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 »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全文在线阅读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与他人一同工作事半功倍|

关灯直达底部

与许多人一起寻求顿悟会比个人行动更有效。在我们变得对某个问题熟视无睹时,从多个角度出现的新思维能使我们走出死胡同。

练习

三人一组

概述

客户最喜欢的练习方法之一:由两人帮助客户琢磨一个问题或感兴趣的话题。这项练习与第3章的练习方法不太一样,它需要客户在这项练习上花费两倍的心力,并且获取一种完全不同的整体动态。有关这个练习的详细图解,请咨询我们的网站——顿悟之道在线学习。

准备阶段

找两位助手,他们愿意帮你在某个特定问题上寻找顿悟。而且,这两位参与者最好事前对顿悟一无所知,没有受过顿悟的训练。如果两人对你放到桌面讨论的话题毫无了解,那就更好了。

首先,请描述一下顿悟是如何产生的,心灵的顿悟状态是什么样的。三个人都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们要说些区别于他人的想法,并保持心态平和。请勿说一些自己过去无数次想过的顿悟瞬间,而应该把自己心里所有新的想法都说出来。

扮演两个角色(一人扮演说话者,两人扮演聆听者)。其中,聆听者需要控制时间,或用手表、手机计时。

第一部分

说话者有60秒的陈述时间,聆听者需要静静聆听。他们必须保持彻底的安静,不允许受到任何干扰。第一部分的练习状态是聆听者面对说话者就座(见图5—1)。

第二部分

一分钟时间到或说话人完成本次讲话(无论哪个在前)后,聆听者应旋转自己的椅子改为面对面就座(最好不与说话者并排,见图5—2)。

图5—1 聆听者面对说话者

图5—2 聆听者互相面对面

在这一环节中,聆听者应该寻找良好的感觉,而不是不经大脑就大声疾呼自己的想法。事实上,我们想要分享新的想法。这一环节以沉默开场,最后以其中一人的灵光闪现来收场。

现在,我们来回顾刚刚描述的话题。与第3章里所做的两人练习一样,这个练习想让聆听者用5分钟时间分享有关本话题的新观点。每次,聆听者都有新的想法想与另一个聆听者分享,同时还被说话者“偷听”到。

切记,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大家解决问题或提出建议,这些都会让人陷入原有的思维而停滞不前。我们的目的是围绕话题产生新的思维,来促使说话人获得顿悟。然而,如果必须说出一个原有的想法并让它偏离方向,那么你应该在说出时就对它进行识别,然后返回到新的思想中去。

说话者在此阶段的练习中,应自始至终坐在一旁。他会情不自禁地去分析、纠正或辩驳他人的发言。相反,说话者应该保持冷静,寻找新的想法和顿悟。他或许可以在笔记本上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尤其是记下那些看似特殊的新观点。

说话者对聆听者说话时,语言要谨慎,不要评判聆听者不了解和缺乏体验的领域。当然,那些一生从事相关专业的行家也经常从外行的评论里获得重大的顿悟,并将其运用到自己从事的领域中。

第三部分

聆听者在5分钟内设定了话题并分享了自己的新想法后,说话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就个人的想法回过头来再做一番点评。

现在,说话人应该用不到两分钟时间分享自己在练习期间可能获得的新的顿悟,对这种情形加以评论,并聆听别人使用新的思维来讨论这个话题。

在说话者描述了自己的体验后,聆听者要加入讨论并叙述自己的个人情况,然后提出自己喜欢的体验。在最后的部分,大家继续只讨论新的想法,而不提建议,说话者的发言时间不能超过全部时间的1/10。如果不止两位聆听者,说话者势必会说得更多。为了最大限度地从练习中受益,我们必须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这三部分组成了一组完整的三重奏练习。完成一组练习后,如果你愿意尝试,可以转换为说话人的角色,换新的话题重复练习。

铭记于心

如果照此紧扣各个环节进行练习,其效果会相当不错。一开始,你要简要陈述一下问题(限定时间在30秒内而不是1分钟),然后作为旁观者,说话者应该摆脱在大多数场合下讲话被包场的情形。当我们听人说到与自身利益攸关或关系个人的话题时,往往会迫不及待地插入谈话并纠正说话者的思路,使其又回到我们固有的思维轨道。一旦我们开始主导谈话,聆听者就会转向这种思路,而结果不外乎就是让大家达成了共识,最终降低了获得新想法的可能性。

