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 »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全文在线阅读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自我顿悟聆听|

关灯直达底部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集中阐述了与他人聆听顿悟相关的各种方式。我们一开始就认识到,在没有搭档的情况下,继续“获取顿悟”的练习难度更大。也就是说,在你自己独处时,也有很多事能帮你获得顿悟。

正如我们所强调的,你要寻找那种与自己的顿悟心理状态相关的感觉。有时,跑步和淋浴都是很好的平台。你应该停留在这种慵懒、好奇的状态中,敏锐地等待顿悟的到来。这种挑战就是关注这种感觉的去留。你没必要做太多的计划,而只需多加练习,就能很容易保持这种状态,并使其形成常态。记住,你是在进行“获取顿悟”的练习,可以经常使用直觉指导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当你写作时,你可以用分析的形式——重新安排观点和文字、编辑句子以及设计论点——也可以运用自由联想、日记的方式或意识流。当你祈祷或冥想时,你要么可以遵循严格的仪式——背诵圣经,或为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祈祷——或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在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或悠闲地在沙滩漫步时,你要么精神亢奋,要么悠然自得;当然,你也可以自言自语,对自己进行鼓励或反思。顿悟可能会在这些模式的任何一种情形下发生,随后便会更加轻而易举地出现。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你要把控注意力,不能有任何刻意的思维。这就好像,如果你只是探头欣赏窗外美丽的街景,那么你绝对不可能数清街旁的树木或比较街区的夜色,你能做的只是欣赏风景而已。如果你走在路上,就会注意到地上的障碍物,但这些障碍物只隐藏在你思维的背后,除非它们变得危险或突然妨碍了你的前行。当你淋浴时,你会进行一系列的动作,但大部分动作都不会影响到你的思维。你处于非常清醒和敏锐的状态,脑子里正在进行一些低端的思考而不是在处理困难的事,你不用为它们费任何脑子。相反,你的思维处于一种清晰、平和和富有想象力的状态,你正在全神贯注地等待新的灵感的闪现。

在所有这些场景中,你都为了获取顿悟而进行聆听。这个方法并不是让你主动去获取顿悟,而是温柔地邀请它们的到来。这种方法通过获取你的关注来帮助你驾驭好主题,但不要尝试用它来做任何事。如果你萌生了一个与这个主题相关的想法,就让它随风飘散吧。不要围绕它刻意思考,而应该将它转化为另一个想法,我们将其称之为对思想的训练。如果你将这个想法排入自己的日程,也许能让这样的情形发生,但不要另辟蹊径促使其发生。如果你突然出现了另一个想法,也请让它随风飘散。把你所有的思维工具都放回它们的抽屉里,我们暂时用不上它们。这个主题就在那里,仅此而已。在你最小限度地操作时,即使你没有获得任何顿悟,这个体验也会非常轻松。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思维的齿轮被打磨得非常光滑,以至于在其运转时不会发出任何噪音。我们看似在沉思默想,而实际上思维的马达却在加速运转——只不过悄无声息而已。在没有出现任何顿悟感时,我们都会用貌似在沉思的静谧分析思维作伪装,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我们许多人而言(即使不是大多数人),学习自我聆听顿悟极具挑战。聆听顿悟需要非常勤奋,但如果你和搭档一同练习便会容易得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许多思维内在机制中的干扰。与搭档的练习配合得越默契,你的能力和对顿悟的敏感程度就越高,能让你更快地融入到自我聆听的能力中去。

有些人在林间漫步或独自在户外活动时有可能获得顿悟,而另外一些人则在各种活动中与别人交谈时更容易产生顿悟。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两个例子中哪个更好,但你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在那个时刻,到底发生了什么?在精神上,你是处于束缚的心理状态,还是处于开放、平和的心理状态?

请记住,没有任何规则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你可能觉得有必要将观点刻意建立在刚才的想法上,而这可能正是你此刻所需要的。事实上,你确实会在卸下自己的思想包袱时,谨慎地而不是习惯性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力,你能感受到这种方式的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内心独白:一些人会因此得到顿悟,而另一些人却得不到。下面是有关我们客户的一个例子:

当我积极地思考一个话题时,它就好像在我的脑子里进行着自我对话。有时,这些对话仿佛是在谈心,谈心的双方都是我自己,而第三个我则坐在一旁,听其他两个我在相互交流。这就像我们之前在两人顿悟聆听练习里提及的谈话中出现的友好问答环节。问者提些问题,观察另一个我是如何思考这个话题的,也经常在思考或数据中发现矛盾之处。这更像是第二个我帮助第一个我更好地进行思考,而第三个我则全程观察。

当谈话变成更像是我和另外一个人之间的对话时,我注意到了第二个模式。有信念的人会认识到这种能力,尽管这更像是与一个朋友之间的问题和探索,而不是从高层信息源接收到的真相或智慧。我在写作时用的就是这种模式。我问对方:“你对此怎么看?”“你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想说?”新的想法蜂拥而至,当然所有这些不都是即时顿悟。在这两种模式中,这些问题要么直接将我的思维推至未知、未明的领域,要么间接地提出一些我自认为了解、但实际并非如此的新的事物。

当然,不同人群谈论的话题各不相同。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每个人头脑中的微弱声音”。但人们却常常无法辨识头脑中同时活跃的多种声音。马尔科姆谈到了一个“顽固”的声音,它具有理性的内涵和仿佛来自天籁的“顿悟之声”。对他而言,两个声音并不在一起。他与自己之间的正常谈话被来自未知的“顿悟我”所替代。顺着这个思路,很多人都描述了他们在自我之间的精神对话。还有一种我们听过的描述,说的是想法在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黑暗中形成。在黑暗里,影像开始慢慢形成,一开始,你只能看到模模糊糊的影子。当你继续寻找后,一会儿,它就渐渐变得清晰可辨,直到你能描述出自己所看到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由一团模模糊糊的影子突然聚焦成像只需一段相对短暂的时间。最终,你发现自己所做的就是试图用语言来形容自己所看到的。

你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大脑里的这些对话,也可以根本不用这样描述。我们认为,过多考虑这些东西毫无价值可言,除非你所喜欢的方式对你有益。而且,不要过度对此进行计划和管理,这样可以帮你为每个模式划出大段连续的时间,使你专注于聆听每一个声音。

*************

顿悟聆听说的无非就是有关现实与反思。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甚至可以说是最自然的聆听方式,但要让我们很多人放空自己脑子里的闲聊,转而去寻求新的想法,这可能很难做到。我们必须恢复自己与生俱来的摆脱分心的能力,让那些累赘冗长的话语随风而逝,转而专注于我们交流的感觉,而忽略是与别人交流还是只与我们自身交流这个问题。

当我们用这种方式聆听新的想法时,顿悟终会到来。

我们在本章中进行的所有有关策略和方法的讨论,只有静下心时的讨论才有意义,而这只需你稍稍观察自己的聆听和思考,少用一些技术手段。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聆听的方式会自然而然地随着顿悟的出现而时时刻刻发生——我们要做的,只是关注它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