治众生的病,只有大悲心才能使菩萨无复病,甚至在病中也能无怨无悔。

时常有人对我谈起梦与病的问题,有的被病的因缘所苦,有的被梦的意义所困。当人被梦或病困扰的时候,不免会问: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尤其是开始信仰佛教的人,似乎对这个问题特别敏感。一般人生病或做噩梦是很正常的事,生了病就去看医生,吃药、打针、开刀、住院,如果不是致命的病,总有康复的一天。做噩梦就更简单了,梦醒时顶多吓出一身冷汗,仍然要去面对生活与工作,很快就把梦丢掉了。

可是,一个人开始信佛学佛以后,病与梦反而变成不简单。从前的感冒,看一下医生就好了,现在得了感冒就会想:是不是业障现前了?是不是走火入魔了?是不是冤亲债主来要债了?于是疑云重重,原本两天就会好的小感冒,因为心里沉重的负担,过了两个月还在那里发烧。好不容易到三个月,病才好起来,就想:自己已经躲过一次大魔考或大劫数了。

还有一种更严重的,自从学佛以后,生病就不肯看医生,认为生病是在了业缘、消业障,不管家人怎么相劝,他也不肯上医院。然后天天在家里念佛号、喝咒水,祈请菩萨加被,这种虔诚的精神当然令人敬佩,病如果好了就好,万一病还是不好呢?是不是反而引起不信佛的家人起疑谤心?如果再久一点还没有痊愈,连自己的信心都退失了,甚至对佛菩萨起了疑心,心里就这样嘀咕:“我这么信仰你,为什么你不来救我?”或者说:“像我这么虔诚的人都不能得到菩萨的垂怜,菩萨的大悲心到底在哪里呢?”像这样,病不好还不要紧,连佛菩萨都连累了,甚至断送了自己的大悲心种子,是多么可惜可叹!

当然,生病的时候念佛、持咒、喝咒水都是绝对有效的,只是有时自己的福德因缘如此,需要医生菩萨扶我们一把罢了。我们在相信菩萨的时候,要知道人间到处都有菩萨,而且我深信:这个在娑婆世界做医生的人,他们都是久已发菩萨愿行的菩萨来示现的,虽说这个世界也有坏的医生,他们只能说是“菩萨也有隔阴之迷”,从大的角度看,所有的医生都可以说是菩萨。

佛陀告诉过我们:“有生就有死,有生就有老,有生就有病。”连大悲世尊都会生病,何况是我们凡夫?生病是不可避免的事,菩萨固然可以治我们的病,但那能治我们病的医生不就是菩萨吗?

还有一个与病十分相似的东西,就是梦。

做梦本来也是自然的事,可是信佛学佛的人,有一些就会着在梦里,例如梦到出家人、梦到寺院、梦到听经、梦到佛菩萨,乃至梦到一切的好境,那一天就会心情很愉快,舍不得忘掉那个梦。反过来说,当梦到血、梦到毒蛇、梦到大火、梦到恶鬼、梦到杀人或被追杀,乃至梦到一切的坏境,那一天就很不快乐,一直在想:这梦到底是什么征兆呢?有的人一星期、一个月都在分析某一个梦的意义,一个梦还没有想通,连续又做了好几个梦,这下更糟了,天天胡言梦语、没完没了。

到底梦与病是怎么回事?佛教如何看待梦与病呢?

我们就先来说梦吧!

中国古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思是我们白天想什么,夜晚就会出现在梦中,有的是充满象征,但仍不脱白天的想象。问题是,我们有很多梦,甚至大部分的梦,是我们想都没想过的,因此这种说法并不完整。

现代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梦是意识与潜意识在我们睡眠时的抬头。有一些学派,例如弗洛伊德学派更把梦说成是性与情欲的表征。但很显然的,我们的梦不是性与情欲可以解释得清楚,性与情欲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在梦中当然只能解释一部分。这些学说是有道理,仍然是不完整的。

那么,我们佛教怎么样来看梦呢?

