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越读者 » 越读者全文在线阅读

《越读者》Part 7 跨越七道阶梯

关灯直达底部

金字塔理论的先决问题

胡适没有讲清楚的一句话

四千五百年前的埃及人,怎么搬运重量2.5吨、4吨、6吨不等的三百万块巨石,建造出高达136米的胡夫金字塔,众说纷纭,一直是个谜。过去建筑界的主张是,他们在金字塔正面筑一道长斜坡,或是搭建螺旋状斜坡。总之,是由外而内建造的。

2007年3月,有一位法国建筑师发表他历时八年研究出的结果,主张胡夫金字塔是由内而外建造的,推翻了过去的理论。他用电脑设计绘图,说明了自己理论的细节,也组好了一支国际团队,只等埃及当局点头,就将前往实地考察。

胡适说:“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这是为学的一个理想境界,以及到了一个理想境界的人的心得。

但是对还没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来说,就像是今天的人难以明白那么雄伟的金字塔到底是怎么搭建的,这个为学,或是阅读的金字塔到底要如何搭建出这个重重叠叠的层次,也是一个谜。

为学要如金字塔,“又能广大又能高”,但至少有一问题是很困惑人的:那到底应该是要先广大,还是要先高?

其实胡适不是没有提供秘方。在他谈读书的这篇文章里,在导出金字塔的那两句名言之前,还有这么一段话:

“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览博。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推他独尊,无人能及。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于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

胡适的金字塔理论,毕竟谈的是“为学”。如果是对今天一个走上社会的人,或是在学校里的少年人,如果不谈“为学”这么严肃的说法,而只是在谈如何“阅读”,这个理论能不能同样适用?

当然适用。但是要先解决一个先决问题。

金字塔理论的开始,是“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开始,次第及于“直接相关”、“间接相关”、“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最终是“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

所以,要解决的先决问题是:我们怎么先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专门学问”当中心。对一个普通读者而言,如果不用“学问”这个字眼,起码,是怎么先找到自己的“专门阅读兴趣”当中心。

只有当这个问题解决,阅读的金字塔理论才能为我们所用。

那怎么找到自己的“专门阅读兴趣”?

如果你大学读的科系是你自己根据自己兴趣而选择的,或是虽然并非如此,但是大学四年读下来,你对自己的科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不需要另作解释。

但如果不是,那就是下一篇文章要谈的了。

第一条路或第一桶金

在密林中开不出第一条通往溪边汲水点的路径,一切探索都持久不了。

置身于今天这么多书籍、期刊、如此多部落格、网站等等形成的世界,如果要你形容自己的处境,会怎么形容呢?

我的形容是: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知识的浓密森林中,对东西南北的方向都搞昏了。

知识是一座密林,网络的出现,使得密林更加深邃。

一个想要探索这座密林的人,总免不了下列的挑战:

一、能在密林中开出一条路。

二、能随机地采撷些奇花异草,却又不至于妨碍到自己的开路工作。

三、逐渐能对这座密林的全貌有所了解。

这三件事情,一定要先做到第一点,也就是开出第一条路,其他两件才有可能。

不论我们迷失在密林里的哪个角落,总要先从自己的立足点开始,理出一条通到某个汲水点的通路。

有了这第一条路,我们才真正有资格说自己想要,并且能够探索这座密林。

没辟好这第一条路,我们在密林里东奔西走,或是采集奇花异草,只能说是瞎逛乱走。

瞎逛乱走,不是容易气尽无力,就是原地打转,根本走不了多远,探索密林的全貌不可能,想寻觅某一片树叶也渺不可得。这时,就算有一台插翼的莲花跑车,不是在密林里没有多少回旋空间,就是不知道要使用到什么方向。

找出自己的专门阅读兴趣,就是在密林里开第一条路。

怎么找出你的专门阅读兴趣?

我的经验是:

一、选一个你感兴趣的阅读题目。

题目尽量不要大,譬如什么哲学、科学、心理学的,而要小,譬如“做爱”、“飞机”、“咖啡”。

不知道怎么选?

