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全文在线阅读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保护讨价还价能力

关灯直达底部

       旅美作家刘墉在《我不是教你诈》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小李搬进高搂,十几盆花无处摆放,于是请人在窗外钉花架。师傅上门工作那天,他特别请假在家监工。张老板带着徒弟上门,他果然是老手,17层的高楼,他一脚就伸出窗外,四平八稳地骑在窗口,再叫徒弟把花架伸出去,从嘴里吐出钢钉往墙上钉,不一会儿工夫就完工了。

       小李不放心地问花架是否结实,张老板豪爽地拍胸口回答说,三个大人站上去跳都撑得住,保证20年不成问题。小李闻听,马上找了张纸,又递了支笔给张老板,请他写下来并签名。张老板看小李满脸严肃的样子,正在犹豫,小李又说:“如果你不敢写,就表示不结实。不结实的东西,我是不敢验收的。”张老板只好勉强写了保证书,搁下笔,对徒弟一瞪眼:“把家伙拿出来,出去再多钉几根长钉子!出了事咱可就吃不完兜着走了。”说完,师徒二人又足足忙了半个多钟头,检查了又检查,最后才离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果你不想陷人某种境地而从此难以脱身,那么就应该预见到这种后果,并且赶在自己的讨价还价能力仍然存在的时候充分运用。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买家,就要争取先验货或者试用再付款;如果你是卖家,应该争取对方先支付部分款项再正式交货。其实这种策略不仅能够运用到商业中,在生活中也可以灵活变通地加以应用。

       一天深夜,两名美国经济学家在会议结束之后,要返回酒店。他们在耶路撒冷街头找了一辆有牌照的出租车,告诉司机应该怎么去他们的酒店。司机几乎立即认出他们是美国客人,因此拒绝打表,并许诺会给他们一个低于打表数目的更好的价钱。自然,两人对这样的许诺颇有点将信将疑。

       在他们表示愿意按照打表数目付钱的前提下,这个陌生的司机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么一个奇怪的少收一点的许诺呢?他们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多付车钱呢?另一方面,此前他们除了答应按照打表数目付钱之外,并没有许诺再向司机支付其他报酬。假如他们打算跟司机讨价还价,而这场谈判又破裂了,那么他们就得另找一辆出租汽车。他们的思路是,一旦他们到达酒店,他们的讨价还价地位将会大大改善。何况,此时此刻再找一辆出租车实在很不容易。

       于是他们坐车出发,顺利到达酒店。司机要求他们支付以色列币2500谢克尔(相当于2.75美元)。因为在以色列讨价还价非常普遍,所以美国人还价2200谢克尔。司机生气了,不等对方说话就锁死了全部车门,按照原路没命地开车往回走。司机开车回到出发点,非常粗暴地把他们扔出车外,一边大叫:“现在你们自己去看看你们那2200谢克尔能走多远吧!”

       他们又找了一辆出租车。这名司机开始打表,跳到2200谢克尔的时候,他们也回到了酒店。

       毫无疑问,花这么多时间折腾,对于两位经济学家来说还值不到300谢克尔。但是这个故事的价值却不容忽视,因为它说明一旦面对一个不懂得讨价还价的对手,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危险。在自尊和理性这两样东西之间,我们必须学会权衡。假如总共只不过要多花20美分,更明智的选择可能是到达目的地之后乖乖付钱。

       这个故事还有第二个教训。设想一下,假如两个美国人是在下车之后再来讨论价钱问题,他们的讨价还价地位该有多大的改善。

       如果是租一辆出租车,思路应该与此完全相反。假如你在上车之前告诉司机你要到哪里去,那么你很有可能眼巴巴看着出租车弃你而去,另找更好的主顾。记住,你最好先上车,然后告诉司机你要到哪里去。

       这个故事还提示我们,必须学会通过改变我们与对手之间的位置,创造一个对自己最佳的讨价还价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