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噪音 » 噪音全文在线阅读

《噪音》悲剧照常发生

关灯直达底部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其实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可惜票房和评语说明它已经被严重低估了。它的好,首先好在全片拍得简直不像是中国,一会儿是天地灵秀的西南小山村,一会儿是西洋风满溢的校园建筑,最后则来了一片漫天黄沙的荒原景象。如果这是中国,也一定是个非典型的中国,是个和绝大部分影像所呈现出来的那个中原相去甚远的国度。这种角度当然是作者刻意陌生化的结果,姜文想把大家熟悉的中国染上一抹异域风情。

再看它设定的时间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正好是现代中国的运动时期。纵然这是段以赤为尊的日子,但是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它却是灰沉暗淡的一组黑白照。《太阳照常升起》就像姜文的处女作、另一部阳字系的佳构《阳光灿烂的日子》,立意在几成滥调的灰黑惨蓝里展现出不同凡俗的色彩。可是《太阳照常升起》走得更远,以刁钻镜头设计和流利的影机运动带出生猛的活力;那饱满色彩与亮堂堂的光环更不只阳光灿烂,甚至是斑斓缤纷了。

假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想告诉大家即使在很多人不想记起的苦难岁月,也还有一帮人享受着令人眩晕的日光的话,那么《太阳照常升起》的异色风格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就只是为怪而怪,换上另一副眼镜看中国?它里头的故事如此日常又如此虚幻,日常处不脱男女情爱的纠葛,虚幻处则有一个从未出过场的神秘俄罗斯情人,总之就是和政治没有多大关系。难道姜文这回为了一反典型的历史印象,甚至不惜以一个彻底虚构的故事去颠覆那种每写“文革”就必定要谈大政治的滥调吗?有些论者因此就嫌这部电影躲避崇高躲避得过了头,竟然把长达二十多年的“大时代浓缩成了几个人的感情挫伤”。可是,就算在江河翻涌的大时代,人也要吃饭拉屎,也要调情说爱,而太阳,也要照常升起的吧。更何况政治无处不在,人无所逃于天地间,没有那样独特的政治背景,姜文和黄秋生饰演的角色又为什么要去开发大西北,姜文又何必下放到农村去劳动呢?

《太阳照常升起》是出悲剧,它以最不寻常的方法写出了几个普通人的悲剧,用狂欢的语言说着一阕伤感的传说。而那些角色的际遇不是抽空无依的,他们坐落在那个特殊的时空之中。《太阳照常升起》的悲,就在它的结尾。房祖名在铁轨上似锦的繁花丛中诞生,而其他角色则在昼夜的狂欢之后迎上了东升的艳阳,前路无限光明,青春仍有耗不尽的力量,看起来这是最典型的乐观情景。可是观众都知道这其实是段倒叙,之前一切情节的源头;后来,曾经是漂亮婴儿的房祖名死在了枪下,其他人也都尝遍了人生的苦楚。于是正面的兴奋更突显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冷漠和悲凉,甚至与之共同升华到了一个超脱悲喜的自然境界。没错,最灿烂辉煌的希望终有被现实粉碎的一天,再可爱的新生命也有死去的时候;但希望与生命仍然与摧毁他们的力量一样,像太阳,无情地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