依照佛教经典,所有的众生都会做梦,即使是证得果位的修行者也不例外,唯一不会做梦的只有佛。老庄所说的“至人无梦”也接近这个境界。

在《毗婆沙论》里说:“异生圣者皆得有梦。圣者中从预流果乃至阿罗汉独觉亦皆有梦,唯除世尊。所以者何?梦似颠倒,佛于一切颠倒习气皆已断尽,故无有梦。如于觉时心心所法无颠倒,转睡时亦尔。”

这段话告诉我们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梦为颠倒习气的显现。二是一个人如果在清醒时可以完全做到心不颠倒,睡觉时也不会颠倒。这是心经上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大智度论》说:“梦有五种,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多梦见火、见黄、见赤。若冷气多则多见水、见白。若风气多则多见飞、见黑。又复所梦见事,多思维念故则梦见。或天与梦欲令知未来事故。是五种梦皆无实事而妄见。”这是说梦有五种情况,除了热气、冷气、风气会使人做梦,多思维会使人做梦,另一种情况是天人的托梦,这最后一种状况是西方心理学家提也没提过的。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梦,都没有实际的情况,只能说是“妄见”。

在《善见律》里也有类似的说法,不过说得更细微,把“梦”的种类分为以下四种:

一、四大不和梦——或梦山崩,或梦自身飞腾虚空,或梦虎狼及劫贼追逐,此因地水火风之四大不调,心神散逸。

二、先见梦——随白天所见到的而做梦。

三、天人梦——当一个人做善事时,感动天人而示现,来增长他的善根;如果是作恶,天人也会感通,使他害怕恶行而生出善心。

四、想梦——常常思考或追忆的事情,往往会出现在梦境里面。

把梦分成这四种,使我们知道一切梦都可以分析检验,若能以此检验,梦虽是妄见,却能给我们一些预示与启发。这使我们知道梦虽非真实,却也绝不是空穴来风。

在佛教经典里,我们会看到佛陀有时也帮弟子解析梦境的意义,同时也有许多关于梦的记载。即使佛陀有时也给人梦的感通,经上记载,在佛陀入灭之前,有切利天宫的摩耶夫人与在娑婆世界的阿阇世王同时作了一样恐怖黑暗的五种梦兆,不久,佛就涅槃了。

可见佛经里虽然告诉我们梦是妄见,却不排斥梦的经验,意思是,我们要认识梦而不要着于梦,我们要善用梦的修行而不要迷于梦。梦其实很能给我们“无常”、“一切是空”、“妄想非实”的智慧,不是全然无用。在佛教也有以梦来修行的法门,禅宗的祖师有的是在梦中开悟,密宗的上师在修行过程里也时常以梦来教化,净土宗的修行者则有更多往生前菩萨示梦的事迹,这些都在教化我们不要着于梦,却也不必完全忽视梦。

甚至在最殊胜的《法华经》里,都说到行四安乐行的人,梦中会感到五种好相:

一、见佛为众生说法。

二、见己为众生说法。

三、见由佛授记。

四、见修菩萨之道。

五、见己八相成道。

从这里也说明了,梦是与佛菩萨交通的道路,佛菩萨也时而在梦中方便教化。有时,梦对修行人来说是一种检查,许多经典都告诉我们,只要多诵经、多念佛,就可以睡得安稳、不做噩梦,因此,一个人多做好梦,少做噩梦,也是一种福报和功德。因为梦中的恶,虽没有真实发生,对心的伤害与真实发生的事也没有什么不同。

经典告诉我们,我们睡觉所做的是梦,而我们实际的生活何尝不是“梦中之梦”呢?有些时候,“梦”与“梦中之梦”是不太分得清的。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个故事:

从前在冀州有一个小孩子,他最喜欢找鸟巢中的鸟蛋来吃,吃过的鸟蛋无数。有一天睡觉的时候,梦到一个人对他说:“某个地方有许多鸟蛋,我带你去拿。”就牵他的手到桑田里。小孩子忽然看到小路上有一座漂亮的城,有很大的马路,到处笙歌。