查理的三人行故事

这是查理最近与几个客户进行练习的示例。

我有一群正在参与三人练习的主管朋友,我决定作为小组中的第三位成员加入他们的练习。最近,我还与另外一些人进行一个项目。那时,我的感觉是,他们中很多人都没做自己的分内工作。于是,我不得不暂停练习,集中精力,务必及时完成该做的事。但我对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感到很不乐观,这对我来说,似乎每天增加了几个小时的工作量。

我用30秒钟的时间向其他两个伙伴解释。他们面面相觑,我马上就明白了他们的意思。他们是管理人员,所以他们知道,如果职员没做自己的分内工作,那将会多么糟糕。但几乎同时,他们转换了话题,开始大谈搬家事宜,以及乔迁之后丈夫或妻子辞掉了工作。

我一直在尽力摆脱一个不断涌入脑海的想法:“他们的谈话与我的问题毫不相干。”然后过一会儿我又想着:“他们根本没在谈我的问题。”然而,我并没有因此而被激怒。相反,我当时的心情相对平和,因为那是我为自己确立的一个指导原则,我只想很好地参与这个练习。随后我又想:“无论他们谈论什么,那都不是我要关心的问题。”忽地,我感到自己像被一连串的砖头击中:“这不是我的问题,这是项目负责人的问题。这也是他的工作职责,但他并未执行好。”

我的问题不存在了,要想让问题完全消失,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写封邮件并愉悦地说:“这些事还未全部完成,而这些都是你的工作,与我无关。”真是太神奇了!甚至在我写邮件前的思考间隙,问题就已经消失了。当然,事情的真相是,比起同样做这个项目的同事,更需要被提醒的人是我。

艾莉森的故事

艾莉森·兹慕达(Allison Zmuda)是一位教育顾问,在她撰写的《突破教与学的神话》(Breaking Free from Myths about Teachingand Learning)一书中,她陈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参加了一个研讨会,组织者们安排我们参与了两人谈话,谈论的是一个我们非常关注并耗费大量时间却又悬而未决的问题。参与他们讨论的唯一规则是,讨论者不得大声说出已经内化于自己大脑的想法:不得以典故喻事或进行类比,也不能总谈那些无法解决问题的理由。我从未参加过如此令人尴尬的谈话,但这又是一次极为有趣的经历。每次,我刚想要开口说话,却想到定下的谈话规则,随即又闭上了嘴。在三番两次欲言又止后,我烦躁得几乎无法聆听。我辜负了家人、朋友以及同事们的期望,对自己感到深深地失望。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我对任何新的问题都了然于胸,好像自己既有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最有资格对此发言,而且对问题的背景、所感知到的以及新的联想起到的作用越来越不屑一顾。我的大脑可能被设计成用来寻找一个基于记忆的问题解决方案,但它也有能力做更多的事。

你需要多加练习来培养深思的能力和建立新的联想,这些事物总是存在可能性,而只等待你去检验。你只需在这方面稍加努力,就能提升自己学习经验的品质。让我们重新回到有关这个严肃话题的讨论以及让我哑口无言的规则上来。

我发现,一旦自己放弃探索问题的答案,而开始聆听围绕问题的讨论,自己就不会将心思放在两人的对话上,而是会去思考他们所分享的观点。通过他们的谈话内容和表情,我开始有了新的联想。最后,在听了他们7分钟的谈话后,我终于忍不住谈了自己的看法。我的表述虽然不长也不精练,但却是完整且原创的。

人的大脑会在应对生活的思考中得以训练。当一个人的思绪平静下来时,就像从高速驾驶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超脱感,这时就有了发生顿悟的可能。一些人在跑步时体会到了超脱感,而另一些人则在织毛衣的过程中产生这种感觉,还有一些人在潮汐的涨落之间顿生极致的快感。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获得创造力、智慧力以及获得顿悟力都是有可能的。

顿悟和问题

问题被解决后又去了哪里?

或许,我们常常最需要获得顿悟的时刻,就是身边出现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曾获得过解决问题的顿悟,而后紧接着的疑惑就是:为什么我没有早点想到呢?如果你仔细探究一下,语言里其实包含了这个意思:问题的答案早就在那里了,只不过你视而不见。既然答案唾手可得,那就说明你的问题还不算真正的问题。

问题是,你就是找不着答案,我们以前也曾遭遇过这些。但请考虑这个问题:问题解决后,还应该怎么做呢?这个念头瞬间就消失了,尽管你绞尽脑汁回忆,但有时你真的想不起来。如果有些问题会在无形中消失,那么真的有一周、一个月、一年或10年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吗?它们又去哪里了?那些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东西,可以说其原本(物理上)就不存在。