想想你印象中为什么事情感动过,怀疑过,好奇过,梦想过。这些都可以是你的一个阅读题目。

二、利用这本书Part 3及Part 4谈的方法,针对你感兴趣的这个题目,设法从书店及网络上找出一种到三种你觉得必读的入门书。

你可以先找五十种书出来,然后交叉使用“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三个方法,从中过滤出这一到三种入门书籍。(等你有了经验,熟练了之后,想踏入任何一个陌生的知识领域,十几二十本书也就可以找到了。)

三、把这个题目里一到三本入门书,利用“熟读精思”的方法仔细阅读。这些书,搭配着相关的网站,你自然会发现接下来应该继续阅读的书种。

四、不论是从一开始,还是到这个阶段,还是在接下来的过程,都最好认识(至少)一位可以在这个题目上给你一点引路、印证的人。不时跟他请教一下。

五、你要设定个时间表,逐步收集阅读四、五十种书。这些书最好要涵盖“主食”、“美食”、“蔬果”、“甜食”四个方面。

设定时间表的时候,不要忘了丰子恺所说的:“我们要获得一种知识,可以先定一个范围,立一个预算,每日学习若干,则若干日可以学毕,然后每日切实地实行,非大故不准间断,如同吃饭一样。”

六、除了书籍之外,也尽可能地从网络上收集就这个题目有过的重要整理及讨论资料。收集的时候,尽量从古至今,从中国到西方(及其他地区),包含你能使用的各种语文的。

七、分别用“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八面作战”四个方法,把这些书籍与网页做个整理与吸收。可以先就各种书,再就这个主题领域的全貌整理出心得。(请参阅本书part 6各文所谈到的方法。)

八、然后,你到了要给自己验收的时候。

你应该找一家自己最信赖的书店(当地没有就去外地),来到他们的图书馆区,站到你集中精力阅读的这个题目的分类立柜之前,浏览一遍他们架子上的书种。使用类似177页检查立柜的方法,说得出他们的立柜的缺失在哪里,少了哪些应该摆的书,以及为什么。 没有这样的书店,就找当初的引路人(或第三人)来印证一下。

接着,你要去找这个领域里,大家公认当代研究最顶端的几个人的最新文章或书籍,看看他们所说的是否你都已经明白,你所思考的,是否已经可以和他们交谈。(如果你有心再超越他们,当然更好,但那个主题和这篇讨论如何开第一条路的文章,还是有些不同。)

这个时候,你知道,自己算是有了一个“专门的阅读兴趣”,好像在密林中开出了第一条通到了溪边汲水点的路。

第一条路的比喻,也可以换为第一桶金。

财经新闻,每年都要回顾一下当年的富豪排行榜,榜上,一些新登场的明星尤其闪闪动人。

而报导里提到这些新生的富豪,介绍他的财富如何快速累积的过程,不免会提到他的“第一桶金”。第一桶金,代表他赚到的第一笔大钱,也是他事业的真正起步。在他赚到第一桶金之前,再怎么努力,辛苦有余,回报不足。但是有了第一桶金之后,财富的累积则会加速扩张,左右逢源。会赚钱的人,都懂得钱滚钱的奥妙。而第一桶金,是可以让钱滚钱的一个起步基础。

世界性的富豪如此,环顾我们四周朋友里会理财的人,也莫不如此。过去,所谓“百万富翁”,正是这个意思。

第一个“百万”,是第一桶金。你有了第一桶金,才开始有一张入场券,可以进场参与钱滚钱的游戏。

如同财富的世界里,你在赚到第一个“百万”或“千万”之前的钱,都是谈不上可供你理财的小钱、零钱,阅读在拥有你的“第一桶金”之前,不论你如何“博”,可能只是散漫;如何“专”,可能只是狭隘,都算不得数的。

有了密林中的第一条路,或是第一桶金,才算是有了自己的专门阅读兴趣,或是胡适所说的“专门学问”。从这个专门阅读兴趣出发,阅读的金字塔理论才逐渐使得上力。

第一条路没开出来之前,你在密林中的探索,困顿不前之后,终究会力尽而竭。

第一桶金没有赚到之前,你的财富累积,只是零星有限。

阅读也是如此。没有开出第一条路,没有赚到第一桶金之前,你所有关于阅读的热情,只是假象;你所有关于阅读的力量,只是虚幻。

阅读应该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

没有开出第一条路之前,无目的的阅读,往往只流于胡乱的阅读;有目的的阅读,往往只流于狭窄的阅读。

阅读应该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经常成为一种话题。

“没有一样东西我愿意为它呕心沥血,即使做学问也不愿意,不论做学问是一桩多么光荣的事。我在书籍中寻找的也是一个岁月优游的乐趣。”(蒙田)

“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得自私一点。”(老舍)

“读书要提高兴趣,莫如集中一个问题以从事研究。”(王云五)