小孩子奇怪地说:“什么时候有这座城?”那人对他说:“不要讲话。”就带他进城去,城门忽然关闭,满城热铁,烙伤了小孩的脚足,痛不可忍,他哭着奔跑到南门,南门就关闭了,跑到东门也关上,西门、北门,也是如此。

这时有采桑的人,看到他在田里号哭奔跑,冲过来冲过去,以为他中邪了,赶紧跑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到了桑田,大声叫他,小孩子应了一声才倒在地上,城市和铁火都不见了,父亲看他的脚,自膝盖以下全被火烧得焦烂了。

这是《好生录》里的故事,后世有人评注,说小孩梦里听见有蛋可拿就跟去,是自心显现的无明,桑田中有城市是自心所现的冤业城,满城是火是自心所现的烦恼火,城门都关闭是自心显现的牢狱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梦与人生都是自心所造,梦境也是心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随业报而显现。

另一个故事是说:

有一个禅师受一对母女供养,经过十几年的修行还没有开悟,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就向母女告辞,希望再去找明师修行,那一对母女就准备了四个马蹄银要让禅师带在路上使用。

禅师住在那里的最后一晚,夜得一梦,梦见四个童子捧一朵莲花来接他,禅师心想自己并未修念佛法门,何以有莲花来接呢?加上自己还想继续修行,就没有上那朵莲花。但四位童子一直不走,显然在催促他,他只好随手拿起身边的木鱼放在莲花上,童子才捧着莲花走远了。

第二天清晨,有人来敲禅师的门,是那一对母女,手中拿着木鱼问道:“这是师父的木鱼吗?”禅师看了很吃惊,原来是昨夜放在莲花上的木鱼。就问是什么缘故。

老母亲告诉禅师,昨夜马房里的母马分娩,生了半天没生出小马,却生出那一只木鱼来。

禅师听了,吓出一身冷汗。

从以上的两个故事,我们应知道为什么好梦坏梦均不可执著,而梦与现实之间只是一条线的距离,修行者连现实都不应执著,何况是执著于幻灭之梦。

我自己对待梦有一个方法,遇到好梦时总想这是个好兆头,让清晨保持微微喜悦的心情;遇到噩梦时则把它当做是在消业障,幸亏是在梦里消了这业障,若发生在真实生活就惨了。能这样想,一切噩梦也不会那么恐怖了。

佛教最著名的梦,是《阿难七梦经》里,佛陀曾详细为阿难解梦,这是大家熟知的“阿难七梦”:

阿难在舍卫国时曾经做了七个梦:

第一个梦:在池塘里燃烧着火焰。

第二个梦:日月和星星都隐没了。

第三个梦:比丘掉在不干净的坑。

第四个梦:群猪冲撞檀香树树林。

第五个梦:自己头上戴着须弥山,却不感到沉重。

第六个梦:大象丢掉小象不管了。

第七个梦:狮子王的头上有七根毛掉在地上,一切禽兽都害怕不敢靠近,后来从毛中生出虫来吃掉了毛。

阿难百思不解,就去请教佛陀,佛陀说:“这是将来佛教的预兆呀!”然后,佛陀为阿难解梦:

第一个梦表示将来的比丘,恶逆炽盛如火燃烧。

第二个梦表示佛涅槃后,许多圣者也涅槃,众生眼灭。

第三个梦表示将来一些比丘会下地狱,居士反而升天。

第四个梦表示将来俗人会进入寺庙,毁谤僧宝,甚至害塔破僧。

第五个梦表示佛涅槃后,阿难是说出经典的人,一句也不会忘失。

第六个梦表示将来的世界邪见炽盛,会破我的佛法,有德的人反而隐没不见了。

第七个梦表示我涅槃后一千四百七十年中,我弟子修德的心,一切恶魔都不能扰乱,但有的弟子行止不依法而行,反而毁坏了佛法。

幸好有佛陀解梦,否则我们看了阿难七梦,岂不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因此梦不是不能解,而是如果不能见到真正的实相,梦仍然是没有意义的。

在《大般若经》里,佛陀曾对善勇猛菩萨说:

“复次善勇猛,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如是。所说梦境自性总无所有,何以故?善勇猛,梦尚非有,况有梦境自性可说?”

我们不要说人生是真实的,我们所经历过的人生,现今何在?我们未来要经历的人生,又在哪里呢?这不是梦吗?人生的梦已经是不实了,何况是人生梦里所做的梦?

当我们理解了梦,就比较能理解人生的病痛了。

凡是投生到娑婆世界,病痛就是不可避免的,经典上告诉我们,人生有七法不可避免:

一、苦乐之生不可避。

二、老不可避。

三、病不可避。

四、死不可避。

五、罪不可避。

六、福不可避。

七、因缘不可避。

因此,病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只要有报身就会有病,不只是一般凡夫,连大菩萨,甚至伟大的佛陀都不能避免。佛陀圆寂之前是在毗舍离国的竹林园村结厦安居,因受不了暑气和长雨而发生疾病,他忍住疾病勉强往北继续说法,最后在优钵滑他那沙罗树林时倒下了,然后佛陀就入灭了。

佛陀会生病,对经常在病中的众生是很大的安慰与启示,我们学佛的人也应该在病中得到安慰与启示。对于病与不病,我们都应该同等看待,如果能认识到此身非我有、四大本空、无常是苦,在病中反而更能生起我们的精进之心、菩提之心!

病,是人生业障因缘的显现。

智者大师在《止观》里,说到生病的六种因缘,与我们刚刚提过的梦的因缘有一些相似,他说:

一是四大不顺得病。 二是饭食不节得病。 三是坐禅不调得病。 四是鬼神所作得病。 五是魔神得便得病。 六是业缘所感得病。

智者大师的说法,几乎已概括了所有的疾病,他也教我们如何来对治不同的病:像四大不顺、饮食不节的病就应该去看医生。坐禅不调的病应由老师指导,或发起精进。鬼神所作的病应该念佛持咒。业缘所感的病就应该忏悔。

尽管病的因缘不同,但病绝不会无端生起的,因此得病的时候应该勇于承担,坦然面对,如果我们不能承担自己的病痛,还谈什么解救众生的疾病呢?

更明确的说法是:病也是修行。

在《止观》的修行法门里,有十种通向菩萨不可思议十法界的观法,其中第三种就是“观病患境”,是说修行者在生病时,应该观病生起的原因,认识自己的病,然后对治它,最后把病治好,这整个过程就是修行。这“观病患境”可以使人观到“病患法界”,有点类似维摩诘居士的示疾,知道生病本身就是不可思议法界。所以,不可小看生病的修行。

在《涅槃经》里说到菩萨的五种修行,其中一种就是“病行”,所谓病行,是菩萨以大悲心来治众生罪业的大修行,想想看,菩萨若没有经过病行,如何知道众生的病来对治呢?而菩萨以悲心来承担众生业障而得病,是多么动人的修行呀!

我们一起来读《维摩诘经》中的句子,会让我们更理解“病行”或“病患法界”:

“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

“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

“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

…………

在《维摩诘经》里对菩萨的病、众生的病说得非常明白,最后维摩诘对文殊师利菩萨说:“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因此,如果我们说夜里做的梦是“梦中之梦”,菩萨的病就是“病中之病”。

矢志修行的人因而不要太在乎、太执著自己的病,应该多思考、多关心众生的病,这样才能即使在病中,也生起勇猛的、庄严的、无畏的大悲心。

只有大悲心才能治众生的病,只有大悲心才能使菩萨无复病,甚至在病中也能无怨无悔。

禅师有两句偈:“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是在说明修行者兢兢业业的历程,如果拿来解释梦与病,高高山顶立是梦的展现,深深海底行是病的考验,唯有通过实观,我们才能一边放眼、一边沉潜,永远不失去立足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