“我们不应该平白无故地浪费精力,为了浇灌一棵玫瑰,就把整幢房子也淋湿了。”(伍尔夫)

如果只片断地看一些前人的说法,可能会越看越混淆。

阅读究竟应该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这些说来很容易说不清的问题,当我们在知识的密林里开辟出第一条通往汲水点的途径之后,就会豁然开朗,很容易明白这都是完全不成为问题的问题。

开了这一条路之后,你已经不会在密林中迷路,所以,你有余暇也有心情张望四周的景致。不管是路边的奇花,还是忽然闪过眼际,路外遥远处的异草,你可以自在地、没有目的地收集了。

不但如此,随着你跨出原来的路径的次数越来越多,某些足迹越踩越深,这些原来只是无意的跨步,可能又会形成新的蹊径。

鲁迅说过的一段话,最可以说明这时候有目的和无目的之间的相互作用:

“无论谁,在那生涯中,总有一个将书籍拚命乱读的时期。……在初学者,乱读之癖虽然颇有害;但既经修得一定的专门的人,则发于那问题的乱读,未必定是应加非议的事。因为他的思想,是有了系统的,所以即使漫读着怎样的书,那断片的知识,便自然编入他的思想的系统里,归属于有秩序的体系中。因为这样的人,是随地摄取着可以增加他的知识的材料的。”

所以,关键词是“修得一定的专门的人”,也就是要先在密林中开出第一条路,赚得第一桶金。没有这个先决条件,无目的的阅读,往往只流于胡乱的阅读;有目的的阅读,往往只流于狭窄的阅读。

密林中的第一条路打通之后,只要把胡适所说的“学问”两个字替换为“兴趣”,即使我们不是在做学术研究,只是一个想要探索自己阅读的人,这时候也可以利用胡适的金字塔理论继续前进了。

“他用他的专门兴趣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兴趣,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兴趣,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兴趣,以次及于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

这不是很实用的一个方法了吗?而胡适对一个“学者”的期待,只要把“学者”替换为“读者”,不也就可以成为我们自许的一个目标了吗:

“理想中的读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兴趣。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览博。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推他独尊,无人能及。”

怎样寻找,以及淘汰一本书

如何寻找一本书,不再是碰运气,而是一个可以稳定训练、稳定掌握的事情了。

阅读的密林里,每一本书都是一片树叶。

我们知道那是什么,也知道去哪里寻找的树叶,是极其有限的。

数不清的树叶,有的我们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

有的我们想找,不知道去哪里找。

有的我们想找但是却讲不出要找的是什么。

更多的是,我们没看到,没想到,也不知道要找的。

如何寻找一本书,永远是对一个阅读者最大的挑战。

在密林里开出第一条路之前,我们如何寻找一本书,永远是碰运气的。

或许,是从别人谈话中偶尔听到。

或许,是从哪本书的哪段字里行间不经意看到。

或许,是在哪个书店的哪个角落不期而遇。

很有惊喜的乐趣,但是少了可靠的稳定。

因为太多时候,即使我们相逢了,也彼此擦肩而过。

如何寻找一本书,是我们艰巨的任务。

从开出了第一条路,有了第一桶金,开始有基础建造自己的阅读金字塔之后,事情则逐渐不同。

你对自己行走的那条专门兴趣路上的生态及树叶,已经越来越熟悉了。

然后,你的步伐拉开到间接相关的各种兴趣,对那条路上及周遭的生态及树叶,也开始熟悉。

然后,你的活动范围又拉大到不很相关的各种兴趣的路径上,对那周遭的生态及树叶,也开始熟悉。

最后,你可以在这座密林中自由自在地四处活动,又毫不担心会有迷路的风险。你可以继续开其他的路径,也可以就此随意采捡任何你感兴趣的树叶。并且对它们一见如故,毫无理解的障碍。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寻找一本书,对你越来越是一个可以稳定训练、稳定掌握的事情了。

怎样寻找一本书的话题,这时才有资格真正端上台面。

不只如此,这个时候再走进书店,不论是实体或网络,你对他们的市场区、棒球场区都有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认识了。

本来喧闹得令你几乎睁不开眼睛,看不清是怎么回事的那片市场区,也是新书及促销书区,像是出现了快动作中的慢镜头。一本一本不值得你去多看一眼的、不是你所需要的书,或是完全不需要你接近,或者只需要你轻碰一下,就快速地消失于你的身后,回归到市场的背景之中。

一本一本或是正当你目前阅读所需要的,或是你寻觅了一阵的书,在几乎茫无边际的书海中,像鱼跃龙门似的跳起,刚好够你的视线注意到,一把揽住。

各种新书巨大的出版量,过去曾带给你偌大苦恼,不知道从何选择,现在,你却只感激这片书海给你最恰到好处的丰富及多元。

你不只会怎样寻找一本书,也会了怎样淘汰一本书。

回到家里,不论是庞杂而零乱的书堆,还是整齐洁净的书架,你都可以迅速地或从杂乱中,或从整洁中,瞄到其实根本不值得占到你家空间的那些书,拿出来,处理掉──丢、捐、送。

你的书架,这才真正有了生命,与面貌。

新层次与新领域

往前跨一步,往旁跨一步。

作家蔡志忠对如何开发自己的学习能力,尝试各种开发,也身体力行。

他喜欢讲一个故事,一个青蛙想要跳上床,自以为会跳就可以。但是高度不够,又没有方法的时候,它跳一整夜也是白跳。

后来看他整理的笔记,说得更清楚了:“人生不是爬斜坡,只要持之以恒,努力便可达到颠峰。”因此,他主张,“人生像走阶梯,每一阶有每一阶的难点。无法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都只能在原地跳,毫无进展。”

最近家里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可以为他的笔记加一条注解。

几个月前,朋友送我们一只乌龟。乌龟住在一个中型的透明塑胶箱里,以它的体积,够局促的。所以,天气不错的时候,就把它从箱子里解放,让它到阳台上活动。看它自由爬行,探头探脑的神气,越发让我们频繁地给它放封。

前些日子阴雨不停后放晴,乌龟在箱子里闷了好一阵之后,也得以又在阳台上自由活动。但第二天早上发现不妙,前一天放封之后,忘了把它收回。苦寻不着之后,我们最恶劣的推测成真:它不知怎么,翻过了十四公分高的阳台水泥底边,摔到十楼底下了。

伤感之余,我先是带着懊恼在心底埋怨它,为什么硬要去爬那十四厘米高,对它来说有相当高度的水泥围墙。后来,则体会出一个道理:动物的眼界,需要一个高度。没有那个高度,它以为翻过这道围墙如同翻过它的塑胶箱,是得到解放。但结果不然。

在我们阅读的阶梯上,如果没有一定高度的眼界与认知,而只是自以为是地拼命努力,不但不可能解决那一阶上的问题,上不了台阶,还可能翻过了围墙,却遭遇灾难。

会了所有这些方法,不是为了帮助我们越读越轻松,相反地,正是要帮我们有点眼界,知道前途的阶梯所在,并且知道有什么方法解决原地打转的难题。

比较可以掌握阅读的方法后,就可以尝试往前跨一步的挑战、往旁跨一步的挑战了。

往前跨一步,就是在你原来感兴趣的阅读领域,往原来你觉得深奥而不愿意碰触的方向走一步。如果你本来就爱读小说,那么跨一步,接触一下文学批评与理论就是了。

阿诺德.贝内特说:“要想培练心智最重要的关键却正是那种吃力、费劲的感觉,而且是一种你既处心积虑想完成,又有点想规避的工作的感觉。”

也因为会吃力,千万不要又就此放弃。即使是看不太懂的书,先从头到尾看一遍,是第一步。

往旁跨一步,就是在原来感兴趣的阅读领域,往旁边先前觉得有点距离的领域跨一步。研究美术的人,往人类学或神话学跨出一步;研究经济学的人,往法律或政治学跨出一步;研究医学的人,往生物学或神学跨出一步,都是了。

胡适说:“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你要想读佛家唯识宗的书吗?最好多读点伦理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变态心理学。无论读什么书总要多配几副好眼镜。”

正是这个意思。

往前跨一步,进入新层次;往旁跨一步,进入新领域。

只有当进入新层次和新领域的腿力够了,才具备在知识密林里探索的体力与能耐。

最好有一个心仪的对象

在探索阅读的路途上,最好有一个追赶的对象。追赶的过程,会驱使我们一路往上攀登。

“我认识一位出色的艺术史专家,一个极其博识的人,在他读过的所有著作中,他最喜欢《匹克威克外传》,他在任何讨论中,都会引用狄更斯这本书的片断,并把他生命中每一个事件与匹克威克的生平联系起来。渐渐地,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理,都在一种完全认同的过程中,以《匹克威克外传》的